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物种入侵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冉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生物,它们就在我们的周围。夏季夜市里被追捧的小龙虾在大约100年前进入中国,一方面作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另一方面则成为生态系统中面目可憎的入侵者;看起来非常可爱的小兔子进入澳大利亚大陆的生态环境中,引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物入侵事件之一;家猫跟随海员们来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群岛的某个特有鹿鼠的种群只因被带上岛的一只猫而整体灭绝;绿色植物并不一定意味着好的生态,大片的绿色同样可以是生态的荒漠……
在全世界范围内,经由人类携带、大宗货物交易、交通工具携带等途径,原本定居本地的物种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入侵之地的不速之客。它们或者寄隅一角,安于现状,或者反客为主,在新的环境中胡作非为。生物入侵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普通人似乎毫无察觉。实际上,一些城市街道上的蚂蚁,几乎都是外来入侵物种,本土蚂蚁几乎已被排除,甚至连外来蚂蚁都可能已经迭代了数次。
人类活动所引发的外来物种入侵是造成当代生物多样性持续衰减的重要推动力量,关于这些物种的名单正变得越来越长。我们生活的地球生物圈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单一,甚至有学者悲观地认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杂草星球”正在发生。这些变化因人而起,最终也会不同程度地反馈到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应该至少去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才有可能做出适当的应对。
目录
序言
第1章 红色小恶魔
第2章 舌尖上的小龙虾
第3章 从逃逸、弃养到放生
第4章 遇见绿色的荒漠
第5章 角落里的“小强”们
第6章 永远都是饥肠辘辘
第7章 蜗牛、土豆和看不见的世界
第8章 家养动物也凶残
后记 吹哨:小火蚁来了!
序言
我关注生物入侵现象已经很久了。差不多15年前,
我和某大媒体的节目组一起做科普节目,其间我私下里
问其中一位编导,有没有兴趣做一些关于外来入侵物种
的节目。这位编导直摇头,告诉我节目组不会碰这类题
材,怕引起恐慌。我的脑子里不合时宜地蹦出来一个词
——讳疾忌医。恐慌的源头是未知,做科学传播,不就
是要消弭公众的未知吗?如果我们遇到题材就绕着走,
每次都讳莫如深,那才是为恐慌蓄力,也是科普工作的
缺位吧?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总想着隐藏
问题、坐看事态发展,这才是大问题。
公众会因为知道了某个外来入侵物种而感到恐慌吗
?我想,多数情况下是不会的——只要大家意识到,其
实我们经常会遇到它们,甚至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顶级的
外来入侵物种,我们对这些物种其实都相当熟悉。比如
餐盘里的罗非鱼、小龙虾,鱼缸里的水葫芦、巴西龟,
花瓶里的富贵竹或幸福草,如果它们散逸到野外,都是
一等一的外来入侵物种。这些物种的名字响彻世界,给
很多地方带来了生态灾难。但是,当我们面对一盘茄汁
罗非鱼时会感到恐慌吗?哪怕知道了它在野外是入侵物
种,我们说不定仍会大咽口水。
事实上,多数外来入侵物种并不会对每个人的生活
造成多大的直接影响。哪怕是如红火蚁这般有可能造成
直接伤害的物种,身处疫区的多数民众也不常被叮咬,
会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只是极少数人(对于当事者而言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现在的问题是,相当多人并不
知道我们正与很多入侵物种共同生活。我最关注也最熟
悉的类群是蚂蚁。我在很多城市的街道上观察过蚂蚁。
在一些城市的街道上有很多蚂蚁,但它们几乎都是外来
入侵物种,如黑头酸臭蚁、长角立毛蚁等,本土蚂蚁几
乎找不到,甚至连外来蚂蚁都可能已经换了好几茬儿了
。然而,行色匆匆的人们对此视若无睹。谁会在乎那些
满地爬的小虫子呢?没人知道这些蚂蚁是外来入侵物种
,更不用说去思考它们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了。这只
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大概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每个人
都会慢慢变得忙碌起来,以至于常常忽视了周围环境的
变化。
然而,改变正在发生。但需要拉开一定的时间尺度
,我们才会骤然惊醒。就如戴夫·古尔森(Dave
Goulson)在《寻蜂记》中所言,哪怕“在那些未被破
坏的栖息地上,现在也可能只是以前繁荣景象的余晖”
,我们已经“永远无法得知18世纪和19世纪的博物学家
穿行的田野是怎样的情形”。伴随着人类活动,当代生
物多样性正在持续衰减,而外来入侵物种正是其中重要
的推动力量之一,它们的名录变得越来越厚。情况正在
持续变糟,我们生活的地球生物圈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
、越来越单一。这些变化因人而起,并最终会不同程度
地反馈到我们每个人身上。我觉得,至少应该让更多人
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才有可能做出应对。正
是因为如此,我才下定决心写这样一本书。我很感谢中
信出版社的支持,让我可以实现这个想法。
基于上述想法,本书更偏重于记述现象,我也把我
个人的所见、思考乃至研究成果等一并揉入其中,你若
将其视为一本自然博物纪实书,也无不可。本书基于我
国国情,每一章从一种或一类重要外来入侵物种切入,
探讨一个典型问题,全部章节加在一起,共同构建起知
识体系。当然,由于我个人能力所限,尽管已经相当努
力,但错误和疏漏仍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不吝
指正,我会虚心听取意见,认真改正问题。你可以通过
微博给我私信留言,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给我
(ranh@vip.163.com),任何善意的反馈都会让我非
常开心。
本书的出版,除了要感谢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的辛勤
劳动,还有很多朋友也给予了很大支持。我要感谢陈志
林、陈之旸、惠俊博、高琼华、顾立友、郭雅彬、金琛
、椿小姬(网名)、刘彦鸣、刘壮壮、罗兵、宋骞、王
鹏、邢立达、许益镌、周凯等所有给予本书支持和帮助
的朋友,没有他们的付出,本书就无法达到现在的程度
。本书中的配图,我自己和朋友绘制或拍摄了一部分,
另一部分则来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这些都在图
注中进行了来源标注。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图虫
创意图库的商业授权,在此向所有这些图片作者一并表
示感谢。
最后,希望本书能让你有所收获,那是我非常期待
的事情。祝生活和工作顺利。
冉浩
2022年1月
导语
☆两次文津奖得主、实力派科普作家冉浩新作
☆科普作家赵致真、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许益镌联袂推荐
☆四色印刷,上百幅精美插图,一部关于入侵物种的纸上记录片,带你走进一场关于红火蚁、仙人掌、滨蟹、紫茎泽兰、秋英等的自然博物之旅
☆小龙虾如何从入侵物种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一只猫如何让加利福尼亚湾群岛的某个特有鹿鼠种群灭绝?为什么说绿色植物不一定意味着好的生态?在这本书里,你不仅会读到关于入侵物种的奇闻逸事,也将了解到,我们生活的地球生物圈是如何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单一的,我们可能正在开启一个新的地质时代,“杂草星球”正在发生……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曾两次获得文津奖(《蚂蚁之美》《动物王
朝》),并且每部作品都有奖项入账,是业内颇具
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实力派作家,被主流奖项评委认
可。☆多位业内专家背书:赵致真,张劲硕……☆
内文四色印刷,上百幅精美插图,提升读者的阅读
体验☆一部关于琳琅满目的入侵物种的纸上记录片
,一次关于红火蚁、仙人掌、滨蟹、紫茎泽兰、秋
英的自然博物之旅,对物种入侵故事的自然纪实
精彩页
涌出的蚁群
2016年年末,我到访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此时的北方已然冰天雪地,但那里仍然到处是绿色。陈志林博士接待了我,他是我的师弟,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蚁学家,以蚂蚁的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见长。行程期间,我们去了一趟七星岩景区,著名的骆驼山就在那里。在山脚下的一棵盆栽树木旁,我们停下了脚步。
“师兄,这里有一窝蚂蚁,应该是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志林指着花盆说道。
果然,在花盆中隆起了一个小小的土堆,环绕着小树的基部。
还没等我说话,志林就大咧咧地一脚踩了上去。他刚抬起脚,就只见一片红色从土堆里涌了出来,布满了整个表面。这些小蚂蚁抬起头、扬起触角,桀骜不驯地探查着周围的环境。
你可千万不要模仿这个操作!这一脚看似简单,却有不少与蚂蚁打交道的经验在里面,需要拿捏时间、角度和尺度。巢里的蚂蚁涌出来得非常快,很容易就会顺着你的鞋子爬到你的身上。然后,你将迎接数十只乃至更多蚂蚁的疯狂叮咬。这些叮咬不仅很疼,而且如果你是过敏体质,还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
一些报道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2018年《钱江晚报》曾报道,夏末在杭州一公园中,一位女士被一只红火蚁叮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因为过敏而感觉“胸闷气短,要晕了”。之后,她被送往医院。无独有偶,同年同月,《东莞日报》报道了另一位患者被红火蚁叮咬后也出现了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全身瘙痒、头晕胸闷、血压低、呼吸急促等,幸好送医及时,经医院按照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进行抢救,症状得以缓解。
显然,这些报道所描述的情况超出了多数人对蚂蚁的认知。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家伙,几时变得如此厉害了?
答案是,至少从2004年开始。
这一年,华南农业大学曾玲教授的团队首次在我国广东吴川确认了这种红色的小蚂蚁的存在。而更早一点儿,我国台湾地区也报道了这种蚂蚁,到2004年,台湾已出现了因红火蚁叮咬而引发的死亡案例。
事实上,我们毫不怀疑它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更久的时间。以曾老师等人在吴川调查的情况为例,虽然是在我国的首次报道,但彼时吴川的红火蚁种群已成规模。在情况严重的几个村庄,它们入侵农田和住宅,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在这些地方,被调查的农民身上往往会有红火蚁叮咬的伤疤。而在某辖区约6 000人中,有4 000多人曾被红火蚁叮咬,严重受伤就医的就达200余人。可见其已经形成规模。此次调查还报道了竹城村一块200平方米的典型菜地,周围田埂上竟有明显的蚁丘30个,菜田里也有10多个蚁巢,密度着实不小。而2004年的台湾地区情况也相当严重,有24个乡镇49所学校报道了红火蚁疫情。 2008年,陆永跃教授等人的研究模型推测,红火蚁很可能已经在中国大陆潜伏了16年之久,最初的入侵地很可能在深圳——我国最重要的外贸口岸之一,推断时间是1995年4月。是的,红火蚁本不产于我国,并且它们早已名声在外。
从南美到中国
红火蚁的原产地在南美,而我们本土的火蚁类(Solenopsis,火蚁属)都是一些极小型的蚂蚁,基本上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在传入我国之前,红火蚁已经在北美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红火蚁很可能是在1918年前后传入北美亚拉巴马的莫比尔(Mobile)的,甚至很可能同时还传入了它的另一个亲戚——黑火蚁(Solenopsis ricbteri)。红火蚁来源于南美的巴拉圭河流域,黑火蚁则来源于阿根廷或巴西。两种蚂蚁都具有强力的毒液,并且可以进行杂交。
10多年后,也就是1929年,这些火蚁才首次被采集到,并在1930年被报道,被定名为“残暴火蚁”(Solenopsis saevissima)。由于北美本来就是火蚁类的分布区,当时在北美还有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等比较出名的害蚁,初来乍到的残暴火蚁并未引起很大的重视。
20多年后,美国人为自己的疏忽尝到了苦果,残暴火蚁的分布范围大幅度扩大,其危害性也逐渐显现出来。1956年前后,人们意识到了所谓的残暴火蚁其实包括两个不同的类型,经过已故的蚁学家威廉姆斯·布伦(Williams Buren)核定,其中一个是早在1909年就已经被定名的黑火蚁,另一个则需要给予一个新物种的地位。于是,布伦在1972年为红火蚁定名——严格按照学名来翻译的话,红火蚁的名字应该是“无敌火蚁”。布伦已经意识到,这种蚂蚁的适应性非常强,并认为它很难防治,因此,赋予其种小名“invicta”的时候取了“无敌、不可征服”的意思。之后的事实证明,专业人士在自己的领域内往往是有先见之明的。
根据红火蚁在美国扩散的历程推算,它们每年向西推进大约200千米,今天已经成为美国南部地区最不受欢迎的访客之一。大约有
4 000万美国人生活在红火蚁的入侵地区,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被叮咬。仅南卡罗来纳州1998年一年,就有3.3万人被咬伤,其中660人出现过敏性休克,2人死亡。为了阻挡红火蚁的入侵,美国人采用了各种方法,但是都没能阻挡它们的脚步。
在红火蚁向世界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