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念放下自在洒脱(李叔同的禅悟人生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李叔同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从人生、文学、文艺、郊游和追忆五个方面书写李叔同“放下”的人生态度。收录了李叔同的《断食日志》《我的出生与家庭》等不同时期的经典文章,还收录了如《送别》等令人耳熟能详的歌词,李叔同对于艺术创作的指导文章,作者与他人的通讯和朱自清和叶圣陶等好友笔下的李叔同。作者是对一念放下,自在洒脱这一主题的多方面诠释,实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本书是李叔同人生体悟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李叔同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修养向常人揭示出人生的要义。 作者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精修佛律,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圆寂,年六十三岁。他承传了南山律宗,被尊为第十一代祖师。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弘一法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他精通日文、意文、英文,早将西方油画、钢琴、音乐等引人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他还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在中国美术史、音乐史和话剧史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叔同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等。 目录 第一辑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 我的出生与家庭 遇见杭州:一生的转折点 我的人生兴趣 出家的因缘 追求律学的真谛 从容弘法的感悟 辛丑北征泪墨 惜福、习劳、持戒和自尊 改习惯 改过实验谈 断食日志 第二辑 如是了知,乃为智者 送别 祖国歌 大中华 我的国 哀祖国 朝阳(男声四部合唱) 忆儿时 悲秋 梦 月 落花 长逝 清凉歌五首 人与自然界(三部合唱) 爱 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二首 题陈师曾画荷花小幅 书愤 《淡斋画册》题偈 竹园居士幼年书法题偈 受赠红菊报偈 临灭遗偈 净峰种菊临别口占 第三辑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如何写一手好字 图画修得法 中西绘画的比较 第四辑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致许幻园 致陆丹林 致刘质平 致毛子坚 致李圣章 致邓寒香 致蔡元培、经亨颐、马叙伦等 致丰子恺 致夏丏尊 致穆犍莲 致律华法师 致郁智朗 致性愿法师 第五辑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李叔同传 李叔同先生 两法师 忆弘一大师 附录 格言别录 序言 怀李叔同先生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 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 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 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 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 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 殊的感觉:严肃。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 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 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 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 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 、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 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 、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 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 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 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 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 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 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 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 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 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 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 两端常有深窝,显示和蔼的 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 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 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 、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 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 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 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 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 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 )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 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 ,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 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 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起(后来我们 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 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 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 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 唱歌而看别的书,也有一个 人上课时把痰吐在地板上, 以为李先生看不见的,其实 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 ,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很 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 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 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 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 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 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 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 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 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 。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 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 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 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 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 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 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 先生同样用轻且严肃的声音 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 ,轻轻地关门。”说完对他 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 轻地把门关了。 最不易忘却的,是有一 次上弹琴课的时候。我们是 师范生,每人都要学弹琴, 全校有五六十架风琴及两架 钢琴。风琴每室两架,给学 生练习用;钢琴一架放在唱 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弹琴教 室里。上弹琴课时,十数人 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李 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 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放一个 屁,没有声音,却是很臭。 钢琴及李先生十数同学全部 沉浸在亚莫尼亚气体中。同 学大都掩鼻或发出讨厌的声 音。李先生眉头一皱,管自 弹琴(我想他一定屏息着) 。弹到后来,亚莫尼亚气散 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 教完以后,下课铃响了。李 先生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 课。散课以后,同学还未出 门,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 “大家等一等,还有一句话 。”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 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 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 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 又一鞠躬,表示叫我们出去 。同学都忍着笑,一出门来 ,大家快跑,跑到远处去大 笑一顿。 …… 弘一法师的生活非常认 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 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 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 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 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 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 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 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 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 。我请他坐在藤椅子里。他 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 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 。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 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 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 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 ,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 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 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 ,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 极度认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 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 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 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 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 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 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 大面又像个大面,而这一切 都是认真的缘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 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 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 迁居重庆。我发愿到重庆后 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 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 像已经如愿了。我和李先生 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 ,然而他的遗训、认真将永 远铭刻在我心头。 导语 律宗大师李叔同的人生智慧参悟李叔同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前半生他赴日留学,演话剧、创剧团、写文章,生活充实而绚烂。后半生他皈依佛门,悟佛法,专心修行,生活淡然纯真。他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智慧对当今生活也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五个部分全方位展现李叔同的处世智慧本书收录内容丰富,收录了李叔同的散文、歌词、诗词、格言等多方面的创作,展现了李叔同淡然放下的人生态度。他的一字一句都值得人们慢慢品读,细细体味其中的深意,在生活中可以实践李叔同的人生智慧。 书评(媒体评论)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 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 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 而独立的一个人。 ——林语堂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 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 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 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 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 ,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 正是可庆的。 ——丰子恺 精彩页 我的出和与家庭 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乎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更加显赫了。但是,他为官不久,便辞官返乡了,开始经商。他在晚年的时候,虔诚拜佛,为人宽厚,乐善好施,被人称为“李善人”。而这就是我的父亲。 我是光绪六年(一八八〇年),在这个平和良善的家庭中出生的。生我时,我的母亲只有二十岁,而我父亲已近六十八岁了。这是因为我是父亲的小妾生的,也正是如此,虽然父亲很疼爱我,但是在那时的官宦人家,妾的地位很卑微,我作为庶子,身份也就无法与我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相比。从小就感受到这种不公平待遇给我带来的压抑感,然而只能是忍受着,也许这就为我今后出家埋下了伏笔。 在我五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没有了父亲的庇护和依靠,我与母亲的处境很是困难,看着母亲一天到晚低眉顺眼、谨小慎微地度日,我的内心感到很难受,也使我产生了自卑的倾向。我养成了沉默寡言的内向性格,终日里与书作伴,与画为伍。只有在书画的世界里,我才能找到快乐和自由! 听我母亲后来跟我讲:在我降生的时候,有一只喜鹊叼着一根橄榄枝放在了产房的窗上,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而我后来也一直将这根橄榄枝带在身边,并时常对着它祈祷。由于我的父亲对佛教的诚信,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佛教经典,受到佛法的熏陶。我小时候刚开始识字,就是跟着我的大娘,也就是我父亲的妻子,学习念诵《大悲咒》和《往生咒》。而我的嫂子也经常教我背诵《心经》和《金刚经》等。虽然那时我根本就不明白这些佛经的含义,也无从知晓它们的教理,但是我很喜欢念经时那种空灵的感受。也只有在这时我能感受到平等和安详!而我想这也许成为我今后出家的引路标。 我小时候,大约是六七岁的样子,就跟着我的哥哥文熙开始读书识字,并学习各种待人接物的礼仪,那时我哥哥已经二十岁了。由于我们家是书香门第,又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官商世家,所以一直就沿袭着严格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哥哥对我方方面面的功课都督教得异常严格,稍有错误必加以严惩。我自小就在这样严厉的环境中长大,这使我从小就没有了小孩子应有的天真活泼,也疑我的天性遭到了压抑而导致有些扭曲。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这种严格施教,对于我后来所养成的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是起了决定作用的,而我后来的一切成就几乎都是得益于此,也由此我真心地感激我的哥哥。 当我长到八九岁时,就拜在常云政先生门下,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开始攻读各种经史子集,并开始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在十三岁那年,天津的名士赵幼梅先生和唐静岩先生开始教我填词和书法,使我在诗词书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功力也较以前深厚了。为了考取功名,我对八股文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因此得以在天津县学加以训练。在我十六岁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思想,过去所受的压抑而造成的“反叛”倾向也开始抬头了。我开始对过去刻苦学习是为了报国济世的思想不那么热衷了,却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戏曲,也因此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票友。在此期间,我结识过一个叫杨翠喜的艺人,我经常去听她唱戏,并送她回家,只可惜后来她被官家包养,后来又嫁给一个商人做了妾。 由此后我也有些惆怅,而那时我哥哥已经是天津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师了,但是有一点我很不喜欢,就是他为人比较势利,攀权倚贵,嫌贫爱富。我曾经把我的看法向他说起,他不接受,并指责我有辱祖训,不务正业。无法,我只有与其背道而驰了,从行动上表示我的不满,对贫贱低微的人我礼敬有加,对富贵高傲的人我不理不睬;对小动物我关怀备至,对人我却不冷不热。在别人眼里我成了一个怪人,不可理喻,不过对此我倒是无所谓的。这可能是我日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的决定因素!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