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穿墙故事(再造柏林城市)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沈祉杏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柏林,曾经是一个陆地上的孤岛,曾有一道捉弄命运的隔离长墙,而今,坚固的墙早已倒塌,东西两边的人也可以自由穿越而过,但面对城市里坑坑洞洞的历史遗迹,该怎么重新出发?本书作者以一个建筑人以特有的审美眼光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景,为你交出了一份独特的柏林城市印象拼图。

内容推荐

柏林可以说是欧洲惟一一座将20世纪沧桑全都收录的城市,世纪初的繁华、世纪中的战事以及政治上的冷漠,一一展现在她城市的肌理脉络中;作为统一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首都,肩负着厘清德国过往与未来的重大使命,然而除却冰冷理性、代表着富强现代国家的分类指标,寻常的她散发出什么味道"透露出什么风华?她有一种难以言喻、在其他城市里感觉不到的独特调调,说不上是舒适悦人的,只能说她很有个性:就像德国电影《罗拉快跑》里的罗拉,染着怪异橘红色头发,长得不美不丑,也非有棱有角,身材虽高却不修长优雅,衣着既不时髦也不复古,个性叛逆孤僻,表情冷冷,但意志力坚强,总想一再改写历史。

本书以德文“Berlin”(柏林)、“Einheit”(统一)、“Raum”(空间)、“Leben”(生活)、“Interrnational”(国际)与“Nachdelenken”(省思)分章,这些德文所涵构的主题,与两德统一后的柏林都市、建筑发展有着深切的关系。在这些德文词义涵指的主题下,挑选出统一之后柏林的新建设案例。案例的挑选以下列标准为准则:1.所涉及的问题较具代表性;2.在建筑上达到较为优秀的成绩。

柏林城市,无论是政治、战略、经济或是人文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像这样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在近代以降的欧洲城市中尚未发生过,可以预期所面临的高度困难;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倾向政治人性化,加上德国民族性的天生谨慎,在面临都市重建问题时,必然采取非常慎重的处理方式,因此可以预期,无论手法高低与成就如何,这些都将提供都市计划与建筑界许多宝贵的经验。

目录

柏林城市印象拼图  

众生相——柏林人 

她的往昔——柏林黄金年代  

静止的流动场所——柏林的车站  

逛大街何处去——柏林的广场  

欢乐与美丽的诉求——柏林的大型集会  

井井有条的自然——柏林的绿地与水 

统一后的政治性建筑语汇  

民主与透明政治的象征——旧帝国议会大厦 

政治与戏剧——总理府 

无声的庄严——总统府 

迈向透明的“法西斯”——外交部  

专利事业的多元诉求——联邦印钞厂  

开放的中间路线——社会民主党党部中心  

关于曾经消失与新兴的城市空间  

寻找失落的城市中(重)心——柏林宫殿广场  

保守与前卫的争执——巴黎广场  

不是广场的广场——亚历山大广场  

资本主义的快餐连锁店——波茨坦广场  

迷雾中的都市计划——布来沙德广场  

柏林的巴黎梦——历史博物馆  

纯属轻松的市民生活  

内院天地中的商机——市中心区的美术馆与咖啡馆  

大众消费与建筑实验室——弗里德里希购物走廊  

颓废的创造美——塔哈拉斯 

古典的现代——汉堡火车站现代博物馆  

高科技的诗情画意——菲乐多隆  

纯柏林口味啤酒——文化酿造场  

各国竞艳  

使馆建筑新界面——北欧诸国大使馆群  

雕塑性的律动——墨西哥大使馆  

国家与个人风格的对话——奥地利大使馆  

有限中的无限——荷兰大使馆 

历史与政治的双重使命——以色列大使馆  

残存的后现代建筑——英国大使馆  

对于历史的反省 

历史的包袱与大师的秀场——犹太博物馆  

轻快的沉重记忆——海因茨一加林斯基小学  

绝对建筑的坚持——暴政地形 

纪念碑本质的争议焦点——记忆之地  

围墙线上的故事——和解教堂 舛

无所不在的历史警惕——纪念建筑与纪念装置  

跋  

附录  

 柏林简史 

 图片出处  

 参考书籍  

 名词释译

试读章节

皇宫建筑的体积是一种精细的都市尺度分析结果,使其拥有足够的分量作为柏林市的中心点,以及东西两向交通要道的地标。而从建筑物的功能来看,此区更是柏林的心脏,不只有政治功能的建筑物,如外交部、市政局(Rathaus)与都市建设局,也有文化性建筑物,如北边的新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损毁)、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erie)、帕加马博物馆(Pergamonm Museum)、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以及古典博物馆(AItes Museum),西边有历史博物馆(Historisch Museum)、新卫兵纪念馆,西南边则是柏林重要建筑师申克尔设计的仿哥特式教堂与建筑学会中心(Bauakademie),其中建筑学会中心在建筑史上更有着创新的重大意义。1747年,位于皇宫北边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的兴建工程被迫停止,这一事件代表着德国近代史上宗教力量与君主极杈政治力量的消长,宫殿广场的基地得以扩大,从此更巩固了其政治最高权力的象征地位。

许多外国游客来到柏林,到了著名的柏林宫殿广场,若非了解德国近代历史,可能一头雾水,因为现今广场上的宫殿已经消失,只剩下不怎么美观的部分宫殿地基,广场徒留空旷,加上柏林传统的庞大街道尺度,遂产生一种灰暗冷清与尺度不协调之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分裂成东西两部分,皇宫所在市中心归属于东德,虽然宫殿建筑体并未受战火严重波及,却因宫殿建筑所代表的封建色彩而不见容于东德政府。1950年宫殿建筑主体被爆破拆毁,只留下皇宫入口大门的立面以及部分雕饰、阳台,其余的庭院装饰元素则散置于市中心各个不同的建筑物内。

消失的皇宫,从遗留下的历史照片看来,对见惯庞大建筑的现代人而言,仍显得非常宏伟,有震慑力;可以想像,对于18世纪与19世纪的人们而言,这座皇宫代表的意义与分量。东德政府让皇宫消失之后,从1973年开始以被称为共和国广场(Palast der Republik)的长形透明建筑体取而代之。其整体表面覆盖棕色玻璃,面积约为整个广场基地的1/3,比原来的皇宫面积小了一半以上。基地退缩至临河岸,形成从菩提树下大街而来所面临的荒凉广场。然而在广场中显得单薄的共和国广场建筑体,在实际的尺度中却已经是一座拥有长180米、宽85米、高25米的庞然大物。

P87

序言

一座城市,有时比一个女人更耐人寻味。

柏林,她就有这种魅力。因为她不只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女人,她更是一个处于转变中的努力的女人。柏林可以说是欧洲惟一一座将20世纪沧桑全都收录的城市,世纪初的繁华、世纪中的战事以及政治中的冷漠,一一展现在她城市的肌理脉络中;柏林现今的市容和20世纪初的市容相比,又岂只是沧海桑田一语可以道尽1对于一座历史不算悠久的欧洲城市而言(柏林城的兴起已经是17世纪末了),这些历史的是非过往,也真的是太繁重了。

作为统一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首都,肩负着厘清德国过去与未来的重大使命,想必有她政治性、地域性、经济性与文化性宏图大展的意图吧?

然而,除却以上冰冷理性的代表着富强现代国家的分类指标,寻常的她散发出什么味道?透露出什么风华?

黄金20年代的柏林女性,沙哑男性化的嗓音,与玛莲·黛德丽的风格有什么关联?那些前卫寂寞的艺术家、哲学家或科学家曾在哪一条昔时默默无闻的巷里度过人生的黄金岁月?昔时作为纳粹阅兵主道的菩提树下大街是否种了善提树?荒芜多年的昔日犹太商店内的一张镶着椭圆木框的发黄照片里,那个有着严肃表情的少女哪儿去了?百年音乐俱乐部厕所地板所使用的古典马赛克图样是哪一艺术时期留下的痕迹?新兴的繁华购物商圈,到了夜里是否空无一人?拜访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好音响效果的柏林爱乐音乐厅的高贵政商名流们,是否在演奏时睡着了,所以交响乐的结尾总要敲锣叫醒听众?地铁站出口阶梯_二,闲闲不做事伸手跟你要钱的年轻朋克族,为什么有钱染发养狗穿戴时髦?1989年被拆的柏林墙现今遗留的那一小段,是为了让游客凭吊,还是作为日后重修的凭借(统一后,东西德两边许多人很想将柏林墙重立起来,还戏言再加高3米)?被德国老太太喂得撑了的公园里的野鸭,到了冬天是否还保持候乌天性而群飞远方7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段上,为什么荒荒凉凉空着一大片你怎么想也想不透的土地?而不起眼的街角墙上的弹上诉说了哪一桩生离死别的往事?

居住在柏林已经12年了,感觉就像结婚十多年的夫妻,熟悉温馨常常多于惊喜激情。城市里许多第一次见到的事物、人或建筑都似曾相识,太阳底下渐渐没了新鲜事。似乎是这样的,再怎么丰富迷人的女人,天天腻在一起也是会厌倦的;然而,一旦要离去,怎么又觉得不舍’

旅行过许多迷人的大都会,与之相较,柏林显得保守。她没有巴黎的轻快(以及庞大的观光人潮)、没有罗马的绝对、没有伦敦的庄严、没有阿姆斯特丹的开放、没有伊斯坦布尔的奇异、没有威尼斯的浪漫、没有曼谷的混乱,甚至没有一般亚洲城市的活力;但她有她的风情。

她并非温柔、并非美丽、并非睿智、并非仁慈、并非包含、并非排斥、并非传统、亦非现代,但她有她的风情。一种难以言喻,在其他城市里感觉不到的独特调调,那种调调,说不上是舒适悦人的,你只能说她很有个性。就像德国电影《罗拉快跑》里的罗拉,染着怪异橘红色头发,长得不美不丑,也非有棱有角,身材虽高却不修长优雅,衣着既不时髦也不复古,个性叛逆孤僻,表情冷冷,但意志力坚强,总想一再改写历史。

写一本介绍柏林的书,一直是心愿。小时候看到三毛的小说《倾城》,描述她个人因柏林墙的捉弄,因缘际会而产生的一段短暂浪漫恋情,就产生了想亲自窥探这个城市的奥秘的冲动。曾经是一座陆地上的孤岛,一曾有着二条捉弄命运的隔离长墙,这座城市拥有人类史上无与伦比的残酷,亦同时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坎坷。这样一座城市,她的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的建筑物又呈现什么样的风貌7而今,坚固的墙早巳倒了,东西两边的人也已经可以自由穿墙而过,但面对城市里坑坑洞洞的历史遗迹,怎么面对呢?

本书的章节,以德文词Berlin(柏林)、Einlheit(统一)、Raum(空间)、Leberl(生活)、Intematinal(国际)与Nachdedenken(省思),来做区分,这些德语文字所涵构的主题,与两德统一后的柏林都市、建筑发展有着深切的关系。在这些德文词义涵指的主题下,挑选出统一之后柏林的新建设案例,这些案例的挑选标准,以下列指标为准则:1.所涉及的问题较具代表性;2.在建筑上达到比较优秀的成绩。

已经发生,以及正在进行的柏林城市重建,在现代都市发展案例中,是独一无二的。一来,柏林城市本身,无论是政治、战略、经济或是人文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再者,像这样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在近代以降的欧洲城市中,尚未发生过,可以预期所面临的高度困难,而最受瞩目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倾向政治人性化,加上德国民族性中的天生谨慎,于是在面临都市重建问题时,必然采取了非常慎重的处理方式,因此可以预期,无论手法高低与成果如何,都可以说是给都市计划与建筑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沈祉杏

                 柏林,2003年6月

后记

在“柏林城市印象拼图”里,可以发现柏林作为一座现代国际都市所具备的潜力,不论是在环境交通等硬件设备,或是在人文底蕴等软体设备上,柏林的号召力与人们对她的期望,正在显示她是一个指日可待的明日之星。

在“统一后的政治性建筑语汇”里,新兴的政治性建筑物有以下共同趋势:都倾向于使用柏林传统的理性建筑语汇,并在建筑外立面上使用大量的玻璃(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流行趋势),以显示政治的透明性,大部分的政府部门也都开放某些部分给民众参观,或是提供部分空间作为艺术文化展览之用。这些都代表着民主开放与重视文化的建筑空间手法。

在“关于曾经消失与新兴的城市空间”里,则显示城市中广场的创造,仍是都市规划问题中的重要难题,基于处事慎重与对传统的尊重,柏林的新广场只能延续旧广场的布局,而无法超越,然而旧广场的品质却不一定是好的,因此衍生许多无解的案例,这些争议,只能留待后人的评断。

在“纯属轻松的市民生活”里,显示柏林地区民众喜爱的休闲空间非常多样,从古迹利用的怀旧建筑、整洁秩序的理性建筑以至超现代的高科技建筑都有,然而,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建筑风格,不是新或旧,不是本土与外来,而是空间品质。其实,市民生活本就贵在形貌的多样化。

在“各国竞艳”里,展现了也属于政治性建筑的使馆建筑,展现与“统一后的政治性建筑语汇”里的政治建筑相似的建筑手法,也都使用透明、开放与重视文化的空间语言,与柏林政府部门建筑不同的是,因为不同国家文化的多元风格,使馆建筑拥有更多彩多姿的外貌,某些案例甚至成为使馆建筑设计的新里程碑。

在“对于历史的反省”里,显示德国政府在国际督导与本身人道主义提升下,对过去暴行的反省已经深入城市空间的各个层面,至于效果如何,并非建筑文化单方面可以掌控;除了纪念建筑与纪念碑本身的社会心理层面相当复杂外,主政者与设计者主控纪念建筑的情形亦常见,因此沦为当权者的秀场。柏林的纪念建筑,虽然较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更加经验丰富,提供更多样的解答,然而,整个纪念建筑的发展,或许跟人性的提升更有关吧!

城市由不同人组成,相同的人无法组成城市。(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

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同时也是道德的严守者,他已然懂得这层道理。漫长的时光进展着,我们的世界却还是存在不同阵营、宗教与文化团体互相厮杀的局面.我们的城市虽然多彩多姿,但还是缺乏宽容,不仅有着严重的等级划分,不同的族群更是互相排斥。似乎,人性并没有进化,反而借着科技与武器的精密发展而更加深沉、更加自私。

在柏林,你永远处在怀疑的状态中,因为你永远是单一的、孤独的,无处是你的族群、可以依靠的团体,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谁又是那个庸俗的“大众”7每个人都是单一的、孤独的,不管是走在时代先端,还是捉住传统尾巴,都是异类。

而生活在柏林这个大城市里,何其幸运!在柏林的日子里,我常常对自己说。常常,感觉到 当一个异类的自在,享受到:表现自己与尊重别人的乐趣。

随着年复一年对德国、柏林文化的更深体会,柏林对我而言不再像十多年前,只是一个陌生冷漠的异乡。

我喜欢游走在各式各样的展览会上,偶尔可以发现某位艺术家的巧思;我喜欢闲逛不知名的小街,去发现一间以前不知道的小店:我喜欢独自乘坐地铁到郊外散步,漫长而宁静的车程像是城市里的旅行,我喜欢看午夜场的惊喜电影,与邻座人们共同分享这一份神秘;我喜欢与其他男男女女共同躺在夏日湖边晒一整个下午的太阳,共同忘却世间忧烦;我喜欢与朋友在动物园公园里野餐打球,我喜欢从秋后满地落叶中寻找诗意的一片:我喜欢观察午后咖啡馆里三三两两的人以及咖啡馆里的布置……  人们不会重复造访同一个城市,即使同一个人,也非从前那个。

柏林,1991—2003年,我人生里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恰好是你容颜转变最多的时候。我还认得你青涩纯朴的模样,虽然那时人们就预言了你的成长,但我还是惊讶于你短短10年之间的变化,虽然现在我早也习惯了你不断转化中的容貌。

哪一年,等你完全长大,再回来看你,会是什么样子?

                       沈祉杏

                      2003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