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人怀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人怀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刘人怀是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同时,在中国管理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1958年,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的科研工作。
首先,创立了优美的修正迭代法,解决了扁球壳非线性稳定世界难题接着,又解决了波纹圆板非线性弯曲世界难题。此外,还对厚板壳弯曲理论进行了系列研究,攻克了石油化工机械、桥梁工程设计中的世界难题。研究的路越走越远。他同时担任大学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等职务,在中国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也有许多深入研究和令人感动的故事。
他的回忆平实、朴素,这本书叙述了刘人怀院士的一生经历,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高等学校师生了解我国科技、教育发展历史难得的读物。
作者简介
刘人怀(1940.7—)四川成都人,力学家和管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和暨南大学任教。曾任暨南大学校长、教育部高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管理学部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现任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和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主席。1965年与叶开沅先生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系统创造性研究了六类典型板壳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应用于航空航天、精密仪器仪表等工程设计。同时,还致力于中国管理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00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首批院士。
目录
上篇 迎着光明奋力向前
第一章 家世渊源
第一节 我的家世
第二节 我的祖父
第三节 我的父亲
第四节 我的母亲
第五节 我的兄姐
第二章 幼年生活
第一节 孩提苦楚
第二节 开蒙读书
第三章 天府教育
第一节 欢乐少年
第二节 笃志好学
第四章 留苏预科
第一节 坚持进步
第二节 艰难升学
第五章 黄河之滨
第一节 绝地求生
第二节 地球卫星
第三节 红专旗手
第四节 再涉科研
第五节 敢挑重担
第六节 名师指引
第六章 初为人师
第一节 兰大助教
第二节 三篇论文
第三节 再遇野狼
第七章 十年磨难
第一节 跌入深渊
第二节 喜结良缘
第三节 下乡为农
第四节 下厂为工
第五节 重整旗鼓
第六节 再接再厉
第七节 起死回生
第八节 艰难岁月
第九节 砥砺前行
第八章 春天来临
第一节 苦尽甘来
第二节 声名渐起
第三节 洪堡学者
第九章 留学生涯
第一节 先当学生
第二节 追求卓越
第三节 西德见闻
第四节 校园生活
第十章 时代机遇
第一节 四世同堂
第二节 升任教授
第三节 省长顾问
第十一章 黄浦江畔
第一节 承担重任
第二节 夯实基础
第三节 迎难而上
第四节 领导关怀
第五节 赴加科研
第六节 七五攻关
第七节 浦东开发
第八节 十佳丈夫
第九节 离沪赴穗
中篇 坚持创新追求卓越
第十二章 珠江水畔
第一节 从零开始
第二节 工商管理
第三节 建力学所
第十三章 改革创新
第一节 敢于担责
第二节 取消补考
第三节 三重评估
第四节 标准学分
第五节 三语两课
第六节 加强基础
第七节 改善设施
第八节 零的突破
第九节 文科基地
第十节 华文学院
第十一节 中旅学院
第十二节 教育学院
第十三节 外事活动
第十四章 勇攀高峰
第一节 赴德科研
第二节 获侨办奖
第三节 生活锻炼
第十五章 211大学
第一节 担任校长
第二节 运筹帷幄
第三节 飞上枝头
第四节 九十校庆
第十六章 管理创新
第一节 发展战略
第二节 有三颗“心”
第三节 三个观念
第四节 三条原则
第五节 三种方法
第六节 绩效考核
第七节 财务改革
第八节 改革深化
第九节 共建医院
第十节 校园建设
第十七章 勇挑重任
第一节 进董事会
第二节 兼任书记
第三节 从严治党
第十八章 211建设
第一节 建设项目
第二节 立项论证
第十九章 新建学院
第一节 珠海学院
第二节 管理学院
第三节 生科学院
第二十章 面向世界
第一节 面向海外
第二节 面向港澳
第三节 面向台湾
第二十一章 辛勤奉献
第一节 刻苦钻研
第二节 荣膺院士
第二十二章 世纪篇章
第一节 五十国庆
第二节 百校聚会
第三节 211检查
第四节 迎千禧年
第五节 再任校长
第六节 院士大会
第七节 院士书系
第八节 双部院士
第二十三章 深化管理
第一节 办新学院
第二节 建新专业
第三节 改革措施
下篇 埋头苦干继续奉献
第二十四章 执着奋进
第一节 九五校庆
第二节 211验收
第三节 “十五”
第二十五章 境外访问
第一节 海外访问
第二节 港澳访问
第二十六章 重大事记
第一节 领导关怀
第二节 名书问世
第三节 委员建议
第四节 国际论坛
第五节 泛珠三角
第六节 信息调研
第七节 特种邮票
第八节 亚大田赛
第二十七章 继续向前
第一节 勤做学问
第二节 乐于创新
第二十八章 愉快告别
第一节 百年校庆
第二节 成事艰难
第三节 卸任校长
第二十九章 任重道远
第一节 工程力学
第二节 部实验室
第三节 奉献管科
第四节 从教50年
第三十章 勇毅前行
第一节 领导接见
第二节 力学论坛
第三节 澳门体验
第四节 两岸交流
第五节 中国管理
第六节 答大师问
第七节 百年追梦
第八节 参事建言
第三十一章 敢想敢干
第一节 东水西调
第二节 地效翼船
第三节 城市矿产
第三十二章 义不容辞
第一节 院士中心
第二节 院士联合
第三节 湾区联盟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主要论文著作目录
后记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
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
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
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
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
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
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
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
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
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
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
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
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
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
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
,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
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
。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
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
,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
是18年内战、14年抗日和4
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
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
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
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
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
国立综合科研机构——中央
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
、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
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
,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
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
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
理工53位,人文28位),
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
、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
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
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1950—1960年有2500多名
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
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
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
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
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
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
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
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
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
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
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
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
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
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
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
。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
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
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
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
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
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
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
,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
量。中国已是粮、棉、肉、
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
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多人
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
业、土木、水利、电力、交
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
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
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
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
、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
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
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实行改革开放,全国工
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
。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
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
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
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
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
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
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
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
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
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
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
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
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
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
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
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
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
程科学中做出重大的、创造
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
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
予科研和建设任务,请他们
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
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
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
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
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
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
批院士。1994年6月3日,
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
,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
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
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
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
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
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起
步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
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
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
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
要有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
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
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
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
屹立于世界,必须接续培养
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
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
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
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
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
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
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
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
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
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
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
,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
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
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
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
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导语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起步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记录科学家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
《刘人怀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书写了刘人怀院士60多年来,他见证了我国航空航天和力学学科的蓬勃发展。
后记
20世纪和21世纪在人类
历史上是非常伟大的时代。
特别是我们中国,从黑暗走
向了光明。新中国成立前,
我们被蔑称为“东亚病夫”,
受尽了屈辱。我出生在
1940年,小时候就目睹了
国家的贫穷落后和屈辱的情
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伟
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
家不再受欺凌,终于走上了
繁荣富强之路。特别是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
家突飞猛进,经过四十多年
奋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
体,引起全世界震惊,引起
全世界羡慕!作为一个中国
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
,祖父参加辛亥革命,父亲
参加抗日战争,三哥参加党
的地下斗争,四哥参加抗美
援朝,父兄们的革命和爱国
精神深深感染了我。父母的
善良、勤劳和诚信品格传给
了我。自小学起,就听老师
的教导,做一名好学生,遵
守校纪,认真读书,从不与
人争吵,从不害人,常常帮
助别人。从小到大一直如此
,因此,我将“多做好事,
多做善事,不做坏事”作为
自己的座右铭。进入大学后
,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更
得到党的培养,决心一辈子
都要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
干啥。特别是18岁时,还参
加过兰州大学有关“581工程
”(即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人
造地球卫星项目)的科研工
作,得到了特别的培养和锻
炼,让我走上热爱科学之路

高中的张光汉校长要我
为了国家科技发展学习理工
科,让我选对了一生业务的
方向。进兰州大学所学的第
一个专业是数学,两年后,
转入力学专业,选择正确。
正如世界著名科学家达·芬
奇说的,“数学是科学的皇
后”,我的理论基础是数学
,为我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接着,巧遇叶开
沅先生,叶先生是钱伟长先
生的大弟子,让我走上板壳
力学科研之路。达·芬奇还
曾说:“力学是数学的天堂
!”太有意义了,我从事了
力学的研究。叶先生为我指
定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球
面扁薄圆壳的稳定性问题》
叶先生是世界难题。钱学森
先生博士毕业时和钱伟长先
生获得博士后研究的也是这
个题目,那是世界科技的前
沿,是他们的老师国际非线
性力学大师冯·卡门指明的
研究方向。万分感谢叶先生
的英明指引,让我走上了板
壳非线性力学科研大道。在
叶先生的指导下,我24岁就
在国家顶级学术期刊《科学
通报》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尽管遇到“文化大革命”的
灾难,我用“忍耐”二字渡过
了难关,仍然坚持在板壳非
线性科学道路上前进。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
代力学系任教后,又遇到数
学系杨纪珂先生。他升任安
徽省副省长后,请我担任省
长顾问,开始接触行政和企
业管理工作。不久,钱伟长
先生又请我到上海工业大学
担任副校长,并创办经济管
理学院。为了完成任务,我
又走上从事教育管理和管理
科学研究之路。管理科学在
我国是一门新学科,非常有
意义。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
创新的历史。因此,我在从
事教育管理和力学、管理科
学的科研中,不断寻找创新
点,以使问题得到解决。回
顾八十年的人生经历,我做
事的成功之处都是由于得到
领导和老师的培养,加上自
己工作认真,喜欢使用创新
方法。现将这些经验和体会
写在自传中供大家借鉴。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我
的父亲、母亲对我的教诲,
特别是要感谢我的母亲,是
她的善良、勤劳的品格培养
了我。同时,我还要感谢我
的哥哥、姐姐、妻子、孩子
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从
小学到大学的校长们和老师
们的谆谆教导,感谢一路上
朋友们的热情帮助。
最后,在本书出版之际
,我要对中国工程院的出版
帮助、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
工程学院办公室王波主任为
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表示衷心的感谢。
精彩页
第一节 我的家世
1940年7月20日夜晚,我出生在四川省新繁县繁江镇(现为成都市新都区新繁街道)西街117号长乐店,距离成都市30公里。
我的出生地位于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川西平原核心地区,是“上五县”(温江、郫县、崇宁、新繁、灌县)之一。按1950年数据,全县人口10万,面积225平方公里,是四川省最小的县。自秦朝李冰父子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没有水灾,没有旱灾,没有虫灾,全部农田是自流灌溉的水田,土壤是肥沃的黑土,气候温和,是世界上罕见的富饶区域。
我们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也是一个教师之家。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都是教师,亲属中更不乏教师,有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老师,还有大学校长、中学校长、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
我们家来自新繁县崇义桥地区刘家村刘氏的长房,一贯秉承“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我们这一支刘氏家族的宗谱中,明确列出十六条家训,要求子孙后代必须遵守。这十六条是:①孝父母;②友兄弟;③勤耕织;④崇节俭;⑤课读书;⑥肃闺训;⑦敦忠厚;⑧重庭谊;⑨守谱牒(未经合谱,嫁娶不得相混);⑩防止异姓乱宗;①阴阳两宅水、树保护:②子嗣必须是同宗之人;③祭扫祖坟;④春秋祭拜祠堂,子孙均要参加;⑤对专于读书而未耕种者资助白银50两,对乡试中试者资助进京差旅费200两,中会试者奖励300两,中殿试者500两;⑩族中有人中试后,学生在每次考试时应捐给祠堂白银50两,知县每年应捐给祠堂白银200两。
显而易见,这份家族祖训,体现了家庭的教育理念,重视读书,重视品行修养,重视传承优良传统。因此,从明朝中叶起,新繁县崇义桥地区刘家村刘氏长房一支中出现进士、举人、监生、廪生、秀才;新中国成立后,更涌现出院士、教授、博士、硕士、学士等诸多人才。
我是刘家村刘氏长房一支第十六世子孙。刘氏家族庞大且古老,源远流长。刘家村这一小支的一世祖名叫刘廷训,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51年)于此地务农,勤俭持家,由于特别节俭,吃饭以稀为主,被大家称呼为“刘汤汤”。由于明末的战乱,家谱丢失,无法知道我们来源于哪里,一说来自彭城(即江苏徐州市),一说来自蜀川。
二世祖刘节是明朝举人,其弟刘选是武举人。十世祖刘志安,名方泰,是清朝进士。十一世祖刘沛兴和十二世祖刘宗浚都是监生。我的曾祖父,十三世祖刘声远24岁考中举人,可惜不久即病故。
第二节 我的祖父
我的祖父刘立元,号良,12岁入学为秀才,随即补为廪生,被誉称为“成都神童”。后逐渐受进步思想影响,1903年20岁时,为寻求救国之道而赴日本留学,是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第一届中国留学生,学骑术。从1890年到清朝灭亡,我国派往日本留学的大部分是学军事的留学生,其中几百人进入东京振武学校读书,相当一部分是日后活跃在中国军政界的知名人物,如蔡锷、陈独秀、欧阳予倩、吴玉章、唐继尧、程潜、李烈钧、孙传芳、孙武、阎锡山、黄郛、蒋介石、张群、何应钦、杨宇霆等。在日本期间,祖父加入中国同盟会,按照中国同盟会的十六字革命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活动,将头上的辫子剪去以明决心。1905年岁末毕业回国,被政府任命为候补知县,但他喜欢做老师,先后在四川法政学堂、四川省高等工业专科学堂和东文学堂任教,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当时他在民国四川军政府工作,并兼任《天民报》主笔。1913年任泸州观察使裴钢的秘书,后被任命为富顺县知事。祖父不喜官场恶习,便辞官而去。1915年7月20日患伤寒急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他的记忆力特别强,能背诵《红楼梦》许多内容。去日本留学习武后,不仅学会了日语,也颇善骑术,能站在马背上驰驱。祖父工书善诗,今存遗著《师子庵主人集》和《青鞋布袜词》,存诗词54首,主线是反对清王朝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表现了民主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义气凛然,掷地有声。诗集第一页盖有“振大汉之天声”的长方印。这颗印反映了祖父反对清王朝的决心和内心的民族意识。师子,兽名,古人“狮子”亦称为“师子”。19世纪帝国主义势力入侵我国后,志士仁人常以狮吼喻我民族的觉醒,以狮子庵主人为笔名,即含此意。例如,他在1903年创作的五言诗《将之日本留别同学诸友》中,写道:
少年志天下,粱肉非所谋。
就是说年轻人应以天下为己任,不能去追求生活享受。诗中又云:
世运厄阳九,欃枪无时休。
蜿蜿黑烟间,轮舶来异洲。
我无文明器,焉能制强求。
我无尺寸柄,空抱杞人忧。
P5-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