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长老的智慧/醒世寓言集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杨志强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醒世寓言集2,里面收录的寓言故事曾在香港报纸专栏连载过两年,现首度由作者重新插图,结集出版。

书中写给当代读者的这64则新寓言包括:狮子变驴,大战之后,刀枪不入的功夫,黄叶和青草等。它们可观世情,可娱闲情,更由作者现身说法,介绍写作窍门。

内容推荐

老话爱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好像,小人物注定毕生只能对大人物唯唯诺诺。其实,智慧未必那么趋炎附势,只会光临大人物的脑袋。不信?请读读我们的故事,你便知道,有时人人盲信的,是些什么东西。

目录

狮子变驴

活力的故事

生意眼

借猫记

特大启示

玫瑰园的新业主

救蛇的恩人

找“我”

豹子胆

大战之后

印度河边的瞎子

制造快乐

刀枪不入的功夫

大象和野鸽

哈里发与反对派

国王与先知

佳酿

黄叶和青草

无牙老虎

平安夜

万字帖

大象怕我

国王的新年

事后孔明

大长老的智慧

傻瓜

狐狸与狮子

神界的黄昏

珍惜生命

寻根究底

卖爹的故事

累事的嘴巴

地狱的一幕

复仇的石子

种金

古井里的金子

闷棍

卖梨的故事

麻子汉

魔鬼的祝福

是鹰是鸡

越描越黑

老猴与乌龟

财主与仆人

咸鱼也封神

小丑与苏丹

都怪妈妈

自家的东西最好

太阳怎么变成月亮

古怪的老乞丐

想换手指

不如对调

在“家”千日好

辨马记

报恩

诗的语言

是谁的错?

人间的真理

怕的是谁?

餐具风波

找雨鞋

狡辩

前车可鉴

两只木桶

后记:简约之妙

试读章节

狮子变驴

狮子一觉醒来,发觉自己的尾巴上系着一块白色的纸片。它抓不下来,急得大吼大叫。猫头鹰飞过来察看一番,说:“这是标签,上面写着‘驴’,还有签名和盖章哩,”“这是谁干的好事?”“不知道。昨晚好像有两个戴眼镜的人来过这里。”

消息不胫而走,转眼问,整个森林里的动物都围拢上来看热闹。狮子说:“谁替我把这纸片摘掉?”没有一只动物打算动手。猫头鹰说:“标签是人给你挂上的识别标志。论学问见识,我们哪是人的对手?人认为你是驴,一定有根据。”“难道我不是狮子吗?”“我一直把你当做狮子,但现在我觉得错了。也许,你其实是一头驴哩,”狮子急坏了,跑到毛驴跟前:“你说,我是你的同类吗?”毛驴说:“我看你不大像驴,但你也可能不是狮子,既然人说你是我的同类,总有些道理吧,”狮子问遍了所有动物,竟没有一只敢肯定它是狮子不是驴。尽管有的动物很同情它,但谁也不敢替它把标签摘掉。

自此以后,狮子日渐沉默,不再凶猛,不久,居然给其他动物让路,最后,竟学着驴子“嗷嗷”地叫起来。十年后,森林里的动物都把狮子叫做“驴”。至于驴和狮子会怎么想呢?天晓得。也许它们都习惯了。

我们谈论任何事物,或在脑袋中把这事物思索,都先得把这事物命名,这个名字以后便代表那个事物,成了该事物的标签。但一个名称能表示的性质是有限的。它常常只代表了事物的一部分特性,而人的脑袋有时也会出错。于是名字与真相有出入便是常有的事。但人们却常懒得理会这些不准确的因素,常凭对这标签的印象去推断那事物的整体,于是便会发生许多谬误。别以为这样的事只会出现在故事里,在现实世界,许多事件就是因这种误解闹出来的。

活力的故事

活力到人间旅行,她碰上一个浮肿病人。“你是谁?”“我是活力。”“求你让我康复,我永远感谢你!”“好吧,我们七年后再见。”活力把尘土一扬,他便痊愈了。

活力继续往前走,她碰上一个麻风病人。“你是谁?”“我是活力,”“求你让我痊愈,我永不忘恩,”“好吧,我们七年后再见。”活力把尘土一扬,那人的病便好了。

活力继续赶路,她碰上一个瞎子。“你是谁?”“我是活力。”“求你让我重见光明,我一辈子感激你!”“好吧,我们七年后再见。”活力把尘土一扬,瞎子立即能看见东西。

七年后,活力又来到人间,她先变做一个瞎子,去拍七年前那瞎子的家门;又变作一个麻风病人,来到那麻风病人的家。两人立即把她赶走。最后,她使自己的身体肿得像头河马,来到她救活的浮肿病人跟前:“我可以在你家住宿一晚吗?”“当然可以,七年前我也患了同样的病,是活力把我治好的。她说七年后会到这儿来,到时你可求她把病治好。”“我就是活力,你这辈子都会身壮力健。至于那两个忘本的人,就让他们打回原形吧,”

有些人走投无路,求人搭救时信誓旦旦,后来却忘恩负义过桥抽板。这自古以来都不算是新闻了。但现实中真有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回事吗?不知道。但人若言必信行必果,起码会心灵平安,这带来的精神健康,便是无价之宝。这就是最好的回报吧?

生意眼

天方国的国王哈里发生来其貌不扬,喜欢穿亮丽衣服。谁比他穿得漂亮,他便心里不舒服,非要把别人比下来不可。这天,有个聪明人戴上一顶漂亮头巾,在宫门外来回走动。哈里发看见了,便叫人把他召进宫来,问:“喂,你这头巾是从哪儿买的?花了多少钱?’’聪明人说:“不瞒陛下,这头巾是香格里拉公主亲手绣织的布,斯里兰卡王后绣的花,是无价之宝,不卖钱。”哈里发说:“什么东西都有个价。你认为值多少?”聪明人说:“地方国的王子出过一手个金币想我出让,我不卖。”一旁的大臣把头巾看了又看,说:“这头巾的确漂亮,但说什么公主王后分明是胡说八道,依我看,找个能工巧匠照着做,顶多花两个金币。”聪明人说:“那你就找人仿造好了。当今世上最伟大的君王哈里发会戴只值两个金币的仿造品吗?”一番话把哈里发心里撩得痒痒的:“我就出两千个金币把它买下。你不卖,我便把你问斩。”

交易成功,哈里发让大臣到国库给聪明人兑钱。大臣把钱交给聪明人,问:“说真话,你这头巾是花了多少钱买来的?”“其实,我只花了一百个金币。”“胡说,我从未听说过有那么贵的头巾,”“对,我买下它,是知道这世上会有一个国王一定买这样的东西。”“你哪来这生意眼?”聪明人哈哈大笑:“你看到的只是头巾的价值,我却知道国王的弱点。”

世上大多数人都有虚荣心,自卑的人必更自大,自卑的权贵一定比普通人更虚荣。这位“聪明人”便看准了哈里发这心理,买卖便无往而不胜。在现实世界里,许多投机者利用的也是人们的虚荣心,他们的行径,有时真和我们故事里的骗局有一比哩,

P8-13

后记

简约之妙——我是怎样写《醒世寓言集》的(二)

报纸专栏通常都有固定字数,若约定为五百字,上下不能有超过十个字的出入,因为原来给你预定下来的位置实在是定死了的,字数多了放不下便要删除,字不够便得补足。若撰稿者没有按约定行事,便得有劳编辑去做增删的功夫。这一则平白增加了人家的工作量,二则人家不是你肚里的蛔虫,未必知道该怎么增删才合适。是以,专业的撰稿人会把文稿的字数控制好,免得节外生枝。

报纸经常改版,在香港,报纸销量越大,改版亦必越频繁。这也难怪,商场如战场,报馆在竞争中求存,定要汰弱留强,不断试验改善的可能性。长期刊登我专栏的报纸当时是报坛“大哥大”,三月一小改五月一大改是家常便饭,我写的这些寓言的字数也常在四百与五百字之间变来变去,但总以四百五十字者居多。那时电脑刚进入出版界的视野,我是在写这些故事的晚期才开始打字,之前一向是用原稿纸手写,把一张五百字稿纸填满,字数便不多也不少。若报馆要减字数,下笔时相应空出若干行便万事大吉。在我们这儿,作家常自嘲为“爬格子动物”,按规定的格子填满文字,外行人以为容易不过,其实这活计并不易为。

对于写作,那时我已不算新手。因为给小读者写故事在我是家常便饭,和编辑商定把每个故事限制在五百字以内,一锤定音时还觉没有什么大不了,到真要下笔时,便觉困难重重。写作和说话差不多,想人乐意听,第一要把话说清楚,第二要令人听来舒服顺畅,还要引起人家想听下去的兴趣。最好让人听完后,还有些弦外之音,觉得津津有味。文章通常都有起承转合,你得先用一些容易听进去的话把读者带入,然后把话题展开,说到点子上,让读者充分感染到你的意念,最后把话题引向结尾。这就像一首乐曲,最好先有引子,带出旋律,引起听者在音乐上的悬念,再把它发展和变奏,最后把悬念安置妥善,导向终结的乐句,这样才能让人听来感觉完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若无这安排,音乐必支离破碎,溃不成军。写作也一样,尤其是写故事,时间、地点和人物及氛围,你一下笔便得让读者一清二楚。然后转入故事情节,这也不能平铺直叙,要抑扬跌宕,有血有肉,把须交代的都弄妥善了,才能导向结尾。这一大帮子事都要靠字句去执行,惯了信口开河的人,往往未完成一个环节,五百字稿纸早已填满,怎么办?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要办事便要花钱,要把事办得越周全,通常花钱便越多。写作也一样,要交代得越妥善越精细,用的字通常便相应增加。但这不是绝对的。在现实中,既然有时可用最少的钱做出最好的效果,为什么我们就不可能用最少的字数,把要说的意思做最好的描画?

记得许多年前,有个乡下的远亲进城来看我,问这儿一斤米卖多少钱,然后又问我每月挣多少钱,我如实告诉他。他惊讶起来:那么,你一年剩下的钱可多了,都花到哪儿去啦?听了这话我只好苦笑,也谅解过惯了省俭日子的人,他们认为除了买米,钱用到其他去处都只是奢侈,这也很正常。但想深一层,别看这番话太土,它却令人醒悟,我们有些钱确是虚耗的。习惯了大手大脚的人以为非花不可的钱其实都可以省,我们写文章也一样,有许多字句下笔时认为非写不可,其实未必如是。我刚写这些故事时常一写便过千字,之后是一段一段的删,一字一字的减,最后总能把故事的字数缩减到规定的数目,有时差十个字才合格,硬着头皮再去斟酌,仍可把某些句子的“的”“了”“吗”省下来。其中有大部分故事,真是到了不可再减一字的程度。但经严重删节字数的故事,重读非但不觉有骨无肉,没有多余的字句便等于人减了肥,清爽了反更耐看。我想,这正如绘画一样,铁划银勾虽然不丰满,但一定比拖泥带水有更佳表现力。经过许多磨炼,我才明白:我们写东西时遣词造句:一定要简约。老兵打仗必弹无虚发,胡乱放枪不但浪费弹药,还会造成混乱,干扰大局。我在少年学画时读过视觉心理学,一它告诉我们,人看东西都喜欢一目了然,不喜欢暧昧不明,多费了的笔墨不一定是丰富华丽,其实往往只会令人眼花缭乱不得要领,因此,现代美术最主张简约。在上一世纪的建筑和工艺设计中,简约早已成了第一信条,连音乐和绘画也日趋如是,我们在写文章时,为何不用节约子弹的聪明打法?

如果你问我,在这两年天天往省略挣扎的“战斗”里学到什么,我会说:下笔伊始,你便得抱定这样的宗旨,一篇文章只能说清一个意思。初学者往往心里有千言万语想在一篇文章里说个痛快,这是不可能的,越想说得多也必越说越乱套,这是短文大忌。我们该把所有话都集中到文章的中心,一篇文章只解决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无论你多想触及,也只能留待下回分解,这是写短文的第一条守则。第二条守则是,一篇文章,修改的时间最好比写的时间更长。有人问鲁迅先生该怎么写作,他说要站着写,坐着改:写时可放开胸怀天马行空先把要说的都写下来,之后便要定下神来细心修改。删节时要心狠手辣,把多余的段落和字句除之而后快,有些自以为得意的句子往往是累赘,不能舍不得。

现代世界人人都奔跑着做人做事,哪有时间和闲情听人废话连篇?于是直截了当的文风大行其道,昔间文坛惯见的无病呻吟也越来越没市场。我们所处的是个崇尚简约的时代,若想你说的话人家容易受用,能一句话把意思说清,决不多写半句,养成习惯把每个句子的可有可无字眼能删则删。编辑老手常把文章里的多余字眼称为“沙石”。在写这些故事的两年,我有如进了一次写作训练班,天天和自己笔下的多余字句作殊死斗。两年后重看在这以前的旧文稿,顿觉大多沙石满纸,不忍卒睹,才明白古人为何说“惜墨如金”。俗语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真是至理名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