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地眼/隧道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罗德里克·戈登//布赖恩·威廉斯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很棒的冒险故事,叙述了一名14岁男孩揭发深埋地底的邪恶国度的奇妙经历。

本书与《哈利·波特》相比,毫不逊色。整个故事情节充满悬疑,让人迫切期待续集的出版。

内容推荐

这场完美的自由降落,将呈现给你最完美的解说。

玛莎,一个新的角色出现了,成为威尔、切斯特等人在地眼的庇护者。他们将会和携带着多米尼恩精毒的葡贝卡姐妹俩展开怎样的对抗呢?

威尔终于圆了最初的愿望,和伯罗斯博士相遇,曲人在机缘之中来到了地下港,重返海菲尔德。但对考古的执迷和肩负拯救人类的使命,使他俩不约而同地选择回到地底,继续启程。

德雷克死里逃生,在地上继续与斯堤克斯那股邪恶势力斗智斗勇。

威尔的继母恢复了理智,展开了寻找家人的调查,不料身陷险境,成为斯堤克斯追逐的猎物。

第二个太阳乡下的果园,究竟又是怎样的别有洞天?

目录

第一部 愈近愈远

第二部 玛莎的小屋

第三部 金属船

第四部 地下港

第五部 重返海菲尔德

第六部 启程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吗,”切斯特·罗尔斯轻哼了一声。他的嘴巴非常干,过了一阵子才说出话来。“噢,妈妈,别闹了,好不好?”尽管他在埋怨母亲,心里却感觉很愉快。

他觉得,有谁正在抓挠他的脚脖子,每当他对闹钟的哔哔声无动于衷时,他的母亲就会这么干,然后把他从床上拉起来。他知道,母亲准会一直抓挠下去,除非他推开羽绒被,准备上学。

“好了,妈妈,能不能再等五分钟呀?”他恳求说,仍然紧闭双眼。

他感觉非常舒服,只想赖在床上,尽量多躺一会儿,享受每一秒钟。实际上,他总是假装没有听到闹钟的响声,因为他知道,母亲最后总会走过来,喊他起床的。

他珍爱这种时刻——他睁开眼睛,看着她坐在他的床头。他喜欢她的愉快心情和朝阳般灿烂的笑容。她每天早晨都是这样,不管起得有多早。“我是个喜欢早起的人,”她会高兴地说,“你脾气暴躁的老爸却不习惯早起,非要喝上几杯咖啡,才能找回他自己。”然后,她会板起脸,把肩膀向前探过去,发出阵阵咆哮声,仿佛受伤的熊,切斯特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于是他们一起哈哈大笑。

切斯特咧开嘴笑,一种刺鼻的臭气却传过来,使他失去了笑容。

“唔,妈妈,那是什么气味呀?真难闻!”他喘息着说,不明白这种臭气是怎么来的。接下来,仿佛有人关掉了电视机,母亲的图像消失了。他顿时变得十分焦急,然后睁开眼睛。

一片黑暗。

“怎么回事呀?”他咕哝着。周围是连绵不断的黑暗,但他的眼角瞥见了一丝微光。这里为什么会这么黑呢?他自问。尽管什么东西都看不到,他的劳累过度的大脑却仍然相信,他确实在自己的卧室里。那丝光亮是从窗户透进来的那种气味嘛……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在楼下的锅子里煮沸了。溢了出来呢?出了什么事情呢?

臭味儿可真冲呀!这是硫磺的气味,但同时还有一种几乎被它掩盖的气味……什么烂东西发出的酸味。这两种气味灌满他的鼻孔,使他的淤血流动起来。他想要抬头去看周围,脑袋却不能动弹——它被什么东西粘住了,胳膊腿儿也是如此。他感觉,全身好像都被紧紧粘住了。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已经瘫痪了。他没有大喊,而是迅速地喘了几口气,试图驱散心中的恐惧。他告诉自己说,他没有失去知觉,甚至也没有失去四肢,所以也许并没有瘫痪。他能够扭动手指和脚趾,虽然只能轻轻地动,这使他增添了一点儿勇气。他似乎被牢牢地固定在什么地方了。

他又感觉脚脖子发痒了,好像母亲的幻影还在。她的苗条身影,再次闪现在他的心目中。

“妈?”他怀疑地说。

脚脖子不再发痒了,他听见一声低低的哀叫,听起来绝非人类的声音。

“谁呀?谁在那里?”他冲着黑暗提问。

喵!那个声音又出现了,他肯定没有听错。

“巴特比?”他大喊,“是你吗,巴特比?”

他刚刚喊出大猫的名字,发生在地眼的事情就从脑海里涌现出来,显得那么的清晰。他猛吸了一口气,想起他自己、威尔、凯和埃莉奥特,怎样遭到特部的诱捕,又是怎样跳进了那个叫做地眼的巨洞。“噢,上帝呀!”他呜咽起来。要是落到斯堤克斯士兵的手里,他们恐怕只有死路一条了。这就像噩梦里的情景,即使醒来后依然清晰。他对这一切仍然记忆犹新,好像它就发生在几分钟之前。

然后,他的脑海里涌现出更多的记忆。

“天哪!”他低声说,想起安插在威尔家里的小斯堤克斯——两个丽贝卡——曾经说过,她们是一对双胞胎。他又想起来,那对双胞胎姐妹不但无情地嘲笑威尔,还曾经以残忍为乐,说她们打算用可怕的病毒——多米尼恩——消灭表层土人。她们让威尔投降的时候,威尔的弟弟——凯——走到开阔地,哭着说他想回家。

他想起了把那个男孩击倒的弹雨。

凯死了。

切斯特打了个哆嗦,但仍然强迫自己回想随后发生的事情。他想起了他的朋友——威尔——他们都在朝着对方伸出双手,埃莉奥特在大喊,大家都被绳子拴在了一起。切斯特这时才知道,他还在被绳子拴着……可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拴绳子呢?他想不起原因。他们一直处于险境,无处可逃。切斯特的脑子乱糟糟的,用了好几秒钟的时间,总算理清了思绪。

对,就是这么回事儿,埃莉奥特想要带他们顺着地眼的内部爬下去……时间还来得及……他们打算逃跑。

可一切都出了差错。他眯起眼睛,好像斯堤克斯巡逻队的重炮还在轰击他们,他的视网膜上仍然印着爆炸的强光和炽烈的白光。他再次体验到地面在脚下震颤的感觉。然后,另外的记忆从脑海里浮现了——威尔的模糊身影从他的头顶飞向空中,越过地眼的边缘。

切斯特想起来,他当时被吓坏了,他和埃莉奥特都不想被威尔和凯的身体拉下去。可怎么抵抗都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都被绳子拴到了一起。然后他们四个就开始一直俯冲,进入地眼的黑暗空间。

他回想着那时的感觉——不断呼啸的疾风,迅速地吹走了他呼出的空气……闪烁的红光,惊人的酷热……可现在……

……可现在……

P2-4

后记

在翻译《隧道》的前两部时,我都是一气呵成的,《隧道》第三部的翻译却是时断时续,到2009年10月,才彻底抛开其他工作,专心翻译此书。查我的2009年每月购书志,其中有几段有关《隧道》的记录,可以说明我在翻译此书时的部分感受:

“从今天起,继续翻译《隧道》第三部。凯和萨拉似乎真的死去了。巴特比却活得挺好,这总归是好事。”(2009年10月1日)

“昨天译《隧道》第三部时,译到两个丽贝卡与威尔和伯罗斯博士相遇的那一段,觉得紧张而有趣,在大猫变成叛徒和炸弹女孩抛出大炸弹的时候,一切都乱成一团,这段故事也就达到了高潮。我越译越不舍得放手,结果比每天多译了五六页。”(2009年10月29日)

“在翻译《隧道》第三部第二十章时,我的翻译速度明显变慢,因为其中有太多我不了解的东西。威尔终于找到了伯罗斯博士,他们一起去探险,在地下港口遇到了地下发电厂,知道它是用水力发电的。然后,书中有一段关于水力发电的描写,可不知道我翻译得准不准,只好托人寻找水电专家的电话号码。不久,我开始给专家打电话,把这段有关水力发电的译文念给他听,问其中有哪些错误。专家当即为我指出,metal grille不应该照字面意思,翻译成‘金属格子’或者‘铁格子’,而应该译为‘拦污栅’——这是水电行业的专用词汇,它的目的是防止水上垃圾的侵入。在原文中,伯罗斯博士曾经说,水力发电时,需要turbine(涡轮机),这位水电专家告诉我,涡轮机只是通称,在水力发电时,需要使用的是水轮机,在发电厂房里进行工作的,则是水轮发电机组。这样一来,我不但对这段译文有了信心,而且修正了原文中的一处不确切的用词。在翻译第二十一章时,我又遇到了电子管、晶体管之类的电子技术术语及相关描写,只好去请教电工,终于大致搞清了那些描写的意思,以及在翻译时应该使用怎样的词汇。这一关刚刚过去,威尔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武器库,我只好去网上查阅和斯特恩冲锋枪、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等有关的武器知识,以及英国在冷战期间的建立的防空雷达系统。”(2009年11月10日)

“到今天为止,《隧道》第三部的草稿终于出来了。从2007年至今,《隧道》每出版一部,我就跟着翻译一部。《隧道》第一部出版的时候,我就听说它是三部曲,等到第三部译完,我才知道,决不是这么回事——它至少还会有第四部,因为很多事情作者都还没有交待呢。在第三部的结尾,两个丽贝卡似乎都死掉了,可我希望,她们至少能活过来一个,因为我实在很喜欢她们。我也希望,我同样喜欢的伯罗斯太太,能够大难不死,在第四部里面大展拳脚。既然萨拉的尸体始终没有找到,她会不会在第四部里面复活呢——我也喜欢她。总之,作者描写的每个女性,看起来都是那么生动……此外,既然《隧道》会有第四部,以后会不会还有第五部、第六部?天哪,这个问题太可怕了,不要去多想吧。要知道,为了翻译《隧道》,我已经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明天起,我要整整休息一天,决不在电脑跟前工作,因为我很累,非常非常累。”(2009年12月24日)

我想,有的读者或许对《隧道》中提到的“亚特兰蒂斯”和“第二个太阳”产生浓厚兴趣,想要多了解一些与其有关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延伸。所以,下面我就来介绍这部分内容。

大约在公元前360年,柏拉图先后创作了两篇有趣的对话录:《蒂迈欧篇》和《克里底亚篇》。在这两篇对话录中,柏拉图介绍了一个神秘的岛国——亚特兰蒂斯(又名大西岛或大西洲)。按照柏拉图的说法,有关亚特兰蒂斯的传说,是著名的雅典立法者及诗人梭伦从埃及听来的。根据这个传说,海神波塞冬把大西岛划分为十个区,交给他的五对双胞胎后代统治,以其中的长子为国王,因为国王的名字是阿特拉斯,故该国被称为亚特兰蒂斯王国,拥有极其先进的文明和大量财富。在九千年前(《克里底亚篇》中的说法),亚特兰蒂斯王国想要征服欧洲,但被雅典人打败。不久,地震和洪水使雅典士兵被大地吞没,大西岛则彻底沉人海洋,灿烂的亚特兰蒂斯文明就此消失。

不管柏拉图有关亚特兰蒂斯的说法是否可靠,我们都必须承认,他编出了一个极好的故事。从此,很多人都在试图探寻大西岛的秘密。

有人相信,在世界性的大洪水之前,确实存在过大西岛。它沉人海洋之后,部分亚特兰蒂斯人死里逃生,来到中国西藏和印度,后来变成雅利安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1910年,一个叫修黎社的极端民族主义团体,在德国创立。修黎是传说中的世界最北端的国家,修黎社的部分成员相信,修黎位于冰岛和格陵兰岛,而它们则是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残余领土。纳粹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是修黎社的成员,他和希特勒都相信,雅利安人是亚特兰蒂斯人的后裔,因与凡人的结合而失去神力。1938年,希姆莱组建了探险队,去西藏寻找先祖遗民。在这次探险时,队员们听说,西藏有个叫沙姆巴拉的洞穴,里面隐藏着“地球轴心”或者说“地球之眼”,接触它之后就可以变成不死之身,控制时间。

1943年,德军开始逐渐走向灭亡。为扭转战局,希姆莱派由海因里希·哈勒率领的五人探险队,去西藏寻找“地球轴心”,以便打造“不死军团”,让时光倒转。可惜的是,这次探险的具体经过,至今仍然无人知晓,其档案在2044年时才有可能解密。中央电视台近年在“探索·发现”系列节目中播出的《纳粹的疯狂计划》下集里,对纳粹德国的这两次探险经过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片子。

总之,寻找大西岛无疑于大海捞针,恐怕很难取得什么成果。假如以小说家的观点来看待大西岛,却会得到许多美妙的“发现”,因为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

1627年,英国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了《新大西岛》,把它想象为乌托邦式的地方。1870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他的《海底两万里》中描绘了沉在海底的大西岛。1871年,英国小说家爱德华·布尔沃·利顿在他的科幻小说《将临之主》中认为,幸存的修黎人生活在地下,能够通过一种心灵力量征服世界。1919年,法国作家彼埃尔·博努瓦创作了小说《大西洋岛》,认为亚特兰蒂斯人的后裔,隐居在沙漠深处的洞穴里。1929年,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以大西岛为背景,创作了中篇科幻小说《玛拉柯深渊》……英国人罗德里克·戈登和布赖恩·威廉斯在《隧道》第三部中,提出了更为特别的看法——亚特兰蒂斯王国从未沉没过,因为它就建立在地球的心脏,而不是什么岛国。

有趣的是,《将临之主》和《隧道》等书中关于亚特兰蒂斯人的说法,同时有着各种传说和“科学”的依据。

在世界各国,流传着与地下王国有关的种种传说,比如希腊人的冥府、犹太人的阴间、基督徒的地狱、中国人的阎罗殿等。

古希腊有一个传说,认为有一种人是从土地中生出来的,叫做“地生人”。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说:“事实上,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没有极端严寒与酷暑的阻碍,就会有人存在,有时候多一些,有时候少一些。”而柏拉图在《克里底亚篇》中提到的波塞冬,则曾与“地生人”克利托结婚,然后让她的儿子统治大西岛。在希腊神话中,波塞冬经常用三叉戟砸开岩石和震撼大地,塑像中的波塞冬则往往手持三叉戟。所以说,《隧道》第一部中即出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三叉戟符号,而在《隧道》第三部中,正是靠着这个象征着海神和大西岛创建者的符号,伯罗斯博士才来到地心,找到亚特兰蒂斯人的城市遗迹。

无独有偶。中国的拉祜族神话《扎努扎别》中,头一句就是:“传说在很古的时候,地上还没有人,从地下钻出来一个人,名叫扎努扎别。”  我们知道,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拉祜语则属于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在缅甸也有拉祜语,而缅甸与印度和西藏的距离都不算远。既然如此,那个从“地下钻出来”的拉祜族始祖,为什么就不能是亚特兰蒂斯人的代表呢?

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假如抛开这个可笑的“礼”字,往歪处想一想,或许会产生新的想法:非洲的某些古老部落,是不是至今仍然保持一部分人类最古老的集体记忆?某些我们认为早已灭绝的动物,会不会仍然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或者地下呢?某些我们认为早已灭绝的种族呢?

我们知道,某些古老的盲鱼或者蝾螈,至今仍然生活在深深的地下,而且早已完全适应黑暗,不再需要眼睛。可是,假如地下的深处也有光,甚至拥有第二个太阳呢?那样的话,柏拉图提到的大西岛幸存者,有可能仍然生活在地下,有着比我们更加发达的文明,假如我们遇到他们,就可以“礼失而求诸野”了。

那么,地下究竟有没有第二个太阳呢?在《隧道》第三部的结尾,这个太阳已经出现了,因为作者把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哈雷等人的设想,写到了他们的小说里面。

哈雷在1692年提出,地球的内部是空心的,地球的外部有一个大约500英里厚的空壳,内部有三个同心壳,最里层是地球的核心,直径与金星、火星、水星差不多大。地球的三个同心壳之间,分隔着大气层,这些大气层都会发光(其中也许居住着人类),从中漏出来的气体,形成了北极光。

以上就是哈雷首创的地球空洞学说。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莱奥哈尔德·欧拉不但坚持哈雷的地球空洞学说,而且假定,地球内部有一个直径为600英里的太阳,还有一个发达的文明社会。

1818年,美国人小约翰·克里夫·西姆斯提出,地球是一个厚约800英里的空壳,在两极处有约1400英里的大洞。西姆斯曾经提议去北极探险大洞,但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终止了这个计划。西姆斯生前没有把他的理论写出来,但麦克布莱德在1826年写了《西姆斯的同心球理论》,介绍了西姆斯的观点。

约翰·莱斯利爵士在1829年的《自然哲学原理》中认为,地球是空心的。有人说,莱斯利认为,地球的内部有二个太阳,分别叫冥王和冥后。

19世纪中末期,有些中美洲学者认为,大西州与玛雅和阿兹特克文化之间具有联系。而在《隧道》第三部的结尾,伯罗斯博士恰好在地心发现了三座平顶金字塔,与玛雅人的金字塔类似。

1906年,威廉·里德写了一本名为《极地幻影》的书,认为地球是空心的,但不认为地球存在内壳和地心的太阳。

1913年,马歇尔·加德纳写了一本名为《地内的旅行》的书,认为地心有一个小太阳。他甚至制造了一个会运转的空心地球模型并且申请了专利(专利号#1096102)。

我想,读过《隧道》的朋友,看到以上的介绍,自然不难找到,书中的部分细节和幻想,究竟源于何处。当然,虽然《隧道》中利用了许多传说和学者的理论,我们也不能一口咬定,地球的内部果然有第二个太阳和另外的文明社会。可如果从幻想的角度看,这种说法却非常迷人。真的,长期以来,人们始终想在别的星球找到另外的文明社会,却什么都没有找到。假如我们把目光转向地球内部,结果会是怎么样呢?如果愿意的话,请你好好幻想一下吧。至于我,将会把幻想藏起来,等到《隧道》第四部出版时,再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比,看看彼此的想法有没有相通的地方。

最后谈谈与《隧道》译文有关的问题。在《隧道》的前三部中,作者设置了许多悬念,有的悬念在几章之后就会得到解答,有的则要到第二部甚至第三部才有可能揭密。对读者来说,这些悬念自然会增加阅读的趣味;对译者来说,这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因为在没搞清作者的真正意思之前,你在翻译时就不知道使用的中文词汇是否准确。比如说,在《隧道》第二部中,伯罗斯博士得知,地下有一个“第二个太阳之下的果园(Garden)”,尽管Garden一词还有“花园”的意思,但作者后来又用Orchard(果园)和groves of fruit trees(果树林)来形容它,于是我把Garden译为果园。在第三部的结尾,伯罗斯博士真的来到了“第二个太阳之下的果园”,可按照作者的描写,与其把它称为“果园”,倒不如把它称为“丛林”甚至“山地”呢。所以,我现在还拿不准,“第二个太阳之下的果园”的说法究竟准不准确。

总之,在译完《隧道》第二部时,我才知道第一部中的某些译文用词是不确切的;在译完《隧道》第三部时,我才知道第二部甚至第一部中的某些译文用词是不确切的,只能希望再版时予以更正了。

可是,尽管我比较小心,我的译文中恐怕还会出现问题,这就希望读者朋友多多指正了。所以,我要特别感谢网友footop和他的儿子,因为这位善于动脑的小footop,帮我发现了《隧道》第一部中的一处翻译问题。2009年9月10日,网友footop在我的博客里留言说,他儿子发现:

“《隧道》第一部P319,威尔和凯在冰箱里没找到什么,‘冰箱几乎全空了,只剩下一桶人造黄油和一个干瘪的绿番茄’。等威尔一觉醒来,怎么做了‘三份牛肉饭,外加三份水果布丁和三碟四季豆’(P327)。文中还写道:‘幸运的是,尽管威尔对丽贝卡恨之人骨,她还是在冰箱的冷冻室塞满了好东西’。是矛盾的呵。”

看到这里,我找来原文,发现作者使用的是fridge一词,它的本意确实是“电冰箱”,但电冰箱一般应该包括冷藏室和冷冻室,而按照上下文,把这里译为“电冰箱的冷藏室几乎空了”,就不会出现矛盾,因为威尔后来做的那些饭,显然是从冷冻室里取出来的。

这件事再次说明,只要读者用心阅读,就有可能发现译文的错误,不管他是否懂得原文。有些译者则不然,假如读者给他的译文挑错,他就会觉得脸上挂不住,愤愤地说:“不懂原文就不要乱讲。”我却觉得,读者挑错是正常而且是值得感谢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

此外,可爱的小footop认为,《隧道》中的地名和路线太多,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他准备画一个平面图。我认为,他的意见非常好。即便地形并不复杂的《金银岛》,书中也附有平面图,更别说《魔戒》那样的大长篇了。而《隧道》也是大长篇,书中却没有平面图,不要说读者觉得不便,我在翻译时也颇为吃力,必须时刻在心中想着那些地形,不然就搞不清方位了。

再说说《隧道》中出现的外语。在《隧道》前两部中,已经出现过法语和拉丁文,这都不难对付,因为它们都是简单的词句,而我早已买过德文和法文字典及教材,也下载过希腊文和拉丁文词典,专门用来对付在翻译时遇到的外语。可在翻译《隧道》第三部时,我遇到了一个俄语单词:Феврапь——这是什么意思呀?我正要准备向网友请教,却忽然想到,2009年10月底,我曾在哈尔滨的旧书市买到一本前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3年专门为中国人编印的中俄对照本《俄语教科书》,书后有个俄语小字典。我把这本《俄语教科书》拿出来,查了一会儿,就可以大胆地告诉读者,这个俄语单词的意思是“二月”。由此可见,在翻译英文书时,必须以多种外文书和词典备用,因为你事先根本不知道,作者是否只会使用一种语言。

最后,再次感谢网友footop父子,祝小footop早日成材。当然,我也要感谢其他网友和读者,你们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

二0一0年一月六日

肖毛于哈尔滨看云居

书评(媒体评论)

很棒的冒险故事。叙述了一名14岁男孩揭发深埋地底的邪恶国度的奇妙经历。

——纽约时报

这本书与《哈利·波特》相比,毫不逊色。

——观察者日报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悬疑,让人迫切期待续集的出版。

——每日邮报

无论故事节奏或场景,都叫人紧张兴奋。

——飞利浦·雅达尔(作家)

充满想象力,让人想一读再读。

——BOOKSELLER书评

富有想象力的冒险世界,引人入胜。

——PUBLISH NEWS书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