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醒世寓言集5,里面收录的寓言故事曾在香港报纸专栏连载过两年,现首度由作者重新插图,结集出版。
书中写给当代读者的这64则新寓言包括:马上阁楼,装死的狐狸,大象和小兔,猫头鹰的眼睛等。它们可观世情,可娱闲情,更由作者现身说法,介绍写作窍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到过天堂的人/醒世寓言集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杨志强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醒世寓言集5,里面收录的寓言故事曾在香港报纸专栏连载过两年,现首度由作者重新插图,结集出版。 书中写给当代读者的这64则新寓言包括:马上阁楼,装死的狐狸,大象和小兔,猫头鹰的眼睛等。它们可观世情,可娱闲情,更由作者现身说法,介绍写作窍门。 内容推荐 都说天堂是最美丽的去处,但很少人会留意,那是个有去无回之地。如果你在人间还有所爱,最好三思而行。 你想知道去过那儿的人对此有何话说?我们的故事会告诉你。 目录 马上阁楼 龟猴相争 收集尘土的老头 木匠授徒 时间 公鸡与鸭子 装死的狐狸 承诺 深奧的胡说 鸡先生卸任 狗找朋友 臭湖里的青蛙 国王选子 大象和小兔 朋友 盐 嘴和手 两个和尚 膨胀 智取小笼包 螃蟹和老虎 公义 搬家 横竖都有理 猫头鹰的眼睛 偷戒指 调下转头 大锅生子 点数 兔与甲鱼 负重 乌鸦的艳妆 阿坎与阿芒 拳师捉贼 好与坏 瞎子与跛子 朝圣 还愿 快活人 哭的传染 财主与帮工 松鼠与老虎 苏丹与乡下人 门有何用 赏赐全给你 狮王病了 杀熊 到过天堂的人 二个饼 嘴馋老太 兔子行医 治老鼠的罪 猜谜 未发现的宝藏 狐狸的故事 骄傲的猎人 大地之上无秘密 老猫面壁 三个好朋友 智慧跑掉啦 真理的审判 连环计 神奇的功夫 兔子问路 后记:“搜尽奇峰打草稿” 试读章节 马上阁楼 广岛有个佛寺,寺里有个小和尚。他憨头憨脑,寺里人人都喜欢逗他玩。不过,谁都怕和他睡在一起,因为他的睡相实在欠佳,半夜里不是“咚”地踢人一脚,就是“啪”地打人一掌。更令人怕的,是经常尿床,不是给睡在旁边的和尚演一出“水漫金山”,就是来一个“水淹七军”。和尚们不胜其烦,向当家的老和尚投诉,老和尚便让小和尚独个儿到马厩的阁楼去睡。 小和尚没了顾忌,几乎每晚都尿床,不知不觉,阁楼的地板给尿泡得腐烂。这天夜里,小和尚好梦正酣,正伸拳踢腿,突然“砰”的一声,楼板塌了,小和尚也掉下马厩,恰好落在马儿身上。马儿受了惊,把身子一抖,小和尚又给摔下地来。不知是因为地上铺满干草,还是小和尚睡得太香,他竟全然不觉,倒在地上,仍打着呼噜。 第二天早晨,小和尚睁开眼睛,看见身边有马,不禁惊呼起来:“不得了哇,师父师兄快来看呀,马儿跑到阁楼上来啦!它是怎么上楼梯的呀!”全寺院的和尚几乎都笑掉了牙。 小和尚本来睡在阁楼的地板上,醒时却躺在楼下马厩的地下。空间改变了,他却懵然不觉,不是奇怪自己为何睡在这儿,而是奇怪楼下的马怎会跑到阁楼上来。这当然很可笑,但现实世界里,当环境转换得太快时,人们也常发生这样的错愕。如果你留心,说不定在周遭,也会发现类似的笑话的。 龟猴相争 乌龟看见河里飘过来一株香蕉树,便把它拖到岸上,但一上陆地,它便搬不动啦。这时猴子恰好走过来,乌龟请它帮忙,猴子说:“可以,但得分给我一半。”乌龟无奈,只好把树截成两半。猴子见上半部长满绿叶,要了这一截,乌龟要了根部那一截。他们各自把半截香蕉树栽在自己家门口。猴子的树很快便枯死了,乌龟插的树却长出新叶,不久还结出香蕉。 香蕉成熟了,乌龟想摘,但爬不上树,只好请猴子帮忙。猴子爬到树上,把香蕉吃完一根又一根,只给乌龟留下一堆皮:“你给我一截种不活的坏树,这是报应!”乌龟发火了,拖来一大把荆棘,铺在蕉树下。猴子吃完最后一根香蕉,纵身往下跳,落在荆棘上,痛得哇哇叫。 乌龟只顾笑,走避不及,被猴子一把抓住:“你这坏东西,我要想一个最残忍的刑罚折磨你!”“让我上刀山下油锅都行,可千万别把我扔到水里去。”猴子哈哈大笑:“啊,原来你最怕水!”便把乌龟扔到大海里。 猴子正扬扬得意,乌龟却游出水面,说:“笨家伙,难道你不知道,水是我家?” 时下人人争做精明人,对什么事都机关算尽,把好处留给自己。他们不知道,你会算计,人家也许比你更会算计;你会耍滑头,人家可能比你更狡猾。因为只是倚仗小聪明行事,像猴子般聪明反被聪明误,是常有的事。 收集尘土的老头 马其顿有个富翁,儿子品性纯良,相貌堂堂,来说媒的人几乎把门槛踩破了,老头子竟没有合意的。 这天,老头子想出一个主意。他装上一车李子,到邻近的村子叫卖:“好甜的李子啊!谁家有尘土,快拿出来和我交换!” 村子里的男人听了,都说这老头疯了:“喂,你不要金,不要银,要尘土干吗?”老头笑说:“唁,生意人的秘密怎能告诉你?你们换不换?不换拉倒,我到别的村子去。”女人们可不理会这老头疯不疯,一窝蜂似地跑回家去,立即扫地抹窗,打扫尘土。不一会儿,有的用篮子盛,有的用箩筐装,甚至有的用围裙兜着灰尘,跑来与老头交易。老头果然给她们李子。 直到黄昏,老头车上的李子已所余无几时,一位姑娘走过来。只见她用手指尖捏着一小点尘土:“老伯伯,这么一小点尘土,你要吗?”“为什么只有这么一小点儿?”姑娘脸红了:“我找不够,这些还是我费了半天才从我家的墙上刮下来的呢。” 老头笑了,他终于找到要找的人。不久,他的儿子便与这位姑娘结了婚,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勤快的女人家里一定少有尘土。老头这一招等于叫所有女人来一个自暴其短的竞赛,结果当然是最失败者赢得桂冠。呵呵,这个故事教训我们,有时参加世俗人人热衷的角力可要小心,说不定游戏规则的制订者一早就别有用心,参加者越卖力,便越没有赢的机会哩。 木匠授徒 苏州城里有个手艺高明的老木匠,他有三个徒弟。大徒弟才学师三两年,不但已能独当一面,还常想出些新鲜窍门。师傅看在眼里,起初还欣赏他的聪明,久而久之,便觉不是滋味,反而喜欢二徒弟和三徒弟。因他们事事处处都请教师博,显得挺谦厚。 这天,老木匠检查大徒弟的活计,发现他不按自己的规矩去做,不禁发火:“嘿!你又自作聪明啦!”“师傅,这样做不是更省力省料吗?”老木匠更光火了:“你敢顶撞我?”说完,便把他撵出门去。 大徒弟走后,老木匠少了个得力帮手,事事得亲力亲为,不久便病倒了。他把二徒弟和三徒弟叫到床前:“我看来要去啦,你们快给我做口棺材吧!”二徒弟慌了:“师傅,我们可从未做过棺材呀!”三徒弟急得几乎要哭出来:“师傅你先别死,等你教我们做好了棺材再……”老木匠长叹一声:“还是请你们大师兄回来吧!” 大徒弟回来了。他做了一口比师傅想象中还要漂亮的棺材。老木匠临咽气时拉着他的手说:“我死以后,如果你要收徒弟,可千万别像我……” 什么才是好学生?有些人很短视。只喜欢对自己恭恭敬敬。尽说好话的人。但真正的好学生是决不会跟着老师的背影爬行的。要活出自己来便一定得超越老师。有这样的学生应该高兴。可惜,这世上有度量的老师实在太少了。 P8-15 后记 “搜尽奇峰打草稿”——我是怎样写《醒世寓言集》的(五) 给年轻朋友或小孩写故事,为我已约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且现在还在继续。有人问:你肚里怎么藏有那么多的故事,像永远说不完似的?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我是个爱做白日梦的人,因为长期都不用一早起床赶着上班,我习惯了早上醒来,让自己在迷糊中任凭脑子里的意识碎片在那儿浮沉,慢慢地,便会积累成各种古怪念头。这些念头很随意,也没有固定的发展方向,有些甚至有如天马行空,像梦幻多于像真实世界里的东西。有些心理学家说,这现象有如昔日记忆中的录像在倒带,并无什么特别意义;有些心理学家却很重视,认为冒出来的片断也许多少和近来碰上的事情有关,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个无意识的“我”把某些记忆碎片挑出来,给逐渐清醒的那个有意识的“我”感受到,是在提醒这个活在现实世界的“我”,如果他够聪明,就该怎样怎样。当然,这种提醒是猜谜式的,即使有位最了不起的心理分析家天天跟进你的个案,他也只是在猜测,且有一百个猜谜者,就有一百个答案。我当然不会那么蠢去滥竽充数,把自己当成心理分析家去猜测自己的心灵深处到底是怎么回事,但经验告诉我,这是我每天头脑最灵活、最聪明的时段。一到完全清醒时,处事都很务实得体,但脑袋就说不定灵气尽失。若你好好利用这段时光,让自己在迷糊中浮想联翩,不但可出现许多奇妙的故事,甚至连困扰自己许久的较严肃的学术话题,有时也可灵光一闪,找到突破口。坦白说,我每天的工作,该做什么,该写画什么,怎么画,怎么写,都是在这时清晰起来的。不用说,许多故事也是这样诞生的。 好故事常不会一蹴而就,那要有个“熬”的过程,这有如炖肉,只能用慢火耐心地焖煮。有道时间是最有耐性的厨师,一个故事酝酿得越久,能烹调出来的味道必越浓。也许我这个人有点逃避抉择的心态,通常我把故事的大意想出来以后,会先不动笔,让它存留心中,不时会翻出来重新感受一下,看看还能挖出什么新意思,直到截稿前最后一刻,不想写也得写时,才动手去写。到这迫在眉睫时,犹豫也无济于事,便得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把心中的意象写下来。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对此深有体会:在构思时你可天马行空,不必给故事定调子画框框,到想得差不多时,你还有多种方向可选择,但若在下笔时连调子也定不下来,写时便必顾左右而言他,连自己也找不着北,越卖力去写便越差劲。若你发现自己正处于这状态中,便得停下来好好定定神,把所有不着边际的盘算都收拾起来,给自己选定一个方向。这时也别慌张,相信自己有能耐把故事写出来,把自己交给目前最明晰的意象,把心神集中到你最直觉的情绪里,由它掌控笔或电脑键盘流出的文字和句子。故事创作和绘画及作曲一样,是艺术而不是官式八股,你得任由内心深层透过情绪化的意念去像做梦般地自动操控,让心底的话自然而然地流淌而出。即使你使用的是文字媒介,你所做的也近乎诗而不是科研论文或公事公办的应用文,最好依靠心灵而不依靠逻辑思维行事。说教式的故事是没有人会爱看的。 故事都有底本,这些底本的素材可以来自身旁的琐事,也可以来自道听途说的传闻,甚至可以是别人说过的故事、祖辈相传的传说。流行话语爱说“原创”,其实,真正能称得上货真价实的“原创”不会有很多,且强调这一点并无意义。文学研究中有一门学问叫“比较故事学”,是专门研究古今中外的许多故事母题,是怎么在各民族和各时代中经许多人不断炒作、翻新、改写和演变的。中国读者熟悉的阿凡提、济公、孙悟空、猪八戒甚至黄帝、蚩尤等等传说,其实都经过许多人的口耳相传和文本的改编才变成如今大多数人接受的版本,估计这些不同的演绎会继续下去,直到永远。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比较故事学”和“神话学”研究属于严肃的学问,我们也可以相当严肃地说,人类迄今的故事大多都有源有流,那么,写作的人把自己摆在这源流里,就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逃避不了的选择。因此,利用别人的素材来重新创作,那本来就是创作的常规。在巴赫和莫扎特的时代,某人创作的好旋律,常给另一位高手改编成自己的大作。被“侵犯版权”者不但不生气,反引以为荣,因为自己的作品被人“抄袭”,是件光荣的事。巴赫和莫扎特就有许多这样的把别人和自己的旋律抄来抄去的作品,若按现代人唱的高调,他们能逃脱版权官司才怪。而在美术史上,许多名画的素材常取自前辈画家的稿本,这也不是什么令人引以为耻的丑闻。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我们不主张做“文抄公”,但把前人或今人的故事来一番重新演绎,可不等于抄袭。问题不在你的素材从何而来,而是你是否把它只当做是个框架,从中注入了你自己特有的理解和叙述色彩,你是否把你笔下的东西当做是一件完全出于你心灵的完整作品。我写的这六百多个寓言中,其中不少也属这样的再创作,桥段也许是旧的,但我会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把它重新演绎。我甚至还想象过,把此类故事的每一个祖源和历史的流变写出来,放在后面作为趣味性的附录,并说明我的故事改变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但这样一来,这寓言集便不是供人读来添情添趣而变成了神话学研究,如此这般的学究气书本,读者便是另一类人了。 文化是一种传承,故事也常是一种传承,即使出自货真价实的“原创”,其实,若真要斟酌起来,你笔下的一切都不可能全是你个人的发明。正如人必出于娘胎,不可能自大石爆将出来一样,你的心灵和文化素养亦非来自另一个星球,也必有和昔人作品许多千丝万缕的关联,过份强调作品的“原创”只是自欺欺人,并且绑住了自己的手脚。把人家的东西移字过纸当然是要不得的剽窃,当然不值得提倡,但光明正大地踏着前辈的脚印往前走,却是聪明后学的聪明选择。问题在于,你得用旧瓶酿出新酒来。人说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是否也可以说:不管新瓶还是旧瓶,能酿出美酒的就是好瓶? 写作不外随便拿起一个瓶瓶罐罐,洗净了便用来栽花或造酒,浇灌的是心神,收获呢?首先是娱己,然后是娱人,是否符合时下人云亦云的高论,是不必在意的。清初的画僧石涛有个图章常盖在作品上,刻着“搜尽奇峰打草稿”。我认为,我们写故事也和写山水画差不多,一定也到处搜集最好看的奇峰作素材,至于这奇峰来自你的写生,记忆或别人的绘画或摄影,是无关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把它们组合出一个令人看来意味深长的画面。创作寓言故事也和这相似。但愿你也鼓起勇气,放开手脚,一试啼声,说不定,你写得比我还好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