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余上沅、李健吾、顾仲彝、赵铭彝、魏照风、陈古虞、陈汝衡、陈耘、陈多九位戏剧名家在中国现当代戏剧史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都曾就职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是著名教授,更是学术高峰。他们为戏剧文学专业与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推动中国现当代戏剧及新中国戏剧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戏文名师》由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撰,该书通过深入挖掘鲜为人知的第一手史料、并通过校友、同事、学生、家人的回忆与访谈、照片、评述等来呈现这九位戏文名师在上海戏剧学院、乃至上海与新中国戏剧教育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记,填补以往专著对于这些名家在教育领域所做贡献的研究的缺失,具有较高的史料与学术价值。 目录 序 铭记与承接 何添发 Longing andBelonging(渴望与归属)陈军 人物传略 李健吾、余上沅、顾仲彝、赵铭彝、魏照风、陈古虞、陈汝衡、陈耘、陈多 忆文 实验剧校的诞生▏李健吾 怀念李健吾同志▏魏照风 回忆顾仲彝先生▏陈汝衡 永恒之思▏陈多 熊佛西与顾仲彝▏曹聚仁 父亲李健吾坚守一生的戏剧情结▏李维音 遥忆健吾师▏龚和德 难忘恩师李健吾▏范华群 李健吾老师在台尔蒙的讲座▏苗戈 我认识的余上沅老师▏刘庆来 我的英语老师余上沅▏方洪友 痴心戏剧付终生素心向暖勤学笃——忆家父顾仲彝▏顾子钰 顾仲彝教授和滑稽戏▏缪依杭 与顾仲彝先生写《红旗飘飘》▏陈加林 跟随顾仲彝先生缙云行▏郭东篱 再想给顾仲彝恩师说说——《编剧理论与技巧》又感▏张健钟 忆慈父赵铭彝▏赵俞 牢记魏照风老师“做有心人”的教导▏贡炳照 古虞夫子百年祭▏叶长海 忆陈汝衡师▏荣广润 陈汝衡先生的小纸片▏刘一兵 我叫陈汝衡——记忆中的陈汝衡先生▏吴保和 我心目中的陈耘老师▏朱静霞 一代风流今去矣——《年青的一代》作者陈耘学长▏陈艰 怀念陈耘学兄▏李培健 命运——闲话陈耘、许新▏梁小鸳 陈耘和他的名作——《年青的一代》▏王复民 陈耘老师给我上了一课▏安振吉 横空出世——记陈耘老师和《年青的一代》▏刘玉 这位创造过历史的剧作家对考生说“谢谢”——追忆我的硕士导师陈耘▏孙惠柱 永远的微笑——忆恩师陈耘▏陈世雄 追忆陈耘老师▏王伯男 陈耘先生课间的甜点▏赵小波 我所钦佩的陈多先生▏陈明正 穷不失义陈先生▏周培松 陈多教授忆旧▏戴平 多老和我的一段剧作因缘▏孙祖平 “一壶水”与“一餐饭”——怀念我的两位陈姓老师▏罗怀臻 细微之处见精神——从陈多为范纪曼写悼词说起▏沈炜元 陈多先生: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的金牌教授——写在上戏建院75周年之际▏谢柏梁 学艺师从糊涂始——忆陈多老师▏姚金成 先生陈多▏孙文辉 陈多老师对我的启迪▏陈珂 感念恩师又一回▏明光 忆陈多老师▏刘庆 此心安处是吾乡——谨以此纪念恩师陈多先生▏常青田 难忘的一段“上戏”岁月▏李惠康 丛脞说师长▏严福昌 感恩母校感谢恩师▏邢益勋 别梦依稀忆恩师▏曹树钧 初识戏剧受教于名师——忆李健吾、赵铭彝、魏照风诸名师教诲▏邹宁德 零散的记忆真挚的怀念▏王昆 六十年前学编剧▏徐维新 我的三位陈老师▏周大功 戏文系的老师赵铭彝、陈多……▏丁言昭 “二陈”先生▏吴小钧 向任课老师们拜年(1979年1月29日大年初二的日记)▏陆铁军 访谈 父亲余上沅在上戏的日子——余安东教授访谈纪要▏余安东 记忆犹新,感念弥深——余雍和老师访谈纪要▏余雍和 忆恩师魏照风先生及其他——丁罗男教授访谈纪要▏丁罗男 回忆恩师回顾母校——张马力、金长烈老师访谈纪要▏张马力、金长烈 回忆二三事——1948级校友蔡学渊访谈纪要▏蔡学渊 1961届戏曲创作班校友座谈纪要 1963届戏曲创作班校友座谈纪要 1963届戏曲创作研究班校友座谈纪要 评述 李健吾:对“人”的理解▏刘明厚 李健吾——一位不世出的法国文化的“摆渡人”▏宫宝荣 李健吾与中国戏剧批评▏杨扬 余上沅与“国剧”发源考▏徐珺 顾仲彝先生与上戏的建校▏顾振辉 昆曲大家陈古虞▏俞永杰 陈多教授——攀登戏曲教学和戏曲研究高峰的带路人▏田雨澍 后记 致敬上戏的先生们▏张璟 序言 铭记与承接 何添发 今年7月,张璟同志邀我 为她主编的《戏文名师》作 序,本人既感荣幸,更觉惶 愧。我调离上海戏剧学院已 有32年,其间虽与母校偶有 交集,却始终觉得关心不够 ,想到此处我便欣然应允了 张璟同志,感谢她给我提供 了一个回报母校的机会。 戏文系走过了七十余年 的辉煌岁月,现在是到回顾 与总结的时候了。张璟同志 选择为戏文系历史上的九位 名师立传而不是为戏文系作 史,可谓是用心良苦且用意 深远,因为一个系的个性与 风格、历史与传承均取决于 她的教师,戏文系的发展史 便是几代教师的教学史。作 为上戏最早创建的系科之一 ,戏文系的名师可谓是不胜 枚举,选取这九位名师实则 是为日后更多具有代表性的 名师入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 开端,这项工作应该持续下 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 书的编写不仅仅是为了铭记 九位名师,更是为了勉励青 年教师承接先辈的精神。 那么,九位名师留给青 年一代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在上戏读书和工作时, 有幸听过他们讲课,生活中 也多有接触,故而对这个问 题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在此 不妨用三句话来总结。第一 是爱校如家,上戏创建于 1945年,创校的初衷是宣 传进步的戏剧,培养热爱祖 国的戏剧家。戏文系的第一 代教师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 ,他们中间有许多是在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成长为 戏剧家的,曾以戏剧创排的 方式来表达爱国之情;新中 国成立后他们积极参与社会 主义文艺建设,将教学作为 崇高的事业来看待,无论是 横浜桥还是华山路,方寸天 地都给了他们一个创造事业 的重要舞台,他们以校为家 ,在讲台上、书桌前夜以继 日地耕耘,上戏人后来喜欢 把校园叫作家园,正是从这 些老教师开始的。第二是爱 生如子,艺术教育不同于其 他学科和专业,戏文系一直 是小班制教学,师生在课堂 上近似于传统的师徒,教师 要手把手地教学生写戏,有 时已过了下课时间,教师还 在指导学生怎样编织情节和 编写台词;而在生活里他们 又会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当时有些教师和家人住在 校内,老师们带学生去家里 改善伙食也是常有之事,这 也是上戏师生情谊的独特之 处。第三是爱艺术如生命, 我们常讲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对待艺术的态度必定会 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校 友回忆道,李健吾老师在课 堂上对莫里哀的戏剧如数家 珍,他讲到兴起时会背诵莫 里哀剧作的台词;我也记得 ,在戏曲领域造诣极深的陈 古虞老师讲起昆曲时会一边 讲课一边演戏……有人说艺 术使人年轻,诚也,戏剧艺 术养心亦养身,九位老师均 较长寿,或许与他们热爱戏 剧不无关系。 我想,正是因为上述的 三个“爱”使他们成为名师, 但在我印象中,他们从不以 名师和名人自居,即便他们 的剧作已经演遍了大江南北 ,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誉满 学界,回归到课堂上,站在 学生面前,他们仍旧是谦逊 的、朴实的。就像陈耘老师 当年创作了《年青的一代》 之后成为中国剧坛最受关注 的剧作家,他照旧在学生面 前低调地坦陈该剧的不足。 写到这里,再次翻阅《戏文 名师》的文稿,顿觉本书朴 实的文风与九位教师的做人 之道十分吻合,在这朴实的 文字里,跳动着九位戏文教 师的生命之火与思想之火。 岁月流逝淹没了许多生 动的细节,九位教师留给戏 文系的精神财富却未随着时 光的推移而褪色。在价值观 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戏文系 的新一代教师肩负着为实现 民族复兴培养优秀文化艺术 人才的使命,越是重任在肩 ,他们越应从老教师写就的 传统中汲取经验与智慧,这 是对九位名师最好的铭记! 为名师立传,不仅有“存 史”之意,更有“育人”之效 。最后,作为一位老上戏人 ,再提一点期望,上戏在国 内外久负盛名,有了张璟同 志主编的这本《戏文名师》 珠玉在前,其他院系也可效 仿之,以此来构建历史记忆 、传承上戏文脉。 2022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