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本书是塞利格曼的首部自传,呈现了塞利格曼的传奇一生。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塞利格曼,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塞利格曼这位传奇的心理学家方方面面的一生,了解他如何始终与焦虑为伴,如何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如何带领心理学冲出黑暗,奔向光明,引导心理学面向未来,而不再是被过往所驱使。 这不仅仅是一部塞利格曼传,还是一部积极心理学史和半部当代心理学史。本书再现了积极心理学的创建、应用及发展背后的故事,直击塞利格曼如何推动整个心理学领域转向。正是因为塞利格曼,心理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每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和追求幸福的人都应该读!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这本书能让你更加深入的了解当代心理学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如果你也想追求幸福,那么这本书能教你如何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 作者简介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美国知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曾于1998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他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荣誉奖章,并由于其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目录 推荐序 希望开创“人类第二个轴心时代”的心理学巨匠(彭凯平) 引言 希望之路 第一部分 起点:初识心理学 第1章 童年:我是父母的乐观主义宣言(1942—1955) 第2章 青春:阶层割裂下的无助与自卑(1955—1960) 第3章 普林斯顿求学生涯:沦为悲观主义者(1960—1964) 第4章 心理学界最轰动的闹剧(1964) 第5章 对习得性无助的研究(1964—1967) 第6章 迈向临床心理学的第一步(1967) 第二部分 成长:从研究狗到研究人 第7章 康奈尔大学:创造力的孵化器(1967—1969) 第8章 宾夕法尼亚大学:确立精神病学的研究方向(1970—1972) 第9章 实验心理学:声名远扬,但无法用于现实生活(1972) 第10章 声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1973—1974) 第11章 英格兰:到一流学府学习临床心理学(1975) 第12章 高级研究中心:研究痛苦,更要研究幸福(1978—1979) 第13章 抑郁症:精神健康远比没有罹患精神疾病更重要 第14章 临床心理学:只有将心理学应用到人身上才有意义(1980—1983) 第三部分 成就:积极心理学的创建 第15章 曼迪:一生挚爱(1988—?) 第16章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1989—1993) 第17章 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1995—1999) 第18章 创建积极心理学(1998—2001) 第19章 优势与美德:召唤人性中的善良天使(2000—2004) 第四部分 蓬勃:积极心理学让世界大变样 第20章 耳顺之年:持续的幸福(2002) 第21章 积极心理学的进步和批评(2001—2011) 第22章 积极教育:教出乐观的孩子(1992— ) 第23章 中央情报局:我绝不会帮助使用酷刑(2002) 第24章 军队:打造一支心理健康的军队(2008—2017) 第25章 身体健康:乐观会带来健康和幸福(2007—2017) 第五部分 展望:从无助到希望的变革 第26章 人类,永远不会停止憧憬未来(2008—2016) 第27章 大脑中的希望回路(2016) 第28章 让心理学成为建构幸福的学科 致谢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追求幸福的相伴 序言 希望开创“人类第二个轴 心时代”的心理学巨匠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院长,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 人 我是一个积极心理学的“ 皈依者”,在2008年之前, 我是不相信积极心理学的。 20世纪70~80年代,心 理学领域掀起了一场认知革 命。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研 究是对人类非理性的认知误 区的研究,诞生了两位获得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理查德·泰 勒(Richard H. Thaler)。 我的博士生导师理查德·尼 斯贝特(Richard E. Nisbett )教授,也是这一领域的领 军人物。在这样的心理学大 潮的影响下,我一直相信, 帮助人类提高自己的理性和 认知能力才是心理学应该追 求的主流方向,所以我的主 要研究兴趣一直是人类的高 级认知,例如因果关系、虚 假相关、价值观与行为不一 致性、违背逻辑的“辩证思 维”,以及文化对这些认知 过程的影响等。 2008年,应清华大学的 邀请,我回国主持清华大学 心理学系的复建工作。一个 很深切的感受,就是中国社 会的发展迅速,相较于我出 国时的1988年,人们的生 活水平在20年内有了明显的 提高。但是我也发现,我们 面临的心理挑战有增无减, 社会普遍存在一些急躁、烦 恼、焦虑、担忧的情绪,我 们一直在追求粗放的更大、 更好、更高档次、更有面子 的路上义无反顾,却没有用 心去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 —那些精细的情感、流动的 美以及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遗 留给我们的宁静与平和。在 这样一种无比冲动的文化氛 围下,焦虑症、抑郁症、躁 狂症、自我封闭症等心理问 题出现的概率逐年升高,并 且越来越蔓延到更年轻一代 的身上。是的,今天的这个 社会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 并不宁静,工业革命后几百 年里人类社会的喧嚣甚至超 过以往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 所有喧嚣。处于这个现代化 的颠覆性变革的世界中,似 乎每种文化、每个国家、每 个人都在努力去寻找着自己 的“第二曲线”。增长成为全 世界所有学科努力的方向与 新的信仰。可是,到如今, 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明确 给出这种关于增长的新的信 仰究竟是否合适的定论。 中国也没能幸免于那些 现代化的陷阱。虽然我们 5000多年根深蒂固的文化 传统中有那么多值得并且能 够让我们淡定下来的基因, 但是全球化的步伐、地缘政 治、军事威胁、科技与社会 的颠覆式创新、人类物质财 富的极大增长等诸多力量累 加起来的作用力,在推动着 这个蓝色星球“旋转得越来 越快”。显然,在此时此刻 ,那些我们正在经历着的变 革具备更强大的诱惑力。 然而,这种诱惑并不全 都是积极的,其产生的很多 结果甚至会导向人道主义的 灾难。传统的心理学则非常 像是一种应急的技术手段, 自然而然地成为处理这些并 不积极的心理结果的良方。 的确,传统心理学在这方面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 这并不够。 从诞生之日起,心理学 就不止有疗愈创伤这一项功 能。它还有帮助人类心灵成 长、认知提升与积极乐观地 面对生活、追求最真实的幸 福的功能。它也有造就不断 适应未来的社会精英、激发 人的优势潜能、改造人们的 学习方式、丰富人类对世界 和自己存在意义的探索的目 的。无论如何,在一个更加 多元、更加不确定、更加融 合的新时代里,这些目的都 显得如此重要。传统的心理 科学和实践的研究,事实上 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现 代社会的需求了。如何从科 学心理学的角度去帮助人们 获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 感,也许需要一些新的思路 和方法,尤其是面对中国这 个更加具体的全球发展引擎 时,这种紧迫性更加突出。 这时,我发现了积极心理学 ,并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奠 基人马丁·塞利格曼的诸多 颇有成就的研究工作。 …… 第一次革命大约发生在3 000多年前。这次革命让人 类首次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 智慧其实比力气和凶狠更有 生存价值。 第二次革命大约发生在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 年之间。人类对世界的思考 正式开始摆脱神的旨意而经 由理性展开对世界与人性的 全面理解。 第三次革命发生在19世 纪初至2000年。这是一个 科学与知识大规模发展的时 代。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 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 学、伦理学、文学、教育学 等。它强调不受束缚、不加 批判地使用理性,勇于质疑 权威与传统教条,朝个人主 义发展.强调人类的进步观 念,促进了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的发展。这一次革命的 成就是巨大的:近200年之 间,人类赤贫人口的比例大 幅下降,识字率上升,女性 选举权得到发展,现代科技 还让人类的死亡率下降、寿 命延长、工作效率提高、福 利得以改善。 第四次革命正在进行中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 后,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了 很大的改善,但是物质生活 的改变并没有改善人类的心 理状况。抑郁症、焦虑症以 及愤怒、自杀等的发生概率 依然很高。因此,改善人类 的心理体验已经成为世界人 民的共识——联合国宣布每 年的3月20日为“国际幸福日 导语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马丁·塞利格曼首部自传。因为他,心理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塞利格曼是最具影响力的还在世的心理学家之一,是当代心理学的一面旗帜,经历并引领了当代心理学的转向。正是他,让幸福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让追求幸福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一部塞利格曼传,就是一部积极心理学发展史,以及半部当代心理学变革史。每一个心理学人和追求幸福的人都应该读!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担纲主编并倾情推荐,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周仁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部长陈红、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盖笑松、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联袂推荐! 后记 追求幸福的相伴 西藏巴嘎平原上,冈仁 波齐峰高昂着头颅,神圣、 庄严,俯视人间。沿着冈仁 波齐峰自西向东,便可翻越 卓玛拉山口,此地海拔5 650米,空气稀薄,苍穹如 盖。我正行走在这路上,湛 庐文化编辑的微信留言似随 风而来,告诉我《塞利格曼 自传》中文版即将出版发行 。这是一个美好的上午,幸 福的气息弥漫漂浮,这是 2020年9月15日的11时。 《塞利格曼自传》是美 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 教授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 ,由湛庐文化出版发行,而 我有幸作为此书的译者,历 时两年完成此书的翻译工作 。 马丁·塞利格曼学术生涯 的起点并不是积极心理学, 他最早的研究课题是习得性 无助。为课题设计的实验中 ,一条狗被关在箱内遭受电 击,无论干什么,狗都逃脱 不了电击。最终这条狗产生 了一种心态,就是所谓的习 得性无助。无论怎么样努力 ,都没有任何效果,由此而 产生的无助感——这是对习 得性无助严格一点的定义。 推狗及人,人一旦陷入这种 习得性无助的境遇,便可预 见到一生的沦陷和无望。 是真的全无希望吗?真 的绝无可能摆脱这种无助的 状况吗?塞利格曼给出了救 赎之道,他的建议是,要给 狗一个机会,给它做对一件 事就可以逃脱出来的机会。 这样,狗就会产生一种主动 积极的心态,他称之为习得 性乐观。从这项研究中,塞 利格曼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 。只要用积极心理学引导人 类积极向上。一个美好的社 会就触手可及。他认为。心 理学在以往的研究中只关注 负面心理,现在则是时候换 一个方向了,该去研究积极 心理学了。 21世纪应该是积极心理 学的世纪,这是塞利格曼当 选APA主席后提出的重要观 点。确实如塞利格曼所言。 在近20年的时间里。积极心 理学的影响在全球不断扩大 。 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 学要研究三件事情:第一。 研究人类的幸福是怎么回事 ,它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 有什么关系:第二,研究个 人健康心理特质的培养:第 三,研究如何使这个社会变 得更加幸福,更加有道德、 有文化、有理想。 在翻译《塞利格曼自传 》的过程中,我同时坚守着 一份自己创设的事业。创业 不易,路途上挑战诸多,谁 都免不了常感身心俱疲,无 助无望。 作为一名创业者,我是 幸运的,历经坎坷总算小有 成果;作为一名译者,我又 是幸福的。可以在翻译《塞 利格曼自传》时了解积极心 理学,学会用希望的目光看 待生活。 有人认为人类的命运无 非如西西弗斯一般,推巨石 上山,滚下来,推上去,又 滚落,再推上去,徒劳往复 ,终此一生,到头不过一片 虚无。 同样的石头,在积极心 理学家的理解中,就成了美 好的事物。人们的命运,确 乎只是不断往上,不断推石 头,免不了滑下来,过程虽 然往复,却并非徒劳。在我 们仅有的这一生中,便是推 石头,也可以与幸福相伴, 那有形的石头并不重要,最 重要的石头,是我们积极的 心理,是我们的追求,我们 必须在这一生中活出灿烂, 活出美好,活出意义感。 卓玛拉山口,海拔5 650 米,我已徒步翻越。在冈仁 波齐峰的俯视下,一片光明 。我之所欲,只是不断向上 。去刷新我人生的新高度。 在那稀薄空气之中,时间蜷 缩静止,而我再度体验到心 流。这里呈现于读者,分享 共勉: ●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 ; ●物我两忘:自我意识、 空间意识、时间意识的暂时 性消失; ●驾轻就熟:对活动有完 全的掌控和把握; ●点滴入心:感受过程, 体验活动的精准回馈; ●酣畅淋漓:发自内心的 主动,积极参与活动。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 世,编织着梦想与希冀。凝 视苍穹,星空闪烁,似在诉 说,如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 诚的祷告:幸福的相伴是如 此真实,而追求的路途又如 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 的希望,是浮于现实之上的 繁华与绚烂。希望《塞利格 曼自传》可以传递希望,散 播光明,给读者们带来积极 向上的动力。 衷心感谢湛庐文化各位 老师,感谢各位老师在翻译 此书过程中所给予我的信任 、指导和帮助。 衷心感谢我的挚友朱玮 ,百忙之中对译稿提出了诸 多宝贵的修改建议。 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 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 正。 愿积极向上的心永在, 愿幸福时时相伴。 庞雁 西藏阿里地区巴嘎乡 2020年9月19日凌晨 书评(媒体评论) 塞利格曼让身在中国的 积极心理学同行们坚定地相 信:积极心理学并不是横空 而来的,它是人类文明进步 的选择,是科学发展的前沿 学科,也有助于增强人类命 运共同体意识。我们的先辈 们已经在第一个轴心时代引 领了世界,处于第二个轴心 时代的我们也应不甘人后, 大步向前。这也许就是“塞 利格曼幸福经典”系列图书 出版的真正意义。 ——彭凯平,清华大学社 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积极 心理学发起人 成名于习得性无助,登 顶于积极心理学,是塞利格 曼耳熟能详的名片。这张名 片的背面——《塞利格曼自 传》,让你走进他的生活, 品读他的心路历程,犹如坐 在他位于费城西郊的伍德利 后花园,见证一位实验心理 学家如何迈向临床心理学家 的人生之旅。 ——周仁来,南京大学心 理学系主任 马丁·塞利格曼的自传兼 具可读性和思想深度。阅读 本书,我们是在聆听一位极 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讲述自 己的人生故事。我们可以更 清晰地认识近代心理学发展 的变革史;可以理解为什么 塞利格曼强调了心理学不应 该仅仅是一门用于化解悲伤 和忧愁的学科,还应该是一 门呈现幸福和快乐的学科。 只研究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 是远远不够的,从本书中, 我们可以看到塞利格曼如何 在心理学领域破旧立新,追 求生命的快乐与意义。 ——陈红,西南大学心理 学部部长 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塞 利格曼关于抑郁原因和乐观 本质的研究声名远播;作为 卓越的活动家,塞利格曼对 积极心理学的创建和传播做 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这本 自传表明,积极心理学不只 是温柔的人和善者的专利, 即使是一个天生坏脾气的人 ,也能从这种知识中受益并 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品质。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 学心理学院教授 读完本书,你不仅能了 解塞利格曼是如何从研究习 得性无助闯进积极心理学的 ,而且能“钻”到他的大脑里 去,详细观察他思考的过程 ,学习第一流心智的推理方 法和思辨演进,享受一个天 才的创造性畅想。这本书是 长达半个世纪的美国心理学 的见证史,也是对未来心理 学发展方向的探索,充满了 各种奇思妙想,处处都能让 你受益匪浅。 ——赵昱鲲,清华大学积 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 任 半个世纪以来,马丁·塞 利格曼以其引人注目的发现 和远见卓识启迪并激发了人 类的心智。他从不害怕探索 人类心灵深处的黑暗,但也 同样大胆地召唤人性中的善 良。这本书既是积极心理学 发展历史的写照,也是一次 愉快的坦诚之旅和一本充满 反思的回忆录。 ——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知名心 理学家、思想家,畅销书《 当下的启蒙》作者 马丁·塞利格曼带着谦逊 和洞察力,带领我们走过了 他迄今为止精彩的人生轨迹 ,也带领我们看过了他在心 理学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 。在本书中,塞利格曼仔细 地剖析了人性,这既令人惊 讶,又令人振奋。通过这个 时代极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 的视角,我们得以深究一段 引人入胜的学科历史。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 森(Barbara Fredrickson) ,积极心理学领域领军人物 之一,畅销书《积极情绪的 力量》作者 至今仍在世的最重要的 心理学家之一,带我们踏上 了一段令人惊讶的旅程。塞 利格曼经历过高潮与低谷、 顺遂与曲折,克服过巨大的 困难,并且提出了一些心理 学中极具开创性和标志性的 概念。有一段时间,他提出 的“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主导 了整个心理学领域,因为我 们都期待着拨开过去的迷雾 。现在,让我们用积极心理 学来调整自己的适应力,学 会感恩和希望。如果你对人 类的处境感兴趣,那你一定 会喜欢这本书。 ——约翰·瑞迪(John Ratey),哈佛大学医学院 临床副教授,畅销书《运动 改造大脑》作者 马丁·塞利格曼是一位知 识上的巨人,读者可以从他 的自传中找到他非凡影响力 背后的秘密。此外,读者还 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塞利 格曼的奋斗、希望和思想的 故事,而且是以一种鼓舞人 心的方式讲述的。本书不仅 是一部自传,还是给每个致 力于实现人类幸福的人的人 生指南。 ——阿瑟·布鲁克斯 (Arthur C. Brooks),知 名经济学家、思想家,美国 企业研究所所长 本书巧妙地融合了回忆 录和近代思想史,尤其是它 试图理解我们如何才能过上 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 因此,本书只能由在这一领 域扮演重要角色、对这个问 题充满热情且有写作技巧的 人来书写,只有这样的人才 能把这种热情带到纸上。而 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塞利格 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时而振 奋人心时而令人心酸的故事 ,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位心理 学家的生活和工作。 ——罗伯特·赖特 (Robert Wright),普林 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 畅销书《洞见》作者 马丁·塞利格曼是一位能 够深刻洞察人性的伟大思想 家,而且非常善于讲故事。 在这本书中,他完美地展现 了这两种特质。迄今为止, 这本书是塞利格曼最好的作 品。 ——安杰 精彩页 第1章 童年:我是父母的乐观主义宣言(1942—1955) 与同时代的众多心理学家一样,我与心理学也是结缘于弗洛伊德的著作。那一年我13岁,姐姐贝丝(Beth)从罗切斯特大学回家过暑假。从我6岁起,贝丝便是我的良师益友,她活力四射,对我也钟爱有加。7岁的时候,贝丝教会了我什么是阶乘,为此我还在二年级的同学面前炫耀过,这或许是我今生第一次展露自己的“学霸范儿”。9岁的时候,也是贝丝把科幻小说《平面国》(Flatland)读给我听,让我首次领略了几何世界的美妙。当12岁的我向贝丝坦白自己从来没有从头到尾读完过一本书,只是装模作样地看了一遍七年级的读书笔记时,贝丝把我锁进了卧室,责令我必须把《基督山伯爵》读完,否则不放我出来。过了整整18个小时后,我才从卧室走出来,撒了长长的一泡尿。所幸,我最终通过了贝丝的测验。不过自那以后,对我来说,生命中不可再无书。 13岁那年的夏天,贝丝带了一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回家。家人带着我们在纽约州的卢泽恩湖(Lake Luzerne)畔宿营。营地外,一张深蓝色的吊床挂在两棵细长的小松树之间,我躺在那张吊床上,捧着弗洛伊德的这本书,爱不释手。 处于经济大萧条时代的父母 我生于1942年8月的一天。据我个人揣测,母亲怀上我,让我父母对未来重新燃起了希望。当时他们俩的生活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而乐观更无从谈起。 我的母亲艾琳·布朗1905年出生于奥拉迪亚(Nagywirad)。1931年嫁给父亲时,她把自己的出生年份改成了1906年,这么做是因为在当时,新娘比新郎年长是件颇为尴尬的事情。奥拉迪亚一直都是一座较为繁华的城市,同时也是犹太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我的外祖母在生我母亲的时候不幸去世。那是1905年12月,在喀尔巴阡山区,我的母亲是一个早产儿,靠着家里的火炉还有外祖父的照料才得以存活下来。由于外祖母的过世,外祖父对赢弱瘦小的女儿倾注了全部的爱。沐浴在浓浓父爱中的母亲,在生命头三年过得犹如田园诗般美好而幸福。但之后母亲所受到的创伤,却足以将她从天堂直接抛进地狱。 外祖父是位胸怀大志的女装裁缝。刚迈入20世纪的维也纳正值太平盛世,是全球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之一②。当时年仅25岁的外祖父,想必也很渴望过上维也纳人的生活,于是他申请就读维也纳艺术学院,希望能在那儿学习设计高级女装的课程。区区一个来自乡下的犹太人,自然而然地被拒之门外。于是,外祖父带着那时还很年幼的母亲,决定去柏林碰碰运气。 来到柏林后,外祖父娶了第二任妻子。我只知道应该叫她“布朗外婆”。布朗外婆个头不高、体格壮实、口无遮拦、脾气暴躁……还是个醋坛子。她就是灰姑娘继母的现实版,毫不掩饰自己对继女的厌恶。自那以后,母亲再也没有得到过父爱。 事实上,外祖父在柏林的发展前景并没有比在维也纳好多少,他的高级女装设计师梦想再一次破灭了。1911年,外祖父带着6岁的女儿和怀孕的妻子来到了纽约,把家安在了纽约以北几公里的塔卡霍镇(Tuckahoe)。外祖父在小镇上开了一家裁缝铺。母亲上学的时候可谓苦乐参半。那个时候的美国,恰逢大批移民蜂拥而至,母亲所在的班上几乎都是新移民的孩子。可是因为不会说英文,母亲总是被老师忽略。 待母亲步人青春期后,她再也不会让人视而不见了。那时的母亲相当出众,她虽个子不高,但风姿绰约——金发碧眼、谈吐文雅、温柔敦厚,是一位让人愿意与之说心里话的好姑娘。可贫穷让母亲命途多舛。外祖父的裁缝铺被一把大火烧得一干二净,于是母亲不得不从高中辍学,去做法律秘书,帮助外祖父养家糊口。 在“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①,母亲拥有众多追求者,这或许是命运给予她的一笔补偿。在追求者中,有一位学法律的年轻小伙子,尽管母亲一再拒绝他,但他还是锲而不舍。在母亲与一位富有的牙医订婚之际(家里曾传言母亲订过6次婚),“经济大萧条”开始了。一天晚上,也许因为那时正值母亲最为脆弱的时刻,这位小伙子终于对母亲追求成功了。小伙子突袭成功,他与母亲的罗曼史也就此拉开了帷幕。当然,这个小伙子就是我的父亲阿德里安。 锲而不舍只是父亲的优点之一。他英俊帅气,金发碧眼,胸肌发达,脸颊上有深深的酒窝。同样,他还很聪明,为人机灵,思维敏捷。我的祖父和祖母在19世纪90年代分别从德荷交界处和法国的阿尔萨斯(Alsace)移民到了美国,在19世纪末,二人在纽约结婚。他们的长子,也就是我的伯父伯特,是个身材魁梧、面颊红润、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伯父在华尔街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在“经济大萧条”前夕,20多岁的他就已经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富翁了。由于娶了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姑娘,让塞利格曼家族感到蒙了羞,伯父后来被家族排斥在外。与伯父不同,父亲自幼多病,经常赖在家里不去上学。 但是后来,父亲连跳四级,以极快的速度念完了纽约城市大学的课程,并拿到了纽约大学的法学学士学位,之后又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父亲和母亲在一起后,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