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良好的文化学养,以深沉凝练的笔触,写贺兰山的岩画,写贺兰山的古迹,写贺兰山先民的生活、信仰和习俗,以历史关照今天,让过去昭示未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对神圣的体验,对自由的呼唤,对记忆的追寻,对文明的反思……全书图文并茂,情色并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如歌的寂静(贺兰山精神之旅)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刘光宁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以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良好的文化学养,以深沉凝练的笔触,写贺兰山的岩画,写贺兰山的古迹,写贺兰山先民的生活、信仰和习俗,以历史关照今天,让过去昭示未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对神圣的体验,对自由的呼唤,对记忆的追寻,对文明的反思……全书图文并茂,情色并重。 内容推荐 贺兰山南北走向,长城顺着贺兰山东麓自北向南延伸。贺兰山岩画就分布在贺兰山东边的沟壑,沿着长城走向,自北向南布列开来。一边是农业民族的军事防御设施,一边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刻写,相距不过几里之遥,沿贺兰山走向,几百公里并列。还有什么能比这两种文化遗迹的并列延伸更能说明贺兰山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呢? 石头是冰凉的,画像是静止的,画中的灵魂是沉默的。可人们曾在这里出生、骑马、射箭、战争、爱自己心爱的女人、送走亲人的亡灵……,爱情的甜蜜、战败被逐出贺兰山的痛苦、亲人亡故的悲痛……,有多少爱与恨的故事在这里展开。你用心去听,一定会听到部落里女人咯咯的笑声,老人的咳嗽声,婴儿的啼哭声,还有男人从心底吼出的歌声。你用心去看,会看到黄昏时刻部落里烘烤捕获的羊只的烟雾,你能闻到四野弥漫着的烤羊肉散发出的香味。 那些独特的、具有丰富特征与内涵的过往历史,展示着人性的方方面面,凝淀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爱与恨、善与恶。将这些人性因素剔除出去,如何说得清历史? 目录 自序 上部 血马贺兰 水洞沟 尘封的记忆 文明的冲突 兵沟 伟力神山 华夷天限贺兰山 黑水城 王陵寻幽 移民 镇北堡 悲欢山谷 中部 岩画岁月 逝去的草原文明 萨满的世界 天神腾格里 魂系山林 马 先民的情感 性之昔今 没有逝去的故事 下部 荒野沉思 激情永驻 黑夜中的太阳 敬畏生命 体验神圣 百草园 萨满神判与超验法则 自然崇拜与精神自由 岩画与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如歌的寂靜 后记 试读章节 马 在贺兰山岩画中,有大量马的图形,在数量上仅次于羊,说明了马在那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和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马很早就成为了人类牧猎的得力助手,岩画中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马无疑不是巫祝狩猎的对象。既然如此,把那许多的马的图形刻在石头上有什么用呢? 《左传》中讲到楚子(庄王)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招待楚子,其时有这样几句话:“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这意思是说,远古的时候将各种动物图像铸在鼎上,为的是使人们区分好坏善恶,而最重要的是能“协于上下”,即能够与天地鬼神沟通。 在远古人类看来,将动物图像刻铸在山石上,是能够避邪并能与鬼神沟通的方法。马就是这样一种能与天地鬼神沟通的动物。 天地之间有多远?氏族部落的百姓是不知道的,只有那些萨满知道。萨满任意穿行于上界和下界,寻求神灵的帮助和寻找丢失的魂魄。当萨满要去很远的神界时,他会告诉人们,有一匹神马在相助,他是骑着神马远去的。马的自由奔跑,马的飞速疾驶,使它适合担当穿越天地间神圣使命的角色。在达斡尔族为死者举行的祭灵仪式上,人们把马拴在死者的灵柩前,长子跪在马前,在马蹄上洒些酒,然后把马杀掉,那意思是要让马带着死者的灵魂去阴间。鄂伦春族历史上曾盛行殉葬马匹的习俗。出殡时,把死者生前骑用过的马绑好四条腿,用猎斧劈死,剥下马皮放在棺材前,以便死者的灵魂能乘着自己心爱的马去另一个世界。用马作为殉葬品在北方各民族中较为普遍,其意大致相同:希望马带着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秦皇汉武的墓葬中出土的兵马的骨骼、陶马、石马都显示着马穿越于神界的作用。 马作为穿行于神界的使者,在关于马头琴起源的一种传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说明。有一次,那木吉拉服兵役被发配到遥远的西方去,因为那木吉拉唱歌动听,很快博得了那里的公主的爱情。三年兵役期满,那木吉拉回故乡的时候,公主送给他一匹长着翅膀的神马。那木吉拉回到故乡后,每天夜里骑着神马到西方去和公主约会,黎明时返回自己的家。日子久了,那木吉拉的妻子和另一个女人发现秘密后就趁机剪去了神马的两个翅膀,于是马就死了。悲痛的那木吉拉用死去的马尾做弦,做成了马头琴。 在这个故事中,西方其实是遥远的神界,是只有神马才能自由穿行的另一个世界。 P127-P128 序言 自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同辈们匆匆地下商海、进机关,我却从机关到企业,最后转而来到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从事学术研究了。 那一年我三十六岁,终于为自己后半生寻得了一安身立命之所。 在从事每一个职业时,我都从内心深处同职业保持着一段距离,结果是每一个职业都没有很好地进入角色。起初这种状态是有意识地保持的,后来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潜意识的支配动机。 这本小书即将完成之际,我开始明白了,二十多年来一直小心守护着的其实是一份精神自由。我担心那些职业强有力的塑造能力会侵蚀内心的自由,因而从内心深处抗拒着职业对自己的改造。 二十多年前,躺在大学集体宿舍的床铺上,借着昏暗的灯光读美国史,二十一任总统亨利·亚当斯的一句话刻骨铭心:我曾在上帝的圣坛前发过誓,我要永远反对各种形式的笼罩人类心灵的暴政! 职业当然不是暴政,而且你必须要为自己选择一个职业,但很多时候人也会成为职业的奴隶。对自由的向往使我对一切可能侵蚀精神自由的势力有一种本能的敏感。 守护着一份精神自由其实也是坚守着一份孤独。 在心灵日渐萎靡沦落、精神价值日渐低廉的社会中,顽固地守着内心的自由不受浸淫,不仅需要忍受孤独,常常还要经受心灵世界与外部现实世界的巨大冲撞,有时这种冲突是难以想像的强烈。在精神世界里必须将这一切冲突整合、承受下来,否则会造成人格的极端分裂。 靠什么做到呢? ——为自己所经受的精神上的痛苦赋予某种意义,比如将心灵中的那些磨难视作上帝的恩赐,把灵魂的孤独冶炼视作获得拯救的必由之路,将那些无望转变成一种超越的勇气。 ——对自己的心脏和神经系统进行再锻造。从娘胎里带来的心脏和神经系统已经难以应对那些巨大的冲突了。从酷暑到严寒,用奔跑来丈量自己生理上的极限点。隆冬腊月,站在彻骨的冰水中,看自己的神经系统是否经受得住更强烈的刺激,听自己心脏的跳动是否更有力。 一位共同从唐古拉山脚下一个漆黑艰难的夜晚走出来的好友对此戏称之为:自虐。 这一切,其实只是为了心中的那份自由。 在我的意识中,知识和生命体验始终是相互印证的,所以多年来没有一个功利目标地去读书,没有一个功名指向地去生活,如此,我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在活着。这样的生活在现实中无疑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但当你在读了许多书,经历了许多人事沧桑,从谎言与欺骗的群山中爬出来之后,面部表情还没有僵硬,婴儿快乐的招手与爬行还能让你感到幸福而会心一笑,陌生人的不幸遭遇还能让你心生同情,老奶奶满是皱纹的眼睛里你还能看到慈祥,火星车登陆还能让你激动……这时,你会觉得所有付出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中国古代有一个哲学命题:知行合一,讲的就是知识与生活体验的一体,只是古人所说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与今人的内涵已大不相同。这样的命题在西方思想中是没有的,西方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寻求关于世界的真实的知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们,其人格中已经将知识、对真理的追求和人生态度高度统合起来。中国传统社会之所以存在知行合一的问题,是因为中国社会里知识和人生常常是分离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知识没有完全反映真实存在,另一方面是因为传承知识的结构僵硬,不能在知识和生命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这样的知识及其传承自然就会造成余秋雨先生曾感慨的“生命的萎缩”。 贺兰山岩画是远古游牧民族所作。贺兰山四周广阔的土地曾经是水草丰美的牧场,是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和部落的天堂。北方游牧民族生性粗犷,性喜自由,他们不愿像农耕民族那样被束缚在狭小的土地上,他们更愿意骑马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更愿意用血与火来使自己的生命悲壮,更愿意生活在英雄的史诗里。北方辽阔的草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和想像的巨大空间。生命在那里才是最舒展的,最有活力的。蒙古包里牧民们的热情、豪爽,酒酣之余主人唱起的悠长凄怆的蒙古长调,牧民在疾驰的马背上的欢快奔放,自由的土地,自由的精灵…… 在这里,自然、历史、知识与生命律动都是一体的,它们从未分离过。所以,我走进了贺兰山及其岩画的世界。 贺兰山岩画是几千年来在贺兰山一带的游牧部落陆续创作刻写的,那些民族部落早已销声匿迹,几乎没有什么历史记载。岩画是什么人大约什么时间刻写的,都是个谜。进入岩画世界后才发现,你面对的只有那些刻写在山石上的静静的岩画。 如何理解这些岩画呢?只有靠心灵的感悟了。 我是从小望着贺兰山长大的,贺兰山早已成为我精神底色的一部分。打开守护多年的自由的心灵世界,贴在那些岩画上,渐渐地,岩画及石头热了,原来我们的心是相通的。靠着心灵上的相通,我走入了贺兰山的历史,试图去理解那些岩画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做一些灵魂的考古。如果“个体发育重复种系发生过程’,从个体心理层面应该能进入到种系的集体无意识中,只是这条路径太幽暗了。 二○○三年一月十四日 大雪夜于宁夏军区招待所 后记 本书的写作纯属偶然。 原本是应友人之约,合作写作另一样形式的书。但当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冬日寒冷的贺兰山里,看山中日出日落,听内心的独白,突然间,令人战栗的东西从灵魂深处涌出,曾有过的欢乐与痛苦一点一点从意识的海洋里浮现,仿佛往昔生命中那些最幽深的体验顺着一个通道一起走来,然后又从我的笔尖下流淌出来。精神世界里竟关闭着许多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对贺兰山及其岩画的解读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在解读自己。 于是我向友人诚恳地道歉:那些生命中独特的体验是无法以集体合作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本书无法写成原来设想的样子了。令我欣慰的是,我得到了友人的谅解。这位友人就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社会人类学所副所长束锡红女士。 感谢束锡红女士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契机和资料帮助。 陈海洋先生和齐勤女士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林燕平博士则以侠肠古道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支持。 屠莎女士是本书第一个忠实读者,并竭尽所能地支持了本书的写作。 本书所用彩色照片主要由于夏外事办公室侯志刚先生和宁夏博物馆董宏征先生提供,所用岩画线图均源自宁夏文物局许成先生编著的《贺兰山岩画》一书。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写完这本小书后,心中洋溢着对生命、自然的感激之情。 又是一个雪花飞舞的冬日。本书开始写作并基本成书时是上一个冬天。尽管全部写作时间不到三个月,但经历了一个四季轮回,事物似乎才更圆满,就像生命的四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