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结合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建设需要,以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为核心目标,对在我国农村地区已成功实施的典型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的管理模式、主要成果和经典案例进行了梳理、归纳与总结,为我国继续申请并在农村地区实施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类型国际资金支持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借此推动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持续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提升项目管理实施效果,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更加有效地引进国际资金与技术经验,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全球环境效益,共建全球生命共同体。 目录 第一章 全球环境基金及其与中国关系概述 第二章 中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需求与全球环境效益 第三章 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市场转化项目 第四章 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第五章 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第六章 淮河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第七章 利用生态方法保护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项目 第八章 汶川地震灾区恢复与重建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应急对策项目 第九章 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项目 第十章 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在中国农村地区实施管理机制 第十一章 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实施经验及后续管理实施建议 附录 全球环境基金赠款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序言 全球环境基金是政府间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重要的多 边机构之一,一直致力于促 进生态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 ,提高全球环境效益。我国 是全球环境基金的创始成员 国、捐资国和受援国之一, 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 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理念 、技术与方法,还促进了我 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能力的 提升,增强了公众的可持续 发展意识。 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正乘势而上开 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进军,必须进一 步在农村地区加强生态环境 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 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 速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 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 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 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 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 性、转折性及全局性变化。 国际交流合作,在我国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与 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充分利 用全球环境基金及其项目形 成的国际平台,在农村地区 成功实施了多个生态环境保 护国际合作项目,探索了适 用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及 领域的项目实施模式,推动 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 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 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国 别项目管理经验,有力促进 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 改善。其间也涌现出了众多 典型案例,对于在农村地区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或国 际双多边合作项目具有重要 借鉴意义。 基于此,本书结合目前 我国农村发展建设需要,以 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为核 心目标,对在我国农村地区 已成功实施的典型全球环境 基金项目的管理模式、主要 成果和经典案例进行了梳理 、归纳与总结,为我国继续 申请并在农村地区实施全球 环境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类 型国际资金支持的生态环境 保护项目提供借鉴。同时, 也希望借此推动我国政府进 一步加强与全球环境基金合 作,持续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提升项目管理实施效果, 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 更加有效地引进国际资金与 技术经验,更好地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推进我国生 态文明建设,贡献全球环境 效益,共建全球生命共同体 。 本书分三个部分,共十 一章。第一部分(第一、二 章)介绍了全球环境基金概 况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并着 重强调了中国在农村节能减 排、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保护方面的战略需求,以及 其全球环境效益。第二部分 (第三至第九章)是本书的 主要内容,精选了全球环境 基金在中国农村地区已经实 施并完成的七个项目,涵盖 了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 性保护和土地退化等领域; 每个项目均从立项背景、管 理模式、主要成果和实施经 验四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 第三部分(第十至第十一章 )着重进行项目间的比较分 析,对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在 中国农村实施的管理机制共 同点、经验与做法进行归纳 总结,并对今后继续在农村 地区实施全球环境基金项目 提出了管理建议。 希望本书的出版,对农 业农村、生态环境、林业和 草原等行业从事生态环境保 护工作的读者了解全球环境 基金及其项目的管理实施有 所帮助,对提高我国全球环 境基金利用水平、增强国际 合作能力产生积极作用,对 后续申请及实施全球环境基 金项目以及其他类型国际合 作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收 集了多个全球环境基金项目 材料,参考了相关著作与文 献,众多专家学者也为本书 成稿提供了宝贵建议。在此 ,向为本书顺利出版付出辛 勤劳动的专家、学者、参与 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的广大工 作者、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 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书收录的众多项 目开展了许多前沿性、创新 性和探索性工作,部分成果 和经验难免不够成熟和完善 ,加之笔者知识面限制,书 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广 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