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郭洪波,1939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安徽。历任北京市中学教师,《中国校园文学》编辑部副主任,《人民教育》杂志编辑室主任、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著作有长篇传记文学《中华之光一王选传》《燕园青鸟—一杨芙清传》、报告文学《探索冰川奥秘的勇士——访冰川学家谢自楚》《篮球与金质奖章——访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副主任王光纶》《山花烂漫,飘香千里》等、短篇小说《盯》《两支柔和七星》《最后的午餐》、长篇童话小说《小竹马历险记》。 《盯》获全国红烛奖小说征文一等奖,《中华之光——王选传》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 后记 1990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在中国科学院多位科学 家的热情支持和指导下,出版了一套《当代中华科学英才 》丛书。我当年是《人民教育》编辑部的记者,有幸参与 了丛书之一、王选老师的第一本传记《中华之光——王选 传》的采写。 传记出版前,王选老师在百忙中审阅了我采写的手稿 。 当我去北京大学取稿时,王选老师对我说:“有一点 ,我还要特别强调,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绝不是我一个人的 功劳,它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智慧。”说完,他就一连 提出10多个人的名字,希望我能在书中补写。 王选老师的谦虚。我在采访时已经深有体会。这次, 他在审读文稿时流露出的谦逊待人的品格,再次给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从北京大学回来后,我尽力补充了一些协作单位的支 持材料和王选助手的事迹。不过,离王选老师的要求还有 不小的差距。毕竟,这是王选老师的第一本传记,篇幅有 限,只能以他为主,不能涉及太多的人和事。为此,我在 书稿的最后一章,附加了300字的“特别声明”,向王选老 师表达了深深的歉意。 1990年底,《当代中华科学英才》丛书出版发行,《 中华之光——王选传》问世,深受读者欢迎。该丛书荣获 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 中华之光——王选传》也受到多家媒体关注,《中国青年 报》《文摘报》《电脑报》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连载。王 选老师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曾谈及此书:“本书所写的汉字 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基本属实。但印在封面上的‘内容 提要’提法不妥。‘中国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国当代 毕异’等提法,均把大家的功劳归于一人……” 这封信,又一次显示了王选老师淡泊名利、虚怀若谷 的高尚人品。但他或许不知。祖国亿万民众根据他的高尚 品德和科学上的巨大贡献,早已把上述两顶桂冠授予了他 ,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 2018年1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来北京参加图书订 货会,我很高兴见到了社长卢培钊先生和总编辑陈勇辉女 士,也见到了年轻尽职的责任编辑罗煜涛。我们愉快地回 忆了20多年前出版发行《当代中华科学英才》丛书的情景 。也畅谈了出版社近几年的发展盛况和丰硕成果。 当然,我们也谈到当年出版的一大遗憾:王选老师怀 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为我国汉字印刷术第二次 革命奉献毕生的心血。为汉字和中华民族文化顺利跨入信 息化时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王选老师的第一本传记 只写到华光Ⅳ型系统在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全国印刷业大 规模推广以及外国激光照排系统厂商开始退出中国市场的 实况,1990年以后的情况就看不到了。 为此,我们决定再次合作,由我对原传记做补充修订 ,补充1990年以后王选老师带领北大方正团队攀登科技高 峰留下的闪光足迹,为广大青少年读者出版一本10多万字 的新版传记。王选老师在高科技领域奋勇拼搏,贡献巨大 ,10多万字的传记,只能挂一漏万。虽然本书篇幅较短, 但是关于王选老师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勇攀科技高峰、 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感人经历,均有较详细的叙述, 使广大青少年读者用较短的时间就能概括地了解王选老师 奋勇拼搏的一生,从而得到有益的启迪和激励。
目录 一 少年时代 和睦幸福的家庭 南洋模范学校 二 北大骄子 求学于未名湖畔 就选计算数学专业 可敬的专业课教师 三 研制计算机的艰苦岁月 调试“北大一号”计算机 研制“红旗机 “懒汉屋”与“魔症” 漠视饥饿的勇士 直面死神的召唤 驱走了病魔 四 动荡年代见深情 通过软件研究硬件 鸿雁密码 最新的编译系统 在劫难逃 与助教的婚礼 勒令书 匿名人的发明创造 五 宏伟的“748工程” 意外的机遇 瞄准最先进的“第四代机” 惊人的“第一笔” 北纬旅馆论证会 等待机遇 激光输出装置 计算机输出了“羊”字 六 中华之光 尺幅小报轰动京城 发往伦敦的告急电报 赏心悦目的《伍豪之剑》 香港国际会议 原理性样机通过鉴定 烦人的冲击波 晴天霹雳 列入国家规划 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腾飞 华光Ⅲ型系统问世 永别了,铅排工艺 让美国机器起死回生 为祖国争光 七 驰名中外的方正系统 腾飞的“北大方正” 彩色革新浪潮 打进日本印刷市场 八 甘为人梯 退出科研第一线 为国为民 参政议政 积劳成疾 九 巨星陨落 精柏永存 把鲜血留给更需要的人 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后记
精彩页 和睦幸福的家庭 1937年2月5日,一个可爱的小男婴迎着新春的曙光。在上海市衡山路一家宅院里诞生了。父母给儿子起了一个很普通的名字——王选。他上面已经有了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排行第五。 当时,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小男孩儿,在他刚刚踏人中年时代,就成为中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在北京引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汉字印刷术大革命,被誉为中国“当代毕异”。尽管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技术都是王选发明的。但他认为系统是集体的智慧和劳动成果,始终拒绝“当代毕舁”的称号。 王选的父母都是正直宽厚的知识分子。父亲王守其(1903—1996)是学铁路管理专业的,1926年毕业于交通部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在动乱的旧中国,他没有机会在对口专业上施展才华,就在上海新通工程贸易公司担任了会计师。这家公司主要是同欧美国家进行机械工程方面的贸易,经济效益不错,王守其身为高级职员,收入也还算丰厚。他做事认真谨慎,奉公守法,他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会计一直做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级经济师,工作从未出过差错纰漏,管理的账目和现金也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他相信科学技术能救国,因此,他对几个子女的数理化成绩特别重视,他常常叮嘱子女们要学好数理化,将来好报效祖国。 父亲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给王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上海的黄浦江上,横跨着外白渡桥,这本来是上海人跨越黄浦江的自由通道。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为推行奴化教育,滥施淫威,在桥上挂了一面日本国旗,并派兵把守。凡过桥者,都得向“膏药旗”三鞠躬方能通过。王选的父亲为了不受这份侮辱,宁肯绕远道去买东西,也绝不过桥向侵略者的国旗鞠躬! 有一次,父亲悄悄交给王选一张小画报,上面画着一位精神抖擞的中国军人和一面中华民国国旗,王选一看就非常喜欢。但他知道在沦陷区保存这样的画报是非常危险的。可他又舍不得销毁。父亲对王选说:“没关系,把它藏在你们小孩子这里,不会有事的。”两人一起把画报藏在王选的抽屉里,上面压上好几本书,一直保存至抗日战争胜利。这件事成了王选心中的一个秘密,也是他自小受到的最早的爱国主义教育。 还有一次,王选的姐姐买回几支价钱便宜的日本铅笔。爸爸见到后非常生气,严令女儿把铅笔扔进火炉里烧掉。他告诫子女们:家里再穷,也不许买日本货! 母亲周邈清(1901—1990),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贤惠的知识妇女。她的父亲,即王选的外祖父,曾留学日本学习化学和测绘,有很深的数学功底。他思想开明,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坚决反对妇女缠足。王选的母亲和姨妈们都没有受过缠足之苦。 王选的父母待人宽厚,疼爱子女,一家七口人过得十分幸福,家里充满了温馨和睦的气氛。兄弟姐妹之间也都互相关心,十分友爱。有一年,王选的二哥患了重病,长期低烧不退,全家人都焦虑不安。王选自告奋勇地给哥哥量体温,一天三次,每次量完之后都把体温记在小本子上,然后根据记录画出哥哥体温变化的曲线。只要一发现哥哥的体温下降了,他就会高高兴兴地把喜讯告诉家里的每一个人。 和睦幸福的家庭,使王选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也为他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P2-4 导语 王选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人,带领团队二十年磨一剑,使这一成果在中国广泛普及和应用,掀起了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为汉字进入信息时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重要基础。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二十多项大奖。究竟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王选排除千难万险,从一个长期病弱、命运多舛的北大小助教,成长为造福华夏的著名科学家?本书通过讲述王选一生的传奇经历,揭示这位科学大师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目标的奥秘。 序言 王选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1980年9月15日,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 排印出一本笔锋清晰、字形优美、赏心悦目的26页图书— —《伍豪之剑》。 这本印刷精致的图书在排印过程中,没有动用一个铅 字,都是用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版出来的。它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平静地向世界宣告:中国古老的印 刷术已腾空而起,从“铅与火”的时代,一举跨入世界最 先进的“光与电”的时代! 在国家的支持下,王选率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不断 提高和完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掀起了一场轰动全国、震 惊世界的汉字印刷术革命,在中国印刷史上留下了光彩夺 目、令人赞叹的光辉历程。 1975年5月,王选发明的“全电子照排系统”初步设 计方案获得北京大学领导的支持,被列入学校的科研项目 。重病在身的王选备受鼓舞,决心投身祖国的“748工程” ,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妻子陈垄鲸全力支持,誓言要 和他并肩奋战,共攀科技高峰。 但是,王选的远大志向却遭到不少人的嘲讽和非议。 他们认为王选的方案是“异想天开、白日做梦”。连一些 业内人士也认为王选的想法太离奇,充其量只是一场虚幻 迷人的数学游戏罢了! 当年,出现这些非议并不奇怪,毕竟国内的印刷术水 平与国外的差距实在太悬殊了!国外印刷术早在1940年就 进入照排时代,把照排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实现了书报 自动排版,取代了铅字排版。他们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 ,历经第一代手动照排机、第二代光机式照排机、第三代 阴极射线管式照排机之后,又经过了30多年,才研制出第 四代激光照排机。但是,直到1975年,美国、英国、日本 等先进国家都还没能研制出激光照排机商品。 由此可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机,在应用字母组词 的西方,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西方的文字仅由20多个 字母组成,充其量不过100多个字符,而汉字却多达6万个 ,即使是常用字也有3500个;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就更多 了,字头数在100万个以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储量将达 200亿位,这样超容量的巨型磁盘是根本无法制造的。再说 ,当年的计算机连汉字的输出、输入问题都没能解决,中 国的印刷行业仍停留在中世纪原始的“铅与火”的铅字排 版时代。有人曾为此伤心地断言:不废除汉字,中国就不 能进入信息化,不能进入现代文明! 在一片质疑和嘲讽声中,王选义无反顾地把目光锁定 国外正在研制的、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机。他决 心为中国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腾飞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让中华民族早日实现“甩掉铅字印刷术”的梦想! 王选的激情来自他对祖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无比热 爱。他对历史悠久、字体优美、承载着5000年中华文明史 的“方块字”满怀痴情。他深信,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汉字 ,必能突破一切羁绊,踏入信息化时代! 1975年秋,王选以惊人的智慧,独辟蹊径,发明了高 倍率汉字字形压缩方案。他用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法,使 庞大的汉字字形信息量一下子压缩至原来的11500,同时还 发明了使被压缩的汉字信息瞬间复原的方法及失真最小的 汉字变倍技术。 从此,汉字就被王选赋予了神奇的魔力,能轻松自如 地操作电子计算机,为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扫除了最大 的障碍。 不久,以王选上述发明为核心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北大748工程”被纳入国家规划,获得国家专项资 金支持。但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是一项庞大的高科技工 程。王选虽然发明了核心技术,但是要想研制出实用的第 四代激光照排机,还要不断创新,攻克一系列科技难关才 行。面对艰险、充满变数的前景,王选毫不犹豫地踏上了 困难重重的科研之路。后来,王选在回忆这段艰苦历程时 ,曾感慨地说:“从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我一直有 种逆潮流而上的感觉,这个过程是九死一生的,哪怕松一 口气,都不会有今天的成功!”确实,在这18年中,他没 有周末,没有休假日,甚至没有春节,在漫长的6570多个 日日夜夜中,带病在身的王选没休息过一天! 在国家支持下,王选和妻子陈堃鲸率领团队经过十几 年艰苦卓绝的顽强拼搏,终于研制出华光机系列(华光I型 至华光Ⅳ型)。 接着,王选又创建了集科研、开发、商品化生产、销 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北大方正集团, 接连推出科技水平更高的“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获 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还率领团队先后完成 了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技术、开放式彩色桌 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在我国报业 和印刷业连续引发了三次技术革新,把昂贵的进口传真机 和分色机送进了历史博物馆,使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占领了 国内99%的报业市场、90%的书刊(黑白)市场和海外90 %的华文报业市场。王选的发明,让我国汉字印刷术又重 新立于世界领先地位,使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 文化昂首阔步踏入了信息化时代! 王选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海内外著名的科学家;荣获国家 最高科学技术奖,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20多项国 内外科技大奖。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早在1990年就出版了王选的第一 本传记《中华之光——王选传》,深受读者欢迎,多家媒 体进行了连载。现在增加了王选后半生的感人经历,编写 成这本十几万字的新版传记。 如今,中国正昂首阔步地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愿能 有更多的青少年朋友从王选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光辉历 程中受到启迪和激励,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爱国敬业 ,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攀科技高峰,成为国家科技领域 的栋梁之材,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选于2006年因病去世,距今已12年,人们依然怀念 着他。 每天,当我们在读书看报的时候,当我们通过手机用 中文向亲友发出良好祝愿的时候,当我们轻击计算机键盘 将长篇巨作在网上发表时,我们都会想起王选,怀念王选 。 王选,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郭洪波 2018年春
内容推荐 本书记叙了科学家王选的生平事迹。作者以激情洋溢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被喻为”当代毕昇”、北大方正创始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痴守着一份科学梦想,不屈不挠地主持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完成了继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谱写了一曲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断自我完善与升华的人生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