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胡适文学思想探源(1917-1937) |
分类 | |
作者 | 王光和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继承”和“借鉴”为切入点,将胡适1917-1937年的文学思想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西文学交流的历史脉络中,探讨胡适文学革命思想形成的历史成因、个性特征、传统基础、西方资源,分析其文学思想的具体内涵,涉及白话语言观与白话文学观、新诗理论、现实主义文学观,以及以中国古典小说考证为代表的社会历史批评观等重要方面。 作者简介 王光和,男,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和中西文化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出版专著《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参编和参译《基础汉语实用语法》《魅力汉语》《东盟文学》等教材多部。在《南方文坛》《江淮论坛》《安徽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电化教育》《外语电化教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西文学史的互证与白话文学观 第一节 语言工具论与白话语言观 第二节 文言与白话二者审美观的分歧 第三节 白话文学之主导地位的论证 第四节 “双线文学史”的现代构建 第五节 白话文与白话文学的建设方案 第二章 白话新诗与宋诗及英诗的渊源 第一节 打破诗体与“以文为诗” 第二节 反对滥调套语提倡白话写诗 第三节 不讲平仄押韵主张音节自然 第四节 “具体的写法”与“逼人的影像” 第五节 新诗借鉴中西资源的特征探析 第三章 融汇中西现实主义的“易卜生主义” 第一节 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积淀 第二节 “易卜生主义”与“人的文学” 第三节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阐释 第四节 胡适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第五节 中西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融合 第四章 新旧过渡的文学批评与古典小说考证 第一节 传统批评的熏陶与印迹 第二节 批评范式的现代转换 第三节 汇通中西与中国古典小说考证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在胡适的众多成就和贡 献当中,最为人熟知的无疑 是提倡白话文,发动文学革 命。文学革命运动不仅促进 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建立和发 展,也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转型,对中国文学和文化 的发展影响深远。1952年 美国专栏作家乔治·E.索克 思向美国民众这样介绍胡适 :胡适对现代中国的贡献可 与但丁、薄伽丘、彼得拉克 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之贡献相媲美,被人们称为 “文学革命之父”。他沟通了 古代与当代。他用普通百姓 口头使用的白话(而非古汉 语)创作诗歌。他的《中国 哲学史》(上)风靡中国。 他编辑、翻译、创作了不少 的中西方小说,在中国广为 流传,家喻户晓。他早年就 学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和哥 伦比亚大学,学过农学、哲 学、文学、经济学,受威廉 ·詹姆士和约翰·杜威的哲学 思想影响极深,并把实用主 义思想介绍到中国,对中国 的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在提倡文学革命、建设 新文化的运动进程当中,胡 适勇敢而执着地进行着创建 白话文学的探索和尝试工作 ,或著述阐发,或论辩申说 ,同时亲身投入各种“实验” 性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实 践之中,不断总结、修正、 提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 学思想。虽然说胡适的文学 创作数量有限,水平不高, 但其开创性的创作实验及其 文学思想已经成为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弥足珍贵的历史遗 产。重新审视和研究胡适的 文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 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 学形成与发展的曲折历程及 其在形成过程中所呈现出的 中西方资源融合的复杂面貌 ,也会对我们目前在全球化 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 境下如何面对西方文化、继 承中国传统有所启发和借鉴 。 胡适文学思想的产生和 形成是逐渐完成的。美国留 学的七年时间,胡适对中西 方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理解 和认识更加深入,其文学观 念在中西方资源相互融合的 过程中得以发酵,并在与同 学兼诗友的辩驳中慢慢被激 活。1914年9月,胡适参加 中国留美学生会年会,出任 英文《月报》主笔之一,负 责“国内新闻”,这就要求他 必须熟悉国内的各种情况, 当然也包含文学方面的动态 ,还促使他与国内外的中文 报社和出版机构建立了联系 ,如与章士钊、陈独秀等名 人开始了书信交往,为其提 倡“文学革命”创造了同盟军 和媒介方面的基础。同时, 这个阶段可能也加速了胡适 对中西方各种资源的比较和 领悟,并把它与中国的实际 情形联系起来,慢慢发酵。 胡适在美国有着广泛的交际 圈,梅光迪、任鸿隽、杨杏 佛、朱经农、赵元任等是其 重要的朋友和论友,他们之 间的交流是其倡导文学革命 运动最重要的准备阶段。胡 适的中国国学功底深厚,再 者,有在美国留学的独特环 境和西学知识的背景,其文 学见解的形成过程打上了浓 厚的中西方思想文化资源和 文学传统的烙印。 留学美国之前,胡适已 经历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素 养的学习过程。1910年到 美国后,胡适一直保持着对 中国传统典籍的阅读,他虽 然学过农学、哲学、文学等 好几个专业,但依然沉迷于 中国传统旧学,阅读了大量 的古籍。其母亲在家庭经济 状况极为艰难的情况下,还 为他购买了一套《古今图书 集成》,足见胡适对中国传 统典籍的喜爱,其毕业时的 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讨 论的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认识论命题。他二哥曾因此 写信劝说胡适不要沉溺旧学 ,认为经学知大意已足,诗 词则是无用之学,但胡适不 顾劝告,坚持从农学转到哲 学专业,并辅修文学等课程 ,这对他人文学科的兴趣产 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胡适对文言文的态度与 起先并没有多大的与众不同 ,没有觉得文言文需要被白 话文代替。但在美国的异域 环境里,胡适的语言环境既 不在中国也不在美国,而是 处于一种悬空状态,因此他 对中西方语言的对比才更为 敏感,其对文言和白话之间 的差异也体会得更深。尤其 是康奈尔大学的五年,胡适 的视野、学养和思想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其对语言的理 解也更加具体、深刻。胡适 起先也只是着眼于文学内容 的改良,即希望以“质”救“ 文”,消除晚清“文胜质”的 文学弊端,但经过长期的思 考以及与朋友们的论辩,胡 适慢慢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 结论,认为救“质”必须先救 “文”,从而旁逸斜出,转向 “文”的改革。他逐渐认识到 中国传统文学到了晚清之所 以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就是 没有找准文学变革的突破口 ,没有实现白话文学的复兴 ,也就是说没有看到中国文 学发展的“言文一致”的历史 趋势,所以就一直难以实现 传统文学的现代转型。 胡适文学思想的形成是 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 西方思想资源的因素,是指 受到进化论、实用主义哲学 、西方语言理论和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的文学发展史的影 响和启示。二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胡适有着深厚的 朴学功底,包括音韵学、训 诂学、校勘等方面的学术训 练,最重要的是他从历史发 展的观念出发把握住了中国 文学历史中的“言文合一”的 发展趋势,从宋明以来的文 学传统中,继承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