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盐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易小荷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让读者时刻都会感到触目惊心的书。
在四川南部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十六七岁就辍学混迹KTV的少女,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父权”和“夫权”的夹缝里,挣扎求生。
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却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易小荷回到故乡,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又在这里选取了12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持续探寻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婚姻的理解,跟随她们再一次经历被“放咸”的人生。她想知道,在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小镇,那些默默无闻的女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会活出怎样的人生?
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易小荷记录下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的生命。在这个如盐一般凝固在时光里的小镇,我们将见证数代女性打着相同烙印的斑驳人生。
作者简介
易小荷,资深媒体人,作家,四川省自贡市人。文学公众号平台“七个作家”“骚客文艺”创始人,历史类公众号“搜历史”创始人。
著有《亲历NBA》《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等。
目录
序言
盐约
被弹起,也被掸落
雷电闪在不远处
有谁在釜溪河看见过鲑鱼
白鹭飞走了
到河的对岸去
张开是指头,攥紧是拳头
这里没有我的母亲
放咸
生意人
后记
序言
古镇也就是随处可见的
那种古镇的样子,青色的石
板路把两旁青瓦白墙的民居
分开,夜晚时分进入田间湿
地的人们,手里需要紧紧握
着驱蛇的棒子;全身大花颜
色的妇人一到出太阳,就连
忙抬出簸箕晾晒粮食和咸菜
。在当地,至今人们都相信
只有脾气最怪异的人才能做
出味道最辣的冲菜;把内衣
裤挂在陈家祠门口的妇人,
也能种出最吸引游客的昙花
。在这个地方,每逢春节前
后,金黄色的油菜花把整个
小镇包裹起来,那也是一年
一度街上飘洒榨菜籽油味道
的时候;暗沉的天空下,所
有的街景都呈现出来水墨的
颜色,长年居住于此的人,
表情闲散,那种表情仿佛从
童年开始就似曾相识。
2010年,我在万米高空
闲翻航空杂志,里面介绍的
竟然是故乡自贡下面的一个
原生态的古镇,叫作仙市古
镇。古镇始建于1400年前
的隋朝,是我此前从未听闻
过的一处地方。自贡,于我
从来都只是少年时一直想要
出走的起点,这个川南小城
天色永远灰蒙,街道永远高
低起伏。长大后我的脚步越
走越远—大江大河自不必说
,海洋和天空的庞大让故乡
彻底沦为手机地图上的一个
像素大小。于是我也只是默
默地感叹一下,也就翻过去
了。
每一个出走故乡的人,
或许都会在某个时刻重新打
量所来之处。砖瓦泥墙,一
花一树在抽离之后,生发出
许多从前无从发现的奥义。
恰如彩色照片被调成黑白,
斑斓色彩遮蔽的光影和明暗
调子就凸显出来。
抵达古镇的那天是2021
年7月14日,我在纸质日历
上对这一天勾画良久,当时
我所在的上海,新冠病毒尚
未肆虐。我远赴千里之外的
故乡,最终决定在一间河边
的屋子居住下来。
古镇离自贡市区仅有十
一公里,和城区的生活却是
千差万别。我曾经尝试用
Google Earth来看它的实景
图,然而不知道是不是由于
过于偏远孤僻,根本查询不
到。古镇的时间黏稠而缓慢
,仿佛流体,乏味得可怕,
一过晚上七点,整个古镇便
陷入黑暗,街道两边的红色
灯笼光线晦暗,且只能增加
几分诡异的气氛。除了日常
做生意,古镇上的所有人差
不多都在打麻将,不分场合
,也无所谓时间。
我抵达的前几天,离这
里五六分钟车程的高铁刚刚
开通,古镇曾经是自贡“东
大道下川路”运盐的第一个
重要驿站和水码头,也是自
贡至隆昌和荣昌的陆路要冲
。如果说当初自贡这个城市
是因盐设市,古镇则是因盐
设镇——这也是后来我给这
本书取名为“盐镇”的缘故。
四川产天下之盐,自贡以“
盐帮菜”闻名天下,我以“盐
”冠镇,同时也喻意人生的
滋味,自觉也殊为熨帖。
古镇中心其实很小,若
画个圆圈直径距离也就一公
里有余,当地人的形容说:
“点根火柴的工夫,就能在
镇上逛一圈。”釜溪河蜿蜒
流过古镇,如此数十百千万
年,外来的人看来,河流平
平无奇,但居于其岸边的仙
市人,自然知道它的潮汐、
枯竭和洪流。
去往古镇的路上,会路
过大片的农田,还能看到成
群的白鹭,所有的三轮车、
农用车都在用生命狂摁喇叭
,阳光冷峻,铁匠铺打铁的
火花,和棉花铺里面的片片
飞絮却如此充满活力。一个
撑着长竿的摆渡人刚刚抵达
码头,把河对面的村民带上
古镇街头,头顶笼罩着的天
空泼上了几片云束,大部分
时候,天空和这片土地的人
们一样,拥有得并不多。
规模宏大的制盐产业逝
去已久,旧日的财富化为云
烟,自贡从曾经的“川C”沦
为现在的一个五线城市,在
镇上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更是
介于贫困和温饱之间。曾经
的工厂变成了路边的废墟,
年轻人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
工作机会,这里找不到任何
关于“文化”的痕迹,我不会
因为腋下夹着一本余秀华的
诗集受人尊重。这里的人几
乎不关心什么宏大命题,他
们把眼光放在最近的地方,
只有金钱才能意味着一个人
的尊严。而古镇也只是依靠
旅游者的好奇打量,才勉强
连接到互联网和现代经济之
中。
上天把这样一片宁静的
土地赐予他们的同时,贫穷
或者灾难也时常降临在他们
头上。河水运走井盐,带来
财富,河水也常常变成山洪
,成为对财产的威胁,地震
、雷暴、火灾更是不一而足
。这里没有教堂,寺庙的师
父大部分时候一个人寂寞地
做着早课、晚课。每当一家
人遭遇了什么都解决不了的
问题,他们最常做的事情就
是去请教附近村里的仙婆,
她用他们在地下亲人的声音
告诉他们:这个世界还有人
在记挂他们,一切都会好起
来的。
这样的小镇,特别适合
作为一个样本,用以管窥更
广阔的真实中国的面貌。对
于西方人而言,它的位置似
乎可以等同于“锈带”——二
十世纪之初的伯明翰或者二
十世纪后期的底特律。
我在当地陆续住了一年
,采访了近一百位当地居民
,和无数人做朋友。这里面
的女性,尤其让人动容。古
镇的辖区总人口约为四万,
女性占到其中一半。然而在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北京
、上海高谈阔论女性权利的
时候,她们仍旧重复经历着
古老时代的轮回。我请她们
吃饭,参加她们的婚礼坝坝
宴,看她们做葬礼的道场,
甚至和她们一起去请仙
导语
“她们的命运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国。”
盐镇,一个位于中国“锈带”的边地小镇,也是4万多个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嬗变阵痛的中国小镇之一,在这里你将看到两个中国——城市的,和乡镇的。
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是每一个小镇女性,每一个没有走出去的我们的缩影。
十六七岁就辍学混迹KTV的少女,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被同样的历史洗涤,某种程度上她们就是我们。
她们的故事不是历史的注脚,她们就是历史本身。
后记
2021年7月,我对一位远
方的朋友讲述自己初到仙市
镇的见闻:“没想到都已经
这个年代了,还有这样的女
人,全镇的人都知道或者目
睹过她遭遇家暴,但是大家
似乎都习以为常,而她自己
也完全没有想过摆脱这种生
活。”我接着发了第二条:“
但你想不到吧,她同时也是
镇上最受欢迎的媒婆。”
朋友说:“记录下来吧,
这就是你的米格尔街。”
我的“米格尔街”就是这
个釜溪河边因盐而设的小小
古镇,一整年时间,我租住
在古镇渡口石阶上的一所房
子里。那所平房只有一个简
单的门闩,看上去弱不禁风
,抬手就能推开。隔壁的陈
家祠无论昼夜都寂静阴森,
没有人走动的时候,有一只
手掌大的蜘蛛经常在墙角一
动不动地望着我,背部花纹
仿佛涂鸦彩绘的骷髅。朋友
说那是传说中的网红——白
额高脚蜘蛛,叫我不用害怕
。“有这种花纹的应该是个
小伙子。”
夏天的雨延绵骤密,河
水频频越过警戒线,生平第
一次住在河边,起初一个月
,我几乎没有睡过囫囵觉。
因为既不认识周围的邻居,
也不知道河水会不会在某一
刻突然越过堤坝——鉴于古
镇有过数次被河水淹没的历
史,我在雨季到来的时候不
断在凌晨两三点醒来,走出
门观察河水又漫过了几个台
阶。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意识
到,这种无处不在的危机感
,或者说生活从不曾放松的
感觉是对小镇生活的女性的
一种寓意。
这本书里的人物各有自
己的故事,然而或强或弱的
关联也无处不在。若于限定
时空内观察群际关系,可以
看到其中的脉络:镇上人人
都认识开茶馆的媒婆王大孃
,住在箭口村的詹五姐经常
在她的“牵手茶馆”打牌,因
而王大孃也是看着詹小群长
大的;同样居住在箭口村的
陈秀娥和詹小群是远亲,但
她们彼此间基本没什么走动
;新河街的黄茜和曾庆梅算
得上是发小,但幼时两人母
亲交恶,成年之后才建立“
邦交”;曾庆梅妈妈也开了
间茶馆,某种程度上和王大
孃的茶馆是竞争关系;杨瞎
子和王大孃曾经是邻居,当
年古镇那场著名的火灾,就
是她们在内的五家人的房子
被烧了个精光;童慧和上述
这些人都相识,住所也只有
几步路的距离,却从来没有
交往;陈婆婆住在偏僻的新
街子街,对于年轻一点的黄
茜、曾庆梅听都没有听说过
;黄欣怡算是梁晓清的客户
,她们都住在后来新建的新
街上半部,和古镇属于两个
系统;黄茜和梁晓清店铺隔
壁的超市老板娘是好友,从
而也和梁晓清成为点头之交
……
盐镇的女人们彼此认识
,却又相对陌生,大概每个
人身上都压着沉重的生活,
顾不上抬头张望他人。我在
选取样本的时候,有意地选
择了90岁的陈婆婆(1932
年)、63岁的王大孃
(1959年)、59岁的钟传
英(1963年)、52岁的童
慧(1970年)、41岁的黄
茜(1981年)、37岁的曾
庆梅(1985年)、35岁的
梁晓清(1987年)、35岁
的陈秀娥(1987年)、26
岁的詹小群(1996年)、
17岁的黄欣怡(2005年)
,几乎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
女性。也特意把年龄最大、
人生阅历最丰富的陈婆婆放
在第一个故事,17岁的黄欣
怡放在最后一个故事,以年
龄串联则为降序,以时代更
新则是升序。
她们的生活细节几乎涵
盖了几十年以来整个小镇的
历史,女性的故事从来都不
仅仅只是女性本身的故事,
这也是一本“乡下人的哀歌”

对陌生人打开心扉并不
容易,尤其是在自我讲述的
故事中,往往会涉及生活中
关系紧密的熟人或者亲人。
当然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
烦,我基本上都采用了化名
。书中部分真实姓名也征得
了当事人的同意。我尽可能
将听到的故事和镇上多位邻
居、朋友、同事进行印证,
但我并不能保证我所听到的
全部都是事实真相,只是在
我的判断里,我信任她们,
希望她们的故事被看到。
陈婆婆算是小镇名人,
只是人们一提起她的名字,
就显得神神秘秘。陈婆婆一
开始并没有和我聊得那么深
,有的时候问她问题,她一
律摆摆手,或者自顾自说自
己的。三个多月里我坚持每
天去探望她,有一天她摸摸
索索拖出来一个木箱子,跟
我念叨半天,心疼地说那里
面有她做生意收到的一些硬
币,她的儿女不愿意去银行
给她换,我帮她把那一大堆
黏黏糊糊的硬币擦拭干净,
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给了她
五十块钱,告诉她第二天我
去银行排队。那天下午她跟
我聊了很多,我才恍然,原
来那些“听不见”“听不清”不
过是她九十年练就的生存智
慧。那天,应该就是她“味
嗒”一下对我打开那个开关
的时刻。
……
看上去那么普通的这些
人,听完每个人的故事,我
都能感受到剧烈的断裂似的
变幻和无常。直到今天,那
些记录下来的文字似乎还在
我耳边嗡嗡作响,我只是不
想用理论阐述得那么直白,
纯粹的展现有时候足以说明
一切。90岁的白发老妪和
17岁的花季少女,做的是同
样的皮条生意,也有种同样
的悲伤的宿命感。
盐镇的生活是一道道细
碎的裂口,女人拼命止血,
而男人们在撒盐。定稿之后
回头再看时,我还能一遍遍
地感受到被命运“放咸”
精彩页
盐约
1
天刚蒙蒙亮,翠鸟叫了几声,陈婆婆睁开眼,看到大儿子站在床边,她忍不住怄气,用手指头隔空戳他:“你哟,渔船卖了九万块钱,也不分给你妈一点,你忘咯,粉刷的三千块钱,都是我出的哒……”儿子没有回答她,依旧站在床边默不作声。然后她真正地醒过来,连忙去蹲在自制的尿桶上,在稀里哗啦的声音里她望向空荡的屋子,才想起来大儿子两年前就得癌症死了。
陈婆婆这一生足够漫长,足够她送走身边所有至亲的男人。漫长的一生之间,阴天落雨,晴日刮风,河边野地的油菜花开了谢了,隔壁檐下的月季开了败了,古镇的新街子街空荡死寂,仿若一座遭受废弃的墓园,往来的鸟雀都不愿落脚。
对于仙市人来说,“陈婆婆”这三个字像是古老的咒语,人们提到时声音会不自觉压低,脸上露出神秘的表情:“就是那个开猫儿店的陈婆婆?”
她实在太矮小了,皱纹和老年斑攻占了她的每一处皮肤,半年前的一场梗阻性黄疸手术差点要了她的命,她也因此瘦脱了相,手臂上的皮肤如同布袋一样,松散地挂在骨架上。手术过后,她不得不整天在腰间挂上一个黄疸引流袋。天气再热,她都会用一件长衣服遮住那个袋子。她长时间地坐卧在躺椅上,嶙峋瘦骨,给人的感觉如同摞在躺椅上的另一张躺椅,但一旦有动静她就会睁开眼睛:“要买点啥子?”
陈婆婆门框上的牌匾写着“渔夫人家”,卖冰棍、矿泉水和塑封的小玩具、不怎么耳熟能详的袋装食品。前些年主要卖茶水,暗地里容留妇女从事性交易。没有人记得住“渔夫人家”这四个字,虽然它们明晃晃地写在招牌上。这里的人们叫的是另一个名字:猫儿店。
“猫儿”,是自贡地区对于性工作者的称呼。
“一辈子有什么难忘的事情?”我问她。
“没有,没有,啥子都差不多,一辈子都为了要吃饭。”她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摸索半天,最后从一个陈旧的木头箱子里掏出身份证,那上面的名字叫作“陈炳芝”。她说上面的出生日期是错的,她今年已经90岁了,而不是按身份证推算的88岁。有时候,陈炳芝的一只手会紧紧抓住一根晾衣竿,就像是她衰弱肢体的延伸,收拾床铺,撑着自己,或许对她而言,晾衣竿是比拐杖更让她感到有尊严的依靠。
1990年,陈炳芝通过熟人担保借贷了些钱,租下半边街的一个门面,又去镇上首富高森林家央告,借钱买了台黑白电视机,开了一个茶馆。这年她58岁。
陈炳芝的茶馆一碗茶水卖五分钱,一天下来,收入也没有三五块钱。据《富顺县物价志》记载,1988年的学费是初中每人每学期八块钱,小学是每人每学期五块钱。但陈炳芝的六个子女没有一个读到初中——“还不是因为穷”,她说。
茶馆开张没多久,从前卖牛的黄居光来给她帮忙,招揽了一群卖牛的贩子,见天在茶馆喝茶、摆龙门阵。90年代的某天,黄居光跟她说:“你这样做生意不行的,啥子钱都赚不到。我帮你想了个赚钱的办法。” 那天大概就是“素”茶馆开始变成猫儿店的肇始。但直到现在,若有人问起这事,陈炳芝还是会对自己经营猫儿店的过往语焉不详,她坚称:“是小姐自己找过来的,至于是不是黄(居光)叫来的,我也没有问过他。”
2019年,陈炳芝被“扫黄打非”抓了,判了个“组织卖淫嫖娼”的罪名,因为年龄太大,两年刑期监外执行。陈炳芝比较忌讳谈论这个话题,但并不是因为羞于启齿。“我没得办法的。要吃饭,要养娃儿。”她的一只眼睛总是不受控制地流出眼泪,但是很快,就消失在皱纹的褶皱之处。她唯一担心的是,“将来要影响孙子的升学就业”——在中国,一个人刑事犯罪留下案底,可能会影响到三代之内的亲属参加公务员考试、征兵、银行、国企、事业单位、军校和警校等的政审。而她的一个儿子正在为政府工作。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