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摆脱这样的困境吗?能够!关键是我们需要洞察自己的内心,洞察我们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中找到那个乐观的自己。是的,心理学已经证实:乐观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一种力量:悲观抑制我们的能量,而乐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启动我们内心中的“乐观模式”。只要你找到这个模式,你会渐渐发现自己的力量在逐渐恢复,自己的内心在逐渐变得坚强,那些难以抗拒的沮丧也将慢慢消退。而曼汀的《遇见乐观的自己》这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开启它,如何保持它,如何让它带领你走进阳光灿烂的新一天。
我们都希望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对远景充满探索——这需要乐观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挫折与失败——这需要乐观
我们都希望自己获得幸福一生的能力——这还需要乐观
曼汀的《遇见乐观的自己》将告诉你乐观是可以学习的。书中不仅有心理学的理论实践和实验案例,更提供了科学、理性的方法,帮助你发现更加乐观、积极的自己,增加幸福感。
3.从改变你的坏念头开始
当我们做一件事,越到最后往往越是困难;这个时候往往只要有一个理由,就可以让你轻易放弃。到底是什么让你中途放弃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了这样一套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该理论是指两个认知因素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理论的前提是:心理平衡是人类的需要,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没有矛盾;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经历各种打破他们心理平衡的事件。一个人一旦感觉到心理平衡被打破,他的潜意识就会跳出来寻求各个认知因素之间的一致。
费斯廷格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
研究人员在一个小时内,给被试分配了一些很无聊的任务,比如反复地转木头把手;之后,研究人员给被试一些报酬(有的被试是1美元,有的被试是20美元),让他们告诉其他人“实验非常有趣”。
结果发现,虽然大部分被试都照做了,但是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想法。拿到20美元的被试认为,研究人员这是在用20美元买下一个谎言,因为在他们看来,实验非常无聊,自己只不过是为了20美元才撒了这个谎;而拿到1美元的被试则认为,1美元还不足以让自己说谎,这个实验其实非常有趣,自己并没有说谎。因此,相比于拿到20美元的被试,拿到1美元的被试更愿意告诉下一位被试“这个实验非常有趣”。
费斯廷格解释说,当拿到1美元的被试要告诉其他人实验很有趣的理由并不充分时,他们在认知上就会产生失调,内心会感到不舒服;为了消除这种感觉,他们就会改变对行为的态度,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
当认知出现不协调的时候,人会由于内心压力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使现实与自己的想法、行为相一致,以达到现实与自己内心的一种平衡。
有一个不爱运动的白领想要靠节食减肥。她在制定减肥计划的时候,明确告诉自己(甚至发誓):戒掉甜食、零食等高糖、高脂的食物。
在计划实施的最初三天,她轻轻松松地远离了甜食和零食;但是从第四天开始,她却鬼使神差地一直想要尝尝奶油蛋糕的味道。不过,她忍住了,因为她不想违背自己的减肥誓言。
但是,在第五天的晚上,她“破戒”了。那天是女上司的生日宴会,上司亲自把一块蛋糕放在了她的手上,她没有拒绝,大1:2大口地吃掉了。
宴会结束回到家里,她为自己吃了那块蛋糕而后悔。但随后,她想到:“为了拒绝一块蛋糕而让女上司不高兴,我可消受不起。减肥还可以从明天开始,但是若惹恼了那个上司,我可能就没有明天了。”这样一来,她对吃了一块蛋糕的愧疚感迅速消失了,而减肥计划也搁浅了。
这位女白领在“破戒”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消除自己内心愧疚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正当、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这也就让这位女士终止了自己长久以来坚持的减肥计划。
这位女士对于自己的“宽慰”,即对认知协调的追求,多少含有强迫症的特点。人从本质上就要求实现自己与外界的融合,希望自己融人社会。当这一要求无法实现时,人便给自己找个合适的理由说服自己。所以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会为了消除内心的禾平衡,找个理由中途放弃正确的事情,甚至固执地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改变坏的念头,就是要克服自己为自己找借口的坏毛病,不要仅仅为了内心的平衡,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P30-31
开启乐观模式
在生活中遭受各种不如意的事情之时,我的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即使我所遭遇的各种情况没有任何变化,我仍然能够变得更乐观吗?换言之,乐观是外部环境操纵的,还是我们自己可以培养的精神状态?
第二个问题:如果我努力地保持乐观心态,是否能够更好地应对自己的生活?换言之,我的乐观心态能够给我创造更好的局面吗?
当我在想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在想的事情。实际上,这两个问题中的“我”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你”,或者是“我们”——乐观与否是如此广泛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影响着我们处理事情的态度,并造就了我们的困境或是顺境。
心理学对乐观心理的研究是广泛的,一些典型的例子可以简略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1975年,塞里格曼(Seligman)做了一项实验。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这个经典的实验所反映的现象就是习得性无助。
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类似的现象:一次失败,可以造成多次不敢尝试而始终处于“失败模式”之中;一次痛苦的阴影无法消除,以致始终处于“痛苦模式”之中;或者一个悲观的看法引发一连串消极的行动,以致生活无所不在的消极。当悲观、沮丧、痛苦、失败的心理模式缠绕我们内心的时候,无一例外,我们的心智被封闭了,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直到我们的注意力被那个消极事件完全占据。这种情形像极了我们骑自行车,紧盯着不想碰撞的行人,最后却不可避免地撞上了。
我们能够摆脱这样的困境吗?能够!关键是我们需要洞察自己的内心,洞察我们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中找到那个乐观的自己。是的,心理学已经证实:乐观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一种力量:悲观抑制我们的能量,而乐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这是一本关于乐观模式的图书。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启动我们内心中的“乐观模式”。只要你找到这个模式,你会渐渐发现自己的力量在逐渐恢复,自己的内心在逐渐变得坚强,那些难以抗拒的沮丧也将慢慢消退。而这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开启它,如何保持它,如何让它带领你走进阳光灿烂的新一天。
现在,让我们进入乐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