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三夕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张三夕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一书是为纪念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执教五十周年而作。全书主要分为论学精选、友朋印象、问学漫忆、弟子文录四大部分。论学精选收录了张三夕教授的代表文章《论苏诗中的空间感》《论死亡作用于生存状态的机制》《论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献学》,展现其为学大概。友朋印象与问学漫忆收录了张三夕教授同事及学生的回忆性散文,以周围人的视角展现先生为人、为学、为师之道。弟子文录收录其学生的论文多篇,包括古代文学、文献学、思想史、文化传播学四个方向,从中可见先生治学的广博。全书通过严谨专业的学术论文和真实细腻的回忆文字,让读者得以窥探文史专业的治学门径,得以在不确定的外部世界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
目录
前言
论学精选
论苏诗中的空间感
论死亡作用于生存状态的机制
论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献学
如何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
——在张门2020届研究生毕业欢送会上的演讲
张三夕先生学述
张门承謦记
友朋印象
茹古涵今意滋兰树蕙情
——致敬三夕兄执教五十周年
博雅君子
——张三夕教授印象记
张三夕先生印象记
共事岁月
——记在华中师大与张三夕教授相处的日子
师从程千帆与张舜徽的张三夕
关于死亡现象的一种通学
张三夕老师二三事
记父执张三夕老师
问学漫忆
记忆中的“小老师”
亦师亦友半世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与张三夕老师的缘分
教言谆谆犹在耳往事历历写蝉鸣
——三夕老师教我写论文
雪泥鸿爪忆张师
我的恩师三夕先生
感谢您引领我走近经典
永远年轻的张三夕老师
永执弟子礼,当仁不敢让
——纪念张三夕教授执教五十周年
亦师亦友:我眼中的张三夕老师
海大忠诚的树人和论道者
——回忆我的恩师张三夕
心香数瓣至感师恩
不争之德
人生的好导师学术的引路人
深山古寺读书情
——初次邂逅张门读书会
别样的张老师
——读三夕师日记有感
感谢武汉
千言万语道不尽张门的好
——写在2020年张门毕业生欢送会上的话
遇见您是我的幸运
——献给我亲爱的硕导张三夕老师
岭南秋风忆桂子
他年应记老师心
——记与张老师的二三事
武汉的雨,落在桃红柳绿的江南
他乡与吾乡
出与入
——“读书”的快乐
通透豁达,诲人不倦
——忆敬爱的张三夕先生
读不尽的张三夕老师
香港剪影
这是一个通才战胜专家的时代
——由三夕师的“通人境界”和《范围》一书想到
情缘博雅,志向通人
——述三夕师对我的言传与身教
忆桂子山上二三事
弟子文录
屈原的战略思想述论
自杀预防,珍重生命
——论先秦儒道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西汉的“文学”“官”念
——以《史记》《汉书》为中心
从《抱朴子》探究《孟子》对葛洪的影响
论《文心雕龙·物色》篇次问题及其文学观
用西方现象美学解码中国古典诗歌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异域文明的中国化:论唐诗中的袈裟
浅论李煜词层递的感伤情调
国忌行香与宋代皇权的强化
从曾巩《目录序》看其书籍传播观
浙江书局本《玉海》底本考辨
文本重构与伦理阐释: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绿珠传》
《韩湘子全传》的道教思想研究
《全宋诗》收黄希旦诗辑佚
论明代商人传记的消费动机与生产目的
袁枚的文章传名论
论吴乔以“冷锤”喻诗文注释说
光绪重抄本《天山草堂存稿》的发现与文献价值
明清之际遗民文人生存与创作考察
《明儒学案》王门分派与社交网络的新探讨
《近世丛语》作者与版本考略
清人著述中散见《经典释文》研究资料述论
清初礼学复兴风潮中的万斯大礼学
论孙濩孙《檀弓论文》的版本及评点特色
崔适《史记探源》之学术源流发微
钱陈群文学成就初探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书目研究
出版编辑工作中常用电子文献工具集解
近二十年国内“文学地图”研究述评
布依族民间文学整理与研究综述
如来藏:空花泡影与不生不灭
——一种对于佛法唯识论的疏理与解释
从延庆寺到观宗寺
——论佛寺现代化的转型
不是希望,而是绝望
——《蔚蓝的王国》解读
新媒体时代的众语喧哗
——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文化哲学研究与思考
媒介本体论:媒介研究的理论转向
基于受众心理的国学电视传播热研究
万达电影作为一种符号资本
附录
附录一 张三夕教授学术年表
附录二 有关张三夕教授著述的评论简目
附录三 张门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
附录四 张门读书会精读书目
序言
张三夕先生,生于
1953年,祖籍湖北鄂州
。先生成长于武汉市江岸
区转车楼一个铁路工人家
庭。1977年初作为最后
一批工农兵学员进人武汉
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
为湖北大学,为行文方便
,下统一称“湖北大学”)
中文系学习。1979年参
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
被南京大学录取,同年9
月进入南大中文系开始硕
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导
师程千帆先生,专业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唐宋
诗歌。1982年初,南京
大学硕士毕业,回湖北大
学中文系工作,任古代文
学讲师。同年年底通过华
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入学考
试,1983年成为华中师
范大学首批博士研究生,
导师张舜徽先生,专业历
史文献学。1986年获历
史学博士学位,学位证书
编号为“001”,是我国改
革开放以来培养的首批历
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的“大
师兄”。博士毕业后,先
生留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
文献研究所工作,当年就
被破格评为副教授。
先生的求学生涯既“不
幸”又“有幸”。所谓“不幸”
,是指先生1966年进入
武汉市江岸中学初中学习
时正值“文革”时期,未能
正常上几天课,学业几近
荒废。所谓“有幸”,是说
先生初中毕业时,武汉市
恢复高中招生,先生有幸
作为六九届初中毕业生的
百分之二十中的一员,进
入江岸中学高中学习,因
而不在城市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的行列。比他的姐姐
、两个弟弟以及许多同龄
人幸运的是,先生1972
年高中毕业后,因英语成
绩优异而留校任英语教师
,并被送至武汉第一师范
学校英语班接受四个月的
短训。在江岸中学任教期
间,先生埋头读书,朋友
、同事都是他请益的对象

1977年初,先生终于
跨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
。与1977年恢复高考后
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一样,
先生极其珍惜来之不易的
学习机会,极力想把失去
的时间补回来。那个时代
,教师们诲人不倦,严格
要求;学生们学而不厌,
孜孜以求。生活虽然简朴
,求知问学精神却无比充
盈。同为程门弟子的蒋寅
先生曾感慨地说:“那个
时候,老师的严格和学生
的勤奋,都是今天难以想
象的。”
1978年研究生招生恢
复,不拘一格录取人才,
允许在读本科生报名。
1979年,先生参加研究
生考试,本科尚未毕业就
被南京大学录取。这是他
从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文
史爱好者转变成一位文史
专业学者的关键一步。
先生先后人程千帆先
生、张舜徽先生门下。他
最常提及的前辈大师的治
学经验是:程千帆先生撰
《史通笺记》耗时费工的
批校;张舜徽先生治“说
文学”四十年集腋成裘终
成两百多万字的《说文解
字约注》;黄侃先生每年
点读白文十三经;钱锺书
先生常年“温经”“读集”的
刻苦治学功夫。求学期间
,先生以前辈学人的治学
精神自励,如饥似渴地阅
读经典,先生的书橱中保
留着上百本求学时期的读
书笔记,既有摘录,也有
旁批,密密麻麻,为学功
夫由此可见一斑。富于才
情又勤学不已,故先生初
出道即崭露头角。先生的
第一篇学术论文《略谈韩
诗的语言艺术》发表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81年第2期
,随即被人大报刊复印资
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
研究》1981年第14期转
载;第二篇论文《论苏诗
中的空间感》刊载在《文
学遗产》1982年第2期,
一发表就受到学界同人的
好评。
先生又十分注意吸收
西方思想理论、方法论。
他攻读硕、博士学位的时
候正是改革开放的20世纪
80年代,学术思想上的中
西问题、古今问题,在改
革开放的大潮中更具张力
。那个时代,青年学人意
气风发,锐意进取,敞开
怀抱迎接各种新思想、新
理论、新方法。故先生推
崇通人之学,不仅提倡文
史哲博通,而且主张中西
学会通。他认为,21世纪
是互联网时代,治古学不
能固守一隅,一定要善于
吸收世界各个民族优秀的
文明成果。
先生的学术兴趣极其
广泛,举凡文学、史学、
哲学、文化传播学,乃至
政治、经济、法律,都广
泛涉猎。故而先生治学所
得,既有《宋诗宋注纂例
》《批判史学的批判——
刘知畿及其<史通>研究
》《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
》《通往历史的个人道路
——中国学术思想史散论
》《汉语古籍电子文献知
见录》《诗歌与经验》等
典范的文学、史学、哲学
研究成果,也有《20世纪
的“最后性文本”》《现代
性与当代艺术》等跨界精
彩之作,更有《在路上》
等深邃的随笔及时评。
先生的学风因此而异
于常人,其思维既严谨又
极其活跃,既超越又贴近
当下,是一位自觉践行“
通古今之变”的文史学者
。先生通过日记记录自己
的工作生活,同时也以一
个历史观察者的姿态,审
视自己以及大众的生活。
先生与现实生活若即若离
,这使其可以不断超越个
体的生活而进入到更深刻
的批评之中。余英时这样
定义“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有几个重要
的特性最值得注意。第一
是他比较具有全面的眼光
,因此能够敏锐地察觉到
整个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
中的动向和需要。第二是
作为基本精神价值的维护
者,他比较富于使命感和
正义感,因此具有批判和
抗议
导语
先生思维既严谨又极其活跃,既超越又贴近当下,是一位自觉践行“通古今之变”的文史学者。
读者可以看到先生读书、治学、育人之执教生涯的大概轨迹,从中获得教益或启示。
文集分为论学精选、友朋印象、问学漫忆、弟子文录四个部分。
精彩页
论苏诗中的空间感
张三夕
这里所讨论的空间感,是指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空间顺序的一种艺术感受。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范围的空间之中,而诗人心目中的世界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每一位诗人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万事万物的空间形态的变化如大小、高低、方位、容量等等作出艺术的描写和反映。而且,每一位诗人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空间感,它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艺术风貌,如果他要取得成就的话。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苏轼在诗中是如何描写他所处的空间位置的。他有五首诗这样开头:
并生天地宇,同阅古今宙。——《次韵答章传见赠》
寓形宇宙间,佚我以方老。——《和寄天选长官》
仙人与吾辈,寓迹同一尘。——《次王定国韵书丹元子宁极斋》
坐来念念失前人,共向空中寓一尘。——《次韵王晋卿惠花栽栽所寓张退傅第中》
可怜扰扰雪中人,饥饱终同寓一尘。——《次韵陈履常》古人认为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宙是他们所感知的最大范围。诗人自认与宇宙同生共死,并感到自己处于宇宙中的一粒灰尘中。在这粒灰尘中,神仙与凡人,往者与来者都共同寓居在一起。一粒极其微小的灰尘与浩渺无涯的宇宙相比,可以说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关系。这种微观空间和宏观空间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形成了苏诗空间感的基础和核心:大小相形,缩小空间距离,打破空问界限。用苏诗形象化的比喻来作注脚就是“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迁居临皋亭》),“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请注意上面五首诗的标题和内容,都是次韵唱和之作。诗人不仅使自己处于微观空间和宏观空间的对立统一体中,而且把他周围的人即赠答的对象也拉进来了,不管别人是否与他有同感。类似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总之,诗人是执着地怀有这种空间感,并且力图以此感染别人。
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苏诗中空间感的主要特点及其给苏诗在艺术上带来的特色。
具体地说,苏诗中大小相形的空间感表现了三个互相联系的特点,即寓大于小,置小人大,小中见大。先看第一点。
所谓“寓大于小”,是指将一个很大的空间寄寓于一个很小的空间里。这是苏轼最善于运用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感受。在古人生活视野所见的广袤的空间中,最巨大而遥远的莫过于河汉、星空与明月。试看诗人是如何感受这些形象的:
水天浮白屋,河汉落酒樽。——《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
船稳江吹座,楼空月入樽。——《和蒋发运》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新酿桂酒》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与酒似乎是中国古典诗人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东西,而饮酒赋诗又自然与明月发生联系。这种惯常的生活场景和传统的意象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们关心的是当诗人举起酒杯时他的联想和感受。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①,是为人称道的名句②。苏轼在这里不是要与明月相视而坐,而是要把明月斟在自己的酒杯里,让人们同他一起分享美酒的芳香,也分享明月的清光。正如雨果称赞莎士比亚的天才时所说的:“就像一切神通广大、才智高超的人一样,莎士比亚把整个自然都斟在自己的酒杯里,他不仅自己喝,而且还让你也来喝。”①
苏轼确实是一位神通广大、才智高超的诗人。人们传诵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汲江煎茶》)的诗句,是说明这一点的好例。不仅如此,诗人的高明在于他能随心所欲地把自然界任何大空间装进身边的小空间里,而且看上去好像是顺手拈来,轻松自如。地上的水莫大于湖和海,诗人就可以把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湖、海装进自己的袖子里:“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别后新诗巧模写,袖中知有钱塘湖”(《喜刘景文至》)。这种感受奇特的诗句,博得了注家的赞赏:“涉至理而出新意。”②诗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他能从寻常的生活中感受到不寻常的诗意。一般人都见过或想象过湖和海,每个人都要穿衣服,当然每件衣服都会有衣袖,很少有人会把二者联系起来,唯独诗人苏轼才感到他的衣袖能容纳巨大的空间——东海与西湖③。这种空间感在苏轼以前或以后的诗人中恐怕是少有的,这正是艺术感受的独特性。苏诗中不仅湖、海可以入袖,其他人袖的形象也很奇特:
天公不解防痴龙,玉函宝方出龙宫。雷庭下索无处避,逃入先生衣袂中。——《次韵子由清汶老龙珠舟》
一一窗扉面水开,更于何处觅蓬莱。天香满袂人知否?曾到旃檀小殿来。——《韩康公坐上侍儿求书扇》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