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双语类读物。其中选篇目意在尽可能全面收入历代名家的散文精品,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体裁来看,既有传记、回忆录、随想、演讲、小说和诗集的序言,还有文学评论社会批判等,可以说涵盖了散文创作的多个不同侧面。从文体风格来看,也注意兼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既有富兰克林和豪威尔斯等的平易近人,爱默生和梭罗的冷峻睿智,惠特曼的激越奔放、豪迈如歌,爱略特和詹姆斯的严谨厚实,还有马.吐温招牌式的幽默讽刺和怀特的曲折委婉等。
书中所选篇目,均附作者简介,对所选篇目及作者作一些背景性的介绍,对一些难解的语言现象及背景常识均作注,以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对所选篇目,均附出处,便于读者进一步的查阅。
《美国散文典选读》,为双语类读物。其中选篇目意在尽可能全面收入历代名家的散文精品,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体裁来看,既有传记、回忆录、随想、演讲、小说和诗集的序言,还有文学评论社会批判等,可以说涵盖了散文创作的多个不同侧面。从文体风格来看,也注意兼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既有富兰克林和豪威尔斯等的平易近人,爱默生和梭罗的冷峻睿智,惠特曼的激越奔放、豪迈如歌,爱略特和詹姆斯的严谨厚实,还有马.吐温招牌式的幽默讽刺和怀特的曲折委婉等。
书中所选篇目,均附作者简介,对所选篇目及作者作一些背景性的介绍,对一些难解的语言现象及背景常识均作注,以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对所选篇目,均附出处,便于读者进一步的查阅。
《美国散文经典选读》适合大中学生练习英语的阅读和翻译,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一般读者来说,也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
1.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
Autobiography自传 选译
2.Thomas Paine托马斯·潘恩
Common Sense常识 选译
3.Washington Irvin华盛顿·欧文
Rural Life in England英格兰乡村生活
4.Nathaniel Hawthorne纳撒尼尔·霍桑
Preface to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前言
5.Edgar Allan Poe埃德加·爱伦·坡
The Poetic Principle诗歌原理 选译
6.Ralpy Waldo Emerson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Nature自然 选译
Beauty论美 选译
7.Henry David Thoreau亨利·戴维·梭罗
Walden:Solitude沃尔登:寂寞 选译
8.Walt Whitman瓦尔特·惠特曼
Preface to Leaves of Grass《草叶集》序 选译
9.William Dean Howells威廉·迪安·豪威尔斯
My Literary Passions我的文学激情 选译
10.Henry James亨利·詹姆斯
The Art of Fiction小说的艺术 选译
11.Mark Twain马克·吐温
Advice to Youth给年轻人的忠告
12.Henry Louis Mencken亨利·路易斯·门肯
The American Language美国语言 选译
13.Thomas Stearn Eliot托马斯·斯特恩·艾略特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传统与个人天赋 选译
14.Willam Faulkenr威廉·福克纳
Nobel Prize Acceptance Speech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15.Ernest Hemingway流动的盛宴 选译
A Movable Feast流动的盛宴 选译
16.Robert Penn Warren罗伯特·潘·沃伦
Understanding Poetry理解诗歌 选译
17.Ralph Waldo Ellison拉尔夫·瓦尔多·埃里森
Shadow and Act影子与行动 选译
18.Norman Mailer诺曼·梅勒
The White Negro:Superficial Reflections on the Hipster白种黑人:对嬉普士的几点反思 选译
19.Elwyn Brooks White埃尔温·布鲁克思·怀特
Here is New York这里是纽约 选译
20.William Howard Gass威廉·霍华德·戈斯
The Test of Tima时间的考验 选译
常识选译
在下文中,我将只提供一些简单的事实、通俗的讨论以及普通常识。我对读者并无其他方面的要求,只希望他能摒弃偏见与成见,运用自己的理智与情感来做出决断,体现出(或者说不至于泯灭)作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从而使自己的眼界超出时代的局限。
关于英美之间的纷争,已有不少论述见诸报端。各式各样的人们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纷纷参与其中。但这一切到头来都无果而终,论辩的阶段就此告一段落。作为最后的手段,武力便成为解决这场争端的要素。这是英国国王做出的选择,而新大陆也已接受了这一挑战。
曾有报道说,当已故的佩汉先生(尽管他是位能干的首相,但也犯了一些错误)在下院受到攻击,指责他所采取的措施只是权宜之计时,佩氏的回答是:“它们在我任内还不成问题。”如果在今天这样的情形之下殖民地各州也存在着如此不幸和胆怯的想法,那么,我们这些所谓先人的名字将来会遭到子孙后代的唾弃。
太阳的光芒从未如此灿烂辉煌,那是因为我们的事业光荣而伟大。这不仅事关一个城市、一个郡县、一个省份,或是一个王国,而是关系到整个北美大陆——一块占全球八分之一强面积的地方。这也不仅仅关系到一天、一年,或一个时代,事实上,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都系于这场纷争。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将或多或少永远对他们产生影响。因此,现在是大家团结一致,表现出信心和荣誉感的时候。此刻,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裂缝也会犹如针尖在嫩橡树皮上刻下的符号,留下的创口将随着树木的成长而难以磨灭,直至最后在子孙面前袒露无余。
围绕这场纷争,我们已经从最初的口舌之争发展到认定需要武力相向。这表明一个政治新纪元——即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已经到来。四月十九号之前,亦即双方交恶开始之前的所有计划、提议等,就像是上一年的陈年旧历,尽管在当时不无用处,但现在却已被新的内容所替代,显得不合时宜。不管当初论辩双方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双方都主张脱离大英帝国的统治。各党派之间的惟一差别仅在于用何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方主张使用武力,而另一方则主张和平解决。但迄今为止,第一种方案未获成功,而第二种方案也失去了市场。
媾和仿佛一个甜蜜的美梦,它的种种好处曾被我们广为宣扬,但它却已经不复存在,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作一番探讨:假设殖民地各州仍与英国发生联系并依附于它,那么,这些地方现在(包括将来)该承受多少本质上的伤害。让我们按照自然法则和常识对这种关联和依附关系做出评判,看一看如果割断这层关系,我们有什么可以依赖,如果仍然保持这层关系,我们又能得到什么。
我听说有人曾宣称,既然美国凭借和英国的关系,获得了繁荣昌盛,那么,为了我们将来的美好生活,就需要继续保持这种关系,一直到永远。这样的论调简直荒谬至极。这就等于宣布,因为孩子喝了牛奶长得快,所以,他不能吃肉;或者,我们前二十年的生活是怎么过的,那么,后二十年的日子就必须依样画葫芦地照搬。不过,即便如此,仍不足以昭示该论调的荒诞和不合情理。我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假如欧洲豪强未曾把它的目光投向美国,她同样能够欣欣向荣地发展,甚至发展得更快更好。美国所赖以发达的商品是生活必需的资源,只要欧洲人还需要填饱肚子,这种商品就不会失去市场。
当然,有人会说英国曾保护过我们。的确,她曾把我们据为已有,也曾借我们(还有她自身)的力量捍卫过这片土地。但是,出于相同的动机,即掌握贸易和统治权,她大概也会去保护土耳其吧。
唉!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被某些先入之见所蒙蔽,为自己的愚妄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夸夸其谈大英帝国所提供的保护,却忽略了她原来是受到利益的驱使,而非真心诚意。我们忘了她并非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去防范我们的敌人,而是为了她自身的利益才去打击对手。那些所谓的敌人原本与我们毫无瓜葛,但由于我们与英国的附属关系,却要永远成为我们的敌人。请英国放弃她对新大陆假惺惺的保护,或者,让新大陆摆脱她对英国的依附吧!这样的话,即使法国和西班牙与英国发生战争,我们也可以做到和法西两国和平相处。汉诺威王朝时期的那场战争所造成的不幸应该使我们对国与国之间的结盟心有余悸。
最近在议会有人声称,殖民地各州除了通过母国发生关系以外,相互之间并无关联。这就是说,宾夕法尼亚、新旧泽西等各个地方是通过英国的关系才成为姐妹殖民地。这当然是一种繁琐至极的关系证明法,不过,它也准确无误地道出了我们和英国之间存在的敌对情绪(或者,请允许我把它称为敌意)。作为美国人,法国与西班牙以前不是、今后也不可能是我们的敌人,但现在身为大英帝国的臣民,我们却不得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敌人。
如果我们对于争取独立仍心存担忧的话,那就是还没有制定一个计划。身处困境的人们往往找不到解脱之道。正因为如此,我愿意先开个头,把自己的想法一一罗列出来。我的目的很简单,无非就是希望它们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我们能打开言路、集思广益,那么,有识之士们就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规划。
让我们拥有一位总统。让我们每年召集代表开会。让代表的选择更具广泛性。让他们在大陆会议的主导下,专心处理国家事务。
让我们把各个州相应地分成六个、八个、或十个区,每个区派出一定数额的代表前往参加会议,这样一来,每个州至少有三十名代表出席,与会代表总人数将达到至少三百九十人。让每一届大陆会议的代表都按照下面的方法选出一位总统:当代表们到会以后,先通过抽签从十三个州中选出一个州,然后再由与会者(通过投票)从该州的代表中选出一人担当总统之职。等到下一届大陆会议开幕时,先把曾产生了上一届总统的那个州排除在外,然后以抽签的形式从余下十二州中选出一州产生总统。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十三个州都有机会问鼎总统宝座。为了确保立法的绝对公正,在投票表决时会议代表数超过五分之三才可称为多数。面对这样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政府,如果有谁还要挑动不和,那它简直就和恶魔撒旦无异。
从今往后,如果有谁被委以此重任或类似的重任,那么,我愿以德拉戈内蒂的警世恒言相赠。这位先哲在谈到政府的作用时曾说过,“政治家的成功秘诀在于为人民谋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那些探索出全新的政府模式,能做到既不劳民伤财,又最大程度地确保人人幸福的政治家们,理应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激。”
不过,有人会问,美国的国王在哪里呢?让我来告诉你,朋友,他高高在上,君临天下。他不像大英帝国的皇家畜牲那样祸害四方,涂炭生灵。也许,即使在尘世的荣耀方面,我们也还显得稚嫩,那么,就让我们定下一个日子,庄重地宣读我们的宪章。让我们把这份宪章供奉在神谕面前,再在上面放上一顶皇冠,这样,全世界的人们就会知道,我们是如何拥护君主制的,他们会知道在美国法律代表一切。正如在极权政府统治下,国王代表法律,在自由的国度,应该是法律——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等同于国王。但是,为了避免这顶皇冠今后被随意滥用,让我们在仪式行将结束之际把它废止、砸烂。我们的人民有权这么做。
啊,热爱人类的人们!啊,敢于和暴政和暴君抗争的斗士们!请勇敢地站出来吧!旧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压迫。环宇之内自由被到处驱赶。亚洲和非洲历来把自由拒之门外。欧洲也和自由形同陌路,而英格兰已在声色俱厉催促自由赶快离开。哦,请接纳这四处漂泊的亡命者,为普天之下的人们造就一个庇护的所在吧!
(唐根金译) P16-21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美国散文精华》,共选入历代名家的散文精品二十篇。从富兰克林的《自传》到戈斯的《时间的考验》,基本上涵盖了各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佳作名篇。从作品的题材和文体风格来看,也力求兼顾到各种不同的类型,以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美国散文创作的成就和总体风貌。入选篇目中有记录异乡珍闻的游记作品,如欧文的《见闻札记》;有娓娓道来、叙事亲切自然的传记作品,如豪威尔斯的《我的文学激情》;有文字优美、内涵丰厚的哲理散文,如爱默生的《论自然》和梭罗的《沃尔登湖,或林中生活》;有逻辑严密、论述鞭辟入里的文论,如詹姆斯的《小说的艺术》和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天赋》;有笔力雄健、豪迈如歌的激情之作,如惠特曼的《草叶集》序言;有集机智、幽默和讽刺于一体的经典时文,如马克·吐温的《给年轻人的忠告》;有极尽曲折细致、生动记述自己生活或曾经生活过的城市的情感之作,如海明威的《流动盛宴》和怀特的《这里是纽约》等。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从1607年首批英国移民踏上“新大陆”的土地,一直到独立战争前后的相当长时期内,美国的文学基本上处于一个混沌初开的沉寂时期。这一阶段的两位代表性人物是富兰克林和潘恩。前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发明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的《自传》语言简洁、流畅,文风亲切自然。尤为难得的是,作者通过现身说法,在作品中向广大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只要刻苦努力、奋发向上,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获得成功。这就是日后为无数人所演绎的“美国梦”的缘起。潘恩的《常识》代表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政论文学的一个高峰。他的作品笔触犀利、纵横驱驰,充满了战斗的激情。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美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虽然欧陆传统的影子仍笼罩着文坛的各个角落,但毕竟合众国的文人们已意识到了构建民族文学的迫切性,并自觉地投身其中。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的欧文是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佼佼者。他也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声望的美国作家。本篇所选《英格兰乡村生活》取自他的名作《见闻札记》。作者体察入微的观察力和对英格兰乡村及自然由衷的嘉许赞美是它的一大特色。
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还产生了另两位重量级的散文大家,他们就是爱默森和梭罗。这两位以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影响后世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散文写作的高手。无论是爱默森的《论自然》还是梭罗的《沃尔登湖,或林中生活》,都堪称文字优美、意境悠远、思想深邃的典范之作。尽管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选择了上述两部作品的精华部分,但其生动自然和充满睿智的特色已可见一斑。稍后一些的马克·吐温也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语言大师。本篇所选《给年轻人的忠告》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这一时期还有一位诗人兼评论家洛厄尔(James Russel Lowell),也具有相当影响力。他的《炉边闲话》(the Biglow Pagers)是其诗才和社会思考的完美结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一并译出。
二十世纪是美国文学逐步走向成熟和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各种思潮和流派竞相登场,小说、诗歌、戏剧和文学批判等全面勃兴,一批又一批才华出众的新人攀上了各自领域的高峰。以文学评论和社会批判为例,就涌现了汉尼克(James Gibbons Huneker)、门肯、布鲁克斯(Van Wyck Brooks)、威尔逊(Edmund Wilson)和沃伦等名家。本篇选入了门肯的《美国语言》和沃伦的《理解诗歌》。但由于种种限制,本拟译出的一些佳作,如汉尼克的《一个印象主义者的漫游》(Promenades of an Impressionist)、布鲁克斯的《创造者和发现者》(Makers and Finders)和威尔逊的《创伤与神弓》(TheWound and the Bow)等,最终未能如愿。当然,在文学批判方面贡献最为突出的则是艾略特。他在《传统与个人天赋》一文中,大胆地提出了传统与个人天赋的关系,新作品与经典著作的关系,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关系。正是这几组关系构成了艾略特文学思想的精髓,也为日后“新批评”派的崛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十世纪美国文坛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黑人文学的成熟和社会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强化。本篇所选的埃里森的《影子与行动》、梅勒的《白色黑人》和怀特的《这里是纽约》都是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特别是怀特的《这里是纽约》,曾被《纽约时报》誉为“描写国际都会的十大佳作之一”。作者曲折细腻的行文风格和对纽约这座城市既爱又恨且怜的复杂情感,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美国的文学虽然只有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在不同时期均有散文名家迭出。尤其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美国文学全方位的狂飙突进,小品、时评、杂感、随笔和社会批判等方面的佳作更是呈层出不穷之势。面对如此情形,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给读者一部美国散文的精华选本,实属不易。就是所选篇章,也由于篇幅的限制,有时只能译其精华部分,而不能以全貌译出,还请读者见谅。此外,鉴于翻译是“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I.A.Richard语),人们在对待翻译的态度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了最大的努力,谬误和不足之处必定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再版时作修订。
本书所选篇目,均附作者简介,对所选篇目及作者作必要的背景性介绍,对一些超出一般理解范围的语言现象及文化背景知识亦一并加以注解,以便读者准确理解原文。对所选篇目,均附出处,便于读者作进一步查阅。
最后,参加本书翻译的有唐根金、陆钰明、林文华、杨占、阚怀未,全书由唐根金负责审定。
唐根金
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