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持微火者(修订版) |
分类 | |
作者 | 张莉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持微火者》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的文艺随笔集,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现的笔触,勾勒生气勃勃的文学现场图景,为当代作家绘制群像。书中对莫言、贾平凹、余华、铁凝、王安忆、毕飞宇等当代经典作家与魏微、张楚、徐则臣、葛亮、路内、李修文等70后代表作家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发现闪烁在沉默文本里明亮迷人的微火,以及文字背后那些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本书初版曾获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十大好书,修订版保留了原书核心部分,补充了作者关于近年现象级作品的新论。 作者简介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姐妹镜像》《持微火者》《远行人必有故事》等。2019年3月向127位当代中国作家发起“我们时代的性别观调查”,引起广泛社会影响。主编《2019年中国女性文学选》《2019年短篇小说20家》《2019年中国散文20家》,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华文最佳散文奖、图书势力榜十大好书奖等。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 目录 上 越奇幻,越民间 关于莫言 难以转译的“中国性” 关于贾平凹 叙述声调里的秘密 关于余华 那些“沸腾的欲望” 关于铁凝 与“变”易,守“常”难 关于王安忆 那些平凡里的不平凡 关于毕飞宇 痛楚和百感交集的阅读旅程 关于格非 对存在意义的执迷 关于刘震云 凝视作为“现实”的世界 关于苏童 异质经验与普遍感受 关于阿来 重写“人民的主体性” 关于韩少功 把“自己”写飞 关于林白 以有情的方式构建美 关于迟子建 下 异乡人 关于魏微 有内心生活的人才完整 关于张楚 重构人与城的想象 关于徐则臣 对日常声音的着迷 关于葛亮 卑微的人如何免于恐惧 关于路内 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在一起 关于李修文 不规矩的叙述人 关于鲁敏 以写作成全 关于弋舟 与时间博弈 关于冯唐 作为生活本身的常态与意外 关于曹寇 在生活之上 关于廖一梅 附录 我为什么想成为“普通读者” 序言 审美信任最珍贵(修订 版自序) 一 每次阅读都是寻找,每 次阅读都是跋涉,每次阅读 都是辨认。 漫长旅途,如果运气够 好,会遇到同路人的,那就 有如荒原游荡后的久别重逢 ——当我们终于照见似曾相 识的面容,听到久远而熟悉 的言语,触到频率相近的心 跳……真是再开心不过的事 。也许就是一秒、一瞬,但 已足够。它瞬间便可照亮我 们的生活。它使我们在这凡 俗麻木的人生途中突然醒来 :原来这些文本里潜藏着不 安稳的心;原来在或平庸、 或苍白、或荒诞诡异、或众 声喧哗的现实面前,竟也有 一些不妥协的、不服从的、 致力于改变、致力于完善、 致力于搏斗的心灵在呼喊。 这呼喊有如暗夜中的微火, 当然微弱而偏僻,就像千百 年文学作品的本来面容一样 ,却也明亮迷人,给夜行人 以温暖的安慰。 这里的文字,多数写于 2010年之后,风格趋近一 致,是我对此刻我们时代那 些偏僻声音的收听、记录、 辨析和欣赏。我试图将我们 时代最独特的微火聚拢,使 其成为某种光亮:在这个光 亮面前,我希望看到此时此 刻作为人的自我、认清作为 人的自身。本书的言说方式 竭力摒弃“论文腔”而追求生 动亲切,写作文体靠近“随 笔”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 论文,这是我近年来的写作 追求。 二 上面的话来自2015年我 为《持微火者》初版所写的 自序。算起来已过去了六年 ,今天重读,每一句话依然 都是我想说的。那时候我对 文本中的“微火”意象极为着 迷,只有从文本中感受到某 种光亮和触动,我才可以写 下自己的感受。当然,六年 过去,我对文学批评这个职 业,也有了新的感慨和认识 。 我越来越意识到,整个 社会对文学批评的信任度正 在下降,与此同时,今天, 作为文学批评从业者,给予 一部新作品恰如其分的判断 也的确变得非常难。比如, 当我们讨论一部作品优秀时 ,我们是在何种尺度里说它 好?是放在现代以来的文学 框架里,还是中国古代以来 的文学框架里,又或者是和 国外的同代作家相比呢?还 比如,如果这位新作家模仿 了最新的拉美、欧洲或者日 本文学作品,如果这位作家 从最新的美剧、韩剧里获得 了灵感,批评家又该如何评 价他的作品?作家的涉猎面 宽广了,相应地,对批评家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天的 文学批评,要求批评家要有 广泛的阅读,要有敏锐的视 野,要有雅正的趣味,要有 审慎的态度。 我知道,很多批评家同 行越来越倾向于不给一部作 品下判断,但我对这种看法 存疑。我的看法是,现场文 学批评是文学史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是奠定一部作品文 学史地位的第一个声音;文 学批评家的判断意味着一种 标准与尺度,它很珍贵。 今天的文学评价标准是 多元的,有豆瓣评分,有网 友投票,有发行量指标,更 有各种各样的大数据支持。 有如此多的数据,还需要批 评家的判断和评价吗?这是 一个问题。但这也不是一个 问题。有许多标准是由机器 计算出的点击量和平均值, 这与真正的艺术判断无关。 越是在大数据流行的今天, 批评家越应有自己的判断和 主体性。今天更需要无数文 学批评同行共同努力,建立 一个文学的尺度、一个雅正 的文学标准,给未来的文学 史写作留下我们这个时代批 评家的声音,让未来人们读 今天的文学作品时,不仅能 看到数据、看到网友感受, 也能看到严肃的来自批评从 业者的判断。 想到朱自清。1929年, 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国文系课 堂上开始讲授“新文学”。在 他的讲义里,既有鲁迅、沈 从文,也有冯文炳、叶绍钧 、丁玲的作品。这意味着, 他将自己的文学同行、将正 在发生着的中国文学带到了 课堂上。这是冒风险的选择 ,可能会让许多人认为时间 间隔不够,今天看来却是深 有价值。朱自清是给现代作 家垫下第一块评价基石的人 。九十年过去,我们如此感 兴趣他的评价,他为何如此 评价鲁迅、如此评价沈从文 、如此评价老舍……不得不 说,朱自清当年的拓荒工作 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他 的判断深刻影响了后来者的 认知。 我的意思是,每一段文 学史都不是自然形成的。它 是由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和 不同身份的文学批评家共同 努力写成的。文学批评家最 重要的工作是以自己的现场 判断参与文学史的建构。 三 当然,整个社会对文学 批评的审美信任度下降,也 在于批评家自身的表达。学 院化体制导致很多批评家已 经不以“人的声音”说话了, 大家似乎不约而同地喜欢“ 论文腔”。这也是许多作家 说看不懂当下文学批评的原 因,甚至批评家同行也说自 己不看文学批评。好的文学 批评应是平易近人、娓娓道 来的。今天的文学批评以使 用一种“非人的声音”写作为 荣,这意味着批评家不把普 通读者视作自己的理想读者 、不再看重批评文字与广大 读者之间的沟通。用什么样 的语言和腔调与读者沟通, 也代表了批评家如何理解文 学批评的功用。当文学批评 乐于“躲进小楼成一统”,是 需要每位批评从业者反省的 。 批评家与作家之间,不 是粉丝与偶 导语 本书精选茅盾文学奖评委、70后批评家张莉近年在文坛与媒体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随笔。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现的笔触,对二十四位当代作家与当下文学现象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收听、辨析和欣赏大时代里的偏僻声音,发现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微火,以及文字背后那些不妥协的、不服从的、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 精彩页 越奇幻,越民间 关于莫言 据许多去过莫言家乡的人说,现实中的高密东北乡并不像其纸上描绘的那样美妙精彩,它跟无数中国北方乡村一样平淡无奇。但我想,这样的印象多半是因为我们对高密东北乡的不了解导致。我们没有喝过那里的井水,没有吃过那里的粮食。有谁和那里的牛羊倾心交谈过?有谁见过黑夜里突然从水中冒出的红色小鬼吵吵闹闹?有谁看到过那个姓蓝的单干户推着独轮车顽固地行走,身边有瘸腿毛驴和小脚妻子陪伴?有谁去赶过那个将千言万语压在心头、一出声就要遭祸殃的“雪集”?我们的确到过高密东北乡,但却从不知晓那里的故事多如牛毛。我们到过现实中的那个地方,但并不代表我们了解它,如同我们与某个人打过照面,却实在不能说相知。毕竟我们没有与之朝夕相处、相濡以沫,它没有成为我们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是,“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是多么不同。这个人一落生就在这里,这片土地生他,养他,磨炼他,给过他痛苦、羞辱和光荣。他是它真正的儿孙。这里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他的头脑、骨骼、血液。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个地域。“世间的书大多是写在纸上的,也有刻在竹简上的,但有一部关于高密东北乡的大书是渗透在石头里的,是写在桥上的。”(莫言:《会唱歌的墙》)那写在桥上的一切只有莫言了解。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打开他的百宝箱,变幻出让人目瞪口呆的“花样”。读过莫言的人恐怕都有过慨叹,似乎中国还没有哪位作家像莫言这样“富有”。 高密东北乡的风物和人事在莫言身体里刻下怎样显著而深远的痕迹,只要读他三十年来的作品便可了解。一切都进入了他的文学疆域:过早辍学,被人耻笑面容丑陋的他在村里放牧;躺在草地上看蓝天和变幻的云彩,想着如何获得磨坊主女儿的青睐;更多的是听故事,久远过去的和正在发生的故事。这位少年长了一双与众不同的、像吸收器一样的耳朵,它吸收高密东北乡的一切,故事、人物、情感、爱恨,借助它的帮助,他“声无巨细”地将一切纳为己有,沉积在内心。那在集市上滔滔不绝的“说书人”的每一句话都顺着风进人少年人的心里,他像复读机复述他们的故事,他模仿他们的“滔滔不绝”“舌灿莲花”。奇幻、诡异的故事发生在他的作品里,也似乎再自然不过了。 蛙声齐鸣的夜晚 我被《蛙》里一个场景触动。小说中的姑姑一个人走夜路,两边是一人多高的芦苇。一片片水被月光照着,亮闪闪的。这一刻,姑姑听到了叫声,“蛤蟆、青蛙,呱呱地叫。这边的停下来,那边的叫起来,此起彼伏,好像拉歌一样。有一阵子四面八方都叫起来,呱呱呱呱,叫声连片,汇集起来,直冲到天上去”。就是在那个夜晚,书中的姑姑体会到恐惧。“常言道蛙声如鼓,但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姑姑说她原本是最爱听初生婴儿哭声的,对于一个妇产科医生来说,初生婴儿的哭声是世上最动听的音乐啊!可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 蛙声如泣诉,姑姑惊恐地跪在地上,像青蛙一样爬行。“这时,姑姑说,从那些茂密的芦苇深处,从那些银光闪闪的水浮莲的叶片之间,无数的青蛙跳跃出来。它们有的浑身碧绿,有的通体金黄,有的大如电熨斗,有的小如枣核,有的生着两只金星般的眼睛,有的生着两只红豆般的眼睛。它们波浪般涌上来,它们愤怒地呜叫着从四面八方涌上来,把她团团围住。”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