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医学界100多位名医大家、专家学者或医生们精彩的思想、言语片段,展示了我国医学家和医生们在一定时期的医学成就和精神,反映了他们几十年医学人生、科学人生、职业人生的实践印迹、思维印迹与人文情怀。从中可以读见这个时代社会生活与医学发展的一些轨迹;可以读见医生们朴实无华的人生和文化价值的追求,以及医生们对医学科学的热爱和理解,更有他们对医学的忠诚和赞美;可以读见医生们平凡而纯粹的工作,他们的仁心、仁术以及爱病人,为病人追求真、善、美的情操与无私奉献。
阅读此书,可以从无数个视角,去读见那鲜活而又多彩的人性彰显与高尚人生的画面,饱览庐山——“医生境界”的真实面貌。
本书按风范、修为、精诚、致远、无形、百家、永恒七大部分摘录医界名医大家、专家学者、普通医生和记者有关对“境界”的感悟及论述的精彩片段。从中既彰显了医界名家的精湛医术和精诚医德,也展示出普通医生的奉献精神和崇高思想。书中每一位医生都是后学者的楷模,为当今彷徨的医界高扬起一面面鲜亮的旗帜。同时,书中还收集了科学界、文艺界名人和新闻出版界、教育界、企业界人士30余篇蕴含“境界”气象的精彩文章。全书内容广泛丰富,文字隽永流畅,富有情趣哲理,饱含仁爱深情,医学人文关怀的真、善、美尽显其中。因此,这不仅是一本医界的励志书,还是一本难得的“医文观止”。值得各级各科医生、医务人员和医学生阅读。
吴阶平:讲究艺术质朴无华
对肾上腺疾病的研究,是吴阶平教授的又一贡献。1960年,吴阶平为一个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手术后,发现其肾上腺并无肿瘤,只显示髓质增生。为了证实自己的亲眼所见,吴阶平耐心地等待了16年,收集到17个病例,1977年他才发表了“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报告,指出这是一个独立的疾病。1979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收入该文并给予很高评价,从此国际医学界正式承认了吴阶平的创见。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吴阶平在北平协和医学院读书时,就不喜欢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1939年他上三年级时开始接触临床。他意识到,要当医生就得“学点真本事”,真本事从哪来?看起来医生在为病人治疗服务,反过来讲,医生的本领不是从病人身上学到的吗?吴阶平视每次诊病为一次学习机会,对每一重复性的疾病他都要区别出其不同之处。到三年级期末,中等生吴阶平一跃而为优秀生。他作为最优秀的学生被选为毕业仪式上的“学生司仪”,名字被镌刻在协和“荣誉金牌”上。
绝不放过临床上每一个细微的异常征象,绝不俯就于某种已有的结论。1980年,吴阶平教授以他在泌尿学上创造性的建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从自发到自觉,在周总理的直接帮助和教导下,医学家吴阶平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境界。这种崭新的人生观成为他后半生的行动指南。
在20世纪60~70年代里取得的一系列学术成就,可以说是吴阶平有意识地运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许多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疾病问题的结果。他在医学实践中最早提出的六个字是:实践、知识、思考。后来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和认真思考之后,他感到知识来源于实践,而离开了实践思考,知识就不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他改成了“实践、思考、知识”这样一个顺序。
“为病人服务是一门艺术”,吴阶平教授不断这样告诫青年医生。他说,做个好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艺术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三者都是无止境的。
讲究艺术的医术,使吴阶平教授不仅超越了前人,也超越出医生的范畴,进入一种崇高的境界。
科学由于其对最基本物质的最本质的发掘,因而有着不带任何矫饰的质朴性。在吴阶平教授雍容睿智的仪态里,既有一种高度修养的优雅,又有着高度修养的质朴。他用最普通的事例,表述最复杂的科学问题,用最平凡的语言,升华着最不平凡的境界。越是在病人和青年医生面前,他越是那样的质朴无华;越是在国际会议、外交场合,他越是显示驾驭自如的优雅。
之所以睿智优雅,正源自于质朴无华。
吴阶平教授说:“我,只是一名医生。”
质朴,成就着吴阶平教授的辉煌。
韩启德:拓宽胸襟 涵养气象
我们也不要忘记,我们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很好的人。唯此做学问才能恢弘深远,才能够为人师表,才能做一个好的教师、医生……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好的人呢?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可以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首先愿意讲一下关于人生境界的问题。北京大学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人生的境界分四种。自然境界是指人对自己行为的、生活的、生物的直觉;功利境界是指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满足私欲的;道德境界是指自己的行为是利他的;天地境界也就是哲学境界,是指人自觉地超越了社会,为天地立新的意思。”人生境界表现在心理状态上,古人称之为胸襟或者叫格局;而如果表现在人的言谈举止或者行为上面则称为气象。一个人的格局、气象听起来好像很虚,其实是我们随时可以感觉得到的。冯友兰先生曾经这样形容过蔡元培先生的气象:“我在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听过蔡元培的讲话,也没有看见他和哪个学生有私人接触。他所以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完全是人格的感召。道学家们讲究气象,譬如说周敦颐的气象如‘光风霁月’,又如为程颢写的《行状》,说程颢‘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致,和而不流……视其色,其持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春蕴,则洪乎若沧溟之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这几句话对于蔡元培完全适用。这绝不是夸张。我第一次见到北京大学校长的时候,觉得满屋子都是这种气象。”也许大家觉得这些太抽象了,太文绉绉了。那么我给大家讲另外一个故事。周恩来是一个伟人,为什么讲是一个伟人……我看了很多回忆录,特别是基辛格回忆周恩来,他说:“我第一次见到周恩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什么话都得跟他讲。”这就是气象……他现在到北京,经常要到周恩来故居和工作过的地方默默地站一会儿来回忆、来追悼,纪念这样一个伟人。我想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作为一个教师、医生,我们不仅要注重学问,更重要的还是要拓宽胸襟,涵养气象。王选教授曾讲过:“什么叫好人呢?季羡林先生说,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的人就是好人。我把它修改一下,关心别人和关心自己一样的人就是好人。”我听了以后觉得我们的准则具体了很多很多。我想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诚信,就是正直。言必信,行必果。当然做到是不容易的,我们每个人要靠自律,要靠修养。
汤钏献:提高自己的软实力
医术是做医生的基础,而医德则是医生的灵魂。前者是硬实力,后者是软实力。医生是神圣的,因为服务的对象是“人”。所谓“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就是要对病人“极端”的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奖”同样有软硬之分,我这一生得过不少科技成果奖,这是“硬”的,但我却十分珍惜“软”的奖,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
回想我的第一篇论文,请我国外科重要奠基人沈克非教授改,结果几乎句句都错了,如科学论文不应用“大概”之词,或标点错了,等等。当时虽受不了,但他的严谨却使我终身受用,成为我指导研究生的榜样。没有严谨的学风,要在世界科技领域争占一席之地,将成为一句空话。
学术上的表达能力也是医学界个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实际上是个人软实力的综合表现,它是学术水平、思维深度、文化素养和表达技巧等的反映。我以为,学风是表达的灵魂,创新是表达的核心,重点是表达的关键,逻辑是表达的技巧,素养是表达的基础。“学风”应该是“严谨再严谨”“客观再客观”;“创新”的重要是不再重复;“重点”一般只能有1~3个真正的创新点或新发现,切忌面面俱到、自我拔高;逻辑性同样重要,过去说“三寸不烂之舌”,实际上包含着很强的逻辑性,即如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人家接受自己的见解;对比是表达的重要方法,自己的水平可以通过引用他人的结果来衬托,让听众自己得出结论;表达好坏还要靠过去文字、美学(含绘图、摄影等)、演说、信息(含电脑)等基本功的功底。写一点科普作品,对提高表达能力很有好处。
过去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小不忍则乱大谋”等,均反映一个人的胸怀。从振兴中华的大业看,只有团结千千万万的人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从当今的科技特征看,多数目标难以通过一个人来完成;从医学领域占一席之地看,也同样需要一班人的共同努力。我以为,“助人”是团结人的关键。不但要帮助上级,还要帮助同年资的人,更要帮助比自己年轻的……我的博士生每人都有1~2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我指导的一些年轻医生也有第一作者的部市级科技成果。我以为助人是医学界个人软实力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学术骨干所不可或缺的素质。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占有几个领域,要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提倡平等竞争与互谅互让,个人发展还要服从全局。我主张有机会多看一些伟大的东西,如伟大的作品,如名山大川,以陶冶宽广的胸怀。有了振兴中华的大志,有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就不会广大小事而耿耿于怀。我所以将“严谨进取,放眼世界”作为座右铭就是这个道理。
口碑也许可以理解成个人的“为人”,实际上也理解为个人软实力的总汇……我参加过各个层次的评奖和评选,深感口碑的重要。有的人学问很好,但一提出来人家总有意见,常常因此而评不上。软实力和硬实力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2005年4月,我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选为美国外科学会的名誉院十,有125年历史的美国最权威的外科学会,在全球只选出67位名誉院士,我有幸和香港另一位教授成为来自我国的名誉院士。我本以为他们只重视硬实力,即医学上的成就与贡献,却没有想到他们也同样重视软实力。在介绍我的材料中说:“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今年不当了)、前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对他的国家的公共事业也作出卓越贡献。作为一位对其人民无私奉献并有很高学术造诣的学者,完全值得推荐为美国外科学会的名誉院士。”其实我深感无论硬实力和软实力,都远不及很多前辈那样强。希望大家重视软、硬实力的建设,两手都要硬,这是新历史时期所赋予的使命,我预祝年轻的医学界同道取得更大成功,为振兴中华作出更大贡献。
P6-9
这本小书从策划、收集资料到筹备出版,已历时3年,曾读过初稿的医学专家、医生和记者、作家有20多人,因此而受到他们的喜爱、关心和支持,也得到他们的意见或感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澍寰教授、《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杜治政教授还特意为本书作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王一方先生、四川省作家协会蔡应律先生在百忙中审阅了书稿,对本书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冯珊女士对书稿的整理和打印做了很多工作。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特别感谢中南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关心和支持。
本书是一本文摘集编,在做文摘之前,尽管我们认真地、反复地通读了原文,摘录时也十分小心和谨慎,但限于本书的“境界”主旨,我们所做的摘录(包括我们拟的小标题)难免有许多不足、不准确,或不能反映原文中许多精彩的、更为深刻的内涵。我们谨向原文的作者致以深深的歉意,敬请给予批评和教正,并恳请鉴谅。
为郑重起见,本书的资料全部选自书籍和报纸杂志。大多数文章系医者的著述,约三分之一的文章系记者专访,摘录时也尽力注意到著作者原话原意的准确性。
这样一本小书,能汇集医学界100多位名医大家、专家学者或医生们精彩的思想、言语片段,这是一种探索。它不是“格言”集,但其内涵却胜过格言。我们的愿景就是请出这些医学文化中经典的、宝贵的东西,让其拂去尘埃,重新披挂,跃入当今变革纷繁、异彩纷呈的世俗社会,在医道的阵地上,擎起医学人文的大旗,拨开迷雾,引领前进的方向,给广大的医界同仁们加注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本小书一思想和精神的集结将会有巨大的力量,把大医们的境界带给医界更多的人,广为传播,永远照亮学医、为医者的心灵。有幸于此等功德之事,事前难以联系和征求各位原作者的意见,乞望海涵。本书出版之后,我们当努力联系和寄奉此书给每一位作者,虚心听取批评意见。由于有的作者地址不详,如未收到此书,请尽快来电来信联系。我们将永远铭记并感谢作者们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向《健康报》编辑部同意我们摘编和使用相关文字资料的信任表示诚挚的谢意!
冯正中 秦泗河敬启
秦泗河医生医技超群,思维奔放,在从事繁重的诊疗工作同时,还写了不少散文、诗词以及带有哲理性的著作。近年来他与友人冯正中医生在医学人文方面给予了许多关注,热情认真地收集了不少名医名言名事,编写成一册《医生的境界》,并把部分稿件介绍给我,要我写一序言。
“境界”一词很熟悉,虽口头常说,但多不知其所以然。阅读了部分稿件内容后,似有所悟,但还是说不十分清楚。
什么是境界?很难下个定义,一个人的境界似乎是摸不着看不到的,但又似乎是随时可见的。对一位陌生人,稍有接触后,我们大致就可以说出他是工人、农民、军人、学生、经商者,还是企业家、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虽不能百分之百准确,但大致可以认出。为什么能分辨出来?大概就是因为各行各业的个人,各有其各自的境界吧。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或言谈举止、服饰发型,都在代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一个人的境界。一个表演艺术家,演什么像什么,就是演出了剧中角色的境界。如果把角色演得干篇一律,就是没有抓住每个角色的特有境界,就不能算是一个理想的演员。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可以表演各种高、低、上、下不同境界的角色,但社会生活中的人则不能。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境界,如果一个人很有修养,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透出有高尚的境界。相反,如果一个人境界本来不高,却要装作具有高尚的境界,人家会说你装腔作势,东施效颦,反倒弄巧成拙。
在医院中,凡穿白大衣挂听诊器的都是医生,但医生与医生的境界大有不同。有医术精良、医德高尚、谦恭和蔼、诚实可信,具有上乘境界的名医、大医;有的技术也不错,但浮躁不稳,视师长为障碍,总为自己晋级、升职、扬名而努力不息。他可能成为名医,但很难成为大医;更有的医生上班来,下班走,不读书,不钻研,升级等年头,晋职待政策,只要不犯错误,也能由住院医师熬到主任医师。上述种种,同是医生,但又有别,区别之处在于各自的境界不同。
《医生的境界》读后令人慨叹:我们的医生队伍历来不乏好医生或名医大家,他们都经历了不少沧桑,依然是脚步铿锵,目光坚定,他们的医学人生境界果然品格不凡!书中展示的风范、修为、精诚、致远、无形、百家、永恒,充溢着真诚、真情、真爱,犹如一枝枝奇葩,明媚芬芳,无一不深具内涵,带给医生们久远的余香。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向上之心人皆有之,多数医生也是如此。但向上不是等来的,更不是别人赐予的,是自己终生奋斗进取来的。随着不断的进取,就能使一个人潜在的境界不断提升,日积月累,医生们的境界就可逐渐地高尚起来了。随之,医疗技术也就上去了,医德医风也就完美起来了,医患关系也就会慢慢融洽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人不要怕自己的境界不高,只怕停滞不往前走,每前进一步,就离目标接近一步。积跬步可以至千里。修炼境界没有什么捷径,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参考借鉴的,虚心品味一下《医生的境界》这本书,不无裨益。
2008年夏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