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9中篇小说卷)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9中篇小说卷)》选取2019年富有代表意义的优秀中国中篇小说精品,收录包括王蒙、田耳、孙频等名家的作品,代表着2019年中国中篇小说创作的高水平,主编吴义勤为中国现在文学馆原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他以专业的眼光遴选该年度极具价值的中篇小说,每篇文章附带专业点评,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当代经典,熟悉作者文字语言风格,深层次理解小说,充分感受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的魅力。全书可读性强,所选作品文学价值高,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中国中篇小说的年度的全貌以及精髓。 作者简介 吴义勤,1966年生,江苏海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等。 目录 王蒙 生死恋 田耳 开屏术 孙颖 鲛在水中央 蔡东 来访者 张学东 一意孤行 刘汀 人人都爱尹雪梅 李司平 猪嗷嗷叫 吕翼 马腹村的事 序言 我们该为“经典”做点 什么? 当今时代,对经典的 追怀和崇拜正在演变为一 种象征性的精神行为,人 们幻想着通过对经典的回 忆与抚摸来抵抗日益世俗 和商业化的物质潮流。在 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经 典作为人类文学史和文明 史的基石与本源,其价值 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阐扬 ;另一方面,经典的神圣 化与神秘化又构成了对于 当下文学不自觉的遮蔽和 否定。可以说,如何面对 和正确理解“经典”,正是 当代中国文学必须正视的 一个问题。 什么是经典呢?就人 类的文学史而言,“经典” 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 念,它是人类历史上那些 杰出、伟大、震撼人心的 文学作品的指称。但是, 经典又是无法科学检验的 主观性、相对性概念。经 典并不是十全十美、所有 人都认同的作品的代名词 。人类文学史上其实根本 就不存在十全十美、所有 人都喜欢、没有缺点的所 谓“经典”。那些把“经典” 神圣化、神秘化、绝对化 、乌托邦化的做法,其实 只是拒绝当下文学的一种 借口。通常意义上,经典 常常是后代“追认”的,它 意味着后人对前代文学作 品的一种评价。经典的标 准也不是僵化、固定的, 政治、思想、文化、历史 、艺术、美学等因素都可 能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 下成为命名“经典”的原因 或标准。但是,“经典”的 这种产生方式又极容易让 人形成一种错觉,即“经 典”仿佛总是过去时、历 时态的,它好像与当代没 有什么关系,当代人不能 代替后人命名当代“经典” ,当代人所能做的就是对 过去“经典”的缅怀和回忆 。这种错觉的一个直接后 果就是在“经典”问题上的 厚古薄今,似乎没有人敢 于理直气壮地对当代文学 作品进行“经典”的命名, 甚至还有人认为当代人连 写当代史的权利都没有。 然而,后人的命名就 比同代人更可信吗?我当 然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 时间会把许多污垢和灰尘 荡涤干净,相信时间会让 我们更清楚地看清模糊的 、被掩盖的真相,但我怀 疑,时间同时也会使文学 的现场感和鲜活性受到磨 损与侵蚀,甚至时间本身 也难逃意识形态的污染。 我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 时代“考古”式的阐释会比 我们亲历的“经验”更可靠 ,也不相信,后人对我们 身处时代文学的理解会比 我们亲历者更准确。我觉 得,一部被后代命名为“ 经典”的作品,在它所处 的时代也一定会是被认可 为“经典”的作品,我不相 信,在当代默默无闻的作 品在后代会被“考古”挖掘 为“经典”。也许有人会举 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 的例子,但我要说的是, 他们的文学价值在他们生 活的时代就早已被认可了 ,只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很 长时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原 因我们的文学史不允许谈 及他们罢了。 这里其实就涉及了我 们编选这套书的目的。我 认为,文学的经典化过程 ,既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 ,又更是一个当代化的过 程。文学的经典化时时刻 刻都在进行着,它需要当 代人的积极参与和实践。 文学的经典不是由某一个 “权威”命名的,而是由一 个时代所有的阅读者共同 命名的,可以说,每一个 阅读者都是一个命名者, 他都有命名的“权力”。而 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或一 个文学出版者,参与当代 文学的进程,参与当代文 学经典的筛选、淘洗和确 立过程,正是一种义不容 辞的责任和使命。事实上 ,正是出于这种对“经典” 的认识,我才决定策划和 出版这套书的,我希望通 过我们的努力,真实同步 地再现21世纪中国文学“ 经典化”的进程,充分展 现21世纪中国文学的业绩 ,并真正把“经典”由“过 去时”还原为“现在进行时 ”,切实地为21世纪中国 文学的“经典化”作出自己 的贡献。与时下各种版本 的“小说选”或“小说排行 榜”不同,我们不羞羞答 答地使用“最佳小说”之类 的字眼,而是直截了当、 理直气壮地使用了“经典” 这个范畴。我觉得,我们 每一个作家都首先应该有 追求“经典”、成为“经典” 的勇气。我承认,我们的 选择标准难免个人化、主 观化的局限,也不认为我 们所选择的“经典”就是十 全十美的,更不幻想我们 的审美判断和“经典”命名 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 由于阅读视野和版面等方 面的原因,“遗珠之憾”更 是不可避免,但我们至少 可以无愧地说,我们对美 和艺术是虔诚的,我们是 忠实于我们对艺术和美的 感觉与判断的,我们对“ 经典”的择取是把审美和 艺术放在第一位的。说到 底,“经典”是主观的,“ 经典”的确立是一个持续 不断的“过程”,“经典”的 价值是逐步呈现的,对于 一部经典作品来说,它的 当代认可、当代评价是不 可或缺的。尽管这种认可 和评价也许有偏颇,但是 没有这种认可和评价,它 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本 世界中突围而出,它就会 永久地被埋没。从这个意 义上说,在当代任何一部 能够被阅读、谈论的文本 都是幸运的,这是它变成 “经典”的必要洗礼和必然 路径,本套书所提供的同 样是这种路径,我们所选 的作品就是我们所认可的 “经典”,它们完全可以毫 无愧色地进入“经典”的殿 堂,接受当 导语 “经典”是主观的,“经典”的确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经典”的价值是逐步呈现的,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它的当代认可、当代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代任何一部能够被阅读、谈论的文本都是幸运的,这是它变成“经典”的必要洗礼和必然路径。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9中篇小说卷)》收录《生死恋》《来访者》《马腹村的事》等作品。 精彩页 一 蜂窝煤之恋 所以顿开茅只能从煤球与蜂窝煤并存的那几年说起。也许它们往昔的使用是对大气环境的破坏,雾气重重非一日之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按照同院长大的尔葆的“父亲”吕奉德最看好的德国法律,起诉煤球与蜂窝煤已经过了追诉期限。 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顿开茅常常梦见摇煤球。煤球的烟味儿有一些哈喇,似乎还有发面丝糕与肉皮冻气息。蜂窝煤的烟味儿却有几分清香,但是香得虚假廉价。顿开茅,一九四六年二战结束后出生,他爹说他们是正黄旗,满族。或谓他们本姓纳兰,是词人纳兰性德一宗,顿是他爹参加革命时改的姓,避免由于人们对于革命的选择而贻害家在白区的亲属。其实满族无姓,弄个姓是为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顿开茅对人生对生命的第一个感觉是煤球烟。那时北京市民大多烧煤球,把煤末子与黄土掺和在一起,加水,用大柳条笸篓摇成玩具风格的球儿,大致路数与如今元宵文化一致。侯宝林说过相声,嘲笑外国专家用各种仪器检验元宵,不得制作元宵放入馅子的门道。善良的中华百姓,他们的科技骄傲是煤球与元宵。这种煤球由于煤末子与黄土不均匀,常常烧不透,那时垃圾堆上爬满穷孩子,他们拿着一种专门的铁爪,敲开烧过的茶色煤球,寻找剩余的仍呈黑色的“煤核”,凑几斤可以卖废品。孩子们爬垃圾堆捡煤核,是中华民国古都北平的一道风景,是堂堂民国气数已尽的剌心征兆。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改善了煤球做法,实现了模具化与一点点机械化,煤球的形状是两个小铁碗互压而成,所有的球球都围腰显出肚圈,少了煤核,少了黄泥烧成的陶块。 烧煤球儿的时代与大杂院、养猫、满天麻雀与乌鸦还有猫头鹰与蜻蜒、萤火虫的记忆混杂在一起。蜻蜒那时叫鹨鹂,鹨鹂本意是一种小鸟,读“留离”。下完雨北京城到处都是鹨鹂低飞。还有槐树上的吊虫、冬天漫天大雪、电石灯下的炸豆腐泡与豆面素丸子汤的记忆浑然一体。顿开茅此生最初闻见的煤球味道,除上述综合丰满的念想以外还混杂有猫儿屎尿气息,这尤其臊腥得动人,泪眼糊糊,往事非烟,往烟如歌,几十年岁月不再,却是真实百分百。远去淡出,与你告别挥手,与院落墙上的猫的叫春号声一道渐行渐远。 在仍然寒风料峭的早春,春天的生气使猫儿躁动如狂,号叫如受刑,上房顶如功夫特技。猫的爱情与人相近,叫上几次,会见几次,结识几次,试探几遭,两情相悦,叫作缘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房愿为互叫猫。却也有互叫三夜,拜拜衣马斯的失恋。然后到了那一天那一晚,已经相识相悦的猫再闹上几小时,一分钟交配,又一声惊天动地的惨叫,雌猫屋顶打滚,完毕。生命的交响与小夜曲就是这样纯真动人而且尴尬可悲可怖。然后一切味道留在煤球的燃烧里。然后现代化集约化的民居没有了猫的惨叫与烧煤球的气息,现代化的兽医科学做好了所有宠物的去势,除了人自己,并留下了后患。 顿开茅退休以后有时怀念过往,惊今叹昔,相信古人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没有可能半辈子看到那么大的变化。极好的变化,也令人时感生疏与些微的怀旧。 从三进大院出门往左再往右三百米,是一家煤铺,那里的工人阶级个个脸上乌黑。那里的一个孩子,旧社会连续两年想上一家比较好的师范附小,没有被录取。那个孩子教给开茅唱《二进宫》,“你言道,大明朝,有事无事,不用那徐、杨二奸党,赶出朝房,龙国太,自立为王!”顿开茅全身心地向往现代化与美丽中国,但是在他的猫爹(耄耋)之年,想念摇煤球黑头发小。他一直误学误唱,把上述花脸唱段尾句唱成“自立,威武”! 要点在于顿开茅家烧煤球的当儿,他父亲顿永顺服务的吕先生家里烧的是蜂窝煤。后来又率先改液化石油气,改天然气。白净的、戴过好几样眼镜的、最初高高在上的吕奉德先生像是天上的大神。蜂窝煤烧起来没有不良刺激,烧出来仍然保持着原先形状,直接夹出来就行,减少了煤灰。而用烧火棍捅下去的灰白的灰,轻轻细细,碰到一点风就成烟雾,像后来舞台上常用的喷雾剂——二氧化碳干冰。它更高级,好像还有点老练,如果不是阴柔。 吕奉德先生住在大四合院的二进。第一进住顿开茅一家与司机。第三进住厨子、清洁工与园丁。第三进后还有果园,樱桃和枣、梨、柿子,香椿。而最重要的是藤萝,架上紫花串串,香气袭人,摘下花串,放上冰糖,与面粉一起做成藤萝蒸饼,令人雀跃。 蜂窝煤曾经是一种新技术,说它是用无烟煤制成的蜂窝状圆柱形煤体,由原煤、碳化锯木屑、石灰、红(黄)泥、粉等混合基料和硝酸盐、高锰酸钾等组成的易燃助燃木炭剂所组成,有十二个孔。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