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宫的声音(四十六种声音听见这座城)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单霁翔 |
出版社 | 故宫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跟随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的脚步,从声音的角度探索故宫。46种来自故宫的声音,在单霁翔的解说下,为读者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故宫,一个丰富、生动、有趣的文物世界。从故宫的开门声、建造宫殿的声音、唱戏声、读书声到古画的“歌声”、自愿者的讲解声、“犬卫士”“猫保安”的叫声……从古代到当代,从一个门钉到一花一草,从馆藏珍宝到一盏照明的路灯、一把休憩的椅子……故宫的声音带领我们穿越历史长河,了解600年的紫禁城和它所承载的历史与记忆。除了故宫的文物、故宫本身的历史,书中还介绍了现在受到大家喜爱的故宫文创以及故宫里的工作人员、故宫的展览等。听见这些声音,也应该是我们了解故宫历史和现在的重要的视角。46种来自故宫的声音,汇成一部和谐的交响曲,在这个乐曲中,作者力图让每一件文物呼吸,让每一件文物发声,让每一件文物说话,让这些细碎、活泼的乐声,带给读者深层的体验。 作者简介 单霁翔,1954年7月出生,研究馆员、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3月,获美国靓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2014年9月,获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福布斯奖”。 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等多部专著,并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目录 序章 辑一 故宫开门声 ——旧貌换新颜,吱呀声经年不改 自动讲解器的声音 ——故宫有哪些不一样的参观体验 水法声 ——御花园游览终极攻略 手铲的声音 ——在故宫,不只有展览 拍照的声音 ——我们能从故宫所藏的老照片里看到什么 螭首排水声 ——故宫如何做到下雨不积水 修缮建筑的声音 ——故宫是如何进行百年大修的 清扫声 ——清理好故宫几千间房子多不容易 建造宫殿的声音 ——紫禁城600年超级大展为什么好看 辑二 中和韶乐 ——紫禁城里过大年,飞入寻常百姓家 茶碗和茶碟碰撞声 ——和乾隆皇帝一起喝茶的年会什么样 凿冰的声音 ——没有空调冰箱,紫禁城怎么过夏天 瓷器的声音 ——皇帝审美趣味大比拼 电话铃声 ——清朝皇帝科技生活 炒菜的声音 ——御膳房和舌尖上的紫禁城 滑冰的声音 ——紫禁城里的娱乐活动 唱戏的声音 ——紫禁城里的戏曲生活 读书声 ——皇子们在上书房是怎么学习的 朝珠碰撞的声音 ——大臣们是怎么上朝的 书籍印刷声 ——清朝皇家出版社 自鸣钟声 ——交泰殿自鸣钟的故事 老唱片的声音 ——那些曾风靡宫廷的唱片 石别拉报警声 ——故宫那么大,遇到突发事件怎么报警 辑三 金属焊接声 ——修复时光碎片的文物医生 水法钟声 ——故宫钟表“男神”王津的故事 志愿者的讲解声 ——散官的亮丽风景线 观众脚步声 ——“故宫跑”与现象级的“石渠宝笈特展” 武警上操的声音 ——揭秘紫禁城里的神秘部队 消防演练声 ——故宫里的防火战 辑四 制作咖啡的声音 ——“角楼”怎么成了网红打卡地 上新了·故宫 ——故宫文创不止萌萌哒 AI机器人声 ——故宫强大的新媒体 夜宴之声 ——宫中出品的App为什么都这么美 国宝回归 ——故宫国宝如何登上了春晚舞台 古画会唱歌 ——你不知道的故宫跨界玩法 划船声 ——数字故宫:永不落幕的展览 拍卖锤声 ——故宫拍卖复原宫灯的钱去了哪儿 邮戳声 ——国际博物馆日:穿越古今,探寻未来 车轮声 ——外宾也要步行进门 上元之夜的戏曲声 ——点亮不一样的故宫 叫卖声 ——皇宫里为何出现了市集 管风琴声 ——移动的故宫来到海岛 辑五 猫叫声 ——故官里的“猫保安” 狗叫声 ——故宫里的“犬卫士” 乌鸦叫声 ——故宫为什么有这么多乌鸦 鹿鸣声 ——没想到在故宫还能看到这样的展览 结束语 听 ——做官里的声音 序言 大家好,我是单霁翔。 听故宫里不同的声音,感受 不一样的紫禁城。 我从小在四合院里长大 ,没想到自己会到世界上最 大的四合院里来工作。四合 院里春、夏、秋、冬季节分 明,在这里可以接地气,可 以望天空。今天,我要把这 些恢宏的皇家古建筑变成各 种各样的声音,请大家去听 。让声音入耳,让历史入心 ,让大家不再把故宫当成一 个普通的景点去游览。 我曾是故宫的看门人, 到故宫看门以后,每天早晨 8点,我都要向西沿故宫巡 查一圈。穿着布鞋走在故宫 里,当朝霞满天的时候,当 日落西山的时候,当月亮升 起的时候……望着故宫,我 心底就漫出一种静静守护故 宫的幸福。 紫禁城的600多年承载了 很多历史与记忆,更见证了 时代的变化。当下,无论是 博物馆界,还是与之相关的 学术界、文物界,甚至是媒 体领域,都在思考变革,也 都处在变革之中。长期以来 ,博物馆人心里起急,嘴上 抱怨。因为在这里展览的这 些珍贵文物,既含有历史, 又含有文化,但当人们参观 博物馆时,却总是缺乏兴致 ,冰冷、单调成为展柜里文 物的代名词。很多人只是匆 匆地在相机里留下几张影像 ,便离开了。 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资 源活起来,是故宫博物院应 该思考的问题。我发现,文 物本身就是活的,岁月不会 悄悄流逝而不在它们身上留 下痕迹,只是我们缺少去发 现的眼睛。即便在我们还不 具备历史知识的时候,也应 该保持这种好奇心去贴近它 们,去仔细听听它们的声音 ,这才能使文物获得应有的 尊严。 我相信文化远在器物之 上,在“要系统梳理传统文 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 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 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都活起来”的精神指导下, 故宫博物院坚定不移地贯彻 “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 今天,故宫博物院的建 设和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 支持。故宫博物院要通过更 好的方式来让大家了解故宫 。我想还没有人从“故宫里 的声音”这个角度讲过故宫 。我讲述故宫的声音,是想 让每一件文物呼吸,让每一 件文物发声。除了故宫的文 物,故宫本身的历史,现在 受到大家喜爱的故宫文创, 以及故宫里的工作人员、故 宫的活动也成为故宫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听见他们的声 音,也应该是我们了解故宫 历史和现在的重要视角。 我希望以一种感同身受 的方式,让大家了解甚至理 解真正的故宫,因为要实现 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 交给下一个600年的庄严承 诺,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谢谢大家! 导语 吱呀,一扇厚重的大门推开,里面有六百年的光阴;咔嚓,手机、相机将美好的瞬间定格,里面有笑脸,有古建筑,还有带着温度的记忆;哗哗,“九龙吐水”是很多人希望到故宫博物院参观时看到的奇景……46种声音为媒,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出新书《故宫的声音》,讲述故宫的别样美丽。 后记 听 故宫里的声音 在过去600多年的岁月里 ,这座城静静地伫立在北京 中轴线的中心,见证历史的 风云变迁。如今,坐拥紫禁 城的帝王们已经没入时光, 但这座城本身,因为沉淀了 历史、文化、艺术传承,而 愈发美轮美奂。 自2012年起,故宫博物 院就是世界上观众流量最大 的博物馆,2019年的接待 观众更是突破1900万人次 。喜爱这座城的人们,从各 个角度去关注它、接近它、 了解它。有人爱它一砖一瓦 中独具的魅力,有人爱它所 藏珍品中的沧桑与辉煌,有 人感动于匠人的坚毅,还有 人可能没考虑那么多,就是 喜欢各种各样有趣又实用的 故宫文创产品。 而在《听见这座城》这 个节目里,我们通过“故宫 里的声音”这个横切面,用 声音做媒介,把故宫的历史 与现在、传统与创新,从一 个全新的维度呈现给大家。 有的声音引导观众寻访 故宫里的古建筑,领略古人 的智慧。比如水法声带大家 来到御花园,看古代工匠堆 石成山的巧思;凿冰声带大 家来到皇家冰窖,去一窥古 代帝王如何过夏天。 有的声音带观众穿越时 光,沉浸式体验传统。观众 们可以跟着茶碗、茶碟的碰 撞声,现场围观乾隆皇帝的 宫廷年会;跟着中和韶乐的 音乐声,体验在紫禁城过大 年的仪式感。 有的声音打破空间隔阂 ,把观众拉进故宫,跟着宫 里的叫卖声、故宫猫的叫声 、自动讲解器的声音……来 一场耳朵的游园之旅。 还有的声音连接古今, 从历史照进现实:在鹿鸣声 中,从紫禁城里的小动物, 讲到故宫博物院的动物展览 ;在消防演练声中,从明清 故宫的防火战,讲到如今故 宫博物院为了平安故宫所做 的努力。 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 如果你闭上眼睛去聆听的话 ,其实就是在用一种独特的 方式与古人对话。或许,你 所听到的声音,在几百年前 也曾传入了古人的耳朵呢。 不过,故宫那么博大精 深,46种声音,其实是远远 不够的。我相信,虽然我的 讲述结束了,但对于故宫的 了解、学习和研究远远不会 到此结束。 故宫博物院拥有186万余 件(套)文物,其中珍贵文 物的比例高达93.2%,它 所拥有的70多座大小宫殿, 9000余间房屋也使它成为 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 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 。 可以说,中华五千多年 的文明,都能在故宫博物院 中看到对应的收藏。其中既 包含华夏文明延绵不绝的生 机,也有中华民族超脱浮沉 的豁达。这些都是文化留给 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中华 民族最有特色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人们走进 故宫,不应该只是为了来“ 看皇帝”和“看皇帝住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华 夏文明从萌生到发展再到辉 煌的一段文化历程。这里面 ,蕴含着一种文化的力量。 过去,很多人把博物馆 中的文物看作是已经远离当 今社会的东西,看作是已经 没有生命的老物件,只是被 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是 ,我们希望通过声音让它们 “活起来”,让我们的文化遗 产能够活在当下、活在人们 生活中。它们曾经有辉煌的 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 ,并且还要充满生机地走向 未来。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 的底蕴。文化底蕴是否深厚 ,不仅在于我们曾经拥有多 少优秀文化,更在于我们今 天还能拥有,以及未来还将 传承下去多少优秀的文化。 最后,我衷心希望大家 能够在聆听与阅读中去感受 ,更加喜爱我们的文化遗产 ,都参与到保护和传承文化 遗产中来。 精彩页 故宫开门声 旧貌换新颜,吱呀声经年不改 人们在游览观赏故宫景致的时候,往往都是走一条中轴线,所行之处往往宫门大开。正因为这样,我们总是会忽略行走宫中一项重要的体验——开门、关门和穿越宫门。 要知道,开门、关门这样现在看来平平无奇的举动,在以前可是非常有讲究的。明清两朝,紫禁城里什么时候开门,什么时候关门,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事儿走哪一道宫门……这些规制十分细致,也十分严格。皇权集中的威严可以在这些宫门之上充分显露出来,巍巍华夏礼仪之邦的文化内涵也在这宫门上深刻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紫禁城宫门的那些历史往事。 紫禁城从明朝建造初始,就有四大城门——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清朝沿袭旧制,只是把玄武门改名,变成了现在我们熟知的神武门。 这四大城门在形制上大同小异。巍峨的城门和护城墙相连,再连同城墙外环绕的护城河和角楼,城门、城墙、角楼、护城河四位一体,共同构成紫禁城严密坚固的防护设施。在古代,住在城内城外的两群人虽然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但社会地位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而这四四方方的城门,就成为沟通两方的桥梁。 午门,是仅次于紫禁城正殿的重要建筑。它在紫禁城南部正中的位置,位当午位,是四座宫门之中规制最高,也是看起来最为庄严的一座。午门正中央的门是皇帝专用的。没错,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只允许皇帝一人行走。但是也有一些特别的时刻可以让其他人走过。比如在皇帝大婚时,皇后就可以从中门进入紫禁城;再比如科举之后,中鼎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举国上下瞩目的读书人,未来的国之栋梁,在宣布殿试结果后也可以从中门走出紫禁城。其他时候,例如上朝时,文武大臣都从左侧门出入,宗室王公都从右侧门出入。由此可见,午门的出入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可逾越。其他城门亦是如此。 东华门和西华门分列在紫禁城东西两测。这两门可以弥补宫禁出入的不便,内阁大臣和一些老臣可以从这里进入。与西华门相比,东华门的地位较低。清朝皇帝死后,他们的棺椁都由东华门抬出,宫内妃嫔、皇子死后灵柩也由东华门出宫。因此,民间百姓也会管东华门叫鬼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后门,和午门一样在中轴线上。神武门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修建得十分华美。门楼高大宽阔,楼外有汉白玉栏杆环绕,城楼里面摆放着钟、鼓,钦天监在这里设有官员,负责指示每天的打更报时工作。 相较于庄严的午门来说,神武门则带了一点市井烟火气。能从神武门这里走的人,身份就丰富多了。不仅皇帝、妃嫔从这里进出,官员、太监、工匠也可以从这里出入。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到选秀女的情节,秀女人宫就是从神武门进的。但依旧只有皇帝、皇后才能走中门,其他人走侧门。明清两朝都曾在神武门外一带设立过市集,在这里流通的商品通常都十分精美稀罕,开市的时候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紫禁城开始修建是在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建完成。此后,这里成为历代皇帝的住所以及当时的政治中心。皇帝命令、国家要事的决策都从紫禁城内,经由四大城门发出,层层下达。 P16-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