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有斐君子(学礼堂访谈录)(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江庆柏、程章灿、董恩林三位先生的访谈,从求学经历、学术师承、代表著作编撰等方面,全面展示了这批学者的读书治学、为人为文、教育理念等。另外,访谈在侧重学术性的同时,还注意发掘被访谈者的生平阅历、学术交往等,是非常有价值的口述资料。
作者简介
王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经学、礼学和文献学研究,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陇右文献从稿》等著作。
目录

行走在历史文献的风景里——江庆柏先生访谈录
一、求学经历
二、师从诸祖耿先生
三、参编与增订《江苏艺文志》
四、《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近代江苏藏书研究》
五、《孙星衍评传》
六、《江苏地方文献书目》
七、整理江苏地方文献
八、参与“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
九、《稿本》
十、《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十一、《清朝进士题名录》
十二、其他文献整理
十三、《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
十四、《<四库全书荟要>研究》
十五、《四库提要汇辑汇校汇考》
十六、余论
亦论亦考,求通求实——董恩林先生访谈录
一、求学经历
二、师从张舜徽与熊铁基先生
三、五代史研究
四、小学、档案学与历史文选
五、唐代老学研究
六、历史文献学研究
七、整理古籍
八、国学研究
九、历史文献研究会工作
卅年身在帝于州——程章灿先生访谈录
一、求学经历
二、《魏晋南北朝赋史》
三、《汉赋揽胜》《赋学论丛》
四、《世族与六朝文学》
五、《魏晋南北朝诗》《南北朝诗选》
六、《唐诗入门》
七、《刘克庄年谱》
八、六朝唐宋文学研究
九、《程氏汉语文学通史》
十、石刻研究的缘起
十一、《石刻刻工研究》
十二、石刻研究的设想
十三、南京地方文化研究
十四、江苏文脉工程“文献编”
十五、哈佛访学
十六、翻译《迷楼》
十七、翻译《神女》《朱雀》
十八、阿瑟·魏理(Arthur Wlaley)研究
十九、霍克思和杜德桥
二十、国际汉学研究
二十一、研究生指导
二十二、程千帆先生
二十三、周勋初先生和卞孝萱先生
二十四、程门弟子
二十五、《古典文献研究》
二十六、南大古典文献研究所
二十七、关于写字
序言
文献学是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的基石,不重视文
献学或不以文献为基础的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颇多
臆说,不足传信。
《论语·八佾》记载,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吾
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
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
征之矣。”郑玄注释说:“
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
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
贤才不足故也。”朱熹《
论语集注》说:“文,典
籍也。献,贤也。言二代
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
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
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
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
”郑玄、朱熹将“文”解释为
文章、典籍,“献”为贤才

文、献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对孔子弟子而言
,孔子是“献”;对后代读
者而言,孔门弟子、后学
记录编纂孔子言语而成的
《论语》,则成为“文”。“
文献”一词,就成为记录
历史资料的总称。宋代马
端临《文献通考序》说:
“夫子言夏殷之礼而深慨
文献之不足征。释之者曰
:文,典籍也;献,贤者
也。凡叙事,则本之经史
,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
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
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
录,所谓文也;凡论事,
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
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
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
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
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
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
献也。其载诸史传之记录
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
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
有得,则窃以己意附其后
焉。命其书日《文献通考
》。”马端临所言“文献”,
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典籍、
书籍无异,所以,文献自
然就成为人们认识历史、
洞察社会的依据。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典
籍的学问。今天学术界所
谈的文献学,更偏重于古
代,又名古文献学,是中
国古代文献典籍整理与研
究的学问。然而有意思的
是,在今天的学科划分中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
学”下,有一个二级学科
名曰“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级学科“历史学”下面,
有一个二级学科名曰“历
史文献学”;一级学科“图
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下
面,有一个二级学科名曰
“文献学”。古典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和文献学都是
二级学科,分别属于三个
一级学科,三者有何异同
?令人费解。其实,从学
理上而言,三者没有任何
区别,命名为古文献学,
似乎更好。著名文献学家
张舜徽、黄永年等先生,
对此均有卓见。黄永年先
生《古文献学四讲》前言
说:“最后,对《古文献
学四讲》这个书名也得作
点解释。前面说过,当年
听我讲课的有历史文献学
硕士生,但为什么不叫《
历史文献学四讲》呢?因
为不明底细的人会当作品
是讲历史、地理的历史学
科的文献。其实‘历史文献
’本是指历史上的文献,和
‘古文献’是一个意思,为
避免误解起见,用‘古文献
’比‘历史文献’更好一些。”
(鹭江出版社2005年6月
)就古文献研究而言,“
不明底细的人”很多,出
现混乱,也属于正常。难
怪孔夫子早有言曰:“必
也正名乎!”
《学礼堂访谈录》第
五辑《有斐君子》收录对
江庆柏、董恩林和程章灿
三位先生的访谈。
江庆柏先生1978年2月
就读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
系,1982年师从诸祖耿先
生攻读硕士学位,是南京
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
江苏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
委员会成员、浙江省古籍
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
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编
委,主要从事江苏地方文
献、四库学文献整理研究
工作。著有《明清苏南望
族文化研究》《近代江苏
藏书研究》《孙星衍评传
》《(四库全书荟要)研
究》,编著《清代人物生
卒年表》《清朝进士题名
录》,整理《四库全书荟
要总目提要》《四库全书
初次进呈存目》,主编《
江苏地方文献书目》《江
苏人物传记丛刊》《江苏
近现代社会救济与慈善文
献丛刊》《清代地方人物
传记丛刊》《中国古代女
教文献丛刊》等。担任《
无锡文库》《泰州文献》
《扬州文库》学术顾问,
主持《江苏艺文志》增订
工作。现为《江苏文库·
史料编》主编,国家社科
基金重大项目“四库提要
汇辑汇校汇考”首席专家
,2019年度江苏省社会科
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江
苏文脉工程史料编研究”
主持人。
……
我与程章灿先生相识
于1999年高校古委会在呼
和浩特举办的第一届中青
年学者研讨会。2004年我
调到南京师范大学以后,
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
学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答
辩时,时常见面。2016年
3月25日,在江庆柏先生
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
项目“四库提要汇辑汇校
汇考”开题之时,程章灿
先生邀请我参加“江苏文
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之“文
献编”经部的编纂工作。
此后,与程先生几乎月月
见面,讨论“文献编”工作
进展情况。程先生勤奋好
学,待人诚实,治学之广
,著作之富,才思之捷,
学界少有。他在29岁时,
出版《魏晋南北朝赋史》
《唐诗入门》,30岁出版
《刘克庄年谱》,随后接
连出版《汉赋揽胜》《魏
晋南北朝诗》《世族与六
朝文学》《石学论丛》《
赋学论丛》《古刻新诠》
《石刻刻工研究》《南北
导语
《学礼堂访谈录》第五辑《有斐君子》收录对江庆柏、董恩林和程章灿三位先生的访谈。
江庆柏教授、董恩林教授和程章灿教授,三位教授出生于不同的地方,然因中国高考制度的恢复,他们得以考入大学,努力读书,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传承文脉。
精彩页
一、求学经历
王锷:今天很高兴,我们邀请到江老师接受学礼堂的采访。
江庆柏老师:在这里首先说一下,非常感谢王锷老师和各位同学的好意。其实王老师去年就和我说过了,但是我一直没有答应。为什么没有答应呢?是因为不敢。我觉得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吧!一个呢,和以前你们采访过的各位学者比起来,我是没有做出什么成绩的,所以不敢登这个学礼堂。第二个呢,这个访谈主要是从经学这个角度来谈的,而我对经学可以说是“敬而远之”,没有专门的研究。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一直没有答应王老师。后来王老师又说了几次,就觉得老是推掉也不好意思。反正就把你们问的,我来简单做一个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吧。看看能不能提供给大家一些新的思路!
王:先请江老师谈一谈您上学的经历。
江:刚才王老师说到上学的情况,我的情况跟各位同学来比呢,相对曲折一点。因为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读上来的,中间没有停顿,读研究生也很顺利,我们那时候上学经历要比大家困难得多。我记得非常清楚,我是在1958年上的小学,春天上的小学,当时叫春季班。春天也可以上学,是因为1958年那个时候“大跃进”,教育也“大跃进”了。
说到教育的事,我还是想强调一下,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许多困难,中间也经过了许多周折,但是有一点我觉得我们国家做得是非常好的。从1949年以后,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哪怕在“文化大革命”中间,它的教育内容改变了,比如说语文,跟政治跟得很紧,“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嘛。但对整个国家来说,文化教育始终是抓得很紧的,没有放松过。这段历史,我觉得我们应该正确来看。对它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做些不同的评价,但是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它的教育始终是抓得非常紧的。
我刚才说我是1958年上学的。那时还不到入学年龄,按照道理要到秋季入学,但我们在春季就上学了,是春季班,提前了半年。实际上我们上学是非常匆忙的,连学校也没有。我是在一个由祠堂改建的小学里面上的小学,这是个民办学校。我为什么想到这个呢,也就是刚才我讲我们国家尽管遇到了许多许多困难,也遇到了挫折,但是教育是始终抓得很紧的。1958年正好是人口大幅增长的时候,所以国家打破那个惯例,在春季也开了学。
大概是到三四年级以后,我们才离开祠堂,来到本地镇上的一个小学上学。那个时候条件就比较好了。这个学校虽然后来经过了改建,但原来的样子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记得一进校门是一块照壁,上面是毛泽东主席手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我们毕业之前改成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转过照壁,教室、办公室、礼堂围在校园四周,校园中间是十字形的走道,走道两旁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冬青,校园里还有两棵高大的柏树。我后来读到杜甫的诗“锦官城外柏森森”,老是会想到小学里的这两棵柏树。礼堂后面还有一排教室,教室前面有一个小桃园,还有一口水井,口渴的时候我们就直接打井水喝。靠墙根种着一片蓖麻。小学有一篇课文,我一直很喜欢,里面写道:“春风微微地吹,小雨轻轻地下。大家快来种蓖麻,大家快来种葵花。”不知道学校种蓖麻是不是受了课文的影响。
小学毕业以后,我很顺利地考上了镇上的初中。那是1963年,那个时候小学升初中是要考的。我现在还记得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有两道,选其一。一道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一道是写革命烈士诗二首的读后感。诗二首即叶挺《囚歌》、陈然《我的“自白”书》。我选的是写读后感。因为那时候有关的书看得比较多,如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小说,还有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红旗飘飘》,解放军文艺社出版的《伟大的战略决战》,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钞》,等等,都特别喜欢看。柳青的《创业史》也是这时候看的。所以作文题选了写读后感那一题。感觉写得很顺利。
P5-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