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仅是作者十多年心理治疗经验的精华提炼,更是一本带给人心灵和精神冲击的经典之作,它像一座灯塔,指引着那些在自我探索和提升中迷失自己的人们,发现爱的本质,体会内心的宁静,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心理障碍是一个人生命受损、成长停滞的状态,而心理咨询全部的工作就是医治生命,助人成长,让一个人有空间、有机会改变,获得更充分的成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成长的路/直面心理治疗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王学富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仅是作者十多年心理治疗经验的精华提炼,更是一本带给人心灵和精神冲击的经典之作,它像一座灯塔,指引着那些在自我探索和提升中迷失自己的人们,发现爱的本质,体会内心的宁静,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心理障碍是一个人生命受损、成长停滞的状态,而心理咨询全部的工作就是医治生命,助人成长,让一个人有空间、有机会改变,获得更充分的成长。 内容推荐 父亲的强制,在他幼年、青少年时期曾造成许多压抑…… 我突然明白,我过去努力做一切,都是为了得到爸爸的肯定…… 他知道回到母腹是不可能的,但他却可以从生活场中退出,躲回到家里…… 父母在生活上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处心积虑地为他营造一个一尘不染的生活环境…… 她每时每刻盯着丈夫、粘着丈夫、要求丈夫关注她,简直要寸步不离,片刻不能分心…… 他担心人们会在背后议论他,说他找一个富家女,目的是为了往上爬…… 十多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几乎每天接待前来寻求帮助的人。在作者眼中,他们往往是受伤的人,在情感上受了伤,在关系里受了伤。他们向他讲述自己的困难和困扰,在所有这一切的背后,作者看到的是伤害。对此,他们自己并不觉察。生命成长何等不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阻碍、伤害,最可悲的是,最深的伤害和阻碍往往来自最亲的人。 成长的渴望又是何等强烈!虽然会有阻碍和伤害,但他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成长渴望,只要有一点机会,有一缕光亮,有一个缝隙,这个渴望就会冒出来。 “直面心理分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有中国精神的品质,更是在心理咨询室里长期跟求助者进行深密接触的经验里建立起来的。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心理治疗经验的总结提炼,不敢奢求它能带给您内心多么深的触动,只希望它能像一座灯塔,指引那些在自我探索和提升中迷失自己的人们,发现爱的本质,体会内心的宁静,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期待与您一起踏上生命成长之路,在喧嚣之中寻觅一份宁静深省。作者总在那里,叩门即可。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成长的路 恐惧与成长 “我不要长大!” 为了成为自己 存在的谈话 是穿越,还是绕开 爱的智慧 当心孩子太乖顺 过度保护下的孩子 聪明之误 智商与成功 享受过程,接受结果 度 成长无法逃避 高自尊的人 成长的路 “一大堆人” 老吴的难处 成长的四个层面 直面的四种能力 放下执念 当“缺钱”成了一种症状…… 放下与放弃 完美与独特 我是普通人 直面生活 我们内心的倔根 人与自己的对抗 生活三“受”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在直面疗法看来,人性有两个基本倾向:一是逃避,一是直面。逃避的动机源自本能的欲求,它让人追求舒适和依赖,从而逃避成长。直面的动力则来自成长的渴望,它使人坚持去经历人生的艰难与痛苦,从而长成自己。因此,生命内部总有两个声音在进行辩论,一个说:我不要长大!一个说:我要成为自己!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人的一生就是这两个声音此消彼长的过程及其显示出来的结果。 心理成长与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大体说来,好的教育有一个基本特征:充分了解孩子内心有成长的渴望,鼓励和辅助孩子做出成长性的努力。不好的教育反映出来的基本特征则是:过于满足孩子内心逃避的欲求,压抑和阻碍孩子成长的渴望和行为。在直面治疗的经验里,许多类型的心理障碍反映的是这样一个基本情况:在孩子内心里有“我不要长大”,在父母的潜意识里有“不让孩子长大”的意愿,二者用各种形式联合起来,对孩子的生命成长造成了巨大阻力。 有一个年轻的女子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因为她出现了久治不愈的“耳鸣”。探索发现,“耳鸣”与当事人逃避成长的倾向相关。在当事人内心里,有一个很强大的声音:“我不要长大!”虽然她在生命的其他层面不可避免地长大了,但在情绪上,在心理上,她一直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女孩。 了解她的成长经历与家庭关系,发现她的父母乐得女儿不要长大,很享受有这样一个小鸟依人的小宝贝儿,不管遇到什么事儿,都来问爸爸妈妈,按爸妈所讲的去做,真是乖巧、懂事、天真、可爱极了。 女儿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填写志愿时,双方都主张上本市的大学,不离开这个城市。到别的城市去读大学,父母不放心,她也不情愿。进了大学,她跟几个同学合住一间宿舍。这里有许多东西让她很不舒服,以致饭吃不香,觉睡不着,觉得到处都很吵,心里烦闷不堪,导致了躯体化的症状:耳鸣。因此,她向学校申请,搬回家去住,立刻吃饭也香,睡觉也香,耳鸣消失。就这样,整个大学四年,当事人一心只顾学好功课,生活大多是跟父母在一起。偶尔也跟同学接触一下,别人讲话,她听不大懂,插不上话。偶尔插一两句话,别人对她说:“你是小孩子,不懂。” 大学毕业,她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过了一段时间,苦恼来了,发现单位里有许多事情让她很烦,而且,“耳鸣”又回来了。当事人到医院对身体进行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的因素。而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却发现一些与“耳呜”相关联的心理因素,这源自当事人所处的现实环境、成长经验、观念系统以及她的潜意识。她的现实处境是在单位遇到一位同事的竞争,两个人每天都在办公室里相处,让她感到很不愉快。再有,她的工作包括要去处理一些零碎事情,她很不情愿,因为她只想做单纯的、有价值的事情。 “耳鸣”的背后,还有观念系统的根源:当事人在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长大,很少与人交往,缺乏成长的经验。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从父母那里接受的一套观念系统,是她生活的主要支持资源。从小到大,她一直使用这套父母灌输的观念,以为它可以给自己提供绝对保障,当这套系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威胁时,她就变得烦躁不安。 这套观念系统包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这本身并不成问题,关键在于解释。在当事人那里,这些观念里被赋予了一种等级的内涵,并被奉为真理或绝对法则。在这套金科玉律的保护下,我们看到一个缺乏成长经验的小女孩。她用一双天真的眼睛看人看世界,与人交往看身份,判断事物看表面,好看的就是好的,不好看的就是坏的。处事为人,严格遵守一套“应该”的标准,跟人谈话什么都讲出来,认为这才是真诚、坦率。当这些法则在生活中不能保证她的安全时,当事人就变得焦虑起来。 到了该谈恋爱的年龄,当事人开始谈恋爱。因为喜欢异国情调,她跟一个外国人建立了恋爱关系,很享受跟男朋友在一起时,所到之处受人关注的特殊感。但她却是用一个小女孩的心在谈恋爱,她跟男朋友撒娇,让男朋友觉得她可爱得像小孩子,时而抱过来kiss一下。如果她生气了,就要男朋友逗她开心,跟男朋友约定生气不能超过10分钟。她跟男朋友交往,坚决“守身如玉”,绝不允许男朋友碰她。原因是这跟她的道德观不符,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没有长大。 面谈中问及她对男朋友的看法,她列举了这样一些方面:他晚上不洗澡,早晨洗澡;他小便后洗手没有用肥皂;有一次他洗碗还用洗碗布擦了一下嘴;他晚上有时候不刷牙;他有一些大男子主义,但我爸就没有……基本上说,这是一个小女孩眼中的男朋友。 伴随着一件即将发生的事情——她要结婚了,潜意识把焦虑也暗暗送给了当事人。结婚在表面上向当事人呈现的是喜庆,暗中却携带一些因素,给当事人造成了隐而不察的焦虑。首先,结婚意味着当事人要离开这个城市,离开自己的父母到另一个城市,跟在那里工作的一个外国人生活在一起。甚至在将来,她可能要离开这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去。这在她的内心造成冲突:生活中,她高兴地筹划婚礼,但在潜意识里,她预期到一种分离的焦虑,却对此毫无觉察。 其次,结婚意味着她要过独立的生活,操持家务。但从小到大,她一直依赖父母,没有在心理和能力上做好结婚的准备。例如,如果结婚之后让对方做家务,对她来说是一件“太丢脸”的事。在这个方面,妈妈的榜样给她的压力很大。 再次,结婚意味着当事人要放弃现有的工作,到另一个城市重新找工作,这让她颇有担忧。如果没有工作,让对方养着,会让她觉得自己“太没出息”。 最后,当事人最根本的焦虑是关系的焦虑,结婚意味着,她跟父母的依赖关系就要中断,在新的关系里,她必须长大,必须独立起来。但问题在于,她不想长大,不想独立。如果可能的话,她想跟对方建立一种新的依赖关系,以便在失掉旧的依赖之后,能够获得新的依赖,但对此她又一点没有把握。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努力去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既保持独立,又有紧密的联结,但对这种关系,她既无经验,也不情愿。 所有这些因素,当事人既意识不到,也无从处理,它们就在她的内心里变成了焦虑,又通过潜意识的转化,成了持续不断又久治不愈的“耳鸣”——原来,“耳鸣”是成长之烦的替代品。从小到大,当事人遭遇生活环境的困难时,总试图找到一种方式回避现实中的痛苦,结果,她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替代性受苦——“耳鸣”。“耳鸣”是逃避成长的象征,它反映当事人的心声:“我不要长大!”然而,来自直面疗法的声音却在反复提醒当事人:“你必须长大!”P14-18 序言 我的三本书《受伤的人》、《成长的路》、《医治的心》马上就要出版了。它们反映的皆是直面的经验,而我要写的自序,也不过是“经验”之谈。十余年来,我潜心于心理咨询实践,得到的便是这些经验。一直记得荣格说的一段话:“尽你所能去学习你的理论,但当你接触到人活的灵魂的奇迹时,就要把它放下。除了你自己有创造性的个人经验,没有任何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我相信,心理咨询师是从经验里走出来的,他的专业品质是在经验里磨砺出来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验,我越来越理解我的求助者,越来越理解我自己,越来越理解那些在心理学中真正有所创导的心理学家们。 我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以及我们所做的意味着什么。 人们常常讲到咨询师与当事人的关系,我的感受是:我是被一个个求助者喂养长大的咨询师,又转而去喂养一个个求助者,让他们长大。就在这个过程中,我正在成为自己,同时帮助求助者成为自己。 每个人都在努力成为自己。心理症状反映的实质是人受到伤害和阻碍,以至于不能成为自己,便在成长的路上停了下来,在那里挣扎着。而心理咨询便是咨询师愿意投身于求助者的生命,跟他们一起战斗,帮助他们重新踏上成为自己的路——虽然受伤,依然前行。 我以两个“投身”鼓励自己:投身于服务他人,投身于捍卫自己。而这两个“投身”,也贯彻在我的心理咨询实践之中,我所做的一切,可以说是在帮助我的求助者实现这两个“投身”。在我个人成长的经验里,那些影响着我心灵的伟人,就是通过投身于他人,从而更加充分地实现了自己。 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叫《西线无战事》。看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出现一个意象:我是一个战士,是从心理咨询的前线来的,是从十年枪林弹雨的经验里爬出来的。人们称我为“专家”,我自以为是一个“老兵”。这些年来,我做心理咨询,讲心理咨询,写心理咨询,其最深的激励就是看到许多人经历了医治和成长。 心理咨询来自西方,源于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后来发展成为系统的专业。现在心理咨询在中国已经很广泛了。一些年来,我们尝试了解西方心理学,译介、吸收他们的专业资源,并且开始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从事心理咨询,并把自己的文化资源带入到我们的实践中来,渐渐地,我们有了自己的经验。你读到的这几本书,便出自心理咨询的实践,是我对直面心理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每月一篇,持续写了八年。 在这些书里,你能读到这些:它们反映的是中国人的心灵经验及其文化根源;我们在消化西方心理学的同时,坚持探索自己的心理学;我们懂得自己的文化,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了解他们心理困难的根源,并且在探索和发现我们文化本身的救治资源方略。这些书中的经验,也是对中国人心灵存在状态的一种直面分析,它们正在形成我们的“直面分析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国式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经验,我们就可以用这些经验去跟世界对话了。 最后,这些书之所以能够出版,要感谢的人很多: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求助者们,他们愿意把自己生命中最真实而宝贵的经验跟我分享,允许我用文字的形式把它们变成对其他人成长有益的心灵资源。感谢十年来跟我一起在专业实践上不断探索的直面心理研究所的同事们。感谢我所尊敬的郑红大姐和孙立哲兄长的鼓励与支持,感谢策划编辑李欣玮的辛劳,感谢孙时进教授写的推荐序。 王学富 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 书评(媒体评论) “直面心理分析”是中国的,其中有中国文化的智慧,有中国精神的品质。我欣喜地看到,心理咨询在中国发展了二三十年之后,我们有了这些具有专业品质的书,它们体现了我们的观念,更反映了我们自己的经验。 我愿意负责任地推荐这几本书:它们可以成为大学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必读的书,可以成为心理咨询师要读的书,可以成为中国社会中许多父母要读的书,可以成为每一个在寻求自我成长的人要读的书。 孙时进 教授 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