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第一卷·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的工业近代化研究》是关于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研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近代工业的多元性、工业遗产和城市建设、作为物证的技术史等几个典型角度阐释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强调物证以及人在技术传输中的作用,将工业史研究向工业遗产史研究推进,建立历史和保护的物证桥梁,为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和保护再利用奠定基础。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中国工业遗产技术史方面的既往研究史 1.1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部分研究现状 1.2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 1.3 全国各行业研究的基本概况 第2章 从传统向近代转型——洋务派机器局的创建 2.1 洋务工业的布局 2.2 海光寺机器局 2.3 广东机器局的设计 第3章 世界产业革命背景下的技术交流 3.1 近代采矿先驱开滦煤矿的技术引进 3.2 从晚清铁路技师看近代欧亚工业技术的传播——以清末关内外铁路英国和日本技师为例 3.3 从近代工学留学生看亚洲间的技术交流——以留日工科学生为例 第4章 多样化的近代工业——以天津为例 4.1 制造业 4.2 运输业 4.3 采矿业 4.4 基础设施 第5章 新中国工业城市规划建设——以洛阳涧西区156项目工程为例 5.1 因工业而生的现代洛阳——156项目工程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5.2 洛阳156项目工程建设历史 5.3 洛阳156项目工业遗产分类构成分析 第6章 近代工业建筑核心建造技术的发展 6.1 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6.2 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建筑厂房木屋架技术发展研究 6.3 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及中国近代著名水泥企业生产技术发展 附录 附表1 《建筑新法》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附表2 中国近代砖瓦产品 附表3 1904~1948年中国水泥进出口数量统计表 附表4 1886~1949年中国各大水泥厂信息表 附表5 西村士敏土厂产品试验成绩表 附表6 杨树浦路670号老怡和纱厂总底盘图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导语 该套丛书五卷构建了中国工业遗产的系统的逻辑框架,从技术史、信息采集、价值评估、改造和再利用、文化产业等一系列工业遗产的关键问题着手进行研究。进行了中国工业近代技术历史的梳理,建设了基于地理信息定位的工业遗产数字化特征体系和工业遗产空间数据库;基于对国际和国内相关法规和研究,编写完成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调查了国内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修复和再利用等现状,总结了经验教训。研究成果反映了跨学科的特点和国际视野。 该套丛书“立足中国现实”,忠实地记录了今天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工业遗产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状和保护机制,针对中国工业遗产的价值、保护和再利用以及文化产业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讨。也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特色的基础性研究,为目前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提供珍贵的参考,同时也可以作为政策制定的参考。 本书为第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