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新闻刊物,1842年创刊初始就对晚清帝同表示密切关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进行现场目击报道,属于一线原始资料。从风俗人物到战争速写,其以细腻生动的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再现世界各地的其时其事其人其景。
创刊正值鸦片战争晚清命运转变的开端,其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是许多其他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这些图像及报道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也往往是中文史料中所忽略的片段。这为我们完整客观了解晚清历史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参照视角。
作者简介
沈弘,杭州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世纪90年代起遍访波士顿、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和浙江人”。著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晚清印象》等书。
目录
在西方发现历史
图像的力量
译序
1842
中国的道光皇帝
(Taou Kwang, the Emperor of China)
中国
(China)
海德公园角的“万唐人物馆”
(The Chinese Collection, Hyde Park Corner)
中国报道:对乍浦的描述
(China: Description of Chapoo)
中国报道:扬子江、广州、南京、上海、大运河、黄埔
(China: Yangtze River, Canton, Nankin, Shanghai, the Grand Canal, Whampoa)
中国的外交
(Chinese Diplomacy)
长城与大运河
(The Great Wall and the Grand Canal)
中国的大使
(The Chinese Ambassador)
1843
中国人的贡金
(The Chinese Tribute)
福摩萨(台湾)岛与广州十三行
(The Island of Formosa and the British Factory in Canton)
鸦片贸易
(The Opium Trade)
1844
中国的葬礼和坟墓
(Funerals and Tombs of the Chinese)
温莎城堡里的中国战利品
(Chinese Trophies, at Windsor Castle)
送给女王陛下的非同寻常的中国礼物
(Extraordinary Chinese Presents to Her Majesty)
中国花边
(Chinese Lace)
新皇家交易所三角墙上的雕塑
(Sculpture for the Pediment of the New Royal Exchange)
关于英国军舰的一张中国画
(Curious Chinese Drawing of an English War-Steamer)
1845
中国的巨型臼炮
(Monster Gun, at Woolwich)
中国青年
(Chinese Youths)
1846
清朝钦差大臣耆英在香港
(Procession of the Chinese Commissioner at Hong Kong)
中式床架
(Chinese Bedstead)
1848
“耆英号”中国兵船
(The Chinese Junk “Keying”)
中国青年
(Chinese Youths)
停泊在东印度公司码头的中国兵船
(The Chinese Junk in the East India Docks)
1849
清军的军旗
(Chinese Standards Captured)
在虎头门寨的会谈
(Interview at the Bogue Forts)
加尔各答的华人陵园
(The Burial-Ground at Calcutta)
澳门总督被刺
(Assassination of the Governor of Macao)
1850
在中国沿海被烧毁的一支海盗船队
(Burning of a Piratical Fleet on the Coast of China)
参观中国的长城
(A Visit to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1851
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中国官员(希生)
(Opening of the Great Exhibition—The Chinese Mandarin)
中国家庭
(Chinese Family)
中国海盗崔阿浦
(Chui-A-Poo, the Chinese Pirate)
在“耆英号”兵船上的中国武术表演
(Chinese Performance on Board the Junk)
到奥斯本宫做客的中国家庭
(The Chinese Family at Osborne Palace)
英国皇家海军“埃及艳后号”的小船袭击中国海盗
(Attack on Chinese Pirates by the Boats of Her Majesty’s Ship “Cleopatra”)
中原的犹太人定居地
(Colony of Jews in the Centre of China)
1853
香港的中国帆船比赛
(Chinese Boat Race at Hong-Kong)
中国的革命
(Revolution in China)
基督教在中国
(Christianity in China)
《祈祷文赞神诗》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中国的内战—英国皇家海军“赫耳墨斯号”在扬子江上
(Civil War in ChinaH.M.S “Hermes”in the Yang-Tze-Kiang River)
中国的叛乱
(Chinese Rebellion)
1854
剿灭粤匪图
(Chinese Military Despatch)
包令爵士——法学博士、香港总督和英国驻华全权代表
(Sir John Bowring, L.L.D., Governor of Hong Kong, and H. M. Plenipotentiary in China)
德鲁里巷剧院
(Drury-Lane Theatre)
1855
包令爵士出使北京
(Sir John Bowring’s Mission to Pekin)
南京的叛匪向“李号”炮舰开火
(The Rebels of Taipings Opening Fire Upon the “Lee” Gun-boat)
南京的太平军起义者
(The Rebels of Taipings in Nankin)
1857
炮轰广州
(Bombardment of Canton)
在中国的战争
(The War with China)
在中国的战争:广州要塞的陷落
(The War with China: Capture of Canton Forts)
在中国的战争:英军攻击广州要塞和炮台的计划
(The War with China: Plan of the Attack on Forts and Batteries of Canton)
中国速写:采茶女和清军旗手
(Sketches from China: Chinese Woman Gathering Tea and Chinese Military Standard-Bearer)
广州城墙之内的街道
(Canton within the Walls)
跟中国的战争:两封通讯员的来信
(The War with China: Letters from two Correspondents)
中国速写:广州的守街卫兵、养蚕
(Sketches from China: Canton Street-Guard, Rearing Silk Worms)
中国的船
序言
《伦敦新闻画报》是公
认的世界上最早的以图像为
主的画报。其以细腻生动的
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以
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所能达
到的最快速度,再现世界各
地的重大事件。画报创办初
始就对中华帝国表示密切关
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
仅1857年至1901年就向英
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的
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
。它给当时的西方读者讲述
了一个个发生在遥远中国的
故事,也为后来的历史爱好
者们描绘出近代中国众多大
事件的珍贵片段,提供了绝
无仅有的史料。这也正是它
的弥足珍贵之处和它的出版
价值所在。
一、本书为《遗失在西
方的中国史》系列第一辑,
通过本次增订,共收集
1842年至1877年间《伦敦
新闻画报》上200多篇与中
国相关的报道,近500张版
画。需要指出的是,其中几
篇报道如“去中国的路上”“
马尼拉速写”系列等,虽未
与中国直接相关,但翔实地
记录了那时的记者们是如何
前往中国采访的全过程,所
以译者和编辑一致认为也应
将它们收录其中。
二、编排上每年为独立
一章,小节按照英文登载时
间先后排列。小节标题使用
中英文两种文字,英文依照
原刊录出。此外,为尽可能
呈现原文风貌,本书小节标
题以及正文中出现的页码均
依据原文未做变动。
三、为了保证图像的精
美,书中做了简单的上色处
理。图注均依据原刊的英文
图注编译。
四、由于原作者与我们
所处的立场不同,思维方式
和观察角度不同,因此本书
对于某些具体历史细节的描
述和解释,与我们通常的说
法或有出入,有的甚至把列
强侵略行径、强盗罪恶说成
是造福救助,这自是西方殖
民主义者的陈词滥调。报道
中对某些具体历史事件的细
节描述,不符合我们关于这
些历史事件的定义和认知,
如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对中
国的侵略、火烧圆明园等,
这些都是当时西方殖民主义
者的罪恶行径,但因原报道
记录者所处立场不同,描述
时多对这些行为进行了美化
。为尽可能保持原作原貌,
对此译者和编辑未做很大改
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认同
这些说法,也请广大读者在
阅读时注意鉴别。
五、可以肯定在同时期
载有中国图文的西方书刊中
,没有一种可以同《伦敦新
闻画报》等量齐观。如今我
们将这一宗他者所描绘的中
国图文呈现在读者面前,希
望引起更多读者的兴趣和关
注。限于条件和编辑水平,
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恳请读
者批评指正。
在此,一并感谢沈弘老
师为我们从大洋彼岸搜集回
来这些珍贵的史料,并亲自
笔译全部文字,这是十分难
能可贵的。相信此书的出版
一定会受到对中国史感兴趣
的爱好者的欢迎。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导语
本书是沈弘教授耗时十年,将《伦敦新闻画报》与中国相关的文字与图片翻译集结成册出版。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研究中国近代和现代史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因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其中大量制作精美的铜版插图和颇具现场感的速写,不仅给我们展现了宽广的19世纪中国世俗社会生活图景,同时也为新闻纪实性铜版画艺术研究提供大量的范本。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观察视角,提供了中国留存文献中漏记误记的内容,使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还可以这样去论述去讨论。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取材于《伦敦新闻
画报》的大书,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观察视角
,提供了中国留存文献中漏
记误记的内容,使我们知道
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还有
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还
可以这样去论述去讨论。基
于这样的认识,我竭诚向各
位推荐沈弘先生用数年时间
精心编译的这部巨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史所 马勇
耗时十年,沈弘教授将
与中国相关的文字和图片翻
译集结成册出版。其中大量
制作精美的版画插图和颇具
现场感的速写,不仅给我们
展现了宽广的19世纪中国世
俗社会生活图景,同时也为
新闻纪实性版画艺术研究提
供了大量的范本。
——中央美术学院 陈琦
《伦敦新闻画报》的早
期中国报道既留下了宝贵的
图文史料,更让我们穿越一
个多世纪的风云,感受了那
些异样的目光……
——《老照片》总编辑
冯克力
精彩页
在西方发现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马勇
中国文明原本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会排外。因为中国文明如果具有排外的因子,那么所谓的中国文明至今应该还在黄河中下游某一个地方徘徊。从历史主义观点看,中国文明具有不可思议的包容性,一切异质文明因子都会被中国文明接纳、重组与吸收,成为中国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渐渐成为不可须臾再离开的组成部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固有本性。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文明曾经在历史上包容、吸纳了本土的异质文明因子,比如周边族群的“胡文明因素”,也曾接纳域外文明印度佛教。更厉害的是,经过八百年磨合,到了唐末宋初,原本纯粹的印度佛教文明,竟然完成了“中国化”改造,竟然衍生出一个“中国佛教”,竟然有一个与印度佛教关联并不太大的禅宗。凡此,都是中国文明的奇迹,也是中国文明不会排外的证明。
中国文明排外还是后来的事情,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完全不同的西方文明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文明也没有排斥西方文明。假如我们回望过去两千年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可以看到中西之间的交往,可能远大于我们后来的想象。秦汉帝国已经与西方往来,后来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已经到了纯粹西方的边缘地带。至于元朝,尽管与唐朝一样,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中原王朝,但在中国的历史序列中,我们并不会排斥元朝,甚至以为元朝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元朝的征战固然给东西方带来一些灾难,但中西文明在那个时代确实出现过一次为时不短的正面接触。
那么,中国文明究竟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让我们面对西方的时候有一种被欺凌受伤害的感觉呢?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课题。大致上说,应该归咎于满族人的统治。满族人入主中原的时候,毕竟面临着汉化、西化双重压力,满汉之间的心里纠结几乎始终困扰着满汉这两个大的族群。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内部原因而没有延续明朝中晚期与西方文明坦然交往的历史。
而清朝的早中期,也就是17世纪、18世纪的时候,正是人类历史发生突飞猛进变化的时期,中国在满族人的统治下闭关锁国断断续续不过一百多年,当中国再度面对西方的时候,此时的西方已经不是原来的西方了,中国与西方从原来的异质文明变成了两个时代的文明。中国文明还是一个纯正的农业文明形态,而西方文明已经在这两个世纪变成了工业的、商业的,也即近代的文明。
两个时代的异质文明并不构成交往的滞碍,中国如果在那个时候——准确地说在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时候——打开国门,开放市场,中国肯定会经过一场阵痛,但中国必然会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增加一个工业的、商业的文明,一定能够像几百年前接纳印度佛教文明一样,重建一个新的文明形态。
然而,历史没有办法复盘。聪明绝顶的乾隆大帝就是不愿接纳西方,不同意与西方——其实那时也就是英国——构建一个与“朝贡贸易体制”不一样的近代国家关系,不同意让“红毛番”进驻北京,不愿意与西洋人同城。
乾隆大帝的失误不是使中国继续自外于世界多少年,而是使中国问题越到后来越复杂。中西之间不能构建和平的近代国家关系并不意味着中国重回铜墙铁壁的桃花源,中国事实上始终就没有完全中止与西方的贸易交往,一口通商始终存在,非法的贸易更是朝野通知,甚至自得其乐,自以为聪明。
非法贸易让中国错过了和平转型的机会,中匡没有办法接续明代中晚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走上一个新的时代,更没有办法完成产业转型、市场开发,没有办法打破“四民社会”,重组社会结构。
中国在被动中日趋被动,特别是贸易失衡之后的鸦片贸易,不仅将人工营造的“康乾盛世”打回原形,而且使中国人在那个时候渐渐有了一种被欺凌的感受。如果我们仔细体会林则徐1839年的言论,就应该承认林则徐的广东之行并不是鲁莽,也不是不懂贸易规则,不懂世界,而是一种忍无可忍的抗争。
林则徐的广东之行如果以胜利结束,相信中国或许能够从头开始,接纳西方,重构中西关系。或者,林则徐如果能像蒋廷黻的另外一种设想,彻底被打败,一败涂地,中国在那个时候或许就会猛醒,就会变革,就像二十年之后中国所走的路。无奈,中国在经历了两年断断续续的战争后,签署了一个《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中国又回到宁静的农业文明形态中去了。
到了1860年,中国再一次被英法打败,中国与英法美俄等大国相继签署了《北京条约》,中国终于醒悟,终于迈出了走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人的活力,中国文明的接纳力量,都是不可思议的强大,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从1911年回望1860年,中国的变化就是不可思议,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架构,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但中国的天,中国的地,都与几十年前完全不同了。中国从传统走到了现代,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已经接纳了一个工业的、商业的文明,一个全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那时的中国人终于实现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