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唤起全民族的抗战(一二·九运动人物记上中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北京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1935年冬季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北平学生发动,迅速席卷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参与者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它使中国民众面对日军侵略,久被压抑的屈辱感和爱国情绪猛烈地爆发出来,为推动中华民族举国抗战并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目录 (上) 前言 “一二·九”运动前期中共北平市级党组织成员(1935.05——1936.02) 王学明 李常青 谷景生 冷楚 林枫 周小舟 彭涛 北平地区“一二·九”运动人物(一) 北京大学 王林 王波鸣 方纪 刘玉柱 刘导生 刘居英 孙思白 孙陶林 李光汉 吴磊伯 佟城 闵毓华 宋尔廉 宋应 张毓珣 张毓琦 张震寰 陆平 赵鼎新 胡昭衡 黄劭显 黄敬 萧离 曹振之 葛佩琦 谢云晖 北平大学工学院 李承文 北平大学法商学院 柴书林 郭霁云 裴孟飞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 陈君平 林志 郭坚 北平大学医学院 王少奇 北平师范大学 丁秀 于致远 王仁忱 王文克 华诚一 江明 李铁 杨清华 杨黎原 狄越 张仁槐 林一山 高锦明 唐舒 黄肖兰 朝阳大学 侯维煜 东北大学 王玄 王振乾 王敬桓 冯静安 李华春 李荒 佟云 佟冬 邹鲁风 沈越 宋黎 张希尧 张金辉 赵天野 胡开明 柳文 曹靖华 董一飞 戴吴 辅仁大学 文立征 金实蘧 孟英 华北大学 吴立人 张启仁 民国大学(民国学院) 王其梅 (中) 北平地区“一二·九”运动人物(二) 清华大学 于光远 王时风 牛荫冠 孙兰 李伟 李寿慈 李昌 李蔺田 杨学诚 吴瀚 何礼 张申府 陆璀 陈冠荣 苗宝泰 罗钰如 罗清 郑天翔 赵征夫 赵继昌 赵德尊 姚依林 黄诚 黄绍湘 黄葳 蒋金涛 蒋南翔 薛公绰 燕京大学 李执 肖 田 吴德雨 余建亭 汪溪 陈翰伯 周游 赵志萱 侯仁之 倪冰 黄华 龚普生 龚澎 梁思懿 中法大学本部 李星华李炎华贾芝 李麟玉 吴子牧 陈大东 中法大学海外部(里昂) 王绍曾 夏农苔 曹承宪 中国大学 王大彤 王拓 王波 王悦尘 孔洁光 甘一飞 石蕙轩 史立德 白乙化 任仲夷 齐燕铭 米建书 李萍 杨易辰 吴承仕 吴济生 吴涛 何其巩 余修 张致祥 张楠 陈一帆 荣孟源 胡述文 侯薪 高元贵 黄松龄 董毓华 蒲澄 管大同 薛汕 崇实中学 杜野坪 郭汝墉 东北中学 田 哨 刘柏罗 李快 吴铎 吴路青 沈流 东北中山中学 王希克 王雨薇 甘重斗 (下) 北平地区“一二·九”运动人物(三) 大同中学 陈一震 周新武 殷参 河北北平高中(原十七中) 王静敏 陈春森 耿毓桂 康世恩 进德中学 周子健 镜湖中学 刘杰 孙敬文 潞河中学 黄元镇 女一中 伊之 郭明秋 女二中 林璧人 念一中学(廿一中学) 曲径 师大附中 马列 申仲仁 杜文敏 李琦 李德伦 杨伯箴 张文松 张承先 张洁殉 黄甘英 黎颖 师大女附中 李润娥 高惠如 西北中学 徐晃 新闻专科学校 夏川 艺术专科学校 袁静 志成中学 王丹一 中国大学附中 庞俊 其他 杨克冰 陈柱天 孟宪章 其他地区“一二·九”运动人物 河北法商学院(天津) 刘瑞方 杨秀峰 赵梅生 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天津女师) 于瑞英 南开大学(天津) 顾大椿 山西省立一中(太原) 吴效闵 中央文委(上海) 张执一 复旦大学(上海) 史亚璋 刘放 李福泽 同济大学(上海) 李欣 汪海粟 上海正风中学 丁宁 上海中国女子中学 钟石川 齐鲁大学(济南) 宋汀 山东大学(青岛) 李风 吴绪 唐棣华 青岛铁路中学 龙涛 烟台志孚中学 孙盛渭 开封北仓女中 曾 兰 曾克 洛阳中学 周筱沛 许昌灞陵中学 栗在山 武汉大学 郭佩珊 湖北省立一中(武汉) 王锡珍 湖北省立女子师范(武汉) 王曦 夏菲 湖北省立女一中(武汉) 尹卜甄 武汉市立女一中 杨纯 国民大学附 序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1935年冬季爆发的“一二· 九”运动,是在中华民族 最危险的时刻,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由北平学生 发动,迅速席卷全国的抗 日救亡运动,其规模之大 、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 深远、参与者之广泛,是 前所未有的。它使中国民 众面对日军侵略,久被压 抑的屈辱感和爱国情绪猛 烈地爆发出来,为推动中 华民族举国抗战并取得最 终胜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 献。 1939年,毛泽东在延 安举行的“一二·九”运动 纪念大会上,对“一二·九 ”运动的历史作用进行了 高度概括,他指出:“一 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抗战 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 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 ,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当年投身“一二·九”运动 的那一代知识青年,在民 族危亡的时刻,毅然脱下 学生装,投身于抗日救亡 的洪流中,成为革命队伍 中颇具特色的一支骨干力 量,有些人为民族独立和 解放牺牲了年轻的生命, 幸存者为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和建设新中国奉献了 毕生精力,完成了他们在 《毕业歌》中宣示的“今 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 会的栋梁”的宏大志向。 2015年,在纪念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 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完全胜利。”他曾强 调:“我们不仅要研究七 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 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 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 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 统一研究。”这表明,推 动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 一二·九”运动,在探寻其 历史地位与作用的层面, 还可进一步拓展和发掘。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 间,国内已经出版的有关 “一二·九”运动的各类书 籍近百本。其着眼点多是 对于运动和事件的整体记 述,在描绘“一二·九”运 动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 卷中,缺少对具体人物的 写实和描述。历史进程是 由人物活动表现的,这部 分内容的缺失,不免令人 引以为憾。在相当长一段 时间里,作为“一二·九” 运动的亲历者大多健在, 他们中不少人是国家发展 建设各行各业的领导或中 坚。然而,这是一代秉持 事业至上、群体优先理念 的共产党人,他们严谨求 实的历史观与不愿突出个 人的思想品质固然可贵, 但也导致所记述的历史事 件鲜有具体人物的记载或 故事,即便是对经受“一 二·九”运动锻炼后走向战 场为国捐躯的英烈,事迹 也不多见。这里还要提到 的是,“一二·九”运动青 年中多数为出身富裕家庭 的大、中学生,本可埋头 读书,日后实现个人追求 的梦想,但他们却选择了 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难的人 生道路。那一代人的初衷 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能担 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他 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 精神遗产?这些思考促使 我们决定编写本书。 我们着手编撰本书的 时候,“一二·九”运动的 参加者、抗日战争的亲历 者几乎全都离我们而去。 完成编书夙愿的任务,落 在了“一二·九”运动参加 者后人的肩上。撰稿人通 过查阅书籍、历史资料, 整理父辈们遗存的履历、 回忆文章、自传、信件、 照片等方式编撰成文。 当一篇篇人物传记梳 理汇集在一起时,我们欣 喜地看到,这正是在中国 共产党教育培养下成长起 来的一代中国革命知识分 子。他们的人生经历一如 他们在“一二·九”运动的 歌声中所吟唱的:“同学 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 的兴亡!同学们快拿出力 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 这部由“一二·九”运动 参加者后人编撰成册的书 ,鲜活地勾画出一代共产 党人、知识精英的群像: 从一个个出身不同、志趣 各异的爱国学生,到面对 民族危亡血脉偾张、挺身 而出,追求真理,接受马 克思主义,甚至不惜为理 想流血牺牲。其信仰的确 立,信念的坚守,党性的 坚强,才干的历练,生动 地反映出这一代青年学生 从“一二·九”运动走上革 命道路的心路历程和成长 轨迹。也从另一个角度揭 示出“一二·九”运动对国 家、对民族、对个人的深 远影响。从这样一个全新 角度出版的书籍,对缅怀 “一二·九”运动前辈、启 迪后人,丰富中国近现代 革命史,显然有着独特的 意义。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新时代。虽然“一二·九” 运动已经过去80多年,然 而,历史告诉我们:一个 民族的发展强大不能没有 英雄,也不能没有先锋, 更不能缺少使命担当者。 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为实 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 标砥砺前行。中国知识分 子为民族、为人民奋斗的 使命一如既往。在我们迎 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 年之际,回顾历史、追怀 前辈、总结经验、展望未 来,更加信心百倍 。谨将此书献给为全 民族抗战做出杰出贡献的 先辈们! 本书编委会 2021年10月 导语 本书收录了278位“一二·九”运动参加者后代撰写的前辈志传,记述了一代爱国知识青年在民族危亡时刻的青春选择、信仰追求、理想坚守,以及他们在唤起全民族抗战中的奋斗、成长、奉献与牺牲,对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均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本书史料丰富,资料翔实,人物经历和故事情节生动,是一本集史料性、资料性和工具书为一体,权威性、可读性和故事性为一体,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关照意义的人物志传体历史理论读物。 后记 历时近5年之久、经过 几百人的努力,这部170 多万字的编著终于付梓。 编辑出版本书的最初 建议,是2015年12月在 纪念“一二·九”运动80周 年的聚会上提出的。与会 的“一二·九”运动参加者 后代一致赞同编写一部有 关“一二·九”运动人物纪 实的书。 2016年2月编委会筹建 。经多次研究,确定了本 书的编撰指导思想,框架 结构、人物收录范围,“ 一二·九”运动时间范围, 稿件体例、重点内容、字 数限制等基本要求。 2016年4月,向“一二-九 ”运动参与者的后代发出 《征稿启事》,其中特别 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纪实 历史的写作原则,反对虚 构、杜撰、想象及文学渲 染的写法。为加强征稿工 作,按学校和地区设立了 召集人,负责组织征集稿 件。 2016年6月,编委会开 始与北京出版集团接洽。 出版单位明确提出了对编 写此书的原则意见,9月 双方达成合作出版意向。 2017年2月,出版单位邀 请党史专家刘岳、周进审 阅了部分稿件。编委会根 据出版单位和专家意见, 修订和重发《征文与撰写 要求》,给出了更加规范 的撰写指导,再次强调所 涉史实一定要准确无误, 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出处要 明确注释,照片要有文字 说明和来源,并给出了指 导样例。 至征稿截止日期2017 年6月底,共征集到稿件 280多篇。 因稿件的文字水平、 史实表述及对撰写要求的 理解等参差不齐,2017 年1月开始,编委会组织 人员对稿件进行初审。3 月下旬,按地区、学校先 后组织了若干“审稿组”, 对稿件所涉史实进行初步 核查。同时明确了重要事 件和史实的主要依据和参 考书目是:中共中央党校 党史研究班编著的《一二 ·九运动史要》和中共北 京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 会编著的《一二·九运动 》。参加初审的主要人员 有:赵萌(负责人)、张 炜元、刘智、朱凯、欧阳 晓光、何吉林、张力炜、 王南阳、高小远、闫沐新 、陈宏海、陈刚、孟达林 、李焱、张岱霞、沈智群 、孙敏生、杨荣昌、刘梦 松、吴安、王虹、李宁、 李炎、陆莹等。 2017年9月,编委会采 用交叉审稿的方法,对稿 件进行统一审读和修改, 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对史实 审核。参加统稿人员为: 欧阳晓光、孙敏生、张力 炜、刘智、吴安、王虹、 史小平、赵萌、何吉林。 之后,赵萌、张力炜、刘 智、孙敏生又对统稿后稿 件进行了再次复审,并于 2018年3月上交编委会。 随后编委会对稿件进 行了终审,终审人员为: 李炎、高小远、陆莹、张 力炜、孙敏生、刘智、何 吉林、欧阳晓光。中央文 献研究室原室务委员沈学 明对部分重点稿件进行了 审读和修改。最后决定采 用的稿件为278篇,并配 有700余幅历史照片。除 志传图文外,本书还编制 了4个介绍“一二·九”运动 重大事件和各领导机构的 附录。 书稿于2019年3月交付 出版社,主编沈学明审读 了全部书稿,充分肯定了 本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 义,并指出了不足之处, 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编 委会根据审改意见做了修 订和补充,并撰写了《前 言》和《后记》。 在编审过程中,编委 会始终坚持“严肃性、严 谨性、求实性”的原则, 对于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及某些争议,编审人员进 行了反复讨论和大量的核 实工作。最终本书定名为 :《唤起全民族的抗战— —“一二·九”运动人物记》 。 在稿件编写过程中, 为了以丰富、珍贵的史实 细节和照片,为后人提供 确凿的历史见证,许多学 校的征稿召集人组织撰稿 人与党史专家等相关人员 开座谈会,到各地校史馆 、档案馆、图书馆查找资 料。他们找到了当年的《 北大周刊》《北大旬刊》 《燕大周刊》,清华大学 的《北方青年》《“一二· 九”特刊》合集……中国大 学校友会甚至从敌伪档案 中查到了当时的被捕人员 名单和父辈在狱中英勇不 屈的记载。几十部记述“ 一二·九”的出版物,父母 的日记、生平,前辈的传 记、回忆录、文章、讲话 、谈话……各种资料被一 一挖掘,构成了扎实的史 料基础,完成了这278篇 稿件。 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 一二·九”学生领袖董毓华 、黄诚、李润娥等人,有 的没有留下后代,有的甚 至至今不知安葬于何处。 为了写好这些先烈的人物 记,由一个人写完,另外 的人再修改补充,一遍又 一遍,直到大家认可。 在最初提议编写此书 时,“一二·九”运动亲历 者李欣、黄甘英老人就给 予了,大力支持;百岁老 人孟英提供了他当年亲自 拍摄的珍贵历史照片;近 百岁的伊之老人亲笔撰稿 ;王力、王玄、黄仕琦老 人口述稿件内容或为撰稿 提供资料。耿真老人克服 了视力微弱的困难,不但 记述了亲人吴涛,还为抗 日烈士白乙化和王波撰稿 ;在“一二·九”运动81周 年之际,清华南下宣传自 行车队唯一的女性、102 岁的吴瀚老人为纪念大会 写下了“不忘初心”“继往 开来”的条幅;一年之后 的纪念大会,年届103岁 高龄的刘杰(“一二·九” 运动时期曾任中共北平农 委书记),亲笔为我们写 下了“弘扬一二-九精神 ,为中华民族的伟 精彩页 早期的革命活动 1928年,12岁的王学明考入原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读书,开始追求进步思想。1930年,他在学校组织了哈尔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并任领导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王学明流亡北平。1932年,他进入东北大学附属高中读书,后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并于1933年6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考入北平俄文法政学院。10月,王学明转为中共党员后,即被党组织派到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工作,担任第18师士兵委员会委员兼第2团士兵委员会主席。11月,抗日同盟军在日伪军、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夹击下失败,王学明返回北平,失去了党组织关系。1934年上半年,他进入东北大学补习班学习,同年底恢复了党组织关系。 临危受命,担任中共北平工委书记 1935年一二月间,在中共北平市委书记许子云的领导下,成立了共青团北平市委,王学明被任命为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1935年5月下旬,北平市委以及文总、左联、社联等外围组织都遭到了国民党的破坏,许子云等数十人被捕,后被押解到南京。王学明在与市委接头时,发现情况有异,及时逃脱并通知了有关人员。因此,他联系的一部分党员、团员未遭逮捕,但是,团市委却失去了与上级组织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初期党的白区地下工作屡遭破坏,北平的情况尤为严重,尽管党在不断地派人重建北平市委,但能够坚持一年以上的很少,白色恐怖非常严重。 王学明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寻找上级组织。某日,当他将北平市委遭到破坏的消息告诉了东大补习班的同学李践为(时为共青团员)后,李践为说,直接领导他的人(姓刘)是跑天津(指河北省委)的交通,可找他联系。这样,王学明终于通过这位刘姓交通员直接与河北省委接上了关系。1935年六七月间,中共河北省委决定,将共青团北平市委转为中共北平市工作委员会(北平工委),由王学明任工委书记、彭涛任宣传部长、杨子英任组织部长(后为冷楚)。年仅19岁的王学明临危受命,毅然担负起这一重任。 在“一二·九”运动中 1935年7月,国民党政府正式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之后,相继取消了河北、北平、天津的国民党党部;撤出了驻扎河北的中央军和东北军,并撤走了在北平大肆镇压进步活动的国民党蒋孝先的宪兵三团。这种形势下,新成立的北平工委和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北平分会,抓住时机,积极建立和发展各级党、团、武卫会组织和其他形式的外围组织,如左联、社联、语联等,发动学生和民众广泛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1935年七八月间,山东、河南等地黄河泛滥成灾,大批难民涌入北平,沿街乞讨。此时,中共河北省委在党内刊物《火线》上,先后发表了《论黄河灾患和党的任务》《为江河大水灾告华北灾民劳苦群众书》等文章,并指示北平工委要领导群众开展水灾救济活动。据郭明秋后来回忆,王学明曾亲自向她传达过河北省委的指示,直接组织抗日革命团体很困难,对国民党不宜从正面攻击,而可以从侧面攻击它;公开的场合,可以采用灰色团体,使国民党不认为它是革命组织。中共北平工委和武卫会北平分会根据河北省委的指示,于8月29日成立了北平大中学校学生黄河水灾赈济联合会。组织水灾赈济,不仅有效地救济了灾民,并在宣传中将水灾赈济和对国民党腐败制度的抨击联系起来,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学生和民众的作用,各校的党团骨干也团结了很多进步学生。 在水灾赈济会的基础上,11月18日,北平成立了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由北平工委宣传部长彭涛出任学联党团书记,周小舟、谷景生等为党团成员,郭明秋任学联主席。这些广泛的民众活动和积极的组织建设,为“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11月间,在组织公开请愿游行的活动方面,北平工委的负责人之间曾在认识上出现过严重分歧。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