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裳散文/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裳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黄裳经典散文四十九篇,包含怀人读书、生活闲趣、山水之乐等主题。既有《茶馆》《常熟之秋》《昆明杂记》《钱柳的遗迹》等名篇,也有《冬日随笔》《零感》《读书生活杂忆》等洒脱睿智的性情文字。全书配多幅照片,全面呈现了黄裳与他所处时代的文人群像与时代场景。
作者简介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1919年生于河北井陉,原籍山东益都北城。曾在南开中学和交通大学就读。1944年被征调往中国昆明、桂林、贵阳,印度等地任美军译员。后任《文汇报》记者、编辑。有著作《旧戏新谈》《妆台杂记》《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榆下说书》《来燕榭读书记》《来燕榭书跋》《笔祸史谈丛》等行世。
目录
导读
寻古怀人
饯梅兰芳
宿诺
忆侯喜瑞
胡适的一首诗
文字和画笔的鲜活
关于王昭君
跋永玉书一通
龚自珍二三事
答董桥
伤逝———怀念巴金老人
忆施蛰存
陈寅恪写杂文
零感
关于“梅郎”
生活闲趣
叫好

贾桂思想
战宛城
思春
琉璃厂
老板
序《醉眼优孟》
萧恩的教训
茶馆
品茶
山水有味
江上杂记
昆明杂记
森林·雨季·山头人———雷多杂记
过灌县·上青城
采石·当涂·青山
前门箭楼的燕子
富春
钓台
钱柳的遗迹
好水好山
敦煌
诸暨
雨湖
常熟之秋———关于柳如是
天津在回忆里
美国兵与女人
读书静思
《锦帆集》后记
读书生活杂忆
寒柳堂诗
读《红楼梦》札记
冬日随笔
答客问
解密种种
“看不懂”论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开启自一
百多年前的一场文学革命。
从此,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普通大众可以接受、可以
欣赏、可以从中得到思想启
蒙和艺术享受的新文学,就
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涌现出
一篇又一篇、一部又一部影
响当时、传之久远的经典作
品。自“五四”新文学以来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
,散文无疑是耀人眼目的明
星。
散文既能直抒胸臆,又
能描摹万物,因此被视为自
由多样的文体;散文语言贴
近日常,最易触动人们的情
感,可以直接地陶冶人们的
心灵。这也是经典散文被誉
为美文、拥有广泛读者、历
经岁月更迭仍让人捧读的原
因。百余年来的中国现当代
散文创作云蒸霞蔚,已莽莽
如浩瀚的文学森林,人们若
贸然闯入这片森林之中,时
有乱花迷眼、茫然难辨之困
扰。为了让广大喜爱散文的
读者能够更迅捷地读到中国
现当代散文的经典性作品,
我们精心编选了这套“中国
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
。本丛书编选过程中,我们
邀请了文学界的专家学者组
成编委会,在认真商讨的基
础上,汇集、编选了20世纪
以来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
名家、名作。目的就是方便
广大读者感受散文经典的艺
术魅力,有利于集中欣赏、
比较阅读、收藏,以及进行
相关研究。
在研究、讨论过程中,
编委会形成了经典性的编选
宗旨。卷帙浩繁的现当代散
文作品中,以经典作家、经
典作品的筛选为编选原则,
是为读者提供阅读便利的需
要,也是为百余年散文创作
所做的某种回顾和总结。我
们深知,任何一部文学经典
都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任由
某个权威命名而成,文学经
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经受
了社会和读者等各个方面的
考验,自然形成的。这个淘
洗和考验的过程就是一部文
学作品被经典化的过程。经
典,是经典化过程的结晶。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
学的前身,当代文学是活在
我们身边的文学,这是一件
非常有趣的事,因为这样一
来,我们也许就能亲眼看到
一部文学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又是如何引起社会的热议
、得到不断深入阐释的,我
们对一部当代散文的喜爱,
往往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
地得以强化。经典便是在这
样不断被阅读、被热议、被
阐释的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广
泛肯定从而成为大家公认的
经典。当我们要编选一套现
当代散文经典的丛书时,就
应该考虑到当代文学的这一
特点,要意识到当代文学的
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它
仍处在不断丰富和不断成熟
的经典化过程之中。这就确
定了我们的基本编辑思路,
即我们自觉地将“中国现当
代名家散文典藏”的编选和
出版,视为参与到现当代散
文的经典化过程的一次积极
行动。经典化,为我们的编
选打通了一条通往经典性的
最佳通道。我们从经典化的
角度来审视现当代散文,就
要更强调发展和辩证的眼光
,更需要发现和辨析那些正
在茁壮生长中的新现象和新
作品;这也提醒我们,在经
典标准的确认上不能墨守成
规。我们既要关注作为文学
史的经典,同时又要更看重
历经岁月变幻始终在广大读
者中拥有良好口碑的作品。
我们认为,读者是经典化过
程中不可忽视的参与者,因
此也希望这次“中国现当代
名家散文典藏”的编选和出
版,能够为广大读者参与到
现当代散文经典化进程中来
提供一次良好的机会。
经典化的编选思路,自
然决定了这套丛书有另一特
征:开放性。中国现当代文
学作为活在我们身边的文学
,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具有
旺盛生命力的,仍在茁壮生
长的文学。回望过去的一百
余年,现当代散文已经产生
了不少的经典性作品;凝视
当下的现实,仍有许多正行
走在经典化道路上的优秀作
品;放眼未来,我们相信,
将会有更多的经典脱颖而出
。我们这套散文典藏丛书不
光要“回望”,而且还要有“
凝视”和“放眼”,也就是说
,我们不光要推出已有定论
的经典性作品,而且还要把
那些正行走在经典化道路上
的,以及刚刚萌芽即将脱颖
而出的优秀作品也纳入丛书
的视野,因此我们必须采取
开放性的编选方针。我们不
是一次性地编选数十本书就
宣布大功告成了,我们还要
在此基础上继续延伸下去,
把在经典化进程中逐渐成熟
了的作家和作品吸纳进来,
作为系列丛书、长期工作、
“长河”计划而接连不断地出
版下去。
本丛书编辑过程中,坚
持优中选优原则,同时也充
分尊重作家意愿和相关版权
要求。在编辑“中国现当代
名家散文典藏”过程中,由
于版权限制等因素,使得一
些名家名作还没有如期纳入
丛书当中,我们也将努力创
造条件,争取将更多的优秀
散文佳作奉献给读者,以呈
现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的整
体成就和总体风貌。
感谢广大作家的支持,
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
藏”编辑委员会
导语
本书选收作者各个时期不同体裁的散文40篇。黄裳的游记散文凝山川地理、历史文化于笔端,挥洒自如、学识广博;记人散文平朴简约,善于通过琐事和细节凸现人物个性;品书杂感随意练达,具有睿智深刻、明澈诙谐的特色。
精彩页
宿诺
沈从文是个写文章的人。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写文章的人不就是作家么?不,这并不一定就是一回事,我在中学里就开始读沈从文的文章了。读过《边城》《湘行散记》,觉得很喜欢。他的小说我读得不多,可是我知道他写得很多。他的小说我也并不是篇篇都喜欢。他是个勤奋的人,细致的人。他很重视技巧,他是很早尝试运用各种技巧于作品中的人。但技巧并不能决定作品的成败,也不能决定作品的“伟大”与“渺小”。记得他很喜欢讲“读生活这本大书”这样意思的话。这是真的,也是不错的。他读过了种种“生活”以后,就用他那支细巧的笔加以记录,勤恳地、想方设法记录下来。他走过了一条漫长崎岖的道路,看见过各种各样的“生活”。我说他的有些小说我并不喜欢,想想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他笔下的有些生活本身不惹人喜欢。不知道说得可对。
在通信中我曾说起非常喜爱他写的一本《湘西》。这不是小说,也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纯正的“散文”。从回信中知道他并没有不高兴,我于是感到心安。称赞一位小说家并非小说的作品,是有点唐突的。这事开始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近来我又觉得他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那本书写得好,这就更和“小说”不沾边了。他的文字是有一种特别的风格的,这恐怕不完全是由于讲究技巧。这是一种的的确确与旁人不同的风格。有自己的风格是可贵的。我们实在也听腻了某种似乎已成为定局的调子。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即使是很好的思想,用那种过于滥熟调子唱出来也不能吸引人。这也许就是我们不能过分轻视风格的原因之一。
上面这些意思就是想说明沈从文为什么是个写文章的人,可能依旧一点都没有说清楚。
听说最近沈从文在海外受到了非比寻常的重视,有不少人在研究他的作品,研究者还有因此而获得高级学位的。听到这类消息我是高兴的,不过也不想设法去找什么研究论文来看,连报道也没有见到过一篇。我感到高兴的是因为一个作者在寂寞了多年之后又被人记起。这事在一个写文章的人说来是头等重要的。文章的生命不就寄托在读者身上么?至于引起重视的原因倒是容易理解的。秦始皇墓侧兵马俑坑的被发现与引起轰动也就是同样的道理。不是站在坑边的一切洋人都一律惊叹并慷慨地称之为世界第九奇迹么?我想这是不必大惊小怪的。说奇迹也确不愧为奇迹,但在严格的美术评论家看来,也不免平平常常、干篇一律。何况这一大批兵马俑的被制造出来,不也只是为了夸耀秦始皇的无上封建权威,有什么意思呢?这样推论下去是很有陷入庄生“此亦一是非,彼亦~是非”的危险的。好在沈从文的文集已经陆续编印出版了,好像已经出版了几大本。还是捺着性子听听读者的意见吧。
也还是一九四七年开始起劲收集时贤书法时的事。曾托靳以寄了一张笺纸到北平去请沈从文写字,不久寄来了。在一张小小的笺纸上临写了三家书法。包世臣、梁同书和翁方纲。在笺尾有两行小字,是他自己的话,字也是他自己的面目。他说:
包、梁二书均不喜。苏斋虽瘦而腴。上官碧。
上官碧是他常用的笔名。他说得对,包安吴、梁山舟虽然都是有重名的书家,但到底看不出那好处来。梁书虽有姿媚,但总脱不出馆阁体的牢笼。安吴是理论家,但理论家往往不能在实践中实现他的理论,正好像我们不能要求文学评论家写出一篇好小说来一样。只是翁苏斋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腴”的,“瘦”的作品则很少看到。
这张字他大概不大满意,不久又寄来了一张长长的条幅。这是他一直写的章草了。署名仍作上官碧,后面有长跋:
黄裳先生远道邮佳纸索书,为用李福寿笔涂抹,竟成墨冻蝇。复检旧纸,经意一书,拙陋益增。始知婢学夫人,大不容易。仍只宜用起码价钱小绿颖笔在公文纸上胡画,转有妩媚处也。因检习字一纸相寄。从文
这些话说得很有意思。过去文学艺术家有许多人发表过相似的见解。可见好文章、好诗……都不是经意作出来的。当然这也不能说死了。世上无论什么事,一说死总非弄坏不可。文学艺术上的事尤其是如此。写小说又何尝不是这样,讲技巧讲过了头,往往只能产生“墨冻蝇”,这是并不少见的事。
这时他和住在北平的一些朋友好像都喜欢写字,他又寄来了一张更长的条幅,右下角题记说:
霁清轩中三人同书。上官碧记
P6-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