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故事》站在历史的高度,梳理了汉字文明的创造、发展、进化和改革的全过程,用宏大的篇幅、细致的笔触阐释了汉字的独特而伟大、悠久而弥新的文化功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纽带。同时讲述了汉字在考古学、音韵学、绘画、书法、戏剧和历史典籍上面的伟大作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甲骨文、金文、篆书等的历史作用及演变过程,汉字在近现代的书写方式的进步,以及汉字的结构等。并且深入地探究了汉字与姓名学、汉字与婚姻、汉字与图腾、汉字与战争、汉字与科举等诸多人类行为关系的深刻历史原因。
《汉字的故事》是一本适合于广大青少年朋友及文字爱好者、文化爱好者,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书。
汉字是汉化的“根”
汉字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各民族进行交流和传播中华文明的工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饱经沧桑,负载着最悠久的中华文明而青春常在。汉字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汉字这一伟大的发明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知识和力量的总和所作出的贡献。汉字所产生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所产生的伟大作用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不是暂时的,而是永远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主要是通过汉字文献传播到全世界,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有多伟大,汉字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就多伟大!
《汉字的故事》站在历史的高度,梳理了汉字文明的创造、发展、进化和改革的全过程,用宏大的篇幅、细致的笔触阐释了汉字的独特而伟大、悠久而弥新的文化功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纽带。同时讲述了汉字在考古学、音韵学、绘画、书法、戏剧和历史典籍上面的伟大作用。
第一章 汉字,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
第二章 汉字的起源
第三章 汉字的造字法则
第四章 汉字的字体演变
第五章 “望字生义”的是和非——汉字的字义
第六章 无矩不成方——汉字的书写
第七章 纠正错别字
第八章 汉字改革面面观
第九章 二十一世纪,汉字前途展望
第十章 橫看成岭侧成锋——汉字与兄弟民族的文字交流
第十一章 奇异的“女子”
第十二章 异文化的使者——汉字中的外来字及其翻译
第十三章 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第十四章 从汉字看原始人的宗教观
第十五章 从汉字看上古的婚姻形式
第十六章 从汉字看古代家庭伦理观
第十七章 古汉字:一幅原始生民图
第十八章 汉字与战争
第十九章 汉字和十二生肖
第二十章 汉字和古代文字狱
第二十一章 汉字和避讳
第二十二章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游戏
第二十三章 汉字与数
五、汉字神造:仓颉造字的传说
文字是怎么来的呢?世界各民族有不同的传说。在西方有“上帝造字”之说,而在有关汉字来源的传说中,“仓颉造字”是最流行的。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有四只眼睛,看东西非常清楚。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有时圆有时弯,低头看见地上鸟兽的脚印各式各样,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这个行动惊动了天地鬼神。上帝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鬼神惊吓得夜里哭叫。
关于仓颉造字之说,在古代的一些著述中多处可见。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韩非子·五蠢篇》说:“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把前人传说吸收后加以整理,正式写入早期汉字史的是东汉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又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文心雕龙·练字》沿袭许慎的说法,才有了“文象立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的名句。
那么,有关“仓颉造字”说有多少可信度呢?汉字真的是仓颉创造的吗?历代研究文字的学者对此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汉字不可能是某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汉族先人集体创造的结果。
荀子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这就是说,仓颉之所以传名后代,是由于他作了搜集、整理、统一的工作。由于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这种说法是比较合乎情理的。鲁迅先生曾经明确指出:“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我们从殷商的甲骨文异体繁多的事实中,也可以看出文字绝不是一个人创造的。因为如果文字是一个人创造的,那么,一个字就不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写法。而且甲骨文连“仓颉”这两字都没有,如果仓颉创造了文字,为什么连自己的名字还没有创造出来。
另外,历史上是否确有“仓颉”其人,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原始人并不像文明社会的人一样有明确的私名,传说中的上古人物名称,大抵是后人根据某种特征另起的名字。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起名因素是发明创造的功绩,例如“有巢氏”指发明建造房屋的最早祖先,“燧人氏”指钻燧取火的发明者,“烈山氏”(或写作“厉山氏”、“连山氏”)指最早发明烈山造田的民族,“神农氏”指最早开创农业的民族,《周礼》所谓“先牧”、“先炊”、“先卜”、“先巫”、“先啬”、“马祖”、“田祖”、“先蚕”、“先师”、“先造食者”之类,也都是同样性质的名称。由此推测,“仓颉”也很可能是同样性质的名称。有学者认为,由古音看,契与颉音近,“仓颉”也许就是“创契”的意思。如果这个推测不错,那么,所谓“仓颉”乃是后人对创造文字的古代史官的追称。当然,这样说并不妨碍我们把最早的文字创造者当作“仓颉”。或者说,汉字是由千千万万个“仓颉”们创造的。
六、考古:撩起汉字起源神秘面纱
3300年前,我国商朝晚期遗留下来的甲骨文字,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文字,说明在甲骨文字形成之前,必然是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在甲骨文形成之前,必然还存在着比甲骨文更早的、更原始的一种文字形式。这就不得不让人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甲骨文形成之前的文字形式是什么样的?甲骨文是怎样形成的?我国汉字的产生最早在什么时候?
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在研究这些问题,并作出了种种解答。 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都是在近代被发现,并经过专家们的研究,才认识它们的过去。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字,产生于5500年前,在2300年前这种文字就已经消失了,人们已不知道它的存在。楔形字泥版在地下埋藏了1500年,直到19世纪才被发现和解读出来;与此相似的是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圣书字,也被人们遗忘了一千几百年,于1799年在埃及罗塞塔地方发现的一块刻有圣书字的碑铭体、大众体和希腊文等三种文字的纪念碑,到19世纪20年代才被解读出来;我国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字,也在地下埋藏3000多年,到1899年才被发现,经过长达近百年的研究,大部分甲骨文字才被解读出来。
在甲骨文字之前,肯定还会有逐步形成甲骨文的更原始的文字,有待于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发现。已发现的可能跟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器物上所刻划、描画的符号。这些符号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形体比较简单,大都是几何形符号,见于仰韶等原始文化的陶器上。第二类是像具体事物之形的符号,见于大汶口等原始文化的陶器上。据专家考证,原始社会时代普遍使用的几何形符号还不是文字,大汶口象形符号,则可能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分布地区很广,以关中、豫西北、晋西南的黄河中游为中心,西至甘肃西部的洮河,北起河套地区,南达汉水中上游。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仰韶文化因此得名。由于常在遗物中发现有彩绘成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的陶器,因此,也曾被称为“彩陶文化”。1953年,又在西安东郊半坡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1954年秋到1957年夏,在这里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约占遗址总面积的1/5。1958年,在这里建起了半坡博物馆。这里是黄河中游地区一个6000多年前典型的氏族公社的村落,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他们已会制造各种石器、骨器和烧制各种陶器,已从渔猎发展到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过着原始共产的社会生活。发掘中发现了刻画在陶器上的各种符号,都是刻画在环底口沿外面的一道黑色纹彩中。这些符号大部分是在陶器烧制以前刻画的,只有少数是在陶器烧成以后刻上的,共有五六十种。
这些远古时期远古人类在陶器上刻画下的符号,究竟是不是汉字的起源,学者们对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郭沫若、于省吾都认为是原始文字。郭沫若说:“彩陶上的那些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说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于省吾说:“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仰韶文化距今有6000年之久,那么,我国开始有文字的时期也就有6000年之久,这是可以推断的。”于省吾还把这些符号与商周古文字相比附。
P24-26
发达国家有“功能性文盲”一说,是指那些受过义务教育,但是没有学会读写或者离校后又忘记读写的人。德国有400万15岁以上的功能性文盲,仅汉堡市就有8万。这些人既不能读,也不能写。
这是教育水平极高的德国的情况。在中国没有统计资料,但估计中国大陆的功能性文盲或半文盲不会低于总人口的80%。这些人口中的中青年是中国的劳动力大军,正是因为连本民族的语言都没有掌握,使这些人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素质最低、最廉价的劳动力大军,这些劳动力虽然廉价,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从而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
相当数量的中国人所具有的语文知识,仅仅够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方便甚至根本享受不了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更不用说创造财富了。
可以说,语言是知识宝库的钥匙,掌握不好语言,一切都是空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一切文化成果的载体。
所谓信息社会的信息也是主要用语言承载的,所谓知识经济,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语言学经济。
今天国际竞争最剧烈的尖端科技有七项:远距离通信、计算机、机器人、微电子、生物工程、材料科学、航空工程。其中前三项与语言学密切结合,其余各项也跟语言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语言学再也不是纯人文科学了。
计算机技术在中国国内得到了重视和推广,人机对话、篇章理解、自动文摘、机器翻译等高科技课题,从设想走向实践。这使现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点。一门纯人文学科变成了文理结缘的学科,古老的汉语焕发了青春。
有人说,我是中国人,还学什么语言学,中国语言谁不会说,中国字谁不会写?
语言学是一门现代科学。有些知名人士书读得不少,但是对语言学知之不多。他们在报纸上发表洋洋洒洒的文章,出了一部部砖头厚的书。但其中不断出现根本性的错误,流传开来,贻笑大方。例如:不知道“字”与“词”的分别。不知道“字”和“字母”的分别,不知道“语言”和“文字”的分别。一位外国语言学家说,中国需要语言学的科普。
就拿光盘来说,现在光盘风靡世界,中国科技界叫它“CD-ROM”。光盘的特点是存储量大,一片光盘可以存储30万页文本。承载方式多,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全动视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光盘事实上是“多媒体”的“纸张”。纸张经过了多次演变——泥版、甲骨、竹木简、皮革、布帛、纤维纸张。这些传统的“纸张”都有重量,存储量也比较小。20世纪60年代发明“磁介质”以后,1984年生产出“光盘”,它是重量极小、存储量非常大的“电子纸张”,这是纸张的革命。面对这样的“纸张”,你敢说中国话你就完全掌握了吗?你该怎样说怎样写呢?
美国德鲁克所著《后资本主义社会》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知识社会”,这将给商业的运行、人们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方式、教育所发挥的作用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所谓知识是指专业知识和信息。“后资本主义既是一个知识社会,又是一个组织社会,有知识者必须准备同时在两种文化中生活和工作;一种是知识分子的文化,它着眼于文字和思想;另一种是经营的文化,它着眼于人和工作。” 现在看来,在信息社会,如果你掌握不了语言学,计算机就不会理你,你就被拒于时代的门坎之外。
当然,说语言学需要科普,并不是要中国人都成为语言文字学家,而是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正确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将语言文字作为工作和学习的有力工具。这样才有利于其他新科技的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