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是一部专题性史书。《贞观政要》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采用记叙君臣问答的形式,将贞观年间大臣的诤议和劝谏的奏疏,政治措施分类编排,主要内容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精简机构、申明法制、崇尚儒术、评论历史得失、民族关系和灾祥畋猎等方面,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自身修养,如敬贤纳谏、谦逊谨慎、防止奢惰等。内容广泛,细致生动,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君臣决策运筹、治国安邦的政治全景图。
本书为《中国历代从政经典选读》之一。本书采用白话文与文言文分别编排的方式,以白话文为主导,使读者能够直接、完整地阅读著作,从中受益。书中的文言原文,一是供读者对照查阅;二是这些篇目出自历代官员,他们多为士人儒生,思想深广,见解精辟,文笔嘉良,其著述也是优秀的古典文学遗产。本书的读者不仅可以是当今干部与公务人员,亦可以是各种实体及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广大的古典文学爱好者。
《贞观政要》共有十卷,四十篇,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君臣决策运筹、治国安邦的政治全景图,以历史经验、历史智慧再现了“贞观之治”的面貌和唐太宗君臣论政的风采,是唐太宗建立空前强大的帝国的历史记录,全方位展示了贞观之治的成功实践。书中所阐述的治国安民的诸多观点和施政措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仍颇具借鉴价值。
吴兢(670-749年),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而受到人们的钦佩,从武则天长安年间起任史职。吴兢的文学风格一是叙事简核,一是秉笔直收,被人称为“良史”。
广积德义 善始善终
贞观十一年(637),魏征向唐太宗上书:“自古以来,凡是接受天命或承继帝位的人,遵循先王法度,驾驭人才,治理天下,都希望自己像天地一样厚德载物,能与日月齐辉;子孙昌盛,百代不衰,帝位传承,无穷无尽。然而,善始善终的人少,失败灭亡的却一个接着一个,是什么原因呢?探求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遵循治国的规律。隋朝亡国的教训不远,我们可以引以为戒。
以前隋朝,天下一统,军队强大,三十多年间,声威盛行天下,威震外邦,一旦抛弃治国规律,就全为他人所有。隋炀帝难道不想天下国家安定、长治久安,故意要推行夏桀的暴政,弄得自己国破家亡吗?他依仗自己的富强,不计后果。驱使天下百姓顺从自己的奢欲,耗尽天下财物供自己享乐,挑选天下美女,寻求远方的奇珍异宝。宫殿苑囿装饰华丽,亭台楼阁建筑峻伟,兴起徭役无穷无尽,发动战争无休无止。外表威严庄重,内心却充满阴险猜忌。奸佞小人必定得到他赐予的福禄,忠诚正直的人却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上下蒙蔽,君臣背离,百姓不堪忍受这种暴政,国土分崩离析。于是堂堂的一国之君,竟死在匹夫手里,子孙灭绝,被天下人耻笑,能不令人痛心吗?
皇上趁机拯救危亡的国家和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使倾覆的国家重新匡正,松弛的道德规范得到恢复,不过一年,远近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战胜残暴,消除杀戮,也无须等上百年。现在,宫殿观阁、楼台亭榭,皇上已全部占有;奇珍异宝,已全部收藏;宫中美女,全部侍候在君王的身旁了。举国上下,都是君王的臣子与奴婢,如果能借鉴隋朝灭亡的教训,考虑自己是如何取得天下的,一天比一天更谨慎,虽有美德而不自夸。烧掉鹿台的宝衣,毁掉阿房宫的宽广宫殿,身处高大的宫殿中,警惕危亡;身居陋合而心安理得,那么,自身的修养就能对百姓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思想也就暗暗与百姓相通,从而达到无为而治,这是以德治国的最好办法。假若不忍毁坏现成的东西,那就保持它旧有的面貌,免除那些不急于要办的事,减而又减。即使茅屋与豪宅相间杂,玉石栏杆与泥土台阶并用也不计较,使百姓心甘情愿地做事,又要不耗尽他们的精力。常常想到自己的舒适安逸和别人劳动的艰辛。这样百姓就会高兴得像儿子侍奉父母那样归附国君,依靠天子的恩德而安居乐业,这是以德治国的次等方法。如果君王有一念之差,不善始善终,忘记了创业的艰难,认为天命可以依仗,抛弃了节俭的作风,一味追求华美的宫室,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增大原有的规模,广加修饰;其他的事以此类推,不懂得节制。百姓看不到君王的恩德,只见到无休止的劳役,这是最糟糕的治国方法。这样的做法就如同背着木柴去救火,搅动开水来止沸,用暴政来代替暴政,与原来的乱政如出一辙,后果不堪设想。这样下去,后世子孙如何看待你的业绩!君王没有可以显示德行的业绩,就会造成百姓怨恨,神灵发怒,灾害就会发生。灾害一旦发生,叛乱就一定会爆发,等叛乱爆发了,能够保全性命和名誉的人就很难了。顺从上天旨意,改朝换代之后,大唐国运将兴隆七百年,将江山留给子孙后代,使它传承万世。国家的基业难于取得,却容易丧失,能不认真思考吗!”
这个月,魏征又上疏说:“臣听说,如果希望树木长得高大,必定要使树根扎得牢固;要想让水源远流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想国家政治稳定,一定要积蓄道德仁义。源头不深而希望水源远流长,树根不牢固而希望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仁义不深厚而希望国家稳定,臣虽然卑下愚蠢,也知道这不可能做到的,何况圣明的国君呢?国君担负着国家重任,居于全国举足轻重的高位,要秉承上天的大德,永久地保持无边的福禄,如果不能居安思危,不能力戒奢侈而崇尚节俭,不能积累深厚的美德,不能战胜贪欲,这也就像砍断树根而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源头而希望河水源远流长一样。
许多国君,秉承上天的使命,开创基业时,都小心谨慎,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德行却开始衰减,能善始善终的人很少。难道不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如今守业却感到力量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创业时,心里常常怀着忧患,必然竭尽诚意来对待下属,一旦得志,就放纵情欲,傲视他人,如果能竭尽诚意待人,即使是极其疏远的北胡、南越,也能亲如一体;如果傲视他人,即使是骨肉兄弟也会变得形同陌路。即使用严刑酷法监督、用威严愤怒去震慑,顶多让人们避免触犯刑罚,表面恭敬而内心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在于人心背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应该加倍谨慎,如同用朽烂的绳索来驾驭奔驰的马车,这种危险岂能置之不理?
P5-7
《贞观政要》是一部专题性史书。唐代吴兢撰。约成书于唐朝开元、天宝之际。当时正值“开元盛世”,但社会危机已经初露端倪。为了能够使大唐基业长治久安,作者借古讽今,借歌颂唐太宗时代的德政,告诫后世历代君王要择其善而从之,以求江山稳固。
《贞观政要》一书,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采用记叙君臣问答的形式,将贞观年间大臣的诤议和劝谏的奏疏,政治措施分类编排,主要内容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精简机构、申明法制、崇尚儒术、评论历史得失、民族关系和灾祥畋猎等方面,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自身修养,如敬贤纳谏、谦逊谨慎、防止奢惰等。内容广泛,细致生动,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君臣决策运筹、治国安邦的政治全景图。
本书在开篇《君道》中,太宗就一再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还常把君视为舟,把民视为水,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非常重视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劝课农桑;立义仓,重视赈济灾民;力戒奢靡等等,可见他非常注意缓和君民关系,广施恩惠,不违农时,休养生息,使人民安居乐业,从而天下太平。
唐太宗在位期间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从谏如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克己恭俭、诚信为证等等,无不是调整君臣关系,促使君更好地驾驭臣,臣更好地效忠君,从而相得益彰,巩固了王权的统治地位。
太宗在完善自身修养的同时,还不忘规劝子弟克修明德,克己励精,警戒骄奢,克俭节用,亲近贤良,孝敬有爱,广施仁义,修善其身。以使后世子孙永保其位,大唐运祚延长。
唐太宗认为他对周边各族的政策也是前无古人的。他认真总结了周秦以来中原政权与周边各族关系的教训,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周边少数民族。如贞观四年打败突厥以后,他并没有采取简单的报复措施,仍然任用突厥原来的各级首领统治其地。凡归降的首领都给一定的官职,允许他们到京城安家。致使在贞观年间,唐朝成为天朝上国,四海朝奉,使者络绎不绝。
《贞观政要》被列为宫廷皇子皇孙的必读书,被古代统治者视为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不仅唐朝的历代君王将其奉为治世经典,宋、元、明、清各代帝王都曾参读此书,纷纷效仿太宗的作为。稍有所作为的皇帝都要把《贞观政要》视为座右铭。
《贞观政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掌故,更重要的是给后世遗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阅读和研究这部书定能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它堪称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