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通老归侨口述史/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地方侨史文丛/亲情中华中国故事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南通老归侨口述史/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地方侨史文丛/亲情中华中国故事丛书》采取口述撰写的方式,整理了20位南通老归侨的口述史。透过字里行间,让我们又一次回到了那峥嵘岁月,再一次领略了归国华侨的不平凡的经历和激情风采,一种敬意油然而生,给人以启迪、深思和鼓励。
目录
“天涯归鸟”的漫漫求索·王一中
一叶沉浮·龙之武
我和我家·叶青丽
我的中国心—愿拼热血卫吾华·朱光惠
从煤炭到电力从梅县到南通·伍捷增
家国情怀拳拳之心·李琼芳
我的中国心·李肇强
情牵祖国,坎坎坷坷蕴深情心系治学,平平淡淡藏真心·吴永康
感恩祖国·张秀珍
大爱无疆心不悔愿倾半世育新颜·张绿霞
携青春回忆,品时代精神·陈长
从未想过离开我的祖国·陈智元
我的故事·林彩领
一江鸭绿江海半生·赵萍
都是为人民服务·徐筑
忆往昔惜当下·黄佩英
一心向国,致力为公·黄瑞云
永不止息的赤子之心·谢梦平
幸运与感恩·颜福星
凛滨晚晴忆拂尘照水清·潘学静
后记
序言
关于开展中国大陆归侨史研究的问题正在日益引起有
关部门及学者们的兴趣和重视。几年前曾看到关于老归侨
情况的一些调查研究报告以及归侨口述史料陆续问世但似
乎没有引起很大反响。鉴于如今绝大多数归侨都已步入老
年他们的复杂身世和坎坷经历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同
时由于种种原因老归侨的子女对他们上辈的往事又大都不
愿深入了解或谈论以致不少人担心那段历史很可能将湮没
无闻。因此积极开展对归侨史的研究特别是抓紧搜集整理
有关老归侨的口述史料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这大背景
下南通市侨联在一些热心人士的积极推动下开始整理出版
当地老归侨的口述史料这无疑是令人高兴的事。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中国是曾有大量人口移居海外的国
家之在这个移民过程中自然不断有一些人陆续返回自己的
祖国但大多数人毕竟还是选择了“落地生根”的道路以致
迄今散居世界各地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达到数千万人。大
约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00年间是中国人大批移居
海外的时期从而形成了我们习惯称呼的“华侨社会”而从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大约20年间则是海外(主要是东南
亚地区)华侨大批归国的时期。我们今天所说的老归侨大体
即是指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归侨群体。从这些归侨当年回
国的动因对祖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坎坷复杂的
生活经历、心态感情的变化以至他们的人生道路对其海外
家庭及华人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等等来看显然都不同于此
前分散回国的早期移民更不同于近年出现的所谓“海归”

关于这批老归侨的人数我没有看到确切的统计数字。
由于他们已经回国生活半个多世纪如今大都已是儿孙满堂
所以通常只见到“几千万归侨侨眷”之类的笼统说法。在
这一情况下要撰写部全面反映这一庞大群体的纷纭复杂历
史的著作可以说是十分困难的。搜集整理一些老归侨的口
述史料只是为撰写中国归侨史工程走出的“万里长征首步
”。
为了走好这一步我想到这样几个问题希望愚者千虑终
有得供归侨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归侨史的撰写工作参考。
首先上个世纪中叶海外华侨出现的归国潮是那个历史
时代的产物是与当时中国与华侨聚居国家的经济、政治、
社会、文化环境乃至当时的国际冷战格局密切相关的。同
样这些老归侨后来在国内的生活经历和命运变化也都是当
时政治环境下的必然结果。当年生活在同样的政治大环境
下的国内同胞们不是也都有类似的经历吗?因此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当年老归侨的坎坷经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拥有大量海外侨
民(有些国家就其侨民人数占本国总人口数的比例而言甚至
远高于中国)却不曾出现过类似中国侨民当年的归国高潮也
没有中国归侨那样的复杂遭遇。因此在叙述当年海外华侨
的归国潮以及他们后来的经历时首先不应忘记近代中国人
大量移居海外时期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移民历史完全不同
于当年欧洲国家与他们的殖民侵略活动密切相关的移民历
史。
中国近代史上的华侨是被迫背井离乡的他们没有携带
任何资本一般也没有特殊的技能更没有本国政府作为靠山
与其说他们是“移民”毋宁说他们是国家的“弃儿”更为
恰当。尽管如此海外华侨心中却一直怀着“强国梦”因为
他们认为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兴衰是分不开的。理解这一
点才能明白上个世纪中叶何以出现空前的华侨归国热潮。
当然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中国和世界都已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作为那个特定历史时
代的一个特定人群中国老归侨的故事已是不可复制。
因此老归侨的这段可歌可泣的经历无疑是中国现代史
或海外华侨史上重要而独特的一页是我们应该保存和认真
研究的历史遗产。
第二上个世纪回国的老归侨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情况十
分复杂。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回国的动机和经历各不相同
以后又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升学、就业或被安置在华侨农
场等单位其后又有不少人再次出境定居他们的人生经历也
必然是多姿多彩不可一概而论的。
大致而言,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归国的东南亚华
侨,是以怀着爱国激情、决心报效祖国的青年学生为主体
的。他们回国后,大多数人考入了各类高校,后来又在各
行各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有些归侨是由于当地政
治环境的突变而被迫返回祖国的。他们大多数被安置在华
侨农场工作。这些归侨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对祖国的认
识存在差异,他们对在祖国的生活环境缺乏足够的思想准
备,他们回国后的处境和感受自然与那些自愿归国升学的
青年学生大不相同。此外,由于归侨政策在各地实施的情
况各异,不同地区归侨的经历也可能有很大差别。无论如
何,所有这些都是当年归侨群体历史的组成部分。
在各地一些归侨口述历史的记录中,人们似乎比较容
易关注某一特定部分的归侨,而忽视另一部分归侨的经历
,结果只能是看到几乎雷同的归侨故事。这些故事通常遵
循的叙事逻辑是:当初一批批青年学生如何受到祖国感召
而向往回国,虽面对父母难以割舍的感情纠结,却怀着义
无反顾的满腔热情,终于实现归国的梦想,然后是受到历
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和不公正待遇,结束语是庆幸改革开放
后终于获得比较安定的晚年生活,等等。但是,如果我们
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归侨的生活经历其实要比上述模式复
杂得多。例如,在十年浩劫当中,曾有大量归侨再次出境
,除极少数得以返回原居住国以外,绝大多数人至今只能
定居在港澳地区。当年,他们在经历各种坎坷之后,才恋
恋不舍地离开了内地。许多人眼含着热泪,三步一回头地
再次走过了当初回国曾经走过的罗湖桥,来到一个陌生的
环境里。在那里,他们必须面对许多新的困难,不得不承
受某些人的异样的目光,甚至无辜背负“社会主义逃兵”
的恶名,却仍不得不为生活而重新打拼。但是,他们尽管
对所经历的一切曾经感到疑惑不解,却并没有忘记当初回
国的美好理想,许多人仍以各种方式,继续为祖国再作贡
献。这些感人的事迹,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至今并没有
人做过深入的调查了解,更没有人予以实事求是的公正的
评价。
因此,我认为在记录老归侨口述历史的时候,应该关
注不同归侨群体的不同生活经历,避免以偏概全,避免众
口一词,避免空话、大话、套话。只有反映真实,才是真
正具有保存价值的史料。第三,在广泛搜集整理老归侨口
述史料的基础上撰写全面的老归侨历史,是我们共同的愿
望。然而,正是由于老归侨群体生活的复杂性,我认为,
要撰写一部反映所有归侨经历的归侨史,实际上是一项难
以完成的任务。在当今的情况下,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在大
量搜集整理归侨史料的基础上,分别撰写关于各地各类归
侨群体情况的著述,例如,文革前东南亚华侨青年学生归
国升学情况研究,中国历次从海外撤侨情况研究,不同时
期中国归侨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研究,各地华侨农场归侨群
体情况调查研究,归侨与海外亲属关系的发展演变研究,
某一特定地区归侨群体情况调查研究,以及文革期间移居
港澳地区归侨群体调查研究,等等。
即使只撰写局部的归侨史,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
作。它不仅需要雄厚的财力物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关部
门的政策支持,否则一切只能是空想。然而,研究这批老
归侨的历史,从中总结宝贵的经验教训,终究是我们责无
旁贷的历史使命。总结这段历史经验,对我们正确处理当
前及今后祖籍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以及我国与华人聚居
国家的关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这些
研究课题是中国学者迟早终究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江苏南通市并非主要侨乡,也不是归侨主要聚居地。
南通市侨联为撰写归侨历史作出的努力令人钦敬,希望这
是中国归侨史研究的良好的开端。
梁英明
(北京大学教授,原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副主
任)
导语
《南通老归侨口述史/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地方侨史文丛/亲情中华中国故事丛书》通过对归侨个体经历与群体命运的记载与刻画,不仅生动具体地描绘了宏大的历史事件对归侨小人物命运的影响,而且赋予宏大历史书写更多生动、真实的细节与面貌,弥补主流史学与精英史学无法涵盖与表述的在历史洪流中作为“个体”人的际遇与命运,而这些归侨小人物的个人际遇与命运,正是历史短变之际中国社会之集体命运的写照与缩影。
后记
归国华侨是个特殊的群体,新中国成立时,数以万计
的海外热血华侨青年怀揣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宏伟报负
,冲破重重封锁,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告别亲友,怀
着一颗赤诚之心,毅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进入各类学
校学习并主动投身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共和国同呼吸
、共命运,共同谱写光辉灿烂的篇章,在共和国的发展历
程中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南通归国华侨始终把贡献才智、
建设家乡作为人生的主旋律,在祖国的大家庭中,在社会
主义大熔炉里刻苦学习、积极深造、挥洒汗水、敬业奉献
,不少成为文化、教育、卫生、科技领域的高级人才,大
多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南通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作出
了积极贡献。归侨们历经千辛万苦,挫折和磨难,甚至受
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从坎坎坷坷走过来的归侨们,在追
忆消逝的岁月时,却无怨无悔,充分体现了归国华侨爱国
爱家、乐观向前、热情奉献的崇高品质。
光阴桂再,日月如梭。这些热血青年,当年十几岁的
小青年,如今大多已进入花甲和古稀之年,从各个岗位上
退居下来,安享晚年。为了记录这段历史,展现这段历史
,记载归侨们当年回国时的特殊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
们,记住这段历史,记住他们为祖国为家乡作出的贡献。
商通侨派并展了《请通老归桥口述史》的编辑工作。我们
与南通大学文学院合作,组织请道大学优秀的学生和老师
,采取“一对一”、“多对一”口述撰写的方式,整道T20
位南通老归侨的口述史。透过字里行间,让我们又一次回
到了那你味岁,再一次领略了归国华侨的不平凡的经历和
激情风采,一种敬意油然而生,给人以启迪、深思和鼓励

在《南通老归侨口述史》编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
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北大教授梁英明先生、厦门大学国际
关系学院副院长施雪要女士给我们了“前言”和“序言”
,从专家学者的理论高度给我们帮助。扬州大学原副校长
。中华日述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新国教授给我们专门作
了口述史的专题讲。南通大学的师生们放弃了许多休息时
间,走访、采访归侨,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整理口述内
容,反复修改,按序时进度完成了材料。这项工作我们也
得到了中国侨联的关心和重视,将这本书编入“亲情中华
一-讲好中国故事丛书”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地方侨史文
丛之一”,中国华侨出版社还承担了本书的出版与发行。
在此,我们对中国侨联及有关专家学者和参与本书编辑出
版发行的社会各界深表感谢!
吴亚军(南通市侨联主席)
2018年2月
精彩页
“天涯归鸟”的漫漫求索
口述王一中
整理郭琳玥
【口述人物简介】
王一中,生于1937年,江苏南通人。1948年,随父母赴新加坡,在南洋度过少年岁月,1953年归国。1958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南京、南通从事教学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23年。1985年调至侨务部门,从事侨务工作14年。1998年,退休至今。
天涯流落故鸟归还
1937年11月5日,我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县四安镇温家桥村。祖辈是农民,伯祖父王达芬,祖父王达芳,祖母徐莲贞。父亲王鸿升,曾在南通中学读书六年,是公费师范科1932届毕业生,又在南通学院农化系读过一年。我还在褪裸中,父亲任十六里墩小学校长一职(1933-1936),之前在兴仁小学任教。1938年,日本侵占上海前夕,父亲躲避战火,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去了南洋新加坡谋生。
众所周知,1840年,西方列强恃其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惊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大量走出国门。当时大部分的华侨为维持生计,以劳工输出的形式移民海外。南通华侨的情况略有不同。南通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在实业家张春先生重教兴业思想的传承下,一批南通的知识分子走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甘守清贫苦辛,投身海外华侨进步事业。因此,南通的华侨大多是从事商业、卫生,还有教育行业的。
父亲选择出国,除了躲避战火,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和母亲结婚后,父亲认识了我的舅公魏立功。舅公在13岁时曾跟随其叔父魏叔虞去俄国读书。魏公又名魏渤,是京师同文堂培养的翻译,曾任俄国伊尔库茨克领事馆领事、子然一身,热爱祖国。舅公后来转至俄国皇家医学院学医,又到德国留学,获得药典、法医解剖双博士学位,曾在俄卫生部门任职。三十年时代,返回上海,出任地方法院法医官,成为当时沪上法医权威。受舅公影响,父亲不热衷政事。男公看父亲在国内过不下去,说:“到外面去。”并给了父亲八十个法郎、一套西装、一个皮箱。就这样,父亲来到新加坡。哪知日本一直打到东南亚,新加坡沦陷,学校不好办,父亲失业了三年八个月,此间靠收鸡蛋勉强度日。等到抗战胜利,父亲才得以回国,同母亲和我团聚。
我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农村度过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所幸,有祖父祖母、伯父伯母、叔叔和五位姑妈照顾,呵护我成长。我叔叔王湛升,据说参加过一些抗日活动,曾跳河送情报,1944年初,刚刚19岁,死于肺炎。1947年夏,父亲回国,为当时教育界人士吴浦云先生所聘请,任教于四安初中(新民补习班)。
1948年初,父亲携我们母子离开故乡,从上海乘荷兰邮船,经香港、马尼拉港去新加坡,定居浮罗德港(德光岛),母亲在这里生了妹妹王安男。父亲在马来西亚柔佛教书。1950年,我们家去了印尼苏门答腊中部,父亲在汕湾小学教书。我去汕尾小学读书,之后又读了一年半印尼文学校,不久,我转到冷岳(宁岳)华英学校,念初一,校长是杨伯雄。1951年,母亲生了弟弟王又中。1953年初我随父亲到印尼廖内端本中学读初二,校长是郑金殿(福建人),代数老师陶希健(湖南长沙人)是郑校长的夫人。陶老师为人和善,待学生亲切且有耐心。后来受印尼排华事件影响,郑校长夫妇离开印尼,回到了武夷山,如今他们的子女生活在广州、香港、澳洲等地。
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