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理论前提的当代阐释)(精)/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仰海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果,将马克思的文本置于当代历史与思想语境中,从马克思思想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等复调线索的内在互动关系出发,着重阐述了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批判的内在关联。本书对马克思哲学三大主题的概括,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哲学、现代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构架。
作者简介
仰海峰,1969年生,安徽潜山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著有《西方马克思的逻辑》、《实践哲学与霸权——当代语境中的葛兰西哲学》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反思与超越
第一节 本体论变迁与形而上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
2.存在论的反思
3.海德格尔在何种意义上认同马克思
4.海德格尔反对马克思
5.马克思的哲学观念的转变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的三大主题
1.形而上学批判
2.资本逻辑与总体性
3.社会批判理论
第三节 方法变更与视域开启
1.从“独白”到“复调”:研究方法的变更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视域开启与理论界划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
4.本书的主题与任务
第一章 实践与社会关系
第一节 实践:一个过渡性的逻辑范畴
1.实践范畴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2.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历程
3.实践范畴的过渡性意义
第二节 从实践到一定的社会关系
1.唯物史观的一般视野
2.唯物史观的深层视野
3.一定的社会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视域
4.关系思维与当代哲学
第三节 历史情境与辩证法
1.社会生活的历史性阐释
2.社会生活的主导阐释模式
3.关于历史情境的辩证法思考
第二章 主体与人
第一节 从古典人本主义到新人本主义
1.人的地位的确立
2.人的理性确证
3.理性与情感的双重变奏
4.德国古典哲学的“类”人学
5.早期海德格尔与新人本主义
第二节 存在的优先性与先验人性论批判
1.存在先于本质究竟意味着什么
2.自由的选择行动何以可能
3.另一种人道主义
第三节 存在与人的历史性生存
1.对萨特人道主义思想的批评
2.传统人道主义:一种形而上学的规定
3.存在与人的历史性生存的关系
第四节 青年马克思人学现象学的哲学建构
1.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主义及其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
2.青年马克思建构人学现象学批判理论
3.人学现象学与人学研究
第五节 “现实的个人”与人学形而上学的颠覆
1.人学形而上学传统的反思
2.“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性规定
3.“现实的个人”与国内人学研究思路的辨识
第三章 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颠覆
第一节 黑格尔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建构
1.“我思”的形而上学意蕴
2.康德与批判哲学
3.绝对观念与理性的自明
第二节 有限性与早期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
1.康德与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意识转向
2.“此在”的有限性与形而上学的深层关联
3.“有限的”形而上学与“无”之境
第三节 物化之境与形而上学的神化
1.物性之遗忘
2.物性与物化之境
3.物化之境:形而上学的神化与无奈
第四节 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颠覆
1.两种形而上学
2.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
3.后形而上学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解
第四章 历史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论:从逻辑思辨到历史性建构
1.近代认识论的逻辑建构与深层难题
2.马克思历史认识论的内在逻辑
3.马克思的历史认识论与现代认识论转向
第二节 认识的历史性构成:从个体到社会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反思
2.个体认识的社会建构: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第三节 历史认识中的主体间性
1.“自我”概念的再思考
2.自我的构成与主体问性
3.实践意识与理性思维
4.从米德到马克思
第四节 解释学与历史性理解合法性论证
1.解释学:从启蒙到浪漫主义
2.历史学派中的解释学问题
3.历史性:从历史认识论问题到精神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 从效果历史意识到意识形态批评
1.前见的合法性与效果历史意识
2.效果历史意识与经验问题
3.效果历史意识与意识形态批评
第五章 社会批判理论
第一节 从价值批判到社会的内在批判
1.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兴起
2.青年马克思的价值批判理论
3.批判理论的深层难题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域
1.走出思想中心与价值悬设
2.概念的历史性、现实性定位
3.社会关系的矛盾分析
第三节 合理性、颠倒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1.经济生活与拜物教
2.理性意识形态中的颠倒问题
3.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论原则
第四节 批判理论:从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
第六章 形而上学与工具理性
第一节 物化理论与形而上学批判的理论转向
1.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批判
2.物化与生产力批判
3.理论转向与内在困境
第二节 形而上学与权力支配
1.启蒙与神话
2.形而上学与权力支配的关系
3.文化工业与操控
第三节 工具理性与人的单向度化
1.技术理性替代形而上学
2.社会的单向度化与否定性辩证法的消解
3.大拒绝:重申价值判断与思维的否定性
4.简要的评论:通往后马克思主义之途
第七章 形而上学批判与后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
1.形而上学的界
序言
理论的深度与思想的
容量
历史常常出现这样一
种现象,即一个伟大哲学
家的某个理论以至整个学
说往往在其身后,在经历
了较长时期的历史运动之
后,才充分显示出它的本
真精神和内在价值,重新
引起人们的关注,促使人
们“重读”。司以说,“重
读”是哲学史乃至整个思
想史上的常见的现象,黑
格尔重读柏拉图、皮尔士
(又译皮尔斯)重读康德
、歌德重读拉菲尔……在
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哲学
史就是后人不断“重读”前
人的历史。所以,哲学史
被不断地“重写”。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命
运也是如此。20世纪的历
史运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
展困境,使马克思哲学的
本真精神、内在价值和当
代意义凸显出来了,当代
哲学家不由自主地把目光
再次转向马克思,重读马
克思。历史和现实都告诉
我们,每当世界发生重大
历史事件、产生重大社会
问题时,人们都不由自主
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重
读马克思。在一定意义上
说,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
息的马克思,比在伦敦大
英博物馆埋头著述的马克
思,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
。当代著名哲学家德里达
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
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
论马克思……而且是超越
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
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而
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
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政
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文库》,就是当代中国学
者重读马克思的理论成果
。正是以当代实践、科学
以及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
础重读马克思,我们深深
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确是我们这个时代不
可超越的哲学。在当代,
无论是用实证主义哲学、
结构主义哲学、新托马斯
主义哲学,还是用存在主
义哲学、解构主义哲学、
弗洛伊德主义哲学乃至现
代新儒学,来对抗马克思
主义哲学,都注定是苍白
无力的。在我看来,这种
对抗犹如当年的庞贝城与
维苏威火山岩浆的对抗。
我断然拒绝这样一种
观点,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产生于“维多利亚时代”。
距今170多年,因而已经
过时。这是一种“傲慢与
偏见”。我们不能依据某
种学说创立的时间来判断
它是不是过时,是不是真
理。实际上,“新”的未必
就是真的,“老”的未必就
是假的;既有最新的、时
髦的谬论,也有古老的、
千年的真理。阿基米德定
理创立的时间尽管很久远
了,但今天的造船业无论
多么发达,也不能违背这
一定理。如违背这一定理
,那么,造出的船无论多
么“现代”化,多么“人性”
化,也无法航行;如航行
,也必沉无疑。真理只能
发展,不可能被推翻;而
科学之所以是真理,就是
因为它发现和把握了某种
规律。正是由于发现并深
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
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正是
由于发现并深刻地把握了
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正
是由于所关注并力图解答
的问题深度契合着当代世
界的重大问题,所以,产
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
主义哲学又超越了19世纪
这个特定的时代,依然是
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
心,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
义的制高点。正如美国著
名思想家海尔布隆纳所说
,“我们求助于马克思,
不是因为他毫无错误之处
,而是因为我们无法回避
他。每个想从事马克思所
开创的研究的人都会发现
,马克思永远在他前面”

我不能同意这样一种
观点,即在当代中国,随
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越来
越趋于“冷寂”以至衰落。
这种观点看到了某种合理
的事实,但又把这种合理
的事实融于不合理的理解
之中。我不否认哲学研究
目前在社会生活中较为冷
清,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
哲学持一种冷漠、疏远的
态度。但是,我又不能不
指出,这种所谓的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的“冷寂”,
实际上是人们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本身的一种深刻反
思,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性”的一种回归。具体
地说,国内哲学界通过对
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反思
,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
批判反思,通过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自我批判反思,
以及通过对哲学的重新定
位,完成了这种回归。在
我看来,正是这三个“批
判反思”以及“重新定位”
,促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走向成熟。换言
之,目前,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的“冷寂”并不意味
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
中国的衰落,相反,它标
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的成熟。
实际上,市场经济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并
非如同冰炭,不能相溶。
没有市场经济也就没有马
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
义哲学本身就是在市场经
济的背景下产生的。无论
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历
史性的肯定,还是对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局限性的批
判,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提供了理论支撑。随着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不
断深化和拓展,我们真正
理解了市场经济不仅是资
源配置的现代形式,而且
是人的生存的现代方式;
真正理解了市场经济是以
“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
人的独立性”的时代,从
而深刻地理解了在市场经
济中人与人的关系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