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所所长马新教授历经十余年潜心研究,梳理历代史料,将战国至清朝的著名人物的政治韬略进行了整理归纳,撰写完成《中国历代政治韬略》一书。全书立足正史,钩沉史料,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名士大夫的文韬武略。
《中国历代政治韬略》是对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形象化的呈现,也是对政治智慧的提炼与总结,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释。《中国历代政治韬略》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也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历代政治韬略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马新 |
出版社 | 泰山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山东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所所长马新教授历经十余年潜心研究,梳理历代史料,将战国至清朝的著名人物的政治韬略进行了整理归纳,撰写完成《中国历代政治韬略》一书。全书立足正史,钩沉史料,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名士大夫的文韬武略。 《中国历代政治韬略》是对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形象化的呈现,也是对政治智慧的提炼与总结,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释。《中国历代政治韬略》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也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目录 谋国要略 1 开国韬略 李斯之文韬与扫平六国 “隆中对策”与“三分天下 先南后北”之策与北宋的一统天下 2 安邦韬略 政治造势与王导的导演天才 “杯酒释兵权”与赵普的深谋远虑 因势利导的范文程 3 谋变韬略 将计就计的李世民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二 伴君长策 规避猜忌之策 一生谨慎的赵普 善始善终的臣子 2 直谏之策 “妩媚”的魏徵 臣子的分寸 3 曲意讽谏之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曲意讽喻的成功 审时度势的晏子 理到情至之策 令君王理屈的上谏 情理合一的上谏 5 犯颜之忠 罢官归田的薛广德 狱中呕血的王嘉 贬谪岭南的魏元忠 屡谏屡贬的范仲淹 三 安身之术 1 韬光养晦之术 韬光养晦的司马懿 藏形隐迹的严嵩 2 洞察时务之术 圆通机智的陈平 委曲求全的冯道 3 化敌为友之术 刘晏、杨炎之争的教训 把握敌我友转换的张居正 4 居功自谦之术 居功不骄的高颎 自谦的郭子仪 不求功名的萧何 5 以退为进之术 激流勇退的李通、范文程 退以求进的李泌 四 敌国权谋 1 合纵连横之谋 列国相争与合纵连横之形成 合纵连横”的外交大较量 远交近攻”与合纵之策的对决 2 用间反间之谋 秦赵大战中的用间 楚汉相争中的反间计 汉末动荡中的离间除恶 无中生有的离间 3 纵横捭阖之谋 晏婴的不辱使命 蔺相如的完壁归赵 北宋使节的忍辱负重 五 为政之则 “在其位,谋其政” 勤恳敬业 救时救世 政务为先 国是至上 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设官分职,各有所司 “吕端大事不糊涂 鞠躬尽瘁与事必躬亲 3 和衷共济之政 “萧规曹随” “房谋杜断” “元祜更化”的教训 水火不容的“共济” 4 宽严相济之方 依法治吏 宽厚待下 谄谀者止 六 用人之道 1 择长而用的艺术 “鸡鸣狗盗”之徒的作为 曹操的“举贤勿拘品行” 魏徵的“用其所长,舍其所短” 2 内举与外举的艺术 “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仇” 公举不避嫌 3 不拘一格的艺术 改造旧制度的不拘一格 冲破门第观念的不拘一格 不循资历的不拘一格 不限其方的不拘一格 4 礼贤下士的艺术 孟尝君的厚禄养士 曹操的礼贤下士 5 进退贬抑的艺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诸葛亮挥泪斩马谖 七养气之方 1 宽厚大度之修养 “将相和”之雅量 面对是非之雅量 不忍落井下石之雅量 生活细节中的雅量 2 虚怀若谷之修养 广开言路 闻过则喜 3 临危自若之修养 生死存亡之际的清醒果断 叛乱危机中的冷静沉稳 大敌压境中的泰然不躁 烽火频举中的应变如流 4 宠辱不惊之修养 狄仁杰的坚守 李泌的淡泊 5 以公废私之修养 公私两分明 恩怨不废公 不计前嫌与旧恶 · 八 廉洁之律 俭约奉公之律 节俭力行,以正世风 不置田园,清俭自守 2 治家严明之律 传子经书与清白 俭约理家 自律律家 3 清白为政之律 “四知金”与“三不惑”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直道一身”,“清风两袖” 九 守道之要 1 社稷之道 舍身而上《削藩策》 罢废帝王为社稷 为国守财不媚上 2 废立之道 西汉初的废立之争 皇储之争的试金石效应 3 朝纲之道 敢惩宠臣的申屠嘉 力维朝纲的王嘉 武则天时代的护国大臣 4 守正之道 守正不阿 不做“向火乞儿” 5 循法之道 为国守法 秉公执法 法当有常 6 节义之道 宋末诸臣的可歌可泣 文天祥的正气 史可法的节义 后 记 序言 所谓政治韬略是指在政 治舞台上历代政治家们的文 韬武略。就中国的政治舞台 而言,自华夏文明产生以来 ,历五千年而未中断,政治 剧目内容之丰富、情节之跌 宕、人物之复杂,都未有与 之相匹者,因而,其中所蕴 含的文韬武略便颇可述焉。 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所形成 的如此丰富的政治韬略,是 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结晶, 其中的精华更是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 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国家 治理的思想,有着重要的现 实意义。 清朝终结前的中国政治 史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 阶段包括夏、商、西周、春 秋时代,是以天子为核心的 贵族政治,宗法制与世袭制 是根本标志。在这一体制下 ,政治框架与政治身份相对 稳定,政治也只是社会中占 比很少的贵族的特权,他人 无法染指,因而,政治舞台 十分狭小。第二阶段自战国 至清朝终结,是以君主为核 心的官僚贵族政治,官员的 任用制和君主的有条件世袭 制是根本标志。在这一体制 下,每一位平民百姓都可能 步人仕途,也都可能朝为布 衣,暮致卿相;甚至连君主 之位也不是法定世袭,有时 择有德者立之,有时顺应天 意,取而代之。这样,中国 古代政治就形成了一个十分 宏大的舞台,可以上演无数 大大小小的剧目。 在这样一个政治舞台上 ,上演的剧目绝不像贵族制 下那样陈陈相因,一成不变 ,而是处在不断变动之中。 从战国群雄争霸到秦汉王朝 的兴起,从魏晋南北朝的动 荡到隋唐王朝的强盛,从宋 辽金的相峙到元明清的迭代 ,每一时代的更替都上演着 轰轰烈烈的历史大剧。即使 在同一王朝之中,帝位的交 替、政治的变革,各式各样 的竞争,也都有声有色,精 彩纷呈。正是由于“变”是中 国古代政治史的主旋律,所 以在这一旋律之中的一幕幕 历史往往会展示出最为复杂 的场景与剧情。 在这样一个政治舞台上 ,参与的演员可能是官员、 商人,抑或是普通农民甚至 奴仆,阵容之广泛与庞杂是 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他们或 是以个人为单位,出演一个 又一个的角色,如西汉之萧 何、唐代之房玄龄、北宋之 包拯等;或是从属于某一集 团,代表着本集团登台演出 ,如东汉的党人与宦官集团 之争、唐代的牛李党争、明 代的东林党与宦官集团之争 ,都有其代表人物出演主角 ;或是从属于某一政治实体 ,代表着不同的政权登台演 出,如战国时代之列国相争 、三国时代之三国相争、五 代十国与辽金时代之诸国相 争,也都有其代表人物在敌 国权谋、外交韬略上扮演着 重要角色。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 舞台上既没有编剧和导演, 也没有剧情的设计。大政治 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白编 、自导、自演,一般的从政 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 择合适的角色,再根据剧情 的发展不断转换角色。比如 ,刘邦原本是一介亭长,后 来却率领一群小吏、农民和 闲散人员冲上了政治舞台, 导演了楚汉相争这样一幕大 剧,其中的演员们也经历了 从农民到将军,再到列侯大 臣的角色转变。演得是否成 功,角色能否转换,关键要 看你的努力、你的造化。舞 台上能够提供的空间够大, 机会也够多。 在这样一个如此宽阔、 机会众多、变化多端的舞台 上,在历时弥久的舞台实践 中,一个又一个新的韬略应 运而生,不断丰富着中国政 治舞台上的演出内容。基于 此,我们编纂了《中国历代 政治韬略》,重点对战国以 来政治舞台上的精彩韬略进 行归纳、整理,以飨后人。 编撰中立足于传统优秀政治 文化的总结与弘扬,对于积 极意义不足或涉嫌糟粕者, 仅作为镜鉴。最后,需要说 明的是,本书绝非“戏说”, 所有内容都是历史的真实记 载。一谋国要略 刘邦初定天下,群臣与 萧何争功,刘邦问:“诸君 知猎乎?”群臣答道:“知之 。”刘邦又问:“知猎狗乎? ”群臣回答:“知之。”于是 ,刘邦神态严肃地说:“夫 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 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 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 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①这里,刘邦讲出了萧 何运筹帷幄、经国谋划之功 ,实际上这也应当是政治家 与一般臣子的重要区别。作 为一代政治家,既要有建国 大谋、安邦方略,又要有对 敌策略与计谋;还要在风云 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善于权 谋,或为君主,或为自保, 或为扫除政敌。尽管这些难 于让世人评判,但仍是政治 家们谋国韬略的重要组成部 分。 导语 《中国历代政治韬略》分九个主题,有“道”有“策”,有“术”有“谋”,每主题下又立三个小类,小类下各有二三篇故事。每个故事通俗易懂,主题鲜明,叙述流畅,夹叙夹议。读之,既能览一场场精彩纷呈、充满智慧与博弈的中国历史政治戏剧,又能获得知识,体会智慧,丰富人生,为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传承性、完整性打开新窗口。 后记 从此书构思,到提笔撰 写后记,已匆匆穿越十余年 时光。十几年前,我从中国 古代乡村社会史转场到中国 政治史领域,先后撰写出版 了《刘晏杨炎评传》(与齐 涛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历代名相施 政方略》(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以及《萌生中的 远古政治》《繁盛中转型的 隋唐五代政治》(与齐涛合 著,泰山出版社2003年版) ,主编了《中国古代地方政 治研究》(6册,山东大学出 版社20lO一2011年版);另 外,也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了 十余篇相关论文,进行专题 探讨,等等。在这一过程中 ,时时感到中国历代政治家 们所创造的文韬武略实在精 彩,无法自已,遂以《历代 名相施政方略》为底本,立 足于古代政治家们的文韬武 略,不断充实资料,扩大视 野,力求全面展示中国古代 政治舞台上谋略文化的精髓 要义,完成了这部《中国历 代政治韬略》。成稿之后, 一时忙于研究的“正业”,无 暇定稿,一拖就是十年。但 十年以来,并未弃之箧笥, 而是就新见资料、新发思考 随时修订。去岁以来,在泰 山出版社胡威社长的敦促下 ,又对稿子作了进一步修改 和完善,迄今岁之初,总算 草就,给自己交了一份差。 这部书稿立足于正史、 正说,重在从正面总结中国 古代政治史上知名政治家的 韬略,对于奸邪之道,加以 回避或辩证,以区别于曾流 行一时的“厚黑学”。全书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立意,如书中“养气之方 ”“守道之要”可视作“修身” 之术;“廉洁之律”可视作“ 齐家”之方;“伴君长策”“安 身之术”“为政之则”“用人之 道”可视作“治国”之策;“谋 国要略”“敌国权谋”则可视 为“平天下”之韬略。这样, 此书又可以当作“反厚黑学” 来读。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 书稿质量,特地邀请了山东 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 生王越、王刚、李东泽、舒 显彩等对书中所引史料逐一 校核;在出版过程中,出版 社的领导对该稿一直予以热 忱的关心和指导,程强、徐 甲第、路渊源等编辑认真编 辑加工,给本书添色不少。 在此,一并致以谢忱!成稿 匆匆,限于学识,错谬之处 ,在所难免,尚祈方家指正 。 马新 2021年2月于山东大学 精彩页 01 开国韬略 翻开中国的历史画卷,每一个王朝开创的背后,都有一位或数位运筹帷幄、规划奠基大计的政治家,像秦之李斯,汉之萧何,蜀汉之诸葛亮,唐之长孙无忌、房玄龄,宋之赵普,元之耶律楚材,清之范文程等,他们都曾为君主规划建国大计、图谋一统大业,可以说是谋略家之上上者。在此,我们选取李斯、诸葛亮、赵普三位政治家在开国立业方面的大谋远略,以见其全貌。 李斯之文韬与扫平六国 李斯(?~前208),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年少时,李斯曾为郡中小吏。他不事虚伪,锐意进取,追求功利,抱负远大。他见茅厕中的老鼠觅食污秽之物,又时时受人犬惊扰,终日惶惶然;再看仓中硕鼠,居廊庑之下,仰食积粟,安然无忧。由此感慨万千:“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①即人的尊卑贵贱,就像“厕鼠”和“仓鼠”一样,是由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所以,他认为耻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贫困之地而不求进取,则无异于鼠辈。于是,他决心择地而处,摆脱卑贱贫困,遂辞去小吏之职,赴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求学,投师于儒学名家荀况(又称苟子、苟卿),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审时度势,认为楚王不足为事,六国又都衰弱,无从建功立业,便西去秦国,以图施展抱负。 公元前247年,李斯到达秦都咸阳,时逢秦庄襄王病死,其子赢政继立。李斯首先投到相国吕不韦门下为舍人,深得其赏识,被任命为郎官。接着他又利用职务之便,接近秦王,给秦王出谋划策。从此,他开始了辅佐秦王步步实现统一大业的历程。 李斯为郎官期间,天下形势正急剧变化,秦对六国已占压倒性优势:韩王入朝称臣,魏也举国听命于秦,其他各国也是气息奄奄,不堪一击。因此,李斯认为秦国应不失时机地出兵,剪灭诸侯,统一天下,建成帝业。于是,他乘机上书秦王。在文书中,李斯回顾了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分析了秦国的政治形势:秦穆公(前659~前621)曾称霸诸侯,但因“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始终未能统一天下;自秦孝公(前36l~前338)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东方只剩下六国,而且秦国乘胜驾驭诸侯也已经六代;如今各诸侯国服从秦国,就像本国的郡县服从中央一样。李斯奉劝秦王决不可“怠而不急就”,应抓住这“万世之一时”的千载难逢之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④秦王政闻言十分赞赏,立即擢升李斯为长史,不久又拜之为客卿,经常与李斯研究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计谋,如暗遣谋士游说诸侯;对各国大臣、名士,或以重金收买,或以武力相胁;对各国开始实施有计划的军事进攻,等等。据史书记载,从秦王政元年(前246)至九年(前238),秦国仅对魏国就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正是李斯的上论统一书,为秦王政打下了统一天下的思想基础,才使得秦王政能够“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④。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开始亲政。此年前后,秦国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事件。一是韩国为了消耗秦国力量,延缓秦人东向攻韩,特派水工郑国充当间谍,人秦诱使秦王开凿河渠,引水溉田。约300里长的“郑国渠”西引泾水人瓠口,东注于洛河,耗费秦国10年功力,但它却可溉田4万余顷,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世之功”②。就在渠将竣工之时,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一时间,朝野上下,舆论哗然。二是秦王政九年(前238),内廷宠臣嫒毒叛乱。此年,秦王赴雍祭祖,缪毒乘机在咸阳“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⑨。秦王侦得其阴谋,发兵与之大战于咸阳。缪毒败亡,被车裂而死,同案被刑和流放者达数千家。三是秦王政十年(前237),秦王又查明相国吕不韦与妨毒叛乱有牵连,遂罢免其相职,令其前往封地。 郑国、吕不韦均为他国人,一些守旧的宗室大臣乘机煽动秦王政说:各国来秦求仕者,大抵是为其主充做说客、间谍,请一律逐出!秦王政一时深信不疑,遂下诏逐客。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