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仙村古墓
话说古墓中所藏珍异宝货,多有“未名之物”,也就是没有记载不知来历的古时秘器重宝,本不该是人间所见的,一旦流入民间,教凡夫俗子见了,怎能不动贪念?即便不肯倒卖了取利,也必是想借此机会,搏此浮空的虚名出来。可见“名利”二字,实是害人不浅。
我下南洋从海眼里打捞出的青铜古镜,正是一面世间罕有的“周天卦镜”,本以为会由陈教授将古镜上交国家收藏,却没想到,最后竟被一心要“暗中做出番大成就”的孙教授骗了去,倘若不是被我在博物馆中捡到工作记录本,至今还教他蒙在鼓里。
我和Shirley杨、胖子三人。当即拿着笔记本上门兴师问罪,孙教授被我抓到了把柄,苦求我们千万别把他“私下里藏了文物在家暗中研究”之事检举揭发出去,这事非同小可,他本来就得罪过不少人,万一被上级领导或者哪个同事知道了,绝对是身败名裂的弥天罪过。
我虽然恼他私藏青铜古镜,却并不真想撕破了脸让他下不来台,所以点到为止,告诉孙教授说。既然你已经有了悔意。现在只要按我说的去做,咱们的政策就是既往不咎,以后我们就当不知道这事。
我和胖子提出的条件,一是让孙学武写检查。现在虽然不流行“跟斗私字一闪念(迷茫中)”了,可把所犯错误落实到书面上,还是有必要的,万一这老头将来不认账了,拿出按了手印白纸黑字的检查书来,就能把它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内容完全按我地意思,我念一句他写一句,名为“检查”,实为“口供”。
随后还要将古镜古符完璧归赵,都还给陈教授,不管怎么说,献宝的功劳也轮不到孙教授,但此事乃是后话,眼下我们得先借此物一用,得让孙教授带我们去找藏有丹鼎天书的地仙村古墓。孙教授带我们去找藏有丹鼎天书的地仙村古墓。
那位精通观山指迷妖术的明代地仙,虽然把自己的坟墓藏得极深,但以盗墓古法“问”字诀,使用海气凝聚不散的青铜卦镜,却有几分机会可以占验出地仙村的风水脉络,然后我们这伙摸金校尉便能进去倒斗,取了千年尸丹回来。至于地仙村古墓中有无野史上记载的“尸丹”,暂时还不能确定。但我既然知道了这个消息,为了救回多铃的性命,就不能视而不见。
孙教授听闻这个要求,当即连连摇头,说此事比登天还难。人油蜡烛、青铜卦镜如今都在眼前。那支人油蜡烛,正是打捞队从海眼里带回来的,不过不是真正的人油人脂提炼而成,而是使用南海黑鳞鲛人的油脂制成,可以长明不灭,风吹不熄,凑合着完全能用。
一龙一鱼的青铜卦符也有了,两枚古符可以推演出半幅卦象。但并不知道两枚古符有何玄机,解不开无眼铜符的暗示,根本没办法使用。另外最关键的是没有时间了,古镜保存不了多久了。
Shirley杨自从到了孙教授家,始终未发一言,此刻听得奇怪,不禁问道:“何出此言?为什么要说古镜没有时间了?”
我也拍了拍孙教授的肩膀,警告他说:“别看您是九爷,可我们对于稽古之道也不是棒槌,您要是信口开河,可别怪我们不给九爷留面子。”
孙教授说:“什么九爷不九爷的,这话就不要提了吧,我当初受过刺激,听这话心里难受啊。而且事到如今,我还瞒你们什么?你们自己看看,这面用归墟龙火铸造的青铜古镜,保存不了几个月了。”说着话。便翻过镜面让我们去看。
那古镜背面的火漆都已被拆掉了,古纹斑斓的镜背就在面前。我和Shirley杨、胖子这三人先入为主,潜意识里还将此镜视为秦王照骨镜,看到镜背,就下意识地想要躲开,免得被此镜照透了身体,沾染上南海僵人的阴晦尸气。
但见到镜背却并无异状,才想起这是面青铜卦镜,与千年镇尸的秦王照骨镜无关,凑过去仔细一看,才明白孙教授言下之意。
原来归墟古镜最特殊之处,乃是阴火淬炼,南海海眼中的海气,氤氲于铜质之内,万年不散,使得铜色犹如老翠。但此镜流落世间几千年,它在沉入海底前的最后一位“收藏者”,或者说是“文物贩子”,根本不懂如何妥善存放这件稀世古物,可能是担心铜镜中的海气消散,竟用火漆封了镜背。不料是弄巧成拙,火漆与归墟青铜产生了化学反应,镜背的铜性几乎被蚀尽了。现在青铜古镜中的生气,所剩仅如游丝,铜色都已经变了,大概过不了太久,卦镜便会彻底失去铜性,沦为一件寻常的青铜器。
我知孙教授不是扯谎,只是见寻找地仙古墓的设想落空,不免有些失望。正想再问问有没有别的途径,这时胖子却说:“一早起来到现在,只吃了两份煎饼,要是过了饭点儿,肚子就该提意见了。孙老九甭说别的废话了,赶紧带上钱,咱们兵发正阳居开吃去也。”
孙教授哪敢不从,好在刚发了工资和奖金,加上补贴和上课的外快,全部原封不动地带上,把我们带到赫赫有名的正阳居。这个国营饭店专做满汉大菜,我和胖子慕名已久,心想这都是孙教授欠我们的,不吃白不吃,自然毫不客气。但一问才知道,原来想吃满汉全席还得提前预订,只好点了若干道大菜,摆了满满一大桌子。
孙教授脸上硬挤着笑,也不知他是心疼钱包,还是担心东窗事发,总之表情非常不自然,他先给胖子满上一杯酒,赔笑道:“请……请……”
胖子十分满意,举起酒杯来,“吱儿”一声,一口嘬干了杯中茅台,咧着嘴笑道:“孙教授啊,甭看你是九爷,认识字儿比胖爷多,可胖爷我一看就知道你是不会喝酒的主儿。瞧见没,刚我喝的这个叫虎抿,长见识了吧?赶紧给胖爷再满上,让胖爷再给你表演个最拿手的鲸吞。”
我估计孙教授此时把胖子鲸吞了的心都有,但他受人所制,只好忍气吞声地给胖子又是斟酒又是夹菜,我看在眼里,忍不住有些好笑,心想这才算出了气。思量着也要耍他一耍,却见一旁的Shirley杨秀眉微蹙地望着我,眼神中有些埋怨之意,显然认为我和胖子的举动有些过头了。这位孙教授虽算不上德高望重,但毕竟也是一位有身份的学者,已经道歉赔过罪了,怎么好如此对待他?
我并不以此为意,心想:“孙教授这厮如此可恶,要不这么折腾折腾他。以后他未必能吸取教训,不把他批倒批臭已经算便宜他了。”可我也不忍让Shirley杨觉得为难,只好闷头吃喝,不和胖子一起寻开心了。
这时孙教授又给Shirley杨倒了杯酒,叹道:“一念之差,我是一念之差啊,请杨小姐回去之后,千万别跟老陈提这件事,否则我这辈子再没脸去见他了……”
Shirley杨安慰他道:“您放心吧,我发誓只字不提,也不让老胡他们说,古镜就由您亲手还给陈教授好了。”
孙教授就盼着她这句话,犹如接了一纸九重大赦,喜道:“如此最好,如此最好……”
我听到此处,抬头看见孙教授双眼闪烁,除了劫后余生般的欣喜光芒之外,还藏有一丝很微妙的神色,虽是稍纵即逝,却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心念一闪,当即就把筷子放下,插口道:“不行,青铜古镜和调查大明观山太保的笔记本,以及那份检讨书,都得先放我这存着,我要先研究研究还有没有别的途径找到地仙古墓,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由不得别人。”
孙教授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看了看我,又看了看Shirley杨,看他表情,好像是在问:“你们两位,一个说还,一个又说不还,到底谁说了算?”
我不再理睬孙教授,转头和胖子干了一杯,侃些个饭桌上的段子。Shirley杨见状,只好无奈地对孙教授耸了耸肩,说了声:“Sorry”
孙教授这才知道Shirley杨原来是做不了主的,便又来给我敬酒,央求道:“胡同志啊,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呀,当初你们在陕西,找我打听了许多紧要之事,我当时可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好歹也算帮过你们一场,就让我亲自把铜镜还给老陈吧。”
我也很诚恳地告诉孙教授:“孙九爷,要不是你在陕西帮过我,这回绝对轻饶不了你。你私自窝藏我们打捞回来的国宝,知不知道这是拿人命换回来的东西?此事我可以不追究了,但我不是开玩笑,我确实计划要拿这些东西入川寻找地仙村古墓,在此之前,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在你手里。不过你要是不放心,也可以选择同我合作,只要你肯出力,帮我找到这座古墓博物馆,里面收藏的周天卦图,你尽管拿去研究,到时候反动学术权威的头衔非你莫属。”
孙教授听罢沉默半晌,抓起酒瓶来“咕咚咚”灌了几口,不多时,酒意上头,已紫涨了脸膛儿。他盯着我压低了声音说:“胡八一,你小子这是逼着我带你们去盗墓啊!”
P1-5
天下第一奇书——风水残卷《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是清代摸金校尉所创,其中囊括风水阴阳之术。《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虽然名为十六字,可确切地说应该是十六卷,每卷以周天古卦中的一个字为代表,共计一十六字,所以称为“十六字”。
这十六字分别是:天、地、人、鬼、神、佛、魔、畜、慑、镇、遁、物、化、阴、阳、空。这部主要记载阴阳风水学的古籍,可谓无所不包。不仅有风水术和阴阳术,又因为它是由摸金校尉的高手所著.所以里面还涵盖了大量各朝各代古墓形制、结构、布局的描述,以及摸金校尉们在倒斗之时遇到过的各种疑难艰险。
可以说《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是一部货真价实的《摸金倒斗指南》。不过这本书只是残本,阴阳术的部分并没有流传下来,仅有风水术的十六字。十六字风水分别对应的内容如下:
天:这一卷主要是星学,也就是在风水术中占很大比重的天星风水。地分吉凶,星有善恶,看风水寻龙脉讲的就是上观天星、下审地脉。
地:风水术的主体是相形度地,大道龙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龙身。通过解读大地上山川河流的走向形势,判断龙脉的来去止伏,观取“龙、砂、穴、水”,这就是地字篇的内容。
人:风水有阴阳宅之说。阴宅是墓地,是为死者准备的,而阳宅是活人的居所。对于阳宅的选择,一样也有极深的风水理论,又称“八宅明镜”之术。
鬼:顾名思义,幽冥之说为鬼。这一卷主要是讲解古墓主人的情况,例如尸首和棺椁的摆放,殉葬者与陪葬品的位置,长明灯、长生烛的象征性等等。凡是墓中与死者有直接关联的,多在此卷之中。
神:自古以来,渴望死后成仙,并沉迷此道之人不可胜数。尸解成仙的事情在风水中多有记载,同形势理气息息相关,如何在神仙穴中尸解羽化是这一篇的主要内容,不过就如同是“屠龙之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神仙穴中羽化眠”只是一套不切实际的空虚理论而已。
佛:风水理论体系庞大繁杂,摸金校尉所擅长的风水秘术,都是以《易》为总纲,属于道家一脉,而其余的各个宗教也都有各自的风水理论,当然也许在那些宗教中并不称其为风水,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佛字一卷记载的是禅宗风水。
魔:吉星之下无不吉,凶星之下凶所存。况是凶龙不入穴,只是闲行引身过。魔字篇中的内容,主说地脉天星之噩兆,使人远避地劫天祸,这是专门讲风水中凶恶征兆的一篇。
畜:圣人有云:禽兽之流,不可以与之为伍。山川地貌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些奇山异石,自然造化生成百兽形态,这在风水中也大有名堂。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山体似牛,便有卧牛、眠牛、耕牛、屠牛、望月牛之分,姿态形势不同,吉凶各异,这一篇主要说的是风水形成的畜形。
慑:分金定穴的精要内容,此术古称“观盘辨局之术”,不需要罗盘和金针的配合,便可精准无误地确认风水中的龙、砂、穴、水,是寻找古墓方位最重要的环节。
镇:风水一道,其中最忌“煞”形,镇字卷主要记载着如何镇煞、避煞。不过镇字篇中,讲得最多的反而是“避”,而非“镇”,也不失为明哲保身之道。
遁:古墓中的机关布局。殉葬沟的位置,可以通过地面封土、明楼之类的结构,推算出古墓地宫的轮廓方位等细节。最主要的当然是讲解机关埋伏,有很深的易理蕴藏在里边,如不精通五行生克的变化,也难以窥得其中门径。
物:古有天气地运、天运地气之说。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运有旋转,而地气应之。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风水形势的改变,在山川之中的一切灵性之物,会由于风水善恶的巨大转变,而产生异变。如果清浊阴阳混淆将产生一些非常可怕的事物,不合常理者,谓之妖。物字篇是描述因为风水而产生的妖异现象。
化:化者乃变化之化,地师们眼中最艰难的改风水,小者改门户,大者变格局。古风水一道中,不主张人为“改动”风水形势。宇宙有大关’合,山川有真性情,其气其运,安可妄动?“化”字卷是被摸金校尉视为禁忌的一卷,但面对一些通过改变格局营造风水宝地的古墓,“化”字卷便是它的克星。
阴:看得到的为阳,世人不见之形为阴,何为不见之形?一座山一条河的地形,所蕴涵着的气与运,以及这种气与运呈现出的势态,这都是直接用肉眼看不到的精神气质,阴字卷是讲“势”的一卷。
阳:此阴阳非阴阳术之阴阳,单纯从风水角度来说的阴阳,实际上就是“形势”,看得到的为阳,看不到的为阴。在风水一道中,什么是看得到的?一座山一条河呈现出的地形,便是看得到的,阳字卷是讲“形”的一卷。
空:大象无形,大音稀声,风水秘术的最高境界,没有任何一个字的一篇。循序渐进研习到最后,大道已证,自然能领悟“空”之卷“造化之内、天人合一”的究极奥妙所在。
摸金秘术,自古相传,几番起落沉浮,到得今时今日,又如何施展作为?请看《鬼吹灯Ⅱ之四巫峡棺山》。
我写的《鬼吹灯》这部书前后两部,共计八册,顺序依次是《精绝古城》、《龙岭迷窟》、《云南虫谷》、《昆仑神宫》、《黄皮子坟》、《南海归墟》、《怒晴湘西》、《巫峡棺山》。
从2006年2月份开始,直至2008年2月底,前前后后总共写了整整两年时间,约有两百万字的篇幅。这期间付出了很多,但同样也有很大的收获。通过这部书,认识了很多的朋友,这其中有见过的,也有没见过的。可以说如果您喜欢我的这部书,咱们就应该算是朋友了,在此请允许我由衷地感谢你们,能和许多人分享我写的故事,对我而言是最大的快乐。今天在全本结稿之际,我想对《鬼吹灯》全书的创作过程做一次简单的回顾,献给喜欢《鬼吹灯》的读者朋友们。
常被人问起自己觉得哪一卷最满意,所以借《鬼吹灯》完结之际也来个“导演自评”。作为作者,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全套八卷故事,每一卷的核心元素与题材都不相同,想表现的内容也有所区别。在连载的过程中,每天只能写几千字,由于时间限制和个人喜好的原因,对于已经写过的部分,基本上从未进行修改,而且始终没有故事大纲,到现在还不知道大纲是什么,对我而言,自己也不清楚下一章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许多都是即兴发挥,这是创作过程中很大的乐趣。
很难说这八卷中有哪一卷是我自己最满意的,每一卷都有很满意的章节和桥段;但在我自己看来,每一卷也都同样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如果重新修改一遍,会好很多,可是那样一来难免会有匠气,也就失去了即兴创作的乐趣。
下面按照创作顺序逐册讲评,包括每一册的特点和创作过程、出场的人物和背景,以及自认为满意和存在缺陷不足的章节。
《鬼吹灯》是一部探险小说,根源于易学的风水,是贯穿其中的经脉。虽然书中包含着众多元素,但只有“探险”二字能概括其精髓,绝非单纯的盗墓小说,也绝不是恐怖灵异和老掉牙的推理悬疑小说。古墓只是故事中探险的凭借,本书所讲述的,是一系列利用中国传统手艺和理论来进行的冒险旅程。
《精绝古城》
《鬼吹灯》第一部第一卷《精绝古城》,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截止到野人沟黑风口的地下军事要塞,主要是一个框架、平台的搭建。并没有什么与主线关系明确的线索。这半部是想写成民间传说、乡村野谈那种类型。所谓民间故事的类型,我感觉大概就是僵尸和黑驴蹄子那种深山老林里的传说。
从考古队进入沙漠寻找精绝古城开始,触及到了鲜明的地理文化元素,西域沙漠、孔雀河、双圣山、三十六国、楼兰女尸、敦煌壁画,提到这些元素,一股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所以在精绝古城这部分,我是将神秘感作为了故事核心,到最后精绝女王也没露面,她算是神秘到底了。这一卷中涉及到了一些考古解谜之类的元素。
作为最初的一卷,现在来看最大的缺陷,就是有些部分写得过于简单和潦草了,逻辑比较松散,随写随编,完全没有考虑后面的故事如何展开:满意的地方是描写和叙述比较真实、生动。
看起来很真实很乡野很神秘的风格,是我在写第一卷的时候,最想表现的内容。
说到“真实”,就想起常被问到这样一些问题:《鬼吹灯》写的是不是真事?出现了那么多名词、术语、地理、风水,不懂的人根本写不出来,这些内容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首先我想说《鬼吹灯》是故事,是小说,绝不是纪实文学,也不是回忆录,真真假假掺合在了一处,如果要区别真实与虚构,只有具体到某一个名词或某一段情节,才分辨得出。
比如在野人沟这一部分的故事中,地点是虚构的,但作为场景的关东军地下要塞却是真实存在的,至今在东北内蒙古等地仍有遗址保存下来,据说当年的兴安岭大火,便是由于关东军埋藏的弹药库爆炸引发。
关于名词和术语,有必要解释一下,《鬼吹灯》中称盗墓为“倒斗”,和称陪葬品为“冥器”一样,这些特殊的行业名词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而称古墓中的尸体为“粽子”,则完全是我个人原创虚构的,以前从没有这种说法。
再举一个例子:书中描写摸金校尉要配戴摸金符,才可以从事盗墓活动。摸金校尉这个名词是三国时期就有的,但并没有作为传统行业流传下来,仅存在了几十年,一切关于摸金校尉的传统行规,包括在东南角点蜡烛,以及鸡鸣灯灭不摸金的铁律,都是我个人编造虚构的,不属事实,世界上也从来不曾有过摸金符这种东西,原型也没有,希望读者朋友们明鉴,不要被我的故事误导了。
类似的例子在《鬼吹灯》这部书中数不胜数,每座古墓和冒险地点的历史背景、各种神秘动植物的原型和风水玄学、民俗地理等等,都有真有假,更多的是虚实混合,而且内容会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调整,如果要全部说明,绝不是三五天能讲清楚的,在此就不多做讲解了。
《龙岭迷窟》
《鬼吹灯》第一部第二卷《龙岭迷窟》,实际上这卷故事,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龙岭倒斗发现西周幽灵冢,二是摸金校尉黑水城寻宝。三是石碑店棺材铺献王痘术浮出水面。虽然一卷中有三个故事,但在本卷中,我主要想突出惊悚这一核心元素。也许有人说《鬼吹灯》是惊悚小说,其实我觉得完全不是,整体上和“恐怖”关系不大。如果说到惊悚,我想惊悚只是本书诸多元素之一,并非主要元素。悬念迭出的只有《龙岭迷窟》这一卷,到处是传统话本般令人窒息的扣子,这是耸人听闻的一卷。
写《龙岭迷窟》的时候,我开始考虑整体故事的构架,为了将前两卷与后面的内容连起来,就安排了一些大篇幅的插叙,这就是鹧鸪哨拜师、纳投名状、盗南宋古墓,然后与了尘长老,以及托马斯神父一同前往黑水城探险的事迹。
《鬼吹灯》的副标题是“盗墓者的诡异经历”,这就是说以摸金的事迹为主,但作为暗线,搬山道人和卸岭力士等其余盗墓者的故事也开始逐渐出现,并且确定故事的线索将围绕着无底鬼洞展开,所以《龙岭迷窟》的作用类似于穿针引线。在本卷中大篇幅的插叙是为了调整思路,通过民国时期的传说,来检验一下自己驾驭不同年代背景的文字能力,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
在这一卷中,个人比较满意的是灯影、椁异、悬魂梯,以及野猫、鸡鸣灯灭不摸金这几章,存在较大缺陷的则是钻鱼骨庙盗洞、西夏黑水城通天大佛寺这两部分,因为计划要写到一百万字,因此放慢了故事的节奏。另外说明一下,因为每天在起点更新,为了给网络盗贴增加一些阻力,从这一卷开始用了不少生癖字。
《云南虫谷》
《鬼吹灯》第一部第三卷《云南虫谷》,写这卷故事的时候正好是在看世界杯,印象尤其深刻,是对精力、体力、毅志品质的一次严峻考验。云南献王墓这一卷中以探险作为核心。我个人很喜欢看电影,曾经非常喜欢《深渊》和《异形》。所谓的探险,是探索加冒险,后来看到翻拍版《金刚》的预告片,有一段探险队利用转盘式冲锋枪,同山谷里蜈蚣恶战的桥段,超级喜欢这种场面。老式装备的探险队、皮划艇漂流、坠毁的空军飞机残骸、幽灵般的摩尔斯信号、芝加哥打字机、千万年不死的巨型昆虫、吞噬万物的尸洞效应、在自然环境恶劣的丛林和化石洞穴中披荆斩棘。于是云南虫谷就启动了,完全是藏宝图式的传统探险元素,里面加有一些奇怪的灵异和科幻色彩,这是新旧冒险元素相互结合的一卷。
在《云南虫谷》中,故事类型全面转向“探险”。本卷出场人物较少。主要篇幅用于讲述险恶的地形和各种诡异的陷阱。对于陈瞎子贡献的人皮地图,开始的时候在我脑中并没有什么概念,觉得怎么离奇就怎么安排了,随着写作的推进,把这一个个谜团揭开,自己也觉得有些惊讶。最早设计的献王墓,是一个只有在天崩时才会被人进入的古墓。还曾异想天开,有一架大型客机坠毁在摸金小队面前,从而撞开了古墓的入口,但后来一想到还有许多朋友今后要坐飞机出门,这么写可能不太好;加上在幽灵信号一段中,使用了抗战时期美国援华空军的运输机,所以最后就把天崩描述成几十年前坠毁的轰炸机了,这种情节上的重力感和命运感是我自己也无法提前预测的。
这一卷我比较满意的部分,是对于虚构的痘术的创造,终于能自圆其说了,自己还是很佩服自己的,另外葫芦洞、天坑深潭、霍式不死虫、鬼信号这几段也觉得非常满意。
但此卷篇幅较长,存在缺陷的地方也是很多,主要是节奏控制得不是太好,最不满意的是写到后面忘了前边埋的一些线索,导致脱离的时候没有用到。
《昆仑神宫》
《鬼吹灯》第一部第四卷《昆仑神宫》充满了神话色彩。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与传说。凡是中国神话必定离不开昆仑山,它是天地的脊骨、祖龙发源之地、西王母的神宫、北方妖魔的巢穴,昆仑离开了神话传说似乎就不能称之为昆仑了。古籍上记载着昆仑西王母的真实形象是个怪物,我个人想象可能是条大鱼,曾在自然博物馆中看过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感觉真的像龙一样。
这一卷的情节涉及到格萨尔王传说。制敌宝珠的英雄大王史诗,本身就是一篇神话色彩很强烈的说唱长诗,所以在昆仑山这一篇中,揉入了许多接近神话的另类元素。风蚀湖的鱼王、无量业火、乃穷神冰、大黑天击雷山、水晶自在山、恶罗海城、灾难之门,这场冒险光怪陆离如同进入了幻界。《昆仑神宫》是如同在神界中冒险的一卷,虽然神话元素众多,但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原则,尽量向真实世界靠拢,当然不会有飞天入地、长生不死、神仙符咒那种真正的神话。
由于时间安排与合同的原因,《鬼吹灯》的第一部在《昆仑神宫》后,就算结束了,最后的结局处是在北京的北海公园,属于完美大结局。起点中文网最后一章234章中完整收录了全部内容,实体书更是完璧无缺,当然这个大结局只属于第一部。
在《鬼吹灯》第一部的前四册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情节,就出现在西藏,但出于篇幅的问题,那部分被收录在了实体书云南卷的最后,是描写胡八一参军不久,在西藏月夜下的荒废寺庙中,同铁棒喇嘛恶战狼的一部分,其实这几章无论如何都应该算在最后的西藏之卷里。
最不满意的部分是这部分节奏没控制好,导致最后进入凤凰宫的时候已没篇幅展开。
2007年3月,临时决定写《鬼吹灯》第二部,和第一部几乎一样。在动笔的时候,基本没有整体的构思,只是有个大致的目标,打算在第二部中,写两部前传和两部续集,并且相对第一部而言是独立内容。
第一部的构架上存在许多遗漏,我希望在写第二部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对第一部做些补充,当时并无把握,但最后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满意的。
《黄皮子坟》
如果按照我最初的计划,还是要在《鬼吹灯》第二部的四册中。描写四种不同的重点元素,之所以要写前传,主要是想活络一下思路和文字,使自己不会因过于僵化的时间线索失去耐心。 《黄皮子坟》是年代背景非常强烈的一卷,核心元素是关于黄鼠狼的种种诡异传说,和非人生物的墓穴和棺椁,以及东北地区特有的江湖体系,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元素。但由于年代背景比较特殊,许多词语和内容难免要受限制,不同于思想活跃的八十年代,这一时期的主人公尚不成熟,但满腔的热情却是什么困难都挡不住的。
我曾在海拉尔和大连,参观过日军侵华战争时期的遗址,包括焚尸炉、监狱、欧洲风格的医院和研究所等建筑,对其印象深刻,所以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其中。在这一卷中,我觉得写得比较满意的。是对于黄皮子读心术和焚化间的描写,以及老羊皮死后被雷火击中的诡异事件,很有沉重感,单就实物来讲,觉得怪汤这一段很离奇又很真实。比较大的缺陷在于有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忘了写进去,人熊那部分也处理得太草率了。
《南海归墟》
作为第一部故事的延续,在前边几卷中,对于摸金倒斗的描写,使我觉得中国传统行业中,有许多风险很大的职业,风险性最高的,当属在海中采珠的蛋民。南海采珠的蛋民原型出自广西北海地区,秦汉时期就已有龙户和獭家赴水采珠屠蚌,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来写他们的故事。
所以在这一卷中,海中采珠和这一行业的传说是重点元素。有观点认为,灿烂辉煌一时的玛雅文化,是中国西周时期渡海的先民所建,因为两者相似之处极多,射日神话更是华夏文明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曾想把海底的神箭,描写成一种真正的巨型兵器,迷失在归墟这片混沌之海内的摸金校尉和蛋民们,最终开动了震惊百里的神箭,射破了头顶的大海,从而逃出生天,可后来写的时候,把这个构思给忘了,但借助过龙兵这一海上的真实奇观逃生,也是十分惊心动魄的冒险。
关于用装填了石灰的西瓜杀死水中恶鱼,并依靠司天鱼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航行,这些事情并非是我虚构的。以前在中国南方,确实存在着。对于本卷中我比较满意的,是对海岛上的黑市描写,有一些关于海难的桥段也觉得不错,例如乾坤一跳等等;感到最不满意的是海柳船底舱中海匪的尸体。这段粗糙了,应该有很大发挥的余地。珠母海里的事情也应该展开来写。但每卷书的篇幅和字数也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限制,情节和内容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在没有整体大纲的情况下,很难控制,业余和专业的水平可能就在于此了。
《怒晴湘西》
在这一卷时,我的工作时间非常宽松,时间多了相对就会写得比较从容,所以单从文字上来讲,我觉得《怒晴湘西》是八卷中最精致的一卷,因为关于现代题材的限制越来越多,所以决定把前传倒回民国时期,放开手脚狠狠开挖。
以前我曾图着顺口,随意编了发丘摸金、搬山、卸岭这三大体系,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展开,就逐渐勾勒出了这些行业的来历、掌故、传说、手法。因为以前几本都以望风水盗墓为主,导致许多人,甚至连跟风写所谓盗墓小说的人,都只知道看风水找龙脉,却不知民间有许多稀奇古怪的盗墓方式。
所以在这一卷中,把望字诀以外的盗墓手段作为核心。我觉得民国传说式的故事,一要有说书的语感,二是要有侠盗般的人物,再加上各种黑话切口,充满了历史民间故事的色彩,才会有趣。以前写黑水城一段,是试探性的,没敢往大处写,但有了以前的经验,写起来自然驾轻就熟,其中编了一套全新的概念性暗语,也就是山经,包括常胜山和月亮门等体系,完全是虚构的。
另外本卷也创造了几个记录,一是出场人物多,以前担心控制能力,没敢同时写过双主角和大批配角轮番上阵。但写了这么多也不可能一点进步都没有,这一卷的人物调动和背景描述已经能得心应手了,而且情节上对第一部做了很好的补充,也贯穿了第二部的四卷,超出了最初的计划,这是令我很高兴的。
再说一下地理背景,湘西的故事被写入文学作品中的,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但巫蛊、赶尸、落洞一类的事情,听得多了,就不会再有新意,我个人也很不喜欢,所以在《怒晴湘西》中,写了瓶山的各种传说,争取与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区别开来。
并且在这一卷里,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器械,例如蜈蚣挂山梯和穿山穴陵甲;再比如,陈瞎子使用的听风听雷之术,还有以敏锐的嗅觉闻土辨藏,都是民间流传的盗墓手段,可以算是对我自己发明的几大盗墓体系,进行了很好的总结,这是最满意的地方。另外个人感觉写得比较好的两个桥段,一是群鸡大战古墓蜈蚣,另一处是之前卸岭群盗误入水银发动的机关城。
比较不满意的地方有三处,一是花灵和老洋人没什么戏份就挂了;二是鹧鸪哨同六翅蜈蚣落入无量殿,这一节描写得比较混乱;三是发现丹房的桥段比较平。
《巫峡棺山》
作为全书的最后一卷,《巫峡棺山》这一卷的任务比较重,最要命的是字数,根据合同约定的字数来算,第二卷的前三册,每一册少了三万字左右,只好都加到最后一卷中,所以本卷是超长篇,足足多了半本书,但即使是这样,最后一卷的篇幅也显得不够用。
在计划中作为全书主线的四枚铜符,象征着通过不同形式存在于天地间的四种生命状态,本想每部引出一符,但那样一来,就需要至少五册,只好简化了一些情节。
另外也打算在这一卷中,把《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成为残书的真实原因,以及摸金符上代主人的故事做出交代。《鬼吹灯》全书起于《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残卷,最后也将终于《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当年被毁的往事,除了地仙村探险的内容,最后一卷中还包括了这些情节。
除此之外,还在本卷中说明了,为什么只剩下三枚古符,以及发丘印在明代被毁的历史,故事的地点发生在长江三峡附近,地理背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棺材山,情节发展上的转折很大。
长江三峡长七百余里,两岸连着无数山阙,层峦叠嶂,这里自古就是神秘的巴蜀文化与巫楚文化交汇的区域,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数不胜数,其中多少有一些上古历史的投影;兵书宝剑、千年栈道、峭壁悬棺……给后世留下了无数想象空间。
作为通篇贯穿的主要线索——《观山指迷赋》,是一段类似于民谣的口诀,包括《观山掘藏录》,本来都是我另一部作品中的原创内容,因为2007年的写作计划改变,临时变为了《鬼吹灯》第二部,所以都被用在了本书中,另外一部书就此取消,以后也不会再以任何方式出现。
本卷中我最满意的地方有三处,一是金丝雨燕搭建的无影仙桥;二是观山神笔,画地为门;三是乌羊王古墓中鬼音指迷。另外,关于黑猪开河,的传说,以及棺山盗骨图的来历,算是灵机一动的神来之笔。在虚构的故事情节中,融人许多大家都知道的传说,比如天河鹊桥相会、神笔马良,还有古画《群贼盗墓图》,这些或真或假的传说,都在《巫峡棺山》中以全新的角度进行了解构。
缺陷是由于最后一卷中要表现的内容太多太集中,不免有些地方没有深入展开。显得仓促了,结局并不能说是圆满的,毕竟多铃终于死亡。与我初期一味喜欢不可思议事件的态度不同,对于用了两年时间写就的超长篇作品来讲,平淡朴实才是真。在最后的六章里,我主要想阐述一下《鬼吹灯》全书的理念,“鬼帽子”这三章,是说不能迷信风水,“天人一体”的概念是在心而不在地;最后“物极必反”的三章,则是说明摸金校尉保身求生之道。 最后再说一下我的作品《鬼吹灯》两部八册,始自《精绝古城》,终于《巫峡棺山》,按我的想法还可以再写八本,但是,新的计划已经酝酿成熟,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所以已经没有再往下写《鬼吹灯》的计划了,这部书到此为止。
在此特别感谢所有喜欢这本书的读者朋友,并且感谢起点中文网、安徽文艺出版社,以及千喜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各位老师,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鬼吹灯》这部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