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明编著的《难忘的书与人》中的读书小记和文学评论,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而贯穿其间的是静心读书时才有的单纯的热爱和追求;而稿中有关编辑工作的文章,或谈编书往事,或回忆同行前辈,充满了对日渐远去的出版传统和编辑精神的感怀之情。其文字平实从容之中见优雅,可读性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难忘的书与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汪家明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汪家明编著的《难忘的书与人》中的读书小记和文学评论,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而贯穿其间的是静心读书时才有的单纯的热爱和追求;而稿中有关编辑工作的文章,或谈编书往事,或回忆同行前辈,充满了对日渐远去的出版传统和编辑精神的感怀之情。其文字平实从容之中见优雅,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难忘的书与人》作者汪家明数十年来与书为伴,以书为业.爱书甚深。《难忘的书与人》中的读书小记和文学评论,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而贯穿其间的是静心读书时才有的一闪的感悟和单纯的愉悦,书中有关编辑工作的文章.多有与三联书店相关者,或谈编书往事,或回忆同行前辈,津津乐道,充满了对日渐远去的出版传统和编辑精神的尊崇和神往。其文字平实矜持之中见优雅,好读。 目录 写在前面 卷一 叶雨书衣 为叶先生编书 “二老”的事 一本书的编辑出版史 翻档偶记 为书籍的一生 书痴范用 最后的贺卡 与同行谈心 卷二 书日月 书中的印记 被遗忘的书 编读手记 久违的情感 四里山与致远书店 我的书架观 在校办刊纪事 卷三 不死的《死魂灵》 悲剧的诞生 基督山恩仇 名家之宠 冰岛渔夫 从市集上来 顿河岁月 几代人的情和缘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土英国 卷四 卢梭先生 湖畔的梭罗 文心与佛心 陋巷里的弦歌 汪曾祺的文与画 张炜小说集序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 《张家旧事》新版小引 试读章节 《图片中国百年史》虽获得当年的国家奖,并取得好的市场效益,但我有许多遗憾和不满足:一是许多有意味的照片,因限于篇幅和体例未能收入;二是人选的老照片,未能得到充分的文字阐释。比如蒋介石和他的第三任妻子陈沽如的合影,虽然画质极好,人生含义颇深,但因其他领袖人物如孙中山、毛泽东等都不过多涉及私生活,而这幅照片背后的故事也不是简单可以说得清的,所以只好弃用。 为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我们共收集购买了六千余幅照片,剩余的超过一半。这些珍贵的“下脚料”如何使用,是我当时一直思考的问题。曾有友人建议利用这些照片再出版一部《图片中国百年轶事》。我虽觉这个建议很有创意,但又想到,既是“轶事”,是茶余饭后的读物,做成一部八开的画册,岂不可笑?也不适合市场。 我打小就喜欢收藏老照片,虽然那时能得到的主要是自家长辈的照片,如母亲1930年代的照片,穿着旗袍,梳着刘海,向我展示了遥远而陌生的年代。还收藏了一些名人照片的复制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高尔基、鲁迅……如今面对这样多遥远年代的留影,如同面对丰富的宝藏,梦中都无法释怀。也许是想得多了,有一天正浏览新一期《读书》杂志,忽生一念:何不像《读书》这样,将大部头的《轶事》化整为零,编成一种小小的、连续性的读物?每辑选照片若干,配以文章,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名称可作《照片与往事》……我是编杂志(《山东画报》)出身,有了题目,随即设计出一些栏目:私人相簿、名人一瞬、故时风物、秘闻片影……《读书》中有一个可由作者随意发挥的栏目“抒臆集”,我就设想一个“凝望集”,意思是凝望老照片生发联想。我把这些设想告诉同事们,大家觉得可行,但题目不响亮,不像一个连续丛书的名称。一天夜梦中忽然想通:就叫“老照片”——原汁原味。一目了然!这个题目得到一致好评,尤其是我们的直接上级邹本东,他兼职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当时还兼任山东画报社社长,对“老照片’,情有独钟,全力支持我的想法。 1995年10月31日,在济南四里山的军区第五招待所,出版社年度选题讨论会上,《老照片》正式列入次年的出版计划。从一开始我就对出版《老照片》做了长远打算,为此专门成立一个部门,请资深编辑冯克力来主事。开始他很犹豫,因为生性比较散淡,不愿意被什么事情捆住手脚。但我认定他是此项工作的不二人选。编《老照片》的人必须既懂照片,又对历史感兴趣,有很好的文字功底,而且要有办杂志的经验。1985年,《山东画报》杂志在全国画报界率先开始了内容和形式的变革,一改几十年来简单图解新闻的画报报道方式,加大文字量,讲求文章的艺术性,图文并茂,立体地表现社会、人生。那时,克力和我(还有姜奇)都是变革的始作俑者。那次改革在行业内影响很大,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全国画报的面目。此时,姜奇已去其他部门工作,所以,只有克力来做这项工作我才放心。经我劝说,克力终于同意了。第一辑做了许久才出来(前后大约一年),社里许多同事都参与了组稿。根据我的要求,美编蔡立国摹仿《读书》的内文版式进行了设计,封面则以克力捡来的一枚秋天的红叶拍照后做装饰,有很浓的怀旧感。也就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四个印张,三十个题目,八十三幅照片,七十千字,首印一万册,定价陆元伍角。正式出版为1996年12月。其中的作者多是我们的朋友、同事,如张炜、李继锋、于青、叶涛、吴兵等,克力自己写了两篇,我写了三篇(其中一篇是《蒋介石和陈洁如》),另外我还写了一篇短短的“书末感言”…… P13-14 序言 编一本比生命还长的书——哪个做编辑的不想呢? 转眼间做编辑已经三十年了。若将在大学编刊物乃至少年时自写、自编、自画插图的“文集”算在内,则有四十多年之久了。编书的梦似乎是毫无来由、不知不觉地做了这样久,至今也不能说清醒。 少年时写诗、散文、小说,也写所谓的“杂感”,然后编目录、页码,起书名,装订,裁切,弄了好几本,后来在某种思潮和情绪的推动下付之一炬——这大约是许多文学爱好者的经历。大学期问编了四个名目的刊物,先是自办,后是系办,再后是校办,均忝列“主编”。这些刊物倒是保存下来了,至今压在箱子底,若翻出来看,编校肯定不合格,但其中文章后来多在公开刊物发表,其中作者也有当今的博导、名家。若仅以培养作者论,或还值得炫耀? 也算因缘际会,大学毕业教了两年书之后,还是回来做“编之梦”:在一家杂志做了九年;后受命操办一家出版社,一干又是九年;调来京城出版社,忽忽也已十多个年头了。在杂志所做,最难忘《运河风情录》、《青岛·老房子的故事》两个专题,各连载一年。在出版社二十年策划和编辑了一百多本书,其中有些书仍在再版,多数却销声匿迹;有过成功的喜悦(如《老照片》),也有遗憾和痛的败绩。 令我深深遗憾的书,莫过于孙犁的《芸斋书简》。《芸斋书简》是孙犁数十年的书信集,分上下两卷。他是一个不喜欢见人而喜欢写信的人,也是一个珍惜自己文字的人。晚年,他请朋友帮忙收集自己的信件,前后多年,并多次在与朋友通信中,感叹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直到1997年秋,由我责编、蔡立国精心设计的《芸斋书简》终于出版。我专程去天津送书。孙犁当时八十四岁,已封笔两年,大多时间躺在床上。书交给他时,他似乎十分冷漠,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芸斋书简》印七千套,销售不理想,最后打折处理了。 还有《百象图摘》和《成长文摘》。 世有“文摘”久矣,而无“图摘”,而现代图片类图书的极大丰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摘”能够成立。起初起名《万象图摘》,但有《万象》杂志在前,遂取“人间百象”之意而命之。得有关部门许可,从第一期就以16开、月刊形式出版,但用的是书号。为此专门成立了编辑部,其中编辑、通联、翻拍、资料、设计人员一应俱全,月月由我主持召开编前会,拟定栏目结构和内容,并撰写编前语;编辑部诸君投人了极大心力,同时还要顶着亏损的压力。结果是,虽然赢得一些喝彩,但咬牙坚持二十个月,出版十八期,终因未能申请到正式刊号,无法扭转亏损局面而忍痛停刊。真是前功尽弃,于心不甘啊! 《成长文摘》是朱正琳的主意。在一天夜里,我们聊到凌晨3点,决心把这份办给心智特别活跃的高中生以上读者看的杂志做起来。朱正琳利用他的影响力,组织了一支荐稿队伍,几乎网罗了当时所有的文化英才,还延及海外文人,请他们将目力所及的好文章,尤其是一些深入浅出、适合中学生读的文章,推荐给《成长文摘》。这些文章曾经影响了荐稿者自己,也有可能作用于读者。《成长文摘》办了八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