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龙兴:五千年的长征》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作者 | 韩毓海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亮点展示 编辑推荐 "1.中国好书作者韩毓海力作,献礼作品。 2.中央党校副校长何毅亭作序推荐。 3.生动记叙波澜壮阔的中国国情变革史。" 内容简介 "《龙兴:五千年的长征》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写起,以宏大的视野梳理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全书上篇为开辟,从黄土高原、封建、郡县、国法、河西、王道与富强和贵族制这几个角度阐述了中国历史上治理体系的变迁。 中篇为稳定,以柳宗元《封建论》、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叶适《外稿》、陆九渊《陆九渊集》、王阳明《传习录》、顾炎武《郡县论》《钱粮论》《生员论》、魏源《圣武记》这些经典著作为线索阐述了封建时代的国家治理制度变迁。 下篇为复兴,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定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平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议,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和治理模式。作者认为,在这个“数千年未有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目录 一、 黄图高原 二、 封建 三、 郡县 四、 国法 五、 河西 六、 王道与富强 七、 贵族制 中篇 稳定 一、 柳宗元的《封建论》 二、 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三、 叶适的《外稿》 四、 《陆九渊集》与心学的兴起 五、 王阳明的《传习录》 六、 顾炎武的《郡县论》《钱粮论》《生员论》 七、 魏源与《圣武记》 下篇 复兴 一、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 历史与国情 三、 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 四、 新路 五、 新民主主义 六、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七、 “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 八、 改革与结构调整 九、 “持久战” 十、 危与机 十一、 初心 十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治理体系 十三、“深邃的历史视野,广阔的世界眼光”与政治建设 十四、改造中国与世界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从1893到1949》《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卡尔?马克思》《人间正道》《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等。作品曾获2018年“中国出版政府奖”,2014年2018年“中国好书奖”,第八届、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8年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文学奖等,著作已被翻译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尼泊尔语等多种语言。 文摘 "自 序 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5 000年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我们思考、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就有必要回顾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大事因缘”,哪怕是非常简要、粗略的回顾。 但这不是一个人能干成的事情,当然更不是我这等无知者仅凭“无畏”、想干就能干成的事,更何况实在也没有谁要求、布置我去这样做。于是,我一度甚至以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本身就近乎无事生非。 人们写书,总是基于各种各样高远的理由,而我的理由,倘若坦然地说,竟然是时时感到无聊——如果用雅致、时髦一点儿的说法,这感受大概就是所谓的“寂寞”。 有一段时间,就因为寂寞的缘故,我把古代的奏章找出来抄写,从《商君书》到康有为的《上清帝七书》。我抄书的地方就建在清代成亲王永瑆旧宅的废墟上,夜里,这园子里是一个人也没有的,从古树的缝隙里能够看到对面圆明园寥落的灯火。秋天的夜空,如同无际的大海,月明时的窗外,云在天际走,仿佛沧海上行着的帆。 四周一片静谧,而心就这样沉静下来。 IV 龙兴 于寂寞与沉静中,我时时感动于前人的勇毅与艰难,慨叹于他们的走投无路与奋然前行,同时感到了更大的寂寞,竟然想起了这样的话:“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无语。雁不到、书成谁与”——沉静下来,就似乎听到远山远水隔不断的呼唤和呐喊,而这呼唤和呐喊又时时使我在平静中感奋,于寂寞里惊怵。到了这个岁数,年轻时经常走动的朋友,因为“忙”的缘故,彼此早已不大走动了,而这也许更是因为心的隔膜,彼此早已没有什么可谈,枯坐着避过对面的眼神,使我时时感到时光不能忍受的漫长,同时分明感到:正是这样虚浮的时光,将我们与历史、与远山远水的呼唤和呐喊隔绝开来。终于来了一位,是多年前也在这院子里常常谈天的,只是自他担了要任后,已很少来往了。那天夜里,偶然从楼下经过,他看到只有我的屋子还亮着灯,忽然就踱上来。开门后,彼此默然良久——从眼神里,我分明感受到了他的疲惫和寂寞。“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啊!”他翻了我的笔记,断然决然地鼓励说——这语调,仿佛间使我想起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我忽得一振,但彼此看着对方灯下的华发,情绪随即暗淡下来,我低声说:“而我倒是觉得什么意义也没有……何况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只是无聊而已——”“嚯!‘大事因缘’——你起码可以给学生讲它一两件,这对年轻人是很有好处的。” “没有人爱听的,现在的学生,你是不知道的——” “现在又怎么样呢?青年学生,就像当年的你我,总是追求有意义的 自序V 人生——”我想说,现在的学生,早已不似当年的你我,而且,如今反感于“意 义”的,岂止是青年学生。马克思创造过一个词——“有节制的利己主义”,且感慨说,“这种利己主义表现出自己的狭隘性,并用这种狭隘性来束缚自己”。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的实质,其实就在于这种“有节制的利己主义”。我想,这恐怕便是马克思深以为“寂寞”的根源所在,这甚至也就是马克思判定自己的工作在当时的德国“没有意义”的原因。而所谓“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向也绝不仅仅是说当年的德意志帝国。我想说,如果“有节制的利己主义”算是一种“症候”,恐怕就连如今的你我都有。然而,看到友人疲惫而执着的目光,以及他的华发,这些扫兴的话,终于没有再说出口。我知道,他毕竟是洞达的,有一种行走叫“宦游”,而其中所谓寂寞,实际上绝不在我之下。翻着这些笔记,他从我这里拿了一支烟,抽起来。我们就这样对坐抽烟,再也无话。临行,他握着我的手——是如同年轻时那样的紧握,而目光里竟然似乎有了乞求:“你毕竟可以试一试,也算是为我们,你看我,现在即使想做这些,也不可能了,至于你,毕竟还好,起码时间是自己的。何况,人活在世上,不能只想着他自己一个人吧。”我默然送他到楼下,月光满地,我就这样看着他一步步地走到了月光里,想起一句话——“高处不胜寒”。于是,到了下学期,我的一门新课就这样列在了课表上,课程名 VI 龙兴 “唐宋以来经典文献选读”,而这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因为受了夜访的故人的“蛊惑”。而结果自然不出我所料——起初,听课者熙熙攘攘,挤了一屋子,其状如同赶集,而到了学期末,敢于参加考试,“以身试法”的却只有5 人了——这成绩自然是我当教师以来糟糕的一次。我知道这门课对于初出茅庐者委实太难了,只是这种难反而激发了我的勇气或者脾气,毕竟,与学生为难,又何如与自己为难——于是,假期里把讲义改了又改,发给了我过去参与编辑过的刊物,而如今的编辑正是过去的学生。不久,学生回信说,文章固然令他“醍醐灌顶”,但主编有两点意见:一是文章太长,也太难了,“本刊水平所限”,竟不知道怎么删改;二是这文章讲的是历史上的奏章,而奏章则不属于“国学”。 原来如此…… 如今讲“国学”的人多了起来,但究竟什么是“国学”呢?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大致分为4 种:一是经典研究(儒);二是治国理政的学问,或政治研究(笔);三是事实的归类和辨识(学);四是诗词歌赋(文),即我们今天所谓的“文学”。此所谓:“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中华传统文明,当然不等于诗词歌赋,就是因为其中蕴涵着治国理政的宝贵遗产。“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金楼子·立言篇》中说:“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所谓“文笔之分”,“笔”就是奏章,就是治国理政的经验与 自序VII 学问。 如今讲“文”的人极多,而对于“笔”的重视不够,几乎就是完全无视,这里的原因,我以为无他——人们如今需要些轻松的东西,文章还是轻松些好,写文章的人好不要与编辑和读者为难。进而言之,文人不必管国事,国家也不要管文人——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如此好,而在如今的“主编”们看来,我把“国事”扯进了“国学”,这就是无事生非,就等于破坏了“国学”。但这岂不恰是千年的积弊,正如刘师培所谓:“夫中国之学术既以非干涉为宗旨,故中国数千年之政治亦偏于放任……虚浮之习,朦混之弊,层出不穷,则中国之用法,悉以放任为政策,未尝有任法为治之一日也。”既然彼此“水平所限”,再跟他们说这些,还有什么意思呢?自从写文章以来,我次品尝到了“被退稿”的滋味,且还是被自己的学生,被自己过去编辑过的刊物——我从此知道,老师不必为难学生,写文章的人更不必为难编辑和读者,如果一定要认真较劲,那你就只能自己跟自己玩。 鲁迅说过,“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然而,如今想来,大约也就是从这里,我终于读出了使鲁迅工作下去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无他,其实无非就是“寂寞”而已。我从此也方才知道,这世界上大的寂寞,其实就是所谓“挖山不止”。“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这又是怎样的“愚不可及”。 VIII 龙兴 恰是因为这样的教训,我豁然开朗于中华文明的伟大精神,便从此下定了决心,在这寂寞中前行。于是,我终于动手开始写《龙兴:五千年的长征》这本书。扪心自问,这能算历史吗?据说,历史,是关于记忆的。鲁迅在《范爱农》里写过一件事:当年,革命党人徐锡麟(号“光汉子”)刺杀清浙江巡抚恩铭被捕,恩铭的亲兵把徐锡麟的心肝挖出来,炒着吃了。这描写自然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深刻。而至于这种施暴的原因和动机,我则是很久以后才知道的。今年夏天去井冈山,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同志告诉我,当年还乡团杀回来,抓捕赤卫队和红军,就把他们的心肝挖出来,炒着吃——但这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恐惧。古来的风俗是这样的:杀了一个人,他的灵魂就会来找你报复,只有把他的心肝挖出来吃了,他的躯壳就没有了灵魂,于是,杀人者就会免于被鬼魂报复。其实,曼努埃尔·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中写过同样的事:美洲殖民者用一种巫术摄取了印第安人的灵魂,使他们不能思想,没有记忆,不能反抗,成为终日劳作的“僵尸”奴隶。我想,这就是所谓“诛心”的意思吧!鲁迅晚年写了《女吊》,这篇文章歌颂一个美丽的女吊死鬼,她死死地缠住了自己的敌人,“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使其不得安宁。鲁迅临终前还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基督徒临死前要忏悔,以饶恕自己的敌人,而我想了一下,我不希望被饶恕,至于我的敌人,我也一个都不饶恕——我做鬼也要记住他们,我也希望,他们能够记住我。 自序IX 在“意义”到处被解构的时候,如果说到“意义”,我们的历史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在于,在中华民族已经走过的5 000 年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有着许多内外敌人,我们的历史就是前赴后继,与内外敌人不懈斗争的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 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鲁迅的工作的意义,鲁迅的写作的意义,我以为——在很大的程度上,往往竟是因为他的敌人,直白地说:是为了使敌人长记性,是为了给他们一个难以磨灭的深刻教训——我想,毕生的奋斗其实也是如此。因此,他们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历史与其说是关于记忆的,还不如说是关于报应、关于报复、关于革命的。革命史观,大概已经被“学术界”解构得体无完肤了,但我是赞成这样的史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革命与改革的历史,因此,我把它称为“五千年的长征”。马克思渴望他的书有“真正的读者”,所以就不想在一本书的序言里便把“结论”事先告诉他们,他说,“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只是经不住恩格斯、拉萨尔的苦苦劝说,他方才极不情愿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自己的研究心路、“骨架”和方法做出了简要的概括——尽管这无论对于读者还是作者自己都是必要的,马克思还是对这种广告式的“内容简介”感到不满,于是他在文章开头执拗地重申:写作只是“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问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