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自古文脉悠长,名人辈出,群星闪耀,特别是其历史文化,人文掌故、风俗美食、精神面貌等等,
你可以在《绍兴有意思》中触到这座古老城市的细密的纹理,以及绍兴人那浸润着墨水的涵养和撑在骨头里的气节。
冯建荣
浙江绍兴人。
历史、文学、书法爱好者。
爱国爱乡爱家,喜欢感知越中大地上曾经弥散的神圣的文化灵光,欣赏越地天空中曾经闪耀的迷人的精神彩虹。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越语》
被称为“中国文化圣地”的城市屈指可数,绍兴就是其中之一。
本书作者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他用平实又诙谐的语言,数百个或长或短的段子,描绘了绍兴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用500个长长短短的段子,描绘了绍兴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
1
绍兴这个地方,真是有意思。
绍兴的山有意思,因为山有金木鸟兽之殷。
绍兴的水有意思,因为水有鱼盐珠蚌之饶。
绍兴的物有意思,因为物有种养工贸之丰。
绍兴的人有意思,因为人有精一危微之德。
绍兴的文有意思,因为文有辞章书艺之佳。
绍兴的城有意思,因为城有山水人文之绝。
2
越山“四有”。
绍兴古称“越”,故越地之山称越山。
越山有人文之特,每座山都富有人文底蕴,充满美丽故事。
越山有数量之多,其面积占了市域面积的七成。
越山有连绵之形,每座山的山脉,平缓连绵而不分你我;山脉之
间,连绵不绝而大体弥缝。
越山有江河之伴,曹娥江与浦阳江两大干流及诸多支流流淌在山间,山与水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交相辉映的美景。这山水,便生发了越地的一切。
3
“山”字形地形,造就了绍兴的地貌大势。
绍兴的地形骨架,是名副其实的“山”字形。这种地形骨架,造就了绍兴“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的地貌大势。
会稽山耸峙于中,是“山”字的第一笔“竖”。龙门山绵延于西,是“山”字的第二笔竖折中的“竖”。天台山蜿蜒于东南,是“山”字的第二笔竖折中的“横”。四明山逶迤于东,是“山”字的第三笔“竖”。
“山”字的两个凹槽,分别为曹娥江与浦阳江,均由南而北流入钱塘江。曹娥江流经处,形成了新嵊(新昌、嵊州)盆地与三章(三界、章镇)盆地;浦阳江流经处,形成了诸暨盆地。
“山”字上面的空白处,便是市境北部的绍兴平原。
这种地貌大势,最终形成了“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结构。
这种山地丘陵兼备、台地盆地相融、平原河网一体的地貌,恰似一幅错落有致、旖旎多彩的自然风景画。绍兴的一切,便由此而生。
这真是上苍对绍兴人的恩赐。
4
孔子给会稽山定方位。
会稽山是绍兴的脊梁。关于它的地位,可以从2500多年前,孔子对这座山的关注与了解,来加以认识。
《国语·鲁语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吴伐越,堕会稽……仲尼日:‘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这里边,同时出现了越、会稽、会稽之山、禹、防风氏等地名、山名、人名,不仅说明了会稽山就在今之浙江绍兴,也说明了会稽山早在2500多年前便已闻名天下。
会稽山,是一座由圣人定方位的中华人文圣山。
5
会稽山是中华祖山。
在先秦的典籍里,会稽山的地位十分尊崇,被列为中华九大名山之首、四大镇山之先。《周礼》在排列九州、九山时,就将扬州及其山镇会稽山排在首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黄帝尝于此建“候神馆”,并留下了“金简玉字”之书。
舜在此留下了舜江、舜井等诸多遗迹,后人还建了舜王庙等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