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编者文若愚编写了这本《道德经大全集》。本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德经》两篇。《道经》强调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规律,合乎自然规律,才能和谐地生存。《德经》说的是,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上位者卑谦若谷,下位者为而不争,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本书为人们重新认识本真的自我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它有助于读者放下浮躁的心态。认识自己,把自我融入自然,达到率性天真、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编者文若愚编写了这本《道德经大全集》。《道德经大全集》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并翻译原文,并针对每章内容分别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等三大方向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案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现出多方位的立体化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好体会和感悟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认识问题的辩证法
老子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句话中提到的两对重要的概念是美与恶、善与不善,或者按照当代语言的习惯,将其叫做美与丑、善与恶。美、丑、善、恶是什么呢?它们与桌子、板凳、石头、玻璃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就是一种客观的指认,一种用具,它是桌子,就不能管它叫做床;它是一块石头,就不能管它叫做木头,也就是说,这些概念是很分明的,有着明确的定义。但是对美、丑、善、恶这一类的概念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评判标准的,一个人,你说他长得美还是不美,有什么标准可供评论呢?是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而说他美或不美,只能凭借自身的感受来讲,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是怎样产生的呢?老子说: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了,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了,不善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意味着,人们是在有了认知的基础上才生成了价值判断。
人类是万物的灵长,具有超然的智慧,能够对自然界进行极大程度的改造,但是,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警告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后来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有现实所指的,就比如工业的发展来说吧,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种财富的规模是空前的,但是与此同时,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又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人们反过来又需要将创造出来的财富用于修复环境、维持生态,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再有,核能的开发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量来源,可是核武器却威胁着整个世界的安全,人类能够利用一个小小的原子核来为自身服务,同时也制造出了足以将整个世界毁灭的武器,这就是人类智慧的“双刃剑”。
老子接着举出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一系列对立的概念,并且指出了它们彼此之间共同的关系,即两者相比较而显现,相对应而依存。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音”和“声”这对概念。另外几对概念,显然都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音”和“声”之间似乎并不是对立的。这涉及到古今语言的演变问题,现代汉语中有“声音”一词中包含两个词素,“声”和“音”,这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别,可在古代汉语中情况是不同的。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单独地说“声”或“音”,而在古代汉语中它们各自是一个独立的词,“音”指的是乐音,是优美悦耳的声音;“声”指的是普通的、不那么动听的声音,所以,“声”和“音”也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
老子说,不论有无、难易,还是长短、高下等等,它们的区分都是相对的,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可以具体地来分析一下:什么叫做“有无相生”呢?最典型的就是一个生命从孕育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一个生命,在孕育和出生之前,是不存在的,是“无”;而出生之后,有了形体,就成为了“有”,这就是“无”之生“有”。而生命在死亡和朽灭之后,就又不存在了,又成了“无”,这就是“有”之生“无”。因此才说,“有无相生”。
什么又叫做“难易相成”呢?面对同一张试卷,有的学生能够答出很高的分数,有的学生却只能答出很低的分数。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讲,这张卷子是容易的;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这张卷子是难的。如此来看,同一张卷子,就具有了“易”和“难”两种色彩,这就是“难”和“易”的相互转化,即“难易相成”。
至于后面的“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也都是一样,总而言之,这一切的区分都是相对的。那么,老子指出这一道理的用意何在呢?他决不是说因为全部的价值判断都是相对的,所以这些判断就都没有什么意义了,老子是想提示人们:要看到差异之中相同的一面,不要将差异绝对化。另外,老子也深刻地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价值取向都是有着它的对立面存在的。人们在崇尚美的同时,也就承认了丑的存在;在张扬善的同时,也就表明了恶的存在。反过来,如果无所谓美,又哪里来的丑呢;如果无所谓善,又哪里来的恶呢?这也就如同没有光就不会有影子一样,而影子的出现也意味着光的存在。
老子的这一论述是饱含着精邃的辩证法智慧的。在《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一则“自相矛盾”的寓言。楚国有一个做买卖的人,在他售卖的货物中既有矛,又有盾,矛是用来攻击的武器,而盾是用来防御的武器,它们的作用是相对立的。这个楚国人在向人们介绍自己的矛是多么的锋利时说:“我的矛啊,世界上所有的盾都挡不住它。”一会儿,他又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盾是何等的坚固,夸口说:“我的盾啊,世界上所有的矛都穿不透它。”这时,有个旁观者就出来问他:“那么,用你的矛去攻击你的盾,又会怎么样呢?”这个人一下子就被问住了,哑口无言,直愣愣地呆在那里,真是好不尴尬啊!他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他没有意识到,矛的锋利和盾的坚固都是相对的,如果说一支矛是很锋利的,但是对于一支更加坚固的盾来讲,它就算不得锋利了,而这支很坚固的盾如果遇到了一支更加锋利的矛,恐怕也就算不得坚固了。矛在锋利的同时,也蕴含着不锋利的因素;盾在坚固的同时,也蕴含着不坚固的因素。而这个人将矛的锋利和盾的坚固给绝对化了,这就好像只见到了阴影,而忽略了光明一样。所以,老子提示我们,在说话和做事的时候,要常往事情的对立面去想想,这样才可以令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变得更为周全、妥善。
再举一个例子,在募捐的时候,大家会对捐款的人产生一种敬意,认为捐款是一种善举。那么,如果说捐款的人是有善心的,那些没有捐款的人就没有善心了吗?这就不能一概而论了,有的人没有捐款,可能是因为他一时还没有得知相关的消息;有的人可能因为自己的经济条件确实很困难,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我们能说他没有捐款就是缺乏善心的吗?而问题还不止于此,对于那些捐款的人来说,他们肯定是有捐钱多,有捐钱少的啊,那么,能够说捐钱多的人善心就更大,而捐钱少的人善心就比较小吗?当然不能这么说,这其中同样有着善心之外的因素存在。那些捐款很多的人,他们就全都是大慈善家吗?也未必,有的人之所以捐出了很多钱,可能是出于面子的关系,更有甚者还有可能通过捐款来为自己沽名钓誉,在这种情况下,善良的心意反倒退居其次了。这样看来,善人和不善的人岂不是没有办法区分了吗?当然也不是这样,还是有办法进行区分的,只是不能全凭捐款的行为来做评判,不能简单地以某种表面现象做价值判断的依据。
无为乃是大智慧
老子在这一章接下来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即,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姿态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什么叫无为的姿态,什么叫做不言的方法呢?“无为”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我们对其一定要做出正确的理解。“无为”是老子一贯的主张,而所谓“无为”,按照字面,很容易理解成无所作为,或者是什么都不做,而这决非老子的本意,老子的“无为”讲的是无心于为,也就是顺其自然,不是自己特别地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同样,“不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不是为了要别人必须怎么样来做而自己去说了很多。
在老子的语境里,有为的意义近似于“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农夫想要庄稼长得更好一些,于是便去每天将庄稼往上拔一点,这样表面上看是帮助庄稼长得更“高”了,实际上却是违背了庄稼生长的规律,反而促使其死亡。而圣人的做法便是不去管庄稼,让其顺遂自然的天性去生长,结果看似没有农夫“勤劳”,实际上却使庄稼获得了最好的生长。由此可知,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无不当地为,是不妄为,而恰到好处地为。
为什么圣人会这样呢?我们先来说一下什么是“圣人”。所谓“圣人”,简单地说,就是修养极高而智慧通达的人。老子在这句话的开头用了“是以”二字,这就表明了前后句子间的因果关系,正因为一切的价值判断都是相对的,所以才不需要人力的强为,你想要达到一个好的目的,然而这种好是相对的啊,你在达到了好的一面的同时,不好的一面也就随之产生了。
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故事中老翁的处世态度就可以称作“无为”,他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家里的各种幸运的、不幸的事件都是淡然处之,完全没有大悲大喜之情,而只是顺其自然地、平和地来看待。有了这种心态,就不会对世俗之中的利害得失看得那么重要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菜根谭》里讲:“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这些话表达的不都是此般境界嘛?而这种境界就是通常所谓的达观。所以,老子讲的“无为”,不是告诉人们什么都不用去做了,如果田不去种了,粮食哪里来呢?没有了粮食,吃什么呢?不吃饭,人怎么能活得下去呢?这显然是很荒谬的,老子怎么会讲出这样无知的话呢?老子真正要告诉人们的是,田还是要种的,但是要顺应庄稼的自然生长规律,适时地播种、施肥,合理地耘草、收割,而不要拔苗助长。
清王朝最终的覆灭,就是以载津为首的那帮无知的“天潢贵胄”想“有所作为”,而多次拖延君主立宪时机造成的。名噪一时的巨人集团,也是因为在强烈的“大有为”冲动下,盲目扩张而走向崩溃的。 老子“无为”的本质,是希望人类行为做事,要遵循大道,不可违背规律。.另外,他提倡“无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君不见,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打着“有所作为”“造福于民”的口号,推行自己的政策,结果不但没有造福于民,反而变相剥夺人民利益,置国家于险境。隋炀帝杨广,自持才能无人能比,征高句丽,开运河,哪一样不是打着扬国威、利民生的旗号,但其“有为”的表象下,实质上是想一展私欲,要向天下宣示:“我杨广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最伟大的人物。”其“有为”的结果,是隋王朝的分崩离析,是天下民众的生灵涂炭。杨广有为,图的是虚名,更有一些人,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为自己谋私利。西汉吴王刘濞,赤裸裸地造反,不也打出“为国清除奸臣”的口号吗?老子正是看透了这样的无耻行径,才提出“无为”的主张,他希望以此来阻止那些野心家祸国殃民的行为。
“无为”的思想是老子哲学中一以贯之的基本线索,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地位,务必要深入把握,正确理解。P11-13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地日益深入,《道德经》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000多种,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他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甚至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关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史籍记载很少,西汉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就已搜寻不到详尽的资料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室的官员,管理着广泛的书籍以及文献资料。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道德修养,参悟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巨人。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通过两条途径来研究、探索《道德经》。一条是修道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乃至整个生命,在实践《道德经》的理论,在探索《道德经》的奥秘。但是,终因本性的差异和体验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条是治学的。他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仰天掘地,冥思苦索,虽然穷经皓首,注解汗牛充栋。但是终因种种局限,文者说文,字者道字,对于《道德经》的真谛,仍是隔雾看花,未得其真。有的甚至南辕北撤,相去甚远。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我们编写了这本《道德经大全集》。本书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道德经大全集》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社会动荡、人事纠纷、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并翻译原文,有全面细致的解析,并针对每章内容分别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等三大方向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案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现出全面多方位的立体化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好体会和感悟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顺“道”处世,做人自然圆融通达,左右逢源;依“道”经商,商战自然无往不胜,一本万利;循“道”从政,仕途自然事事亨通,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