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郑石岩编著的《清心九书(2)》内容介绍:佛法所谓的清凉心,不是要我们消极地逃避生活,而是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放下虚幻的我相和执著,从自己的茧中解放出来;使自己更坚强、更自由、更有能力过丰足的生活。
佛法传授的是生活的智慧,而非生活的知识,它能指导我们转败为胜,由弱而强;能引发我们过创造性、自由自在的成功生活。
人唯有透过生活的实现,而又不受制于实现,那才是净心,才是真空妙有,入无生忍。反之,若一谈修行,便一切放下,心灵成为废墟,不但助长无明,也走向断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心九书(2)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郑石岩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郑石岩编著的《清心九书(2)》内容介绍:佛法所谓的清凉心,不是要我们消极地逃避生活,而是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放下虚幻的我相和执著,从自己的茧中解放出来;使自己更坚强、更自由、更有能力过丰足的生活。 佛法传授的是生活的智慧,而非生活的知识,它能指导我们转败为胜,由弱而强;能引发我们过创造性、自由自在的成功生活。 人唯有透过生活的实现,而又不受制于实现,那才是净心,才是真空妙有,入无生忍。反之,若一谈修行,便一切放下,心灵成为废墟,不但助长无明,也走向断灭。 内容推荐 由郑石岩编著的《清心九书(2)》从三大方面叙述清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对于缓解精神紧张,工作压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普遍蒙上一层忧郁的烦恼和紧张的不安,《清心九书(2)》是为了拯救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而写的,透过佛学的《唯识论》《华严经》的精神法界和《般若经》上的觉悟与智慧,再由中观的方法契入积极的生活层面,融入了世出世间法不二,福慧不二,和大乘菩提行的究竟了义,能引发我们过创造性、自由自在的成功生活。 目录 清凉心 菩提行 第一篇 清凉心与实现的生活 第一章 自我的醒觉 第二章 意识与业力之净化 第三章 醒觉与实现的生活 第二篇 菩提行与精神法界 第四章 伦理的精神法界 第五章 中观的生活智慧 第六章 信仰与实践 清心与自在 第一篇 生活的智慧 第一章 大自在的生活智慧 第二章 超越我有肯定我是 第二篇 万法唯心的奥妙 第三章 从心力动能中实现本真 第四章 化烦恼为菩提 第三篇 悟的喜悦 第五章 慈悲带来丰足自在 第六章 从日常生活中开悟 第七章 从清心中孕育活力 第四篇 消除紧张与焦虑 第八章 转苦为乐 第九章 焦虑尘劳的解脱 第十章 活出清心自在 禅语空人心 第一讲 无处青山不道场 第二讲 自在无碍永无拘 第三讲 清心自在步红尘 第四讲 慈悲纵横处处彰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 第六讲 还须安禅制毒龙 第七讲 菩提自性本光明 第八讲 一曲禅歌乐有余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 试读章节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为自己所作的茧里头。这个茧就是心中的“自我”,它包含了许多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我相(对自己的看法)、知识、情感和情绪等等,当然也包含了光明的毗卢自性。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由自我衍生出来,所有表现于情感的执著,情绪的变化,乃至快乐时的亢奋,忧愁时的悲郁,思考时的条理,取舍时的计较,都是自我的活动。 自我是我们待人处世、解决问题及追求精神生活的动力。它是过去经验的产物,也是自身智慧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它蕴藏着复杂的内容;般若与烦恼,理性与情感,全部融摄其中。 人唯有透过醒觉,才可能将“自我”去芜存菁,见光明本性,让自己从许多烦恼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由,过创造性的生活,得大自在。 自我的醒觉是佛教经典中最重要的教诫之一。事实上,佛教的宗旨就是教人醒觉。人只有透过醒觉的功夫,才能从许多攀缘和苦恼中解放出来,让自己生活得自由活泼,有创意,有智慧。在精神生活的永恒之流上,抱着光明的希望。因此,醒觉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唯一出路。醒觉本身就是一种纯净的智慧和光明面。经由醒觉我们才化掉一切黑暗,化去一切障碍,化除一切病苦。 为了提升人类精神生活,促进自我的醒觉,早期的佛教经典特别强调无常、苦、空、无我四个基本观念和修证。其主要的内涵是人生无常,整个宇宙和现象是不断变异的,无从捉摸,不可靠,不能依赖的。正因如此,生活的本质是痛苦的,是漂泊的,是空无所取,不实在的。当然,所谓的自我也是虚幻的,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片片断断的意识拼凑成的幻我,不可以把它视为如如实实,永恒存在的我。 然而,佛陀到晚年,最后演说《涅槃经》时,则又以肯定的态度,指出常、乐、我、净四个完全相反的观念。其前后是否矛盾呢?在有关佛经讨论的浩瀚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当我们远没有醒觉之前,我们必须以无常、苦、空、无我来看待自己,才可能放下攀缘,做到荡相遣执,转识成智的功夫,然后成就了见性的真常,品触到真正的喜悦和快乐(法乐),解脱一切虚妄的念头和业障,发现真正的自己,这个过程就是醒觉。所以佛陀的常、乐、我、净是他在圆寂前对着已经品触到自我醒觉的弟子们说的,而无常、苦、空、无我是对未悟见本性,还攀缘执著在我相中的弟子和为了追求虚幻的名利,尚堕于无尽苦海中的凡人说的。 自我在还没有醒觉之前,自己感到有一个确确实实的我;对自己的长相、兴趣、尊严、人缘、学问、财产、社会地位等资讯自动归纳成的“我”,有着清楚的印象。事实上,这个我是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收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因此这个我是不可靠的,是生活的影子。如果把这影子当做我,就等于生活在虚幻之中,造成本末倒置,甚至会压抑真我,造成焦虑和生活上的苦恼与障碍。这就是佛陀教人要放下我相、人相、众生相的真正原因(见《金刚经》)。 人若想活得好,活得圆满,就得从自我醒觉做起,从虚幻的我中解脱出来(无我),而用真我来生活,这就是佛经上“空”的本义。当我们从虚幻的我中醒觉过来之后,真我就不再是“见闻觉知”所形成的我。真我是不可能用语言文字来诠定的,所以就语文和逻辑思考的角度去看,它是空性。就其本身的存在而言,它是实性,所以佛经上说“空性即实性”。这个实性便是不受任何觉知或实证逻辑所定的菩提自性,它的大用就是智慧,是创造性的生活根源。 当一个人从幻我中解脱出来时,他的智慧就要大放光明,有纯净的理性,有慈悲心,能过创造性的生活。这时就产生了积极的心智,那就是积极自我的实现,也是菩萨净土之行。P7-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