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多少惆怅客(纳兰容若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梅寒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那样一个小镇,一个如今被称为叶赫满族镇的地方,数百年前,容若的先祖们就在那里放牧打猎,繁衍生息。叶赫满族镇,今属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地处长白山余脉,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丘陵半山区。这个人口不足四万的小镇,有着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春天百花争艳、百鸟欢啼,盛夏林木森森、溪水潺潺,金秋红叶漫山、果压枝头,寒冬大雪飘飞、一派银装素裹。一条河——叶赫河,穿峡越谷,自东向西流经小镇全境。叶赫镇.就如一颗北方的明珠,镶嵌在那片青山绿水之间。

与诸多历史文化名镇一样,让叶赫镇走出白山黑水为世人所知的,绝不仅仅是那里的明山秀水,还有那一串在历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孝慈高皇后,清朝第一位被追封的皇后,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曾有过一段传奇的婚姻,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纳兰明珠,康熙朝一代名臣;纳兰容若,清初第一大词人;还有后来那位慈禧太后,拖着大清走向衰亡;下诏宣布满清政府结束的隆裕皇后也是从那片山水间走出来的。

一个平凡的北方小镇,曾与一个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孝慈高皇后,清朝皇帝皆为她的子孙。算起来,这位孝慈高皇后是容若曾祖父的妹妹,该算是他的曾姑奶奶吧。正是这位孝慈高皇后,联结起了几百年前北方原野上两个庞大的家族,于是一段恩怨情仇也由此而起。

满族先人女真兴起于明朝。明代初期,女真分为三大部族: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那时候,各部族之间经常发生征战和兼并。征战中,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渐渐发展为两股强大的势力。容若的祖先叶赫部就属于这两大势力中的海西女真。万历一年(1573年),叶赫国第九代王清佳努、杨吉努兄弟二人在叶赫河畔建东西二城,兄清佳努居西城,弟杨吉努居东城,二人皆为贝勒。

万历三年(1575年),杨吉努的女儿孟古格格出生在叶赫东城。孟古,满语中为“银子”的意思,她似乎注定要为北方原野上那块熠熠闪光的“金子”而生,与他共同缔造一个金银满堂、金碧辉煌的大清王朝。

万历十六年(1588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拜访叶赫国的两位贝勒。努尔哈赤,在满语中为“金子”之意,其不凡的气度让两位贝勒心生好感,他们认定努尔哈赤日后必成大业,决定对其实施笼络,日后为叶赫国所用。彼时,孟古格格已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杨吉努从女儿那张满月般的脸庞上看到了部族的希望。那一年,十四岁的孟古格格出嫁了,嫁给比自己大十六岁的努尔哈赤,做了他的侧福晋(后被封为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就这样,叶赫部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建立了联姻关系。

这位年纪轻轻的小福晋不但容貌出众,其不凡的器量谈吐也深得努尔哈赤的心。四年之后,也就是万历二十年(1592年),孟古生下儿子皇太极。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也是大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太宗皇帝。母以子贵,孟古格格即被追封为孝慈高皇后。

政治联姻,原本就是为了各统治集团的政治利益,当彼此的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姻亲的纽带就变得脆弱不堪。当初叶赫国的贝勒清佳努、杨吉努两兄弟预料得不错,努尔哈赤确实是北方原野上一匹矫健而凶猛的狼,他们难以继续用一个孟古格格来控制他,尽管他那般宠爱她。叶赫部与努尔哈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并且战事不断。努尔哈赤一路冲锋,劲风一样在草原上席卷而过.其势力越来越强大。

当然,那段联姻也给叶赫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后来,叶赫国成为海西女真四部盟主,子承父业,清佳努长子布寨继为叶赫国西城贝勒.杨吉努次子那林布禄继为叶赫国东城贝勒。他们秉承父辈的优良传统,开创了叶赫国新的辉煌局面。

虽然布寨、那林布禄兄弟成为海西女真盟主,但是势力越来越强大的努尔哈赤让两兄弟逐渐感到不安。为了维护自己海西女真盟主的地位,遏制努尔哈赤势力的扩展,两兄弟竟然无事生非,提出讨要领土的要求,借机向努尔哈赤挑战。

叶赫国使者讨要领土的要求自然遭到了努尔哈赤的拒绝,双方的矛盾也因此被激化。布寨、那林布禄组建了“海西四部联军”,劫掠建州东界洞寨、户布察寨后,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联合蒙古三部(科尔沁、锡伯、卦勒察)、长白山二部(珠舍里、讷殷),组成了“九姓联盟”,兵分三路向佛阿拉城扑来。佛阿拉城,位于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内,该城是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在“建州老营”的废址上建起的城池宫室,分外城、内城、套城(栅城)三层。外城住着八旗贵族并驻扎八旗兵,内城住着努尔哈赤的亲属,最里层的套城是努尔哈赤的住所。那一次,努尔哈赤早有防备,在古勒山设伏,最后以少胜多,大败九姓联军,布寨当场阵亡,那林布禄受伤。那一场战争让叶赫部元气大伤,从此慢慢由兴盛走向衰败,两大部族的仇怨也由此越积越深。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二十九岁的孟古病重,弥留之际,她提出要见一见自己的亲生母亲。自她嫁到建州女真以来,就再也没回过家乡。努尔哈赤派人去请,却遭到孟古胞兄的冷遇,他只派了孟古乳母的丈夫带人前来探望。孟古含恨而去,新仇旧怨齐袭而来,努尔哈赤一气之下发兵攻打叶赫部。

孟古一去,两大部族之间脆弱不堪的唯一纽带也断了。

P9-11

作者简介
梅寒,懒散随性的七十年代女子,有时爱热闹,有时喜独处。油盐酱醋烹调生活,音乐文字风花雪月。多写爱情、婚姻、亲情、心灵感悟类文字,在期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近百万字,已出版《优选不相忘:张爱玲传》《**:传》等。
后记

世间缘,讲不清道不明,却又不知何时就会飘至你的面前,就如我与纳兰容若,与这本书。早在几年前的文字里,我曾经借他的词句去记述尘间另外几段凄凉的爱情往事。“谁念西风独自凉”“人生若只如初见”……彼时,我惊艳于这些句子,感动于它们传递的那种人生况味,却不曾刻意深究词作背后的人,还有故事。

红尘中忙忙碌碌,为了生活有太多无奈。有大半年都在路上,身心俱疲,曾经安顿心灵的书斋渐渐蒙尘。我坐不下来,更静不下来,直到那天在女儿的书案上发现了那盒精致的小卡片。

女儿读高三,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几乎让她与课外书绝缘,可那盒制作精美的小卡片还是被她放在了书案上最显眼的地方,看得出她经常翻看。每一张卡片上都是漂亮的手抄,每一张手抄旁边都绘有一幅简单素朴又不失空灵唯美的图。青衫长袍的男子临风而立,或正面,或背面,模糊的面部轮廓,朦胧的背影,再配以一首首凄凉哀婉的纳兰词,神韵俱出。那个下午,我被那盒小小的卡片吸引了。一张张细细地看下去,竟听不到窗外的滚滚市声,不知不觉就已暮色四合。

那是自年初以来,我享受到的少有的静谧时光。

我热切又焦躁地寻求一方静谧的港湾,来安放自己慌乱无依的心时,纳兰容若就那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我的世界。

一本《饮水词笺校》引我走进纳兰词的世界——个安静纯净又处处充满着萧瑟凄艳的世界。好像有一双温柔而有力的手,一日胜过一日地撩拨我的心。关于纳兰容若,关于他的词,关于他这个人物的评传,五花八门的解读让我的视线时清晰时模糊。一首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解读者眼里,甚至在同一个解读者不同的两本书里,对其理解竟有天壤之别,让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所以我决定更深入地走进他的世界、他的内心,以一本传记的形式,去靠近历史上最真实的纳兰容若。

查阅、搜集、整理、书写……其问苦累,自是不说。喜欢的事情,可能会劳人筋骨,却不会让人心灵疲累。有什么比内心的安宁更让人快乐呢?当我为了一首词的写作背景遍翻各种版本的注解时,甚至为了其中某个字访师问友求助时,其中的快乐,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在他的词里,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杂文经解里,在历史泛黄的旧籍里,我抽丝剥茧一样地梳理着他的人生故事,力争把他的每一首有背景可考的词作安置到它最初的来处,也力争将那个最真实完整的纳兰容若在若隐若现的历史尘烟中还原。这个过程进行得缓慢,却让我觉得特别值得。

爱是尊重,尊重是最大限度地贴近词人的心,倾听他胸腔里发出的声音。

在专家学者们那里,他们更愿意从宏大的视角来审视纳兰容若。对于他们来说,纳兰容若的意义绝非仅仅在他存世的那三百四十九首词中。他是满汉融合的代表、一个文化使者,于我们今天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民族意义、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

可一个普通的读者却愿意从直观的内心感受说起。我们爱他,因为他真,“真”是这个世间的大美。他的诗,他的词,不施粉黛.却天然清丽,直抒内心衷曲。于爱情,于友情,于世事人情皆如此。他发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才能在瞬间拨动后世读者的心弦。

因为他纯。他如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生于贵族之家,且身处泥沙俱下的复杂世界,却守着自己的那份真纯,直到离世——质本洁来还洁去。

因为他才情沛然。他的经世文章思接千载,文字激扬;他的诗词歌赋清新雅致,直抵人心。

红尘滚滚,再怎样被现实催迫着向前疾走,也渴望一方静谧的空间。一杯淡茶,一卷古书,静听花开花落,细数悲欢流年。纳兰容若的诗词,有着这样安顿人心的力量。

于是,我把自己送进时光隧道,伴着容若的诗词与故事穿越回他生活的康熙王朝,做了一回不一样的自己。忍不住与之一起哭哭笑笑,心也为之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甚至一度被他的忧伤与惆怅缠绕,日夜忧思走不出来。其实,无论后人怎样沉溺,于那个远去的大清第一惆怅客都不再重要。他在那里,在他的诗词文字里,且悲且喜,永远做他自己——天地之间唯一的纳兰容若。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前辈师友的指点帮助.在此向他们真诚地道一声“感谢”。我循着他们走过的前路,有了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才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纳兰容若离我们的世界毕竟已太过遥远,许多细节也无法查证。加之自己的才力有限,难免会有一些误读。但有一点是让我感到欣慰的,那就是从始至终,我都在用一颗最真诚的心来读来写,也算不辜负纳兰容若“抒写真性灵”的艺术追求吧。

二月二十三日于桂林

目录

自序

第一卷 不是人间富贵花

第二卷 悲欣交集初涉世

第三卷 翩翩池世佳公子

第四卷 谁念西风独自凉

第五卷 拟凭尊酒慰年华

第六卷 何路向家园

第七卷 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八卷 我是人间惆怅客

后记

序言

从夏末开始,池里的朵朵莲荷相继败去,直到整个小城被桂花的香气笼罩,再到猎猎北风携着冬的寒气呼啸而来,节气总是在人不注意的时刻,踩着精准的步子.一步一步,不疾不徐,不停不滞,一路悄然而来,又悄然而逝。

室外,离我的居所不足百米就是喧嚣的建筑工地,每天黎明我在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中醒来,又在让深夜亮如白昼的巨型探照灯灯光中睡去。我看着窗外每天都在往上生长的楼房,看着半空中巨人般的塔吊操作室,在那里,忙碌的工作人员像一只只小小的蚂蚁。我的大脑会常常隐入一片无端的空白,不知今夕何夕。这里曾经可也有荒烟漫漫残阳如血,可也曾战旗猎猎战马嘶鸣?多少年后,忙忙碌碌的我们,又会活在哪些人的记忆里?还是如一粒尘埃,飘散在渺茫的太空中,杳然无迹?

的确,与包罗万象的自然相比,与滚滚向前不停息的历史巨轮相比,人这种生物,不过是沧海一粟,短短的一生也只是白驹过隙。生活在底层的平民也好,垣赫一时的王侯也罢,最终都是来处来,去处去,尘归尘,土归土,正如一首诗中写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他死了。在三百多年前的那个五月。庭前青白如玉的夜合花枝繁叶盛,花开正好。他饮下最后一杯酒,扔掉手中还墨意淋漓的笔,一唱三叹,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圣坛,静静地躺下,再没有起来。

一朵夜合花收拢起所有的馨香,悄无声息地落了……

泱泱华夏大地上,王朝兴废,朝代更迭,一个年轻的御前侍卫,一个吟风弄月的词人,何以与历史的血雨腥风、王朝的更迭换代相比。朋友为之而哭,亲人为之而痛。之后的三百多年,他便沉寂了,在那杯黄土之下,在茫茫太虚之中……

他还活着,活在他的文字里。三百多年过去了,一缕词魂不散,悠悠诗心不死,如歌如泣,如雨如雾。他从一阕阕深情绵邈的小令里走来,从京城玉泉山下的渌水亭中走来,一个天真少年一直向前走。我的目光就这样被他一路牵引着,看他十岁出口成诗,看他十八岁中举,看他春风得意,也看着悲伤忧戚一点一点地袭上他的眉头……

窗外,季节远去,如沸的市声远去。

纳兰容若,陪了我一夏一秋又一个冬,还在耐心地陪着我往回走,从他的来处到他的去处。他为我在尘世里筑起一座防风挡沙的墙,也为我奉上一场文字的欢宴。在文字里沿着那一长串落寞又忧伤的脚印,我亦步亦趋,试图跟随,去努力寻找他的来处,也努力想知道,是什么样的际遇缘由,让忧愁一步步跟上他,如影随形,直到花落枝头,香消玉散……

我不知道多少后人与我一样,痴迷徘徊在他的世界里.走不出来。他的情深不寿,他皎洁如月的赤子情怀,他博古通今的才情,他痛至骨髓的忧伤……喜欢他的人,无一例外都愿意为那样一个暗香萦绕的灵魂找到最恰切的寄寓之所。

如果给这世间每个灵魂都找一个归宿,那么一朵花,一朵香气盈盈的花,该是每个灵魂最向往的地方。冰心就曾经笑谈过:“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他便是那样一朵集色、香、味、才、情、趣于一身的花。

有人说,他是—树寒梅,骨骼清奇,飘逸出尘,与凉月冷烟为伍,也无意和光同尘,他不随波逐流,也不孤芳自赏,在北国的寒天雪地里卓然挺立,开成大清词坛上最特别的一枝。

有人说,他是一朵佛前的清莲,心怀苍生,满怀悲悯,生于温柔富贵之乡,长于王侯将相之家,却出淤泥而不染。

有人说,他是一朵早凋的夜合花,倾尽所有的努力,也只开了那么短短的一季,却香绕天涯。

他是一朵什么样的花?我也曾努力地想去找到能与他的灵魂匹配的花。直到在他的词集某一页与那首小令倾心相遇,才晓得三百多年后的我们是何等一厢情愿。最了解他的,还是他自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二月至五月,身为御前侍卫的纳兰容若随康熙皇帝东巡奉天、吉林,经广宁一带,适逢大雪,茫茫旷野如万顷平沙。关外风光,笔底惆怅,一首《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就是那年他行至关外时写下来的。一首普通的咏物词,却不期然地被后世诸多读者、评论家视为他的自身写照——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其实,他原本是一株人间富贵花。他是康熙朝名相明珠府上的富贵公子,也是皇帝宠信的御前侍卫。如果他能像那些寻常的八旗子弟,在父亲的权势荫庇之下,安于皇帝的种种安排,凭借他的才气与胆识,是不是也可以像父亲明珠那样一步步走向权势的巅峰?可他是纳兰容若,天生的情种与词人。那些人前的风光于他不过是过眼浮云,风光背后是挥之不去的漂泊天涯之苦、寒月悲笳之愁。

短短三十一载,半数时间都与惆伥和清愁相伴,一颗心纯真似孩童,却是欢时少愁时多。太多的愁,一具肉胎凡身终究载不动。他飘走了,如一朵晶莹剔透的雪花,飘向万里天涯……

纳兰容若,这个被后世誉为“清初第一大词人”的男子,穿越三百多年的时空,慢慢融入我的生命。

知道有太多的人同我一样喜欢着他,找遍市面上与他有关的文字来读,每一首词,每一首诗,甚至探究不同版本的同一首词中一个不相同的字。那样的痴迷让人感动。更有年轻的女性读者朋友曾向我坦言:“纳兰容若是她心目中的完美男子,是她超越时空的梦中情人。”

容若,你一个来自清朝的男儿,到底有何种力量,能穿越三百多年的光阴,这样温柔地击中后人的心?

作为一个读者,要无限地贴近并深入书中的物事情感,方能更好地理解它。而作为一个作者,总要隔开一定的距离,审视自己笔下的人与事,方能还读者以客观。在这里,我是读者,一次又一次沉醉在纳兰容若的文字世界;我又是一个作者,要尽力拉住自己弥漫的思绪与情感,让理智做主。

这场与纳兰容若超越时空的相遇情缘,似一段舒缓的序曲,徐徐拉开容若人生故事的大幕,让我们寻根究源,从头细细说起。

内容推荐

想那时也是翩翩浊世一佳公子,在渌水亭里诗文唱和过,在桑榆墅前清歌流觞过,亦于关外风雪中打马放纵过。

或许世事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冥冥宿命与人世机巧的此消彼长。挚爱早逝,故友贬谪,知己渐远,壮志难酬……在容若心上,早已将养起一道心照不宣的伤口,年年岁岁,不愈不消,每每触发,便是穹庐压顶,避无可避。

樊笼之困,经年之郁,终将一颗百炼的男儿心化为千曲愁肠。难言的心事只能诉诸笔端,初见与别辞皆成了最凛冽的谶语。鸳鸯小字,触绪还伤,饮水词歌里,那一片痴心终是葬于青墨了……

梅寒著的《人间多少惆怅客(纳兰容若传)》是一篇记叙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的人物传记。本书用散文的笔调叙写纳兰容若的词与情,还有纳兰容若的整个人生,着力塑造纳兰容若作为一个悲情天才的形象。作者用清新优美的文字讲述了纳兰容若惆怅的一生,用真情解读他那纠缠着悲喜的情词,以及痴狂的爱情。

编辑推荐

梅寒著的《人间多少惆怅客(纳兰容若传)》以诗词为经,勾勒大清第一才子的人生即景;以历史为纬,书写一代惆怅词人的心底潜流。

他信手一阕词,就波澜了你我的一个世界,带着与生俱来的悲意与愁绪,尺素之间,自见因缘。

倾听饮水歌中抑扬顿挫的情语弦音,披沙而沥金;揣摩容若千古才名背后的落寞心事,不落于言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