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北冰洋漂流的日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雷瑞波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雷瑞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极地海冰物理学研究。2009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至今,参加了1次南极和8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一个开展南北极越冬海冰观测的科研人员,两次担任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助理。2017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9年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是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冰站计划MOSAiC的中方现场协调人。
后记
2020年1月2日,新年刚
过,在离开陆地的第105天
,我们平安回到了挪威的特
隆姆瑟港。MOSAiC航次第
一航段的海上生活宣告结束
。整个航段的生活和工作,
定格在100天的日记和照片
里。然而,对于MOSAiC冰
站来说,这只是6个航段中
的第一部分。经历了第一航
段,我们有幸成为MOSAiC
人,不分国籍的MOSAiC人
。我们可以通过MOSAiC的
官网,继续关注MOSAiC冰
站的漂流动态,冰站的状态
,冰站上的人和科考设备的
近况。新年伊始,祝福
MOSAiC冰站,祝福所有
MOSAiC人,平安。
在出海的105天和冰站漂
流的75天里,我们中方的工
作得到了Fedorov和
Polarstern两个分航段的领
队Thomas Krumpen博士和
Markus Rex博士,以及
Polarstern航段的副领队
Marcel Nicolaus博士的大力
支持。参加第一航段的中方
队员创造了一个历史,成为
中国第一批在北极完全没有
折射光的极夜环境下开展冰
上漂流作业的科研人员。在
这过程中,我们克服了严寒
、风暴、海冰破碎、没有阳
光、北极熊造访、缺少新鲜
食物和远离家人等困难,互
相帮助,在MOSAiC冰站留
下了中国印记,和诸多来自
不同国家的MOSAiC人一道
为揭示北极气候变化的奥秘
一起努力着。我们得到了认
可,收获了数据和友谊,真
正做到了实有所得。感谢木
盛、海伦、任健、王磊和小
方,以及随Fedorov先行回
去的7名队友,你们的帮助
,不但让我的现场工作得以
顺利开展,还能抽空完成本
书的撰写。
出海105天,意味着离开
家人近4个月,感谢夫人对
我的理解和支持。自结婚以
来,我参加了5次北极考察
,夫人精心地照顾着家庭,
让在前线工作的我没有了后
顾之忧。我错过了儿子小学
生活的第一个学期。现在,
他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热
爱阅读的小小少年。希望通
过这本书,让他更多地了解
极地考察的工作和生活,领
悟到我们极地人冰雪般坚毅
的品格。同时,也感谢所有
极地人的家属,因为我们的
工作性质,让你们在家里承
担了更多的责任,扮演了更
多的角色,你们辛苦了!
最后,感谢为本书提供
插图的队友,感谢陈大可院
士对中国参与MOSAiC计划
的支持。MOSAiC的野外实
验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高分辨率海冰模式研
发”(2018YFA06059)和“极地
观测/监测技术装备与研发
”(2016YFC14003),以及国
家优秀青年基金(41722605)
的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雷瑞波
于Dranitsyn,2020年1月
2日
目录
第一篇 MO5AiC浮标阵列构建
Day 1.9月20日 备航
Day 2.9月21日 启航·北极光
Day 3.9月22日 巴伦支海东进
Day 4.9月23日 德国人的会议
Day 5.9月24日 作业方案
Day 6.9月25日 海冰边缘区
Day 7.9月26日 作业准备
Day 8.9月27日 第一次汇合
Day 9.9月28日 寻觅
Day 10.9月29日 海冰类型
Day 11.9月30日 探冰
Day 12.10月1日 国庆
Day 13.10月2日 冰原拥抱
Day 14.10月3日 熊出没
Day 15.10月4日 准备好了
Day 16.10月5日 第一个冰站
Day 17.10月6日 练兵
Day 18.10月7日 完美的一天
Day 19.10月8日 钻不透的海冰
Day 20.10月9日 到底是什么站
Day 21.10月10日 最后一个L站
Day 22.10月11日 初战告捷
Day 23.10月12日 伸手不见五指
Day 24.10月13日 北极熊访问主冰站
Day 25.10月14日 北极气旋
Day 26.10月15日 冰站维护
Day 27.10月16日 主题是分别
第二篇 MOSAiC浮冰站
Day 28.10月17日 第一次转移
Day 29.10月18日 初探MOSAIC冰站
Day 30.10月19日 海冰动力过程
Day 31.10月20日 直升机驱熊
Day 32.10月21日 穿极漂流
Day 33.10月22日 北极考察的奥林匹克
Day 34.10月23日 第一次防熊
Day 35.10月24日 常规观测期
Day 36.10月25日 海冰的起伏
Day 37.10月26日 冰应力
Day 38.10月27日 不能休息的星期天
Day 39.10月28日 黑暗区
Day 40.10月29日 冰珊瑚
Day 41.10月30日 冰上帐篷
Day 42.10月31日 雪毯子
Day 43.11月1日 水道新冰
Day 44.11月2日 重建ROY观测站
Day 45.11月3日 限流的邮件
Day 46.11月4日 梦回13年,手指又冻伤了
Day 47.11月5日 事故调查报告
Day 48.11月6日 德国键盘
Day 49.11月7日 全剖面观测
Day 50.11月8日 所有人都是工程师
Day 51.11月9日 北极熊造访
Day 52.11月10日 赶工
Day 53.11月11日 双十一
Day 54.11月12日 实验室工作
Day 55.11月13日 一路向北
Day 56.11月14日 防熊总动员
Day 57.11月15日 海冰又破碎了
Day 58.11月16日 冰站抢险
Day 59.11月17日 裂缝只是险情的开始
Day 60.11月18日 大自然是神奇的
Day 61.11月19日 大雪大雾
Day 62.11月20日 风暴过后
Day 63.11月21日 冰站2.0版
Day 64.11月22日 艰难中前行
Day 65.11月23日 困顿
Day 66.11月24日 母船
Day 67.11月25日 海洋观测站重建
Day 68.11月26日 我们都是小北极
Day 69.11月27日 轮换
Day 70.11月28日 想骂人的低温
Day 71.11月29日 村长的错误
Day 72.11月30日 搭桥过河
Day 73.12月1日 圣诞季
Day 74.12月2日 北方的夜,南方的夜
Day 75.12月3日 作业叫停
Day 76.12月4日 冰墙
Day 77.12月5日 收获
Day 78.12月6日 北极的月亮
Day 79.12月7日 GroupPicture
Day 80.12月8日 最后的坚持
Day 81.12月9日 规整
Day 82.12月10日 MOSAIC马戏团
第三篇 归航
Day 83.12月11日 星星之火
Day 84.12月12日 截止时间
Day 85.12月13日 握手
Day 86.12月14日 吃上了苹果
Day 87.12月15日 加油站
Day 88.12月16日 第二次转移
Day 89.12月17日 结束·开始
Day 90.12月18日 归航
Day 91.12月19日 Lance号被困
Day 92.12月20日 船被卡住了
Day 93.12月21日 上自习
Day 94.12月22日 夜最黑
Day 95.12月23日 冰间水道
Day 96.12月24日 平安夜
Day 97.12月25日 光影定格
Day 98.12月26日 声音与颜色
Day 99.12月27日 莲叶冰
Day 100.12月28日 曙光
后记
精彩页
Day 1.9月20日 备航
9月20日晚上9点本来是和Polarstern一起启航的,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Fedorov启航时间推迟到21目10点。这样也好,可以多一天用网络的时间。20日的Polarsern的启航仪式其实比较简单,不像中国的航次,但据说这已经是德国航次最隆重的一次了。航次显得非常国际化,德国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尽管不同国家的文化、语言和生活习惯不一样,但科学任务是一样的,这就让大家很容易协调起来。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一起,与不同学科的,不同年龄段的人,不断地协调工作过程,互相学习各种技能,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Fedorov是一艘跟雪龙船改造之前样子差不多的破冰船,但破冰等级在雪龙船之上。两者生活舱极为相似,进来一下子让我想起了14年前第一次去南极的情景。那时候第一次上船,一切都很新鲜,也没有体验过船上的生活。这次是第一次体验国际航次。那次去南极回来的时候乘坐的是澳大利亚的“极光”号破冰船,但回来的路上只是乘客,没有任何压力。这一次除了乘船,还有很多科考任务,要一件件协调,一件件落实,心里不免有些忐忑。
上船第一件事是确保安全。行船三分险,老祖宗的话,到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何况是极地,任何救援都够不着。确保安全,不但只是意识上的,更需要不断地培训。很多时候,国内的安全培训都只告诉你这是什么,什么时候用,实操训练比较少,而这次的培训更多的是实操。第一次做不好不要紧,不断地练,毕竟所有救生求生设备都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只要多练,总能找到使用的感觉。在真正出现危险的时候,自救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这几天的培训,包括冰上落水脱险、直升机安全培训、防寒御寒、通信联络、防熊安全等。上船后的培训包括登船须知、进入底舱和弃船演习。有些是按照船舶安全管理相关规定执行的,有些则是针对这个航次各人承担的具体任务开展的。情景反应很重要,比如说,人员落水后怎么办,北极熊来了怎么办等。
特隆姆瑟,一座挪威最北端的城市,这里是北极考察的门户,是挪威极地所的所在地。尽管这座城市很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有天然的不冻深水港,有能满足各个阶层需求的旅馆,有足以不闭户的治安,置身其中已经能感觉到北极风貌的景致。之前来过特隆姆瑟几次了,每次都比较匆忙。尽管这座城市只有一个小镇大小,但都没有完全逛过。这次因为备航和培训,提前了一周到达。因为要采购一些国内没有准备或者忘记准备的物资;要去码头整理货物;要去Fram Center参加培训;要去打一针德方要求的但在国内打不到的疫苗,几乎把整个特隆姆瑟逛了个遍,大街小巷。
特隆姆瑟最大的特点就是东西贵。北欧近10来年经济状况比西欧和南欧都好,挪威近岸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人口也不多,这是挪威消费水平较高的原因。另外,特隆姆瑟与外界的交通不是那么顺畅,与芬兰和瑞典连通的公路到了冬天经常因为大雪而封闭,当地也不生产生活物资。最近几年由于油气的开发,很多相关的公司都在特隆姆瑟设立了分公司。当然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也很多,你在街上看到的10个人中可能就有7~8个是游客。这些因素都促使特隆姆瑟成为全世界物价最贵的城市之一。自然,这里老百姓的工资也会高一些,比如做科研的博士后,工资一般比西欧国家高30%。从阿拉斯加来的中学老师Katie Gavenus说,特隆姆瑟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与阿拉斯加差不多,以灌木为主。然而,尽管特隆姆瑟的纬度比阿拉斯加还高,但特隆姆瑟的气候还是比较温暖的,冬天也很少有低于零下15℃的天气。冬天的平均温度要比阿拉斯加高10度左右,这主要是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响,降雪量也会比较大。所以特隆姆瑟的植被里除了灌木还穿插有一些针叶树种。气候适宜,而且有着与欧洲大陆衔接的航空运输网络,因此,特隆姆瑟的繁华程度也远高于阿拉斯加。针叶林和苔原带的分界线也是定义北极的一种方法。从这个定义来说,尽管特隆姆瑟纬度高于北极圈3个纬度,但从植被来说它还处于北极的外缘。随着气候变暖,针叶林和苔原带的分界线正在不断地向北延伸。
挪威极地所就在Fram Center,后者是一个很大的科研楼,里面容纳了好几个与极地和海洋科学研究有关的研究所。Fram Center。旁边是一个极地科普馆。我们到特隆姆瑟的第一天,9月13日,是中国的中秋节,由于还没有到秋分,白天还很长,晚上8点,天还亮着。下雨的中秋没有圆月。这个季节特隆姆瑟并不很冷,5~10℃,有下不完的雨,稀稀拉拉,永远没有停的意思。街上大部分行人穿的都是我们冬天才穿的冲锋衣,因此也不用打伞。中秋节的第二天是周六,驻挪威大使馆教育组的老师在Fram Center。联合特隆姆瑟当地华人举办了一个简单的中秋聚会。周琴,一个从中科院海洋所毕业的师姐,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刚到特隆姆瑟的我们,虽然还没有太多的思乡情结,但吃上了月饼,喝了一小杯牛栏山,也算是弥补了今年又不能在家过中秋的遗憾。去年就没能在家过中秋,也是
导语
《在北冰洋漂流的日子》不但是一本科普读物,还可为我国将来开展冬季北极冰区考察作业提供参考,为组织北极考察国际合作计划提供支撑,成为我国北极考察历史上的珍贵资料。也希望此书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北极、关注气候变化、积极投身到极地考察和科学研究中,为建设海洋强国和极地强国贡献力量。
序言
气候变暖是人类当前面
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北极
气候变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
2~3倍。北冰洋海冰的快速
减少极大地影响了海洋的物
理和生态环境,也影响了包
括我国在内的中纬度地区的
天气气候过程,使得北极航
道的商业开发成为可能。此
外,北极永冻带融化导致北
极原住民的生存环境岌岌可
危,而冻土的甲烷释放可以
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大气温室
气体的源汇格局。
为了把脉北极气候环境
的变化,探索北极海冰快速
减少的机制,提升对北极天
气和海冰的预报能力以及对
气候的预测能力,也为了致
敬126年前的挪威探险家弗
里乔夫·南森和“弗拉
姆”(Fram)号木制帆船穿
极漂流的壮举,北极科学委
员会经过10余年酝酿,正式
启动了其旗舰项目MOSAiC
(Multidisciplinary drifting
Observatory for the Study
of Arctic Climate;北极气
候研究多学科漂流冰站项目
)。该国际计划涵盖了大气
、海冰、海洋、生态和地球
化学等学科,是迄今为止学
科最齐全、支撑能力最强大
的北极科考计划。MOSAiC
计划将“极星”号破冰船冻结
在北冰洋中心区域,随冰漂
流,从2019年9月至2020年
10月,分6个航段开展为期
一年的大气-海冰-海洋一生
态系统各圈层及其相互作用
的观测研究。该计划由德国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
暨亥姆霍兹极地海洋研究中
心(AWI)组织实施,除“
极星”号外,还有多艘破冰
船提供后勤支撑,支持物资
补给和人员轮换。MOSAiC
也是至今参与国家最多的北
极科考计划,直接参与现场
考察的科学家来自17个国家
,达300余人,后勤总投资
1.4亿欧元。
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
办公室的统一策划下,
2017年11月,我带领中方
团队第一次参加了在俄罗斯
圣彼得堡举行的MOSAiC实
施研讨会。中方明确表示不
但会在后勤上给予MOSAiC
大力支持,还会组织队伍参
加MOSAiC所有学科组的现
场观测工作。本书作者雷瑞
波被指定为现场工作的中方
协调入。
极地科学考察是世界各
国展示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
的重要舞台,最近几年
MOSAiC无疑是这个舞台的
焦点。全面参加MOSAiC国
际计划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
气候变化研究和北极科学考
察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是
落实《中国的北极政策》白
皮书相关声明的有益探索和
重要实践,是我国作为一个
负责任大国在北极事务上的
重要行动。
2019年9月20日,
MOSAiC考察队从挪威特隆
姆瑟港出发。在第一航段中
,MOSAiC冰站漂流了75天
,克服了低温、风暴、海冰
破碎和北极熊造访等困难,
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多
个历史第一,获得了一批宝
贵的观测数据。中方队员在
此航段布放了包括“无人冰
站”在内的冰基浮标42套,
为构建MOSAiC浮标阵列做
出了突出的贡献;首次在北
冰洋浮冰上开展了水下激光
粒度仪剖面时间序列观测,
为研究冰底海洋生物活动的
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在MOSAiC冰站上布放了冰
下沉积物捕获器,可支撑气
候变化背景下北冰洋中心区
生物通量的变化及相应的生
物地球化学规律研究;开展
了船基表层海水的二氧化碳
和甲烷通量观测,为研究北
冰洋碳源一汇过程提供了关
键观测依据。这些工作是整
个国际计划不可或缺的部分
,为MOSAiC增添了中国元
素和智慧。
《在北冰洋漂流的日子
》一书,以日记体的形式记
录了中方队员参与MOSAiC
第一航段充满激情、责任和
梦想的100多个日日夜夜。
里面有辛酸也有喜悦,有极
地极夜的安宁也有队员作业
过程的动态再现,有北冰洋
相关科普也有冰区作业和海
冰过程的专业知识。通过阅
读一篇篇日记,翻看一张张
插图,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
其中,亲身经历MOSAiC冰
站的点点滴滴,以及漂流的
一个个极夜。我国从1999
年首次开展北极科学考察以
来,已经实施了10次北冰洋
考察,但至今还没有组织过
北冰洋冬季考察航次。因此
,《在北冰洋漂流的日子》
不但是一本科普读物,还可
以为我国将来开展冬季北极
冰区考察作业提供参考,为
组织北极考察国际合作计划
提供支撑,成为我国北极考
察历史上的珍贵资料。
希望此书能激励更多的
年轻人认识北极、关注气候
变化、积极投身到极地考察
和科学研究中,为建设海洋
强国和极地强国贡献力量。
内容推荐
本书以日记体的方式记录了中方队员参与MOSAiC第一航段充满激情、责任和梦想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面有辛酸也有喜悦,有极地永夜的安宁也有队员作业过程的动态再现,有北冰洋相关科普也有冰区作业和海冰过程的专业知识。通过阅读一天天的日记,翻看一张张插图,能让读者仿佛参与其中,亲身经历MOSAiC冰站的点点滴滴、漂流的一个个极夜。我国从1999年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经实施了10次北冰洋考察,但至今还没有组织过北冰洋冬季考察航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