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雪莱著的《弗兰肯斯坦(赠英文版)/双语译林壹力文库》,一个“科学怪物”诞生、存在和灭亡的离奇故事。世界上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先后多次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买一赠一,买中文版赠英文版。本书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创作的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从事人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他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在他的实验室中,他通过无数次探索,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其丑无比的怪物。怪物秉性善良,对人充满了善意和感恩之情。但是当他处处受到创造者和人们的嫌弃和歧视时,他感到非常痛苦。最终怪物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并企图谋害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弗兰肯斯坦怀着满腔怒火追捕怪物,最后和怪物同归于尽。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长篇小说。玛丽·雪莱著的《弗兰肯斯坦(赠英文版)/双语译林壹力文库》中,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他怀着犯罪心理频繁出没于藏尸间,尝试用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成一个巨大人体,当这具怪物终于获得生命睁开眼睛时,弗兰肯斯坦被他的狰狞面目吓得弃他而逃,他却紧追不舍地向弗兰肯斯坦所要女伴、温暖和友情:接踵而至的更是一系列诡异的悬疑和命案……
第一章 家世
就出生地而言,我是个日内瓦人,我的家族是那个共和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我的祖辈许多年来一直担任着顾问和市政官,我的父亲则承担过几项公共职务,声誉卓著。他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大家都知道他为人正直,对公共事务倾心关注,毫不懈怠。他的青年时代始终被国家公务所占据,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他不可能早早结婚,直到生命的顶峰已过,他才做了丈夫和父亲。
鉴于父亲结婚的情况足以说明他的性格,我不能不加以叙述。他最知心的朋友中有一位是个商人,他因为屡遭不幸,家境从富足堕入贫困。这个人名叫波福,他性情高傲,不愿卑躬屈膝,要他在自己曾因富贵而显赫一时的国家里过贫穷和默默无闻的生活,他感到不堪忍受。因此,当他以最体面的方式偿付了债务之后,便和女儿退隐到了琉森市,在那里过着隐姓埋名和苦不堪言的生活。我父亲以最真诚的友谊爱着波福,对他落入这种不幸的境遇深感痛心。无谓的自傲心理导致他的朋友采取了这样一个配不上他们之间感情的行动,他感到痛惜。他刻不容缓地极力要找到他们,希望能够说服他凭借自己的信誉和帮助来重建家业。
波福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使自己隐匿起来,父亲足足花了十个月的时间才探知到他的住处。这一发现使他欣喜异常,他急匆匆地赶往坐落在路斯附近一条简陋小街上的那所房屋。可是,当他走进屋子的时候,面对的只是悲惨和绝望。波福从破败的家产中只保住了很小的一笔钱,不过它倒是足以维持几个月的生活开支,在这段时间里,他希望能在一家商行里找到一分体面的工作。然而这段光阴结果却是毫无作为地浪费掉了。一旦有空闲来进行思考的时候,他的不幸便显得越发深重、越发痛心,到最后痛苦紧紧地攫住了他的心,以至于他在三个月以后缠绵病榻,再也无法进行任何努力了。
他的女儿极其体贴细心地照料他,可是她又绝望地眼看着那一小笔钱飞快地减少,却指望不到有任何的接济。不过卡罗琳?波福具有卓绝不凡的精神,她勇气倍增地支撑着自己来对付逆境。她找低微的活计来干,她编织草帽,她还用其他种种办法来挣得一点微薄的工钱,勉强维持着生活。
几个月就像这样过去了。她父亲的病情更严重了,她的时间更得用来照料他,她赖以谋生的收入日益减少。到了第十个月,她父亲在她的怀抱中去世,撇下她一个孤女,只能做一个乞丐。这个最后的打击使她完全崩溃了。当我的父亲进屋的时候,她正跪在波福的棺材边哀声痛哭。他就像一个保护神似的来到可怜的姑娘身旁,而她则把自己完全交给他来照顾。父亲在给朋友送葬之后,把她带到了日内瓦,送到一个亲戚家照料。这事过去两年以后,卡罗琳做了他的妻子。 我父母的年龄有相当大的差距,但这种情况却似乎使他们愈加倾心相爱。我父亲那正直的胸怀中存在着一种正义感,这使得他必然会高度赞许强烈的爱情。或许他在早年曾经恋爱过,因为发现所爱的人并不值得他爱而饱受痛苦,所以更珍视经受过磨难考验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他对我母亲的依恋之情里表现出某种感激和敬慕,这与一般老年丈夫对年轻妻子的溺爱完全不同,因为激发起这种爱的力量是父亲对母亲的美德的崇敬,以及要在某种程度上补偿她所经受过的不幸的强烈愿望,而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对母亲的态度便含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慈爱之情。他做每一件事都顺从她的意愿,符合她的习惯。他努力保护她,就像园丁保护他美丽的奇花异草不受暴风的伤害一样,他还尽一切可能,让她的生活环绕着可以在她温柔而宽厚的心中激起欢乐的事物。她的健康,以及她素来坚韧而宁静的精神气质,都因她所经受的苦难而受到了损害。在他们婚前两年时间里,我父亲就逐渐放弃了他担任的所有公职。结婚以后,他们随即动身旅行,希望意大利那温暖宜人的气候,以及在那片神奇土地的旅行和变化无穷的景物和乐趣,有利于我母亲虚弱身体的康复。
他们又从意大利到了德国和法国。我是他们的长子,就出生在那不勒斯,还是个婴儿时就随他们四处漫游。好几年里我是他们唯一的孩子。尽管他们彼此倾心相爱,但他们又从爱情的源泉里汲取了无穷无尽的爱来倾注到我的身上。我母亲温柔的爱抚,我父亲凝视着我的时候那充满慈爱的欢乐的微笑,这便是我人生之初最早的印象。我是他们的玩具和偶像,但绝不仅此——我是他们的孩子,是上天赐予他们的天真无邪却又幼弱无助的生命,他们要抚育我健康成长,我未来的命运就在他们手中,根据他们如何对我尽责任,我或者走向幸福,或者通往不幸。他们深深意识到他们对于自己赋予生命的孩子肩负着怎样的责任,再加上他们两个人都富于活泼而温柔的性情,可以想象,我幼年生活的每时每刻都接受着关于耐心、仁爱和自我克制的教育,但引导我的却是一条温柔的丝带,我只觉得一切都充满了欢乐。
在很长时间里我都是他们唯一的关怀对象。母亲非常渴望能有一个女儿,可是我一直是他们的独生子。在我五岁的时候,他们去意大利边界那一带短途旅游,在科摩河畔度过了一周。出于仁慈的天性,他们常常去穷人的茅屋造访。这对于我母亲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需要,一种强烈感情——她想起自己受过的苦难,自己又是如何得到解救的——现在轮到她来做穷苦人的保护天使了。在一次散步的时候,山谷的沟壑里一所破茅屋那孤零零的凄惨模样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茅屋周围还聚集着一群衣不蔽体的孩子,更足以说明这家人贫穷到了极点。有一天,当我父亲独自一人去了米兰的时候,母亲就带上我去访问这户人家。她看到一个农民和他的妻子,都是吃苦耐劳却又被忧虑和劳累压垮了的人,正在把很少一点的食物分发给五个饥饿的孩子。孩子当中有一个特别引起了母亲的注意。她看(P19-21)
这部小说所根据的事件,按照达尔文博士和德国某些生理学家提出的假设,并非是不可能发生的。对于这样一种想象的产物,我丝毫也没有认为实有其事,可是,在以之作为一部幻想作品的基础时,我也并不认为自己仅仅是在编织一连串的超自然恐怖事件而已。故事引人入胜,在于其情节摆脱了纯粹的鬼怪魔法故事的种种弊端。它由于自身展示的场景的新奇而受到欢迎,而且,无论作为物质事实是多么的不可能,它却为想象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以便比实际事件的普通关系更广泛地、更强有力地描绘出人类的激情。
我就这样努力地保存人类天性种种基本要素的真实性,同时又毫无顾忌地在这些要素的组合上进行创新。希腊的悲剧史诗《伊利亚特》,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和《仲夏夜之梦》,特别是弥尔顿的《失乐园》,都符合这一法则。一个最谦卑的小说家,试图通过他的劳动使别人或者使自己得到娱乐,可以并非冒昧地在散文作品中运用诗的“破格”,或者说运用一种法则,在成就最高的诗歌中,因为应用这种法则而描绘出了如此众多的人类情感的精妙组合。
我的故事所依据的情景源于随意闲谈的启发。写作的初衷,部分是为了有所消遣,部分是以此作为未经考验的智力的一种锻炼手段。在写作过程中又掺进了其他一些动机。无论小说中所包含的情感或人物体现出怎样的道德倾向,对于它影响读者的方式,我当然是绝不会漠然视之的。不过,我在这方面主要的关注点,一直局限于避免现今小说削弱道德意义的效果,并专注于展示家庭感情的温馨亲切和普遍美德的崇高卓越。从主人公的性格和处境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观点,绝不应被视为是我本人的一贯信念;也不能理所当然地从后面的篇章中推论说,我对任何派别的任何学说怀有偏见。
对于作者而言,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富于特殊兴味之处,那就是故事的创作开始于一个风景宏伟的地区,这也是书中主要场景之所在,同时它又是在与我永远怀念的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动笔的。我是在日内瓦郊外度过1816年的夏季的。那个季节寒冷多雨,傍晚时分我们总是聚在熊熊燃烧的炉火边,偶尔读读碰巧落在手里的一些德国鬼怪故事来作消遣。这些故事激起了我们加以戏谑性模仿的欲望。两位朋友(任何一位写的故事都会远比我希望自己所能写出的更受大众的欢迎)和我本人一致约定,每个人都要根据某种超自然事件写出一个故事来。
然而天气突然转晴了,两位朋友撇下我到阿尔卑斯山去旅行,置身于壮丽风景中,浑然忘却了他们关于鬼怪的幻想。下面的故事便成了唯一完成了的作品。
1817年9月,马洛
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过去从未出现过。
——珀西·比希·雪莱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