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远去的书香(精)/凤凰枝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苗怀明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苗怀明,男,1968年生,河南平舆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出版《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吴梅评传》等多部学术专著,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献》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gudaixiaoshuo123)创办人及主持人,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 后记 在学术论著之外,单独 出一本学术随笔集,很早就 有这个想法,有一阵子这个 想法还颇为迫切,可惜一直 没有实现的机会,慢慢地也 就把念头放下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 是因为自己比较喜欢随笔这 类文体。不是所有的想法都 适合写成学术论文,特别是 当这些想法非常感性且带有 情感色彩的时候。写成论文 固然可以把话说得更为周全 更有逻辑,但总觉得是在戴 着面具说话,缺少那种脱口 而出的畅快感。且不说写论 文还要大费周章,等把材料 找好、引文查到、理清思路 之后,表达的冲动早就过去 了。 博士毕业刚参加工作那 几年,上课不多,手头的事 情也不多,有大量时间可以 淘书、读书,那几年着实读 了一些书,读着读着,有了 想法,就顺手写成书评、随 笔。日久天长,也写了不少 ,总有上百篇的样子。后来 特别是最近几年,诸事繁杂 ,俗务缠身,整天疲于奔命 ,读书的时间比过去少多了 ,能有完整的时间坐在书房 里,竟然有一种很难得的幸 福感。时常感到羞愧,自己 本是一个在象牙塔里静心教 书做科研的老师,怎么会忙 碌到这个样子。现在人们常 爱讲一句话,不忘初心,好 像自己离初心是越来越远了 。 感谢朱玉麒兄、倪培翔 兄给我提供这么好的一个出 版随笔集的机会,借编这本 小书的机缘也梳理反思了一 下自己以往二十年间的读书 生活,下决心要减少奔波, 多留给自己一些读书和思考 的机会。 说到这本小书的编选, 倒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 决定内容集中在书这个话题 上,淘书、藏书、读书、评 书、教书、写书,总之,都 是围绕这个书字而展开。几 年前,自己曾以《远去的书 香——话说读书与淘书》为 题在南京大学为同学们做过 一次讲座,介绍自己对读书 和淘书的一些看法,讲座的 内容也反映了笔者此刻的生 活状态,就将其作为这本小 书的书名吧。 至于话题的范围,尽可 能广一些,离自己的古代小 说研究本行远一点。全书按 照内容分为四辑:第一辑主 要是谈自己淘书过程中所见 所闻的人与事;第二辑主要 是书评,针对某本书进行的 评论;第三辑主要是书话, 因读书想起的一些人与事; 第四辑则是自己整理、主编 的几种书的前言。 书中所收各文写作时间 不一,早年的想法现在未必 认同,但毕竟记录了自己当 年的心迹,因此除少数写有 附言,改正错别字外,内容 则一仍其旧,未予改动。想 必书中疏误还有不少,请读 者诸君批评指正。 2019年6月8日于简乐斋 目录 远去的书香 ——话说读书与淘书(代前言) 第一辑 南京街头的旧书店 曾经是毛贼 想起老姚 一只会织网的猫 琉璃厂的黄昏 ——对一处人文风景的怀念 马来西亚淘书记 结缘网络淘旧书 第二辑 体制内的革命 ——读《晚清学部研究》 寻找失落的大学精魂 ——读蔡元培《大学教育》一书所想到的 人奇才奇文更奇 ——读《“苏州奇人”黄摩西评传》 远去的背影与迷失的路标 ——从石钟扬《五四三人行:一个时代的路标》一书说起 铮铮铁骨 文人本色 ——从石钟扬先生《文人陈独秀》一书说起 董康和他的东游日记《书舶庸谭》 纷纷千古事 历历眼中过 ——从《胡适日记全编》说起 但沾古泽一心欢 ——读《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 民间的力量 ——从《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说起 寻找戏曲的原点 ——从近年出版的两本戏曲同仁刊物谈起 第三辑 从爱国志士到千古罪人 ——秦桧心路历程解读 朱家角:翻开大上海的第一页 恻恻芬芳绕侠气 惊才绝艳谁能媲 ——记晚清才女刘清韵 国内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著作究竟何属 大器晚成 依然白发老书生 ——从陈独秀的晚年生活说起 王云五的意义 独树一帜的学者型藏书家 ——胡适藏书漫谈 胡适对海内学人的酷评 元明杂剧搜孤本 梅茁金瓶图书文 ——郑振铎与他的通俗文学收藏 买书买尽宋元版 读书穷探沧瀛奇 ——周越然和他的言言斋藏书 王古鲁和他的东瀛访书 既欲求真实 宁复计辛苦 ——由郑骞《从诗到曲》一书所想到的 我们需要与学校名声匹配的校史 要宽容,还是要霸权 ——也说现代旧体文学应入文学史 在茶与壶之间 第四辑 奢华背后的凄凉 ——重读《陶庵梦忆》 当平凡成为奇迹 ——重读《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的传奇与谜局 风月秦淮视野中的故国情怀 《书香小品》前言 《明清文学的青春解读》前言 《寻梦金陵话红楼》前言 后记 精彩页 南京街头的旧书店 毕竟是六朝古都、文化名城,南京的书香虽不如北京、上海等地之浓之盛,不过细说起来还是颇有段辉煌历史的,单看《金陵卖书记》《白门买书记》等相关记载,不难想象当年金陵书业的盛况,且不说明清两代的红火景象,即便是民国年间,夫子庙一带林立的书店、铺排的书摊吸引了多少读书人流连驻足。 如今,六朝古都的文化气息已经在高歌猛进的现代化浪潮中日渐稀薄,一座座散布在高楼大厦间、被高墙重重包围成孤岛的园林建筑早已失去当年的灵气,沦为一件件为经贸唱戏、吸引外资的文化道具。如果还有些怀旧心理,想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寻找些许古都韵味的话,街头大大小小的旧书店也许是个理想的去处。 说起金陵的书店,确实容易让人生出一种今不如昔的感叹。自然,事情还没糟到令人绝望的地步,就当下南京的书店而言,还是有些可说之处的。不过其特色不在那些经营新书的书店。随处可见、千人一面的新华书店自不必说,即便是有些规模和名声的南京书城、长三角图书批发市场之类,也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个性和特色,因为这样的书店随便在哪个城市都可以找到。 唯一可说的也就是先锋书店了。只是如今的先锋书店正处在瓶颈期,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诸多问题还在消化,当年的活力与锐气已消磨不少,经营管理方面的弊端在读者越来越多的抱怨声中开始显露。周围万象书坊、南京大学社科书店等虽然在规模、声势上还不能与先锋书店相比,但它们实实在在的价格优势对其已形成不小的冲击。 实际上真正办出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南京街头那些大大小小的旧书店。别看这些旧书店不起眼,每天都有不少外地读书人慕名前来,它们实际上已成为这座古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南京的旧书店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旧书店,即专门经营出版时间较早的旧书,从明清刻本到民国毛边本,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平装书到八九十年代的内部印刷物,都在经营之列。但由于价格和货源所限,唱主角的还是那些建国后印刷的平装书。 另一类是近些年刚兴起的五元店,这类书店专门经营出版不久的图书,因多数图书卖五元一本而得名。这是一种介于新书店与旧书店之间的新型书店,所经营图书多为十年之内出版的积压货。内行人都知道,积压的并不一定是坏书,相反,其中不少是很有学术价值但读者面较窄的学术论著。 由于折扣很低,通常是二折、三折,买丛书、全集之类的大书如《民国笔记小说大观》《香艳丛书》《朱光潜全集》《周振甫文集》之类最划算。这些书店更新速度快,新上架的图书往往几天内就销售一空。常常是有些书在新华书店里还按原价销售,在五元店里已经以五元一本的低价大量出售。因为价格低廉,很受欢迎。别的城市也有类似的五元店,但皆不如南京这里规模大、数量多,堪称南京书店的新风景。一些外地朋友来到南京的五元店,常常一出手就是几千元,大呼过瘾。 从地域上看,南京旧书店的分布较为集中,并逐渐形成了两个中心:一个在南京大学附近,一个在夫子庙地区。从数量上看,南京大学附近的旧书店数量最多也最好。道理很简单,这里做学问、买书的老师、研究生多,同时离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也不远,有较为充足、固定的客源。 先从南京大学东面的中山路说起吧。在汉口路与中山路交叉路口的东北角,快到鼓楼地下隧道的地方,路东,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楼,里面开着三家书店。其中最有名的是学人旧书店,老板名叫阚炜,瘦高个,是个相当精明的小伙子,年纪不大,却已从事旧书业多年,比较懂行。店面已从原来的一间扩为两间,图书多且全,品位也比较高,分门别类摆放,清爽醒目。加上老板勤快,时常到上海、合肥等地进货,故店里常有一些市面上少见的好书。 书好,自然价格也就不会太低,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颇为认真地和老板讨价还价。好在老板在经营方面也很有一套,会在定价的基础上让些利、打点折,多数情况下都能成交。店里还设有每周新书栏,每周五上午上书,为老客户提供了不少方便,每次到店里,总是能淘到一两本中意的好书。老板人也挺和善的,混熟了,买书之余,还可以像老朋友那样,聊聊天、吹吹牛,毕竟围绕书这个话题,大家总是有话可说的。这种家常的气氛在新华书店、南京书城等书店那里是感受不到的。 其实不光是这家书店,在笔者后面要提到的其他旧书店如小唐五元店、雅籍旧书店、古逸书店、唯楚书店、品雨斋书店等,也是如此。不少老板本人也喜欢读书、藏书,买书时间长了,一来二去,大家也就成了君子之交。其实,旧书店的引人之处也正在于此,不像那些新书店,纯粹是买卖关系,缺少亲和力。 P3-6 导语 本书为“凤凰枝文丛”之一种,为学术随笔集。内容集中在淘书、藏书、读书、评书、教书、写书,主要包括四类:淘书过程中所见所闻的人与事;书评;书话,即因读书想起的一些人与事;作者自己整理、主编的几种书的前言。 序言 远去的书香 ——话说读书与淘书 说到“书”这个字,脑海 里想的不是别的,而是层层 叠叠堆在地上的半屋子书, 这些都是近期新买的和朋友 惠赠的书,还没来得及上架 ,也没想好怎么上架,书房 实在放不下了,这样凌乱地 堆在一起可以看作是一种逃 避。 书对我来说,已经浪漫 不起来,而是现实的苦恼。 想要一套放书的别墅,这是 我经常开玩笑说的话,其实 也是真心话。买书也许不算 很难,更难的是为书找到摆 放的空间,不知看电子书长 大的同学们能否理解这种苦 恼,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些 书一个移动硬盘就可以装下 ,这种苦恼纯粹是自找的。 但问题是,满满一套房 子的书和装在一个移动硬盘 里的书能一样吗?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 有一间书房自然是人生的一 大梦想,幸运的是,我经过 努力做到了,而且不是一间 书房,是一套书房,一套带 有小院子的书房。尽管院子 很小,房间也只有两间,不 过六十平米左右,面积还抵 不上人家的一间大书房。 房间里已经尽可能多的 放满了书,两间房屋不用说 ,通常房间都是三面放书, 经过努力,自己做到了四面 墙都放书,狭小的阳台和客 厅都充分利用起来,见缝插 针地各放一个书架。书架更 是直通天花板,书架的顶上 也都堆满书籍。 至于摆放,可谓全方位 立体型——里外放两层,每 一层都上下放满。如果要拿 里面一本书,必须把外面的 书一层层拿出来。实在没地 方放,有些就放在箱子里堆 起来。 有人问你到底有多少藏 书,这个问题实在回答不上 来,因为没数过,这是一件 非常麻烦也很耗时的事情, 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 件事。而且这个问题有些含 糊,是藏多少种还是多少册 ?比如那些丛书,算种数的 话就是一种;算册数的话, 则有十几册或几十册,乃至 上百册。再比如期刊,《明 清小说研究》我有全套,如 果按种数算,只是一种,但 如果按册数,则有一百多册 。 我得书后一般都登记, 前几年曾粗略统计了一下, 藏书有一万多种,至于具体 的册数,就不知道了,至少 有个两三万册吧,也许更多 。且不说这几年又增加了不 少。 说到藏书,自然会想到 读书。来我书房的人几乎每 人都问过这个问题:这些书 你都看过吗?连我的父母也 都这样问。我的回答是:这 些书我没有都看过,事实上 也不可能都看过,但是我都 翻过,需要的时候我可以随 时知道需要去找哪本书。 当然,这里面带有吹牛 的成分,否则也就不会去买 那么多复本书了,在我单位 的办公室里摆放的书都是复 本,这样也好,家里和单位 一边一本,用起来也方便。 我买的书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自己教学科研需要的 ,一类是自己感兴趣的。自 己教学研究需要的,主要是 小说、戏曲、说唱等通俗文 学作品及研究论著,还有中 国古代文史哲方面的书籍。 自己感兴趣的,则五花八门 ,比如别人写的书话、外国 侦探小说等等。 数量最多的是专业书籍 ,这方面的收藏就完备程度 而言,和一般的图书馆比, 如跟南京大学图书馆相比, 不比他们少,当然前提是只 比平装书,不比线装书。 我个人研究的兴趣在文 献及学术史,因此,本专业 的书搜罗面比较广,不是只 挑精品买,而是全都买回来 ,见书就收。有人到我的书 房后嘲笑我的书里有不少学 术垃圾,这是他们不了解我 的研究情况,不了解我买书 的路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来说的。 就阅读而言,自然是尽 可能多的去读,读的书越多 越好。比如作品及研究资料 ,要多读细读,对一般的研 究论著,则可以挑选一些重 要的、经典的,比如鲁迅的 《中国小说史略》、王国维 的《宋元戏曲史》等就要反 复阅读,重要段落达到背诵 的程度。 …… 其后随着网络书店的兴 起,随着电子书的出现,买 书变得越来越方便,淘书的 乐趣自然也就打了折扣。到 孔夫子旧书网、京东、当当 、亚马逊一搜索,自己需要 的书就出来了。至于配书, 也不过是敲击几下键盘的事 情。容易自然少了意外,也 就没有多大的惊喜。 在此期间,实体旧书店 受到严重冲击,因房租、人 工、水电等成本过高,无法 生存,纷纷倒闭,剩下的一 些实体店,也多是靠网络销 售维持生存。 如今在南京,淘书已经 变成一种怀旧之举,实在淘 不到什么书了,只能安慰愁 眉苦脸的老板几句。如果没 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倒闭的 旧书店将越来越多,乃至逐 渐消失,这是可以预言的。 旧书店越来越少,很多 书就淘不到,淘书的人就越 来越少,旧书店的生存就更 加困难,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目前这个问题还无解。 网络和数字化不仅改变 了书籍的形态、传播的渠道 ,而且改变了我们淘书、藏 书乃至读书的方式,也可以 说是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生 存状态与生活方式。 我们在享受着现代科技 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 深深怀念那些传统的生活方 式,书香已逐渐淡去,但当 下流行的手机阅读这种碎片 、肤浅、浮躁的阅读方式就 是我们需要的吗?我们找到 适 内容推荐 该书收录作者有关书籍的随笔近四十篇,话题围绕淘书、藏书、读书、评书、教书、写书而展开,无论是甘苦还是得失,皆来自亲身体验。这既是一段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个人思考的一份收获。 全书按照内容分为四辑:第一辑主要是谈自己淘书过程中所见所闻的人与事,第二辑主要是书评,针对某本书进行的评论,第三辑主要是书话,因读书想起的一些人与事,第四辑则是作者整理、主编的几种书的前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