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写完这本书,内心轻松了许多,很多年积聚在心中的 感慨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出口。虽然写作过程比较曲折,要 处理的事情比较多,比如有些人怎么避开,有些事该不该 写,等等,这些问题时时困扰着自己。不过,深思熟虑后 ,终于在各种取舍间找到了自认为合适的选择。 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一些人,对于那些人, 基本上就事论事,不做偏向性分析。我知道,不是当事人 ,很难了解其中的曲折。但有必要在这里发表一下个人观 点:这个世界缺了谁都可以,谁也不是谁的“教父”。那 些自信以至于接近自负的人,应该学一学倪院士在接受采 访时像个小学生那样谦卑和温和的态度。 为什么要写倪光南先生?如果从商业价值考虑,雷军 、马云等人更有市场价值,倪院士虽然学识高,但商业性 远远比不上明星和商界大咖。之所以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 的事情,主要基于三方面的思考。 第一,倪光南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中国芯”奔走 呼号,这种奔走呼号,不是基于一颗民族心,那是基于什 么呢?很多年前,听一位睿智的长者说过,自己的事情还 是要自己办,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会非常危险。即使是 那些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面对民族利益时,也会有很大的 偏向。例如某个中国的老朋友,某家操作系统在中国遇阻 时,出来替那家公司搞公关,说好话。倪院士这么多年到 处奔走,以至于被骗了也不后悔,也正是基于此吧。 第二,今年美国芯片断供,让中国结结实实认识到拥 有核心产品的重要性。作为中国人,除了抱怨外,还要出 一份力。虽然没办法实质性地做一些事情,但帮忙呐喊、 助威也是略尽绵薄之力。 第三,很多年前,看过一则新闻“倪光南院士被扫地 出门”,内心咯噔一下,连连反问:怎么会这样?那时的 人生阅历没办法帮我合理解释内心的疑问,不过,有了这 次接触后,一旦有倪光南的新闻,便会仔细研读。久而久 之,就能“管中窥豹”般地了解倪光南先生。这次芯片事 件,加上梁宁女士那篇著名的文章《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 操作系统的往事》的“推波助澜”,让我有了写倪先生的 冲动,也算是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 写作过程中发现,不仅倪院士,还有许许多多像倪院 士一样,为了民族强大而始终坚持梦想的人,他们的行为 感动了我,让我有必须写完的冲动。可能本书存在这样或 那样的问题,但作者的态度是认真和严谨的,如果出现了 失实的地方,请各位多多体谅。 最后,感谢倪光南先生,感谢那些为民族核心技术奔 走的人们,正是有了他们,我们这个民族始终屹立不倒, 越发强大。 目录 第一章 结缘中科院计算所 第一节 战火中萌生的强国梦 第二节 初入中科院计算所 第三节 汉字处理难题 第四节 联想汉字输入法 第五节 访学加拿大 第六节 1.99元的“中国制造” 第二章 辉煌从“联想”开始 第一节 “一院两制”的春风 第二节 “约法三章 ”加盟计算所公司 第三节 第一型联想式汉卡 第四节 “技术宅”的专业精神 第五节 中关村风云 第六节 从联想汉卡到联想微机 第七节 科学家的眼光 第三章 后“联想”时代的落寞 第一节 发展方向之争 第二节 “技工贸”的辉煌 第三节 辉煌落幕时 第四节 第一的总工程师 第五节 中国IT行业的“九月风暴” 第四章 方舟时代追梦“中国芯” 第一节 “18号文”与《扶植高新技术企业的提案》 第二节 重启“中国芯” 第三节 方舟的“局” 第四节 “方舟1号”横空出世 第五节 “如日中天”的方舟科技 第六节 方舟梦碎 第七节 “芯片无市场论” 第五章 执着前行,坚定发声 第一节 对internet时代的潮流预测 第二节 打破Wintel的垄断 第三节 发展自主操作系统的必要性 第四节 国产操作系统为何难普及 第五节 软件和芯片是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 第六节 发展软件产业是“重中之重” 第七节 第一采购影响中国软件业发展 第八节 力挺UOF,反对微软标准 第九节 XP系统停止服务是一个“重大的信息安全事件” 第六章 论中国科技的新未来 第一节 中国开源软件需要化解三大难题 第二节 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技术安全 第三节 棱镜门事件的思考:未来的网络要自主可控 第四节 中兴事件:核心技术之殇 第五节 用大数据技术重新认识世界 第六节 云计算改变信息技术格局 第七节 解读“中国创造” 第八节 区块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九节 “互联网+”与机器人红利 后 记 第二节 “技工贸”的辉煌 第三节 辉煌落幕时 第四节 第一的总工程师 第五节 中国IT行业的“九月风暴” 第四章 方舟时代追梦“中国芯” 第一节 “18号文”与《扶植高新技术企业的提案》 第二节 重启“中国芯” 第三节 方舟的“局” 第四节 “方舟1号”横空出世 第五节 “如日中天”的方舟科技 第六节 方舟梦碎 第七节 “芯片无市场论” 第五章 执着前行,坚定发声 第一节 对internet时代的潮流预测 第二节 打破Wintel的垄断 第三节 发展自主操作系统的必要性 第四节 国产操作系统为何难普及 第五节 软件和芯片是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 第六节 发展软件产业是“重中之重” 第七节 第一采购影响中国软件业发展 第八节 力挺UOF,反对微软标准 第九节 XP系统停止服务是一个“重大的信息安全事件” 第六章 论中国科技的新未来 第一节 中国开源软件需要化解三大难题 第二节 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技术安全 第三节 棱镜门事件的思考:未来的网络要自主可控 第四节 中兴事件:核心技术之殇 第五节 用大数据技术重新认识世界 第六节 云计算改变信息技术格局 第七节 解读“中国创造” 第八节 区块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九节 “互联网+”与机器人红利 后记 精彩页 第一节 战火中萌生的强国梦 镇海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北部,它的东面是舟山群岛,西面有宁绍平原,南面是北仑港,北面则是杭州湾。这里不仅有全国闻名的镇海中学,同时还有历史悠久的商帮文化,同时,这里还是“中国院士第一乡”。 截止到2017年底,从镇海区已经走出了30位中国“两院”院士,而倪光南正是这30位院士中的一员。 倪光南出生于1939年,时值艰苦卓绝、烽火连篇的抗战岁月,整个中国都处于战争的旋涡之中。 尚处童年,倪光南不知道战争为什么发生,但却可以感受到战争带来的苦难,而逃难似乎成为了自己跟父母唯一能做的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危险的。 倪光南出生在香港,祖籍宁波镇海。 1942年6月,日军进攻香港,倪光南只能随着父母辗转逃难回到上海。 在炮火下成长起来的人,总是对那个时代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倪光南来说,从小逃难的经历是深刻而难以忘怀的。这些难以磨灭的记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国家积弱,就会被人欺凌。他渐渐明白,一个国家只有富强起来,才不会遭受战争的蹂躏。落后只能挨打,不想办法进步,就要一直挨打。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倪光南告别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进入钱江小学读书。在同一时期,大洋彼岸已经开始了计算机时代。冯·诺依曼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在二进制基础上的现代存储程序计算机概念。在1944年到1945年之间,冯·诺依曼创造了现在使用的将一组数学过程转变为计算机指令语言的基本方法。 到了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器诞生。随后,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电子设备的体积开始不断缩小。1952年,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系统IBM70l问世。1964年,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统IBM360系统诞生。直到1981年个人计算机诞生,可以说,倪光南成长的时代正是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倪光南最初接触到的却不是计算机。 刚刚进入钱江小学读书的倪光南并不知道当时世界上发生了什么,由于性格内向,倪光南总是给人一种沉默寡言的印象。除了学习,倪光南还喜欢背诵《唐诗三百首》,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他说:“我并没有文学细胞,只是喜欢而已。我背诗的另一个目的是锻炼记忆力,因为我看到有些书上是这么说的,不论是否有充分的根据,多动脑筋总是有益的吧!” 小学毕业之后,倪光南进入复兴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治学和做人的道理。更为重要的是,从小喜欢动手的他,在中学期间学习了很多手工制作,这对于日后他从事工程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描述到这一方面的内容,倪光南说:“我们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学生有这么重的负担,我们有一些课余活动小组,有做航空模型,有做小电机,做收音机,这样锻炼了动手能力。我是做工程的,动手能力挺重要。” 倪光南后来之所以能够与计算机结缘,也与这些课余活动有着不小的关系。倪光南很喜欢动手实践,经常会自己组装矿石收音机。矿石收音机是指用天线、地线、基本调谐回路和矿石来制作检波器而组成的没有放大电路的无源收音机。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无线电接收装置,但在当时,这也算是一个稀罕物件了。 最初,倪光南所组装的多是单管收音机,在玩腻了单管之后,开始尝试组装2管机、3管机。到了高中,倪光南依然没有放弃这项爱好,而这时,他组装的矿石收音机已经达到了7管,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高级的收音机了。 倪光南之所以喜欢组装这种矿石收音机,主要是因为这个动手的过程,能够让自己的大脑得到锻炼。事实上,正是这个动手的过程,让倪光南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对无线电的兴趣与日俱增,倪光南最终决定报考“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 在当时中国的大学中,工科院校最好的就是南京工学院,而无线电系又是南京工学院中最热门的系。可以看出,在学习方面,倪光南对自己是很有信心的。最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倪光南得偿所愿进入南京工学院。P3-5 导语 在美国对中国进行核心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我们终于知道核心技术国产化是多么重要。而最早呼吁核心技术国产化的人是谁?倪光南院士。他在80年代就开始呼吁,要自主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虽然在奔走呼号的过程中,他屡遭白眼和冷雨,甚至是嘲笑,但他仍然不改初衷,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而这一坚持,就是将近30年。本书主要介绍倪光南院士的人生经历,主要介绍他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后的相关情况。记录他担任联想总工程师,后被“扫地出门”,随后跟人合作研制国产芯片,一辈子为核心技术国产化而努力的感人事迹。 序言 追梦路上不忘初“芯” 中兴事件之后,倪光南又一次出现在聚光灯下。说“ 又一次”可能不太准确,倪光南其实一直都在聚光灯下。 倪光南1939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这里是有名 的“院士乡”,截止到2017年底,这里已经走出T30位中国 “两院”院士。 从南京工学院毕业之后,倪光南进人中科院计算所, 开始了自己为国产技术发展奔波和操劳的一生。 从人生成就上来看,倪光南的履历足够精彩。他是首 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联想集团唯一的总工程师,其主 持研发的联想式汉字输入系统和联想微机,分别在1988年 和199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联想集团的名称也 是来自倪光南主持研发的联想汉卡。 现代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成就时,往往会使用一个均等 的指标。金钱在大多数时候就充当了这个指标,这一指标 是否合理,人们考虑得并不多。企业家有财富排行榜,作 家有财富排行榜,明星也有财富排行榜,但科学家貌似还 没有这一类型的排行榜。 倪光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在他身上,有科研 人员的孜孜不倦和笃定执着。他的孜孜不倦让他接连领军 创造出联想式汉卡、联想微机、联想激光打印机和联想程 控交换机以及诸多造就联想早期无数辉煌的IT产品,使联 想公司从中关村的众多小企业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当时 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他的笃定执着让他为自主研发国 产技术奔走半生。 为了能够让联想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他 宛如堂吉诃德一样冲向风车,最终折了长矛、碎了旧盾, 堂吉诃德被连人带马甩了出去。离开联想时的倪光南真像 是堂吉诃德一样,但他不需要别人搀扶,也并没有就此倒 下去。 他并不是堂吉诃德,他所追求的并不是一场梦。如果 非要说是一场梦,那也是整个国家的梦,一个只要努力去 做就可以实现的梦。 这个梦就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从 操作系统到芯片,中国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这 两方面,倪光南和同事们进行过尝试,但却没有取得全面 成功。大多数人在面对失败时会退缩,即使只是别人的失 败,有些人也会止步不前。 倪光南没有这样,但却发现大多数人面对核心技术研 发的困难时都有些犹豫不决了。在这一阶段,倪光南开始 将自己的角色从身先士卒的勇士转换成为摇旗呐喊的助推 者,这并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新的探索。正如鲁迅先生觉 得手握手术刀无法拯救国人一样,转而去用更为尖锐的笔 锋来唤醒“沉睡的人们”。 当然,这一角色的转换也有一丝悲凉和无奈,他何尝 不想继续在技术的最前沿进行攻关.但少数人的力量总是 微薄的,滴水穿石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却忽视了其中的 时间要素。对于先进技术的研发,不是你超越我,就是我 甩开你,滴水穿石的功夫在这里并不好用。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实是,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 强,中国的杰出科学家却变得越来越少,尤其年轻的科学 家少之又少。这里面的原因并不好用一言半语来解释清楚 ,但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并不利于中国技术实力的提高 。 倪光南的呐喊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自主 研发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他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的预判,更 多来自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人生经历恰恰是中国科技发 展的一个缩影,从一无所有,到自主研发,从处处受限, 到打破垄断。了解倪光南的人生经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 地了解中国信息技术产业过去的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 本书在介绍倪光南先生的人生经历之外,还整理了一 系列倪光南先生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论述和观点。倪 光南先生虽然已年过古稀,但其真知灼见却依然切中时弊 ,对当前科技发展潮流的判断和分析,以及当前中国信息 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对于当前信息 技术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不能错过。 内容推荐 本书在介绍倪光南先生的人生经历之外,还整理了一系列倪光南先生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论述和观点。倪光南先生虽然已年过古稀,但其真知灼见却依然切中时弊,对当前科技发展潮流的判断和分析,以及当前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对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不能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