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由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结合考察可知,先秦时期楚地广泛存在着尚剑的文化习俗与信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前珍视、渴慕宝剑,以宝剑为神物;第二,死后以剑随葬,剑乃人们死后世界观与墓葬仪式构筑的重要参与者。考察道经文献可知,在早期道教的信仰世界中,道门中人所佩法剑具有丰富的宗教内涵与仪式功用:包括道门身份象征与修行层次、神界等级喻指;辟邪制怪、却祸消灾的仪式凭借;尸解成仙,助力个人修道飞升之功;社会变乱中摄敌壮胆的神学功用。从道家始祖到道教尊神,佩剑老君形象的生成,表明早期道教有效融合了道家与楚地尚剑习俗这两支文化脉络。先秦楚地的尚剑文化习俗乃是道教法剑信仰的重要源头与生长土壤。宋以来,法剑信仰的潜在威胁特质终致政府打压与佛教攻讦,导致其自我“祛魅”进程的展开,由此不断衰变与异化。从东汉后期剑在战场中作为辅助兵器的逐渐退出,至道教法剑信仰与铸剑技术在中古时期的勃兴,复至宋以来道教法剑信仰的渐趋衰落、变异,其间作为道教法器的剑的历史,较少为人获知。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掌握着文字与话语权的上层精英频繁的文学性描述,使得剑作为文人成就功名、匡济天下之豪气与侠义的象征意义得以强化;另一方面,道教与官方意识形态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使得道教法剑的宗教内涵始终无法得到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之正面承认,长期被压抑在不见天日的暗谷。通过对道教法剑信仰兴衰变异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道教法剑信仰的兴衰,是道教与佛教神学之间及其与世俗皇权之间相互竞争,并最终妥协或屈服的结果。由此,道教法剑信仰衰落的现象背后,能够牵扯和勾勒出的,是宗教神学之间,以及宗教神学与国家权力之间复杂的“权力的文化网络”。 作者简介 冯渝杰,1986年生,重庆垫江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汉代思想史、中古宗教史与社会史等相关领域研究。在《历史研究》《学术月刊》《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小序 导言 研究的问题、基础与思路 第一章 上古尚剑习俗与道教法剑信仰之源流 第一节 文献与考古资料所见先秦时期的尚剑习俗 一、佩剑、赠剑之风与以剑喻德、以剑比才 二、以剑随葬与羽化登仙 第二节 秦剑·楚剑·吴越剑:神话与史实之间 第三节 道教法剑信仰源流考 一、楚文化的熏习 二、“大传统”的激励 小结 “短兵之祖”及其意义转换 第二章 法剑信仰的勃兴与中古道教铸剑术的发展 第一节 道经所见道教法剑的宗教内涵及功用 一、道门身份象征与修行层次、神界等级喻指 二、辟邪制怪、却祸消灾的仪式凭借 三、尸解成仙,成就个人修道飞升之功 四、在早期社会变乱中摄敌壮胆的神学功用 第二节 中古道教铸剑技术小考 一、早期道经所见的炒钢铸剑技术 二、中古道经所载灌钢铸剑法分析 三、总结性的道教铸剑术文本 第三节 道教徒诗人李白论剑及其剑术 一、“佐君致太平”:“谪仙”的习道经历与人间理想 二、“弃剑学丹砂”:由“托形剑化”至神仙服食 小结 被遮蔽的历史:中国剑文化的另一面 第三章 由实入虚:道教法剑信仰之变异与衰落 第一节 桃木剑·气剑·慧剑:道教法剑信仰之衰变 一、桃木剑的历史源流与宗教内涵 二、“气剑论”与新《内经图》的出世 三、人体熔炉隐喻的知识基础 第二节 仗剑诵咒与刀枪不入:道教法剑信仰之遗绪 第三节 道教法剑信仰衰落原因考 一、道教法剑信仰的内在神学支撑及其对于政府的潜在威胁 二、帝王、上层贵族对法剑神学内蕴的抢占及其对道教法剑信仰的“改写” 三、佛教攻讦与道教对于早期法剑信仰之特意调适 小结 走向“内在” 结论 神物的终结:宗教神学、国家权力与文化祛魅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环顾历史,人类文明从何处起源,又向何处驶去?这是无从解答的迷思,又是我们在认识自身的道路上,不得不寻求答案的难题。本书从宗教角度回顾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演进的一角,从“剑”入手寻绎道教思想在历史演进中的变与不变,由此描绘出中国思想发展的粗线轮廓与大势走向,为我们构建多角度的中华文明史阐释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看法与观察理解之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