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转折(深圳1949)/我们深圳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黎明 |
出版社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张黎明历时两年时间,采访了一批老革命、老战士,倾听他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经历和故事,以小切口、微视角带我们回到历史现场,以客观、真实的叙述讲述一段红色历史,让读者了解我们祖国来之不易的发展历程,有助于读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作者简介 张黎明,祖籍深圳,1979年返乡,1986年任职于深圳文艺创作室,主要作品有《猫低》《浮蝇》《走出边缘》《阿木夫人》《猴年七月》《妈妈也9岁》《濒临绝种的人》《记忆的刻度——东纵的抗战岁月》等,均不离深圳父老及水土,不敢忘宗祖忘血脉。 目录 第一章 乱世众生 采写手记 “东生源” 防贼的五重门 鸭仔街 两坛尿只兑了几根湿柴 白花洞 得到了一双“冯强鞋” 深圳镇 每元港币兑一亿元金圆券 宝安县 劫匪劫到县长太太身上 第二章 绝地反击 采写手记 雪竹径 从骨骸瓮拿出六七条短枪 王母墟 我们一共9粒子弹 沙头角 “大众米站”和月姐 沙鱼涌 软豆腐也要当钢铁打 皇帝田 住在人字形的大草棚 第三章 择木而栖 采写手记 上大街 时兴书局成了秘密情报站 南头城 城墙上的机关枪对准了学生 长岭陂 几分钟内学会了打枪 皇岗村 选民开始排队投豆豆 沙排村 只要不当小老婆什么都能千 第四章 报国之心 采写手记 上排村 达德女孩关汉芝 金钟道 “偷运”了一名英军中尉 大鹏湾 拿出小刀把毯子割成两半 谷湖龙 梅英容易爬过铁丝网 樟坑径 一条船和伸出船舷的桨 第五章 破局寻道 采写手记 将军山 国民党宝安县县长被掳了 石岩墟 多出了2万多斤筹粮 铁岗村 一个“白皮红心”的保长 龙岗墟 脚上的“千里马”陷在泥里 九龙关 “搓麻将”搓出的“护产小组” 第六章 水到渠成 采写手记 大新街 县长黄永光穿的是草鞋 谷行街 黄永玉画了一组速写 布吉站 站在月台上教Ⅱ昌“国歌” 文锦渡 扛着一麻袋税款赶路 山厦村 一封司令部密函 尾声 相关附录 后记 序言 当我们回望大历史时,别忘记深圳! ◎黄玲 张黎明1979年回到故乡深圳,成为深圳特区最早一批 建设者,在这块改革开放热土上,她经历了激情燃烧的特 区建设岁月,用自己的笔记录这个时代,成为一名作家。 与其他深圳作家不同,她的血液里蕴藏着红色基因,她始 终忘不了父母曾经战斗过的东江纵队的历史,数年如一日 走访老同志,实地踏访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战斗过的 地方,所听所见所感,使她走入历史深处。由此,十多年 来她先后出版了《记忆的刻度——东纵的抗战岁月》《解 码边纵——粤赣湘边纵队口述史》《血脉中华:抗战烽火 中的罗氏人家》《血脉:烽火罗氏》等一系列反映东江纵 队和粤赣湘边纵队历史和人物的图书,其作品以厚重的历 史、热情的文字、感人的情怀吸引着广大读者!在深圳作 家里,她是一个难得有强烈使命感的“红色作家”。 2016年年底她又开始了新的写作,动力来自老同志的 再三恳请嘱托,如此,她猫在远离深圳的一个前不着村后 不着店的博罗山野角落,呕心沥血历时一年完成又一部新 作《大转折:深圳1949》。让我敬佩的是这部新作还是一 如既往地聚焦革命的历史,聚焦大时代下的深圳。她以犀 利的眼光选择了一个重要的年份:1949年。正如历史学家 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也是从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 折年切入。 194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换年。1921年成 立的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迎来中华人民共和 国,而拥有八百万军队的国民党政权兵败如山倒,永远败 走台湾。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历史都凝聚在这个关键的一 年发生。这一年,改变了中国的走向,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曾经有许多著作、许多作品、许多影视或浓墨重彩或轻 描淡写反映这段历史。但深圳地区在1949年发生了什么, 没有专门的著作或作品记载和反映。不要小看深圳地区, 在大历史的背景下,深圳地区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 深圳作为毗邻香港的地区,作为大革命时期就有中国 共产党组织的地区,作为广东开展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地 区,作为华南抗日武装东江纵队的发源地,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前所处战略地位很重要,发生过许许多多重要 的历史事件。1949年的中国历史,有许多人了解,但1949 年的深圳地区历史真相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1949年的深 圳地区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值得历史学家关注的大事?有 什么人物应让后人记住?弹指一挥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已近70年,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亲历者的老去和消逝 ,事件、人物、建筑、地形、真相等都加速消失在岁月的 深处,历史背影渐渐模糊甚至最终无影无踪。 张黎明以执着和韧劲,以多年的采访积累,穿透重大 历史的烟云,敏锐地发现了1949年深圳历史大转折中的变 化与呼唤,发现1949年的深圳与1949的中国历史是密切联 系在一起的。挖掘与还原这个特殊年份的深圳历史,是非 常具有历史价值意义的。她果断地把宏大叙事与细微透视 统一于一体,通过“乱世众生”“绝地反击”“择木而栖 ”“报国之心”“破局寻道”“水到渠成”等六大章结构 和丰富的史料,通过这些人物与故事,生动地反映与还原 了1949年深圳大时代的风云历史。历史不是无生机的档案 ,历史也不是沉寂的墓园,历史是鲜活的人与事,历史是 由一个个事件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场景组成的。与严谨的历 史专著不同,与虚构的作品不同,张黎明这本书是通过翔 实的史料,以文学的笔触反映历史。在她的笔下,东纵历 史、粤赣湘边纵队历史、九龙关起义历史等都是有情节有 冲突有场景有人物的,特别精彩特别鲜活特别生动特别感 人。在她的笔下,乱世自有人生百态、千种选择、万般悲 喜。本书所记载的人物有国民党宝安县县长与太太,有英 勇机智的共产党交通总站站长罗许月与她的战友,有穿草 鞋的共产党员宝安县县长黄永光,有著名画家黄永玉,有 达德女生关汉芝,有“白皮红心”的保长,有九龙关的“ 护产小组”等等,人物是生动的,场景是鲜活的,事件是 真实的。张黎明用自己一颗炽热之心告诉今天的人们与后 人,当我们回望大历史时,别忘记深圳!别忘记1949年的 深圳历史对今天的价值与影响! 2019年,将是粤赣湘边纵队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1949年已永远成为史册上一个 记号,远去的历史并不如烟。身处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深 圳特区,扪心自问:我们能否在喧嚣的城市中,在一壶清 茶的陪伴下静静地阅读这本书呢?我认为回望历史对一个 国家、一个个体来说是必要的是必须的。我们可以通过张 黎明的《大转折:深圳1949》一书,向远去的历史致敬! 向1949年的深圳致敬!向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作家张 黎明致敬! 2018年5月7日写于深圳市方志馆 该序作者系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广东党史人物研究会 副会长,深圳市史志办公室巡视员,深圳市方志馆馆长 导语 一组惊心动魄的叙述,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生难以忘记的回忆。 本书是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作品,是一部讴歌为1949年深圳解放做出杰出贡献的老革命的群像作品,也是一部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原创作品。 后记 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12年前——2006年2月21日, 深圳原粤赣湘边纵队战友联谊会的理事会议,近20位最年 轻的也已70多岁的他们,正计划3年后的2009年,粤赣湘边 纵队成立60周年的活动,年迈没影响他们的坚定:把我们 边纵的历史写下来……这就是《解码边纵——粤赣湘边纵 队口述史》的缘起,也是今日《大转折:深圳1949》得以 完成的重要因素。 今天这辈人的在世者越来越少,最年轻的也八十多了 。2016年11月17日《我们深圳》丛书首发式结束,深圳原 粤赣湘边纵队战友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卓辉特意对深圳史志 办主任黄玲和我说,写一部深圳的1949年,3年后的2019年 是粤赣湘边纵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黄玲仅有一句话:你们找对人了。 也许不见我应许,他的声音变轻,轻得有点涩哑:我 们都老了,人也越来越少,你若不写……也就不写了,不 写就没有了。 “不写就没有了。” 非虚构写作和写小说不一样,不能天马行空自说自话 ,单凭自己完成,需要向导,需要亲历者,需要海量资料 ,需要求证核对,因为这和东纵、边纵的他们断不了缘… …许多帮助过我的人,想说感谢都来不及,人就走了。 记得曾强,当知道我需要前往香港的向导,他毫不犹 疑和何鹏飞、卓辉带着我寻觅香港当年的秘密交通线,“ 大营救”时曾鸿文(曾强父)护送文化人的大帽山,这香 港偏僻之地得靠两条腿,他腿脚不好却硬是走完全程。 记得郑群,他亲自联系当年的曾坤延、麦启华、袁创 ,带我行走九连山和东纵北撤后几十名战士隐蔽在江西归 美山的银线山坑。 记得那个粤北的寒冬,从韶关一路寻找,奇心洞、湖 南汝城、胡凤璋山寨,几近无路可觅的沮丧还有寒冷,都 被何祥、欧阳英、陈玉英的暖意化解了。 记得那些流传至今的东纵和边纵照片,甚多出自罗欧 锋之手,当年他拥有一部珍贵的莱卡相机。 记得黄翔,从2006年起每隔十天半个月,都会接到他 的电话,很亲很亲的亲人感觉,总有这样一句:书写好了 吗?书什么时候出版? 他们给予你百分百的信任,毫不掩饰地等待和渴盼, 温情和力量。那些年领我寻觅的亲历者怕有50多人,何止 ?每到一处,又有新的向导,一个找出一个,一个又一个 甚至几个,不仅仅是当年的边纵老战士,还有老百姓,特 别记住在香港带我穿街走巷的香港大鹏同乡会那没留下姓 名的长者…… 没有他们绝对不可能完成当时行程两万多公里,横跨 三省的实地寻访和调查。 因书结缘的向导、朋友,甚至不知道姓名,就这样毫 无预兆地横卧在胸,这种感觉很重,重得201 6年的我对他 们的“深圳1949”,无法说“不”。 他们不仅仅是他们,更有多年来支持联谊会的深圳市 民政局、宝安区民政局,以及那个年代他们立足和赖以生 存的老区,一直支持他们的深圳老区老村,村子如今改名 了:深圳市水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山厦股份合作 公司、深圳市龙华弓村股份合作公司、深圳市蔡屋围实业 股份有限公司…… 他们不仅仅是他们,三和国际集团的董事长张华,鲜 有人知他是深圳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的名誉会长 ,而在老战士们的眼里,他是三虎队灵魂人物张玉指导员 的儿子,张玉走了,儿子张华成了三虎队老战士们每年相 聚的召集人;香港新界沙头角南涌村“港人抗日第一家” 的罗家后人,黄小抗、黄俊康、黄小平、罗志威、罗志红 、罗凯明、罗海婴、罗丽嫦等都血脉相承……2018年年初 在罗家大宅作为“沙头角抗战纪念馆”馆址的仪式上,黄 小抗致辞痛斥“港独”思潮一派胡言,哀伤当下年轻人不 知道父兄辈浴血奋战赶走侵略者之艰难。而其弟黄俊康早 在2016年就捐赠了几千册《血脉中华:罗氏人家抗日纪实 》给深圳的中小学及图书馆,以期铭记历史。 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整整一年,埋案进入文本创 作。 感恩深圳原粤赣湘边纵队战友联谊会从筹划开始至采 访和创作一如既往的支持,感恩所有各尽所能给予协助的 史志工作者、亲历者、知情者和老深圳:黄玲、何鹏飞、 卓辉、廖远耿、梁柏合、梁仓、陈敏学、汤洪泰夫妇、陈 梅英夫妇、张伯乐夫妇、邬少尉、张明胜、蔡培、幸镜如 、赖荣茂、戴建邦夫妇、叶润牛、龙邦彦、江福仁、林谭 煌、郑鉴枢、周梓森、刘蔚娟、林庄、刘成浩、刘成仪、 刘成恩、陈永申、易凤仪、刘伟良、刘镇、张杏元、袁匡 年、陈淑梅……香港大鹏同乡会,以及联谊会办公室卢小 玲、曾卫平协助联系当年的老村老战士和知情者,曾卫平 更是从开始的资料搜集至文字录入、细节核实等都给以不 可替代的帮助。 深圳方志馆文献阅览室和宝安档案馆让我看到深圳档 案管理的规范和便民,谢谢申晨、雨芬等专业的档管人员 ,还有一些大力协助却不肯留名的朋友,只能把感激存储 在心。 2006年,深圳史志办和深圳原粤赣湘边纵战友联谊会 共同策划完成的粤赣湘边纵队口述史,时至今日才深感及 时和重要,没有那3年寻访而得的录音和图片资料,许多亲 精彩页 第一章 乱世众生 采写手记 1949年,那是一个遥远的、笔者还没有出生的年代,而深圳也不是现在的深圳,它是一个隶属宝安县的古老墟镇。 特别地好奇,于是就有了2017年1月10日约访梁柏合、陈敏学、卓辉几位老先生,地点在当年深圳墟镇中心,如今解放路和南庆街口交叉的新安酒家(酒家其实已更换新名为鸿安酒家,不过他们习惯称呼那个从1960年开始使用的老名)。 此时,1927年在深圳墟鸭仔街出生的梁柏合90岁;1929年在深圳墟东新街出生的陈敏学88岁;1937年在宝安龙华弓村出生的卓辉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也80岁了。几位深圳土生土长的长者习惯了广东式的饮茶,边饮边聊…… 1949年是民国三十八年,按农历(中国黄历)算为己丑年,那年有点像翻开老黄历的吉数八字时辰宜忌,费琢磨…… 不过,长者们并不按照框定的年份诉说,他们记忆的细节在旧日的时光里跳来跳去,总落在他们自己最深刻的枝丫上。 既然无法把他们的记忆固定在一个时间的笼子里,就由了这些细节微妙且无所顾忌地穿过己丑年,看似毫无关联的它们缓慢地铺展着前因后果…… 深圳墟积攒的岁月由年龄最长的梁柏合开始,也几乎由他包场。 梁柏合比画着木头竹子叠成的防劫五重门;陈敏学惟妙惟肖模仿着客家婆娘那长长的一声“兑——尿”;卓辉却是从一双胶底的冯强鞋升始…… 他们一同记住了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深圳的日子。日军司令部强占南庆街的鸿安酒家,西和街驻扎了日本宪兵队,北门街的“慰安所”有一群踏木屐罩和服的军妓,而雍睦堂(当年深圳小学)便成了日本军营,这些地点压抑了许多家破人亡和流离失所的哀痛。 梁柏合10多岁时亲眼看到日本军曹从北门街(今新园宾馆附近)慰安所出来,手中执着一把长剑,四肢摇摆一路吼和唱。蔡屋围有个80多岁的老伯从西和街(今解放路西段)走出来,恰好碰上了军曹。老伯年纪大了,懵懵懂懂忘了要向日本人鞠躬,更忘了说日语“阿里阿多”(你好),军曹抡起巴掌大吼“八嘎亚鲁”(混蛋),左一耳光右一耳光,老伯在耳光的狂风中趔趔趄趄,军曹猛得连自己都招架不住,累得停下手。这间隙,老伯哆嗦着移动了小小的一步,也许只有三五寸的一步,军曹立马一脚扫去,老人倒下了,呻吟着要爬起来,军曹抬起又大又重的日本军靴,又踩又跺,老伯“呀呀”地叫,身子渐渐成了无力翻动的“干虾米”…… “太惨了,我不敢看……”梁柏合说自己赶紧掉头躲进店铺。 “我好憎日本人”,这句话他说了三遍以上。 梁柏合说深圳墟有几个汉奸,有个叶福,有个刘七,还有个刘林。汉奸经常到布吉、龙华、观澜、岗头等游击队活动区化装一番搜集情报,还带日军去扫荡。抗战胜利后,大家恨啊,你一棍棒我一竹杠追打日本人的“狗”,追到北门街的井头(今新园宾馆附近)活活把一个打死了。 他突然停下了,侧头看着陈敏学:我睇你陈敏学成日跟着日本仔,我想你个汉奸仔…… 陈敏学笃定地笑了,没有答话没有解释,只是看了看笔者,那眼光说:你懂的。 懂,2005年笔者曾经采访陈敏学,知道他跟着日本人的缘由。1940年,日军岗田部队一个加强团大概1,300多人第二次进驻深圳。司令部再次设在南庆街的鸿安酒家,这回东新街的“新东方”和养生街、深圳小学都驻进了日军。 、 傀儡政权维持会,除了残暴统治还强迫进行奴化教育。日军特设带特务性质的机构“宣抚班”,班长龟山在养生街设立日语学校,到各家各户强迫孩子入读。 这天,日军和维持会长拿着枪来到陈敏学家,会长咧开口笑:有书读!每人每周还发三两米。 阿妈看着他屁股后的枪。 陈敏学从阿妈身后钻出来:真的?三两米?我去! 对于饥寒交迫的家,三两米意味着什么?除了陈敏学,深圳墟还有几十个孩子开始学日语,11岁的陈敏学在日语学校学了两年。语言能力特别强的他成绩最好,龟山很赏识,干脆给起了个日本名字“铃木三郎”,一高兴还带陈敏学到日军营房玩,甚至留食留宿,有时让陈敏学做些翻译工作。原来不让他听汉奸情报的维持会也找他静忙翻译了。 194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这天晚上,陈敏学独自待在黑灯瞎火的小破屋,“嗖”地闪进一人,悄声说自己是东纵抗日游击队的。陈敏学差点跳了起来,每每岗田部队抬着伤员回来都骂骂咧咧游击队“八嘎亚鲁”,不是炸桥梁就是毁铁路、烧炮楼……他知道这个游击队,没想到游击队找上门来了,14岁的陈敏学一时愣住了。 那人似乎什么都知道,说陈敏学没干过什么坏事,帮过老百姓,同情被日本仔迫害的人,还解救过游击队员。 “今天找你,想你为我们做点事情。” “你们家也被日本仔害死了好几个人,想为他们报仇?” P27-3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