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吕思勉品三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吕思勉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通俗性史学作品。作者从多个角度,对三国史上出现的人物、事件、战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入的见解。本书在收录《三国史话》和吕思勉先生有关三国历史札记的同时,还增补其著作《秦汉史》的部分章节,以便充分体现吕思勉先生严谨的治学风格。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目录 三国史话 一楔子 二宦官 三夕卜戚 四黄巾 五历史和文学 六后汉的地理 七董卓的扰乱 八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九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十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十一赤壁之战的真相 十二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十三替魏武帝辩诬 十四从曹操到司马懿 十五替魏延辩诬 十六姜维和钟会 十七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十八司马懿如何人 十九司马氏之兴亡 二十晋代豪门斗富 三国史文章朴辑 汉末之乱与三国始末 边章、韩遂 张纯之叛 董卓之乱 曹操平定北方(上) 曹操平定北方(下) 袁曹成败 关羽欲杀曹公 曹嵩之死 论魏武帝 刘备入蜀 刘备取汉中 马钧 君与王之别 诸葛亮南征考 诸葛亮伐魏 诸葛亮治戎 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奖率三军臣职是当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李邈 姜维不速救成都 孙策欲袭许 三国之校事 罢社 吞泥 山越 附录 三国史大事年表(东汉末年至三国结束) 序言 史学名家说三国 吕思勉,字诚之,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 家,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家”( 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研究,先后在常州府中 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 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 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 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著作 等身,已出版的著作有六七百万字,通史有《白话本国史 》《吕著中国通史》等,断代史有《先秦史》《秦汉史》 《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还有《中国民族史 》《中国制度史》《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史学 四种》等专著。 作为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从事专门学术研究的同时, 还不忘普及历史知识,《三国史话》(《吕思勉品三国》) 就是作者所写的最为经典的通俗历史读物之一。此书面向 大众读者,语言风格流畅、行文朴实。此书从史实出发, 对三国历史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等进行了分析, 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三国作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历史时期 。人们从名著《三国演义》及其电视剧中已获得了很多知 识。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历史小说。“七分史实。 三分虚构”。吕思勉先生此书则结合史实,用通俗的语言 ,融会贯通,独到地评论三国的历史。并纠正了不少历史 演义中的谬误。还原了历史真相。正是由于通俗而又严谨 ,因而此书也成为很多学者研究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国史话》(《吕思勉品三国》)最初是以单篇的形 式发表于上海科学书店出版的《知识与趣味》,自1939年 创刊号起连续刊登。1943年1月,作为文化社的丛书之一, 由开明书店出版,收入吕思勉先生史话16篇。1987年上海 教育出版社编订《论学集林》时,除了对原书作了少量删 改,又增加了“三国史话之余”4篇。本着弘扬中国历史文 化,不断传承经典,引导国民阅读三国史的目的,我们以 《三国史话》为基础,增录吕思勉先生三国史相关的篇章 。并制做附录,重新推出《品思勉品三国》一书。具体来 说。本书同样保留4篇“之余”,直接与16篇接排。本版《 三国史话》(《吕思勉品三国》)部分参考了2009年中华书 局、2012年三联书店等多个权威版本,调整了若干原书体 例不统一的地方、细心校勘。此外。书中另增加了吕思勉 先生其他著作中与三国历史相关度最高的27篇精彩文章。 排在前述20篇之后;还梳理三国事件。配了详尽的三国史 大事年表(东汉末年至三国结束);对于其中所出现的古今 地名对照,我们基本未做处理,或仅在不影响原文的基础 上略做整理,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作者原意。本书力求把读 者很好地带入三国的历史世界,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和 更多的启发。不过,难免会有疏漏处,如有错误,还望读 者不吝指正。 导语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最能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只眼,是故本书成为众多大家品读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精彩页 一 楔子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用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是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事办好了,我们就当取以为法,模仿他;一件事办坏了,我们就当引以为戒,不可再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实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别的事情姑弗论,在欧人东来之初,我们所以对付他的,何尝不根据旧有的知识?所谓旧有的知识,何尝不是从历史经验而来?其结果却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学问的荒疏,见解的浅陋,自不免为大方所笑,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亦希望人们就我所说的赐予教正。 二 宦官 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汉。后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了。然则后汉的祸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则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机会,和诸君谈谈。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汉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厉害,所以写《后汉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做了一篇传,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 ……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