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羊舍的夜晚/汪曾祺自编文集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内容提要
羊舍的夜晚
看谁
王全
精彩页
羊舍的夜晚
一 夜晚
火车过来了。
“216!往北京的上行车。”老九说。
于是他们放下手里的工作,一起听火车。老九和小吕都好像看见:先是一个雪亮的大灯,亮得叫人眼睛发胀。大灯好像在拼命地往外冒光,而且冒着气,嗤(chi)嗤地响。乌黑的铁,锃(zeng)黄的铜,然后是绿色的车身,排山倒海地冲过来。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每回看到灯光那样猛烈地从树墙子上刮过去,你总觉得会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可是火车一过,还是那样:树墙子显得格外的安详,格外的绿,真怪。
这些,老九和小吕都太熟悉了。夏天,他们睡得晚,老是到路口去看火车。可现在是冬天了。那么,现在是什么样子呢?小吕想象,灯光一定会从树墙子的枝叶空隙处漏进来,落到果园的地面上来吧。可能!他想象着那灯光映在大梨树地间作的葱地里,照着一地的大葱蓬松的、干的、发白的叶子……
车轮的声音逐渐模糊成为一片,像刮过一阵大风一样,过去了。
“十点四十七。”老九说。老九在附近山头上放了好几年羊了,他知道每一趟火车的时刻。
留孩说:“贵甲哥怎么还不回来?”
老九说:“他又排戏去了,一定回来得晚。”
小吕说:“这是什么奶哥!奶弟来了也不陪着,昨天是找羊,今天又去排戏!”
留孩说:“没关系,以后我们就常在一起了。”
老九说:“咱们烧山药吃,一边说话,一边等他。小吕,不是还有一包高山顶n’吗?坐上!外屋缸里还有没有水?”
“有!”
于是三个人一起动手:小吕拿砂锅舀(yao)了多半锅水,抓起一把高山顶来撮(cuo)在里面。这是老九放羊时摘来的。老九从麻袋里掏山药——他们在山坡上自己种的。留孩把炉子捅了捅,又加了点煤。
这是一座盖在半山坡上的房子,因为靠近羊舍,人们叫它羊舍房子。隔壁还有一间小屋,锅灶俱全,是老羊倌(guan)住的,如果说话时有必要指明是这一间,人们就说是:老羊倌屋里。
羊舍房子分作里外两间。里屋一顺排了五张木床,联成一个大炕。床上住的本是张士林、小吕、丁贵甲、秦老九。张士林到狼山去给场里买果树苗子去了。丁贵甲这会儿也没有在。却添了一个客人,是留孩。老羊倌也请了假,去看他的孙子去了。所以这一晚上,守在这里的只有他们三个人——三个孩子:小吕、老九和留孩。他们都在做着各人的事。
屋里有一盏自造的煤油灯,一个炉子。灯是老九用墨水瓶子改造的。
外边还有一间空屋,是个农具仓库,放着硫铵、石灰、滴滴涕、铁桶、木叉、喷雾器……
外屋门插着。门外,右边是羊圈,里边卧着四百只羊;前边是果园,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点葱,还有一堆没有窖(jiao)好的蔓菁(man·jing)。现在什么也看不见,外边是无边的昏黑,方圆左近就只有这个半山坡上有一点点亮光。夜,正在深浓起来。
P1-5
导语
《羊舍的夜晚》是汪曾祺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部短篇儿童小说集,包含《羊舍一夕》《王全》《看水》,是作者难得的儿童小说。故事轻松,富有情趣,充满人性关怀。本书描写充满了劳动气息,人物塑造鲜明,对劳动场景和乡村生活的描写生动细腻,是作家深入生活后的提炼之作。
序言

据汪曾祺先生的子女汪朗、汪明、汪朝统计,老头儿
一辈子,自行编定或经他认可由别人编选的集子,拢共出
了二十七种。严格一点,不妨将前者称为“汪曾祺自编文
集”。
自编文集,文体比较单纯:基本都是短篇小说、散文
和随笔,偶有一点新、旧体诗,还有一本文论集,一本人
物小传。时间跨度,却大得出奇:第一本跟第二本,隔了
十余年;第二本跟第三本,又隔了差不多二十年;第一本
小说集《邂逅集》跟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更是隔了
整整四十年。……谁实为之,孰令致之?说来话长,不说
也罢。汪先生享年七十七岁,1987年之前的六十六年,他
仅出了四本书。汪氏曾自我检讨说:我写得太少了!
1987年始,汪老进入生命的最后十年。这十年,就数
量而论,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占平生作品泰半。同时,也
是出书的高峰期。除1990年、1991年两年是空白外,每年
都有新书面世。1993年、1995年,更是臻于顶峰,合计接
近两位数。这固然反映了汪先生的作品受到各方热烈欢迎
乃至追捧,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若干集子重复的篇什较多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并非个别现象。
我曾写道:
无缘亲炙汪曾祺先生,梁某引为毕生憾事。他的作品
,是我的至爱。读汪三十余年,兀自兴味盎然,爱不释手
。深感欣慰的是,吾道不孤,在文学市场急剧萎缩的时代
大背景下,汪老的作品却是个难得的异数,各种新旧选本
层出不穷,汪粉越来越多。在平淡浮躁的日常生活中,沾
溉一点真诚朴素的优雅、诗意和美感,大约是心灵的内在
需求罢。
那么,有无必要与可能,出版一套比较系统、完整、
真实的“汪曾祺自编文集”,提供给市场和读者呢?答案
是肯定的。
汪老去世已逾二十一年,自编文集旧版市面上早已不
见踪影,一书难求。倒也间或出过几种新版,但东零西碎
,不成气候。个别相对整齐些的,内容却肆意增删,力度
颇大,抽换少则几篇,多则达到十余篇甚至二十多篇,旧
名新书,面目全非,是一种名实不副不伦不类的奇葩版本
。我一直认为,既然是作者自编文集,他人就不要、不必
且不能擅改。至于集子本身的缺憾,任何版本,皆在所难
免,读者各凭所好就好。
本系列新版均据汪老当年亲自编定的版本排印,书名
、序跋、篇目、原注,一仍其旧,原汁原味。只对个别明
显的舛误予以订正。加印时作者所写的序跋,均作为附录
。这套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汪曾祺自编文集”,相信自
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

1961年11月25日,汪曾祺写成短篇小说《羊舍一夕》
——这是他十二年来的第一篇小说。次年6月,《人民文学
》在显著位置刊发。《羊舍一夕》写的是农科所几个十来
岁的孩子平凡健康的生活,基调乐观向上,虽然不是重大
题材,但与主旋律不违和,同时又保留和展现了汪曾祺写
作的鲜明个人特质。其间,这位下放到张家口农业科学研
究所劳动改造三年的“摘帽右派”终于回到北京,任北京
京剧团编剧,与妻儿团圆,名誉和处境得到改善。此后,
他又写了《王全》《看水》两个小短篇。
1963年1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拢共才四万来
字的戋戋小册《羊舍的夜晚》,收入上述三个短篇——这
是汪曾祺的第二本书。距离他的处女集《邂逅集》出版,
已足足十三年有余。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汪氏
总算借此重操旧业,赓续上了写作生涯。他对同在难中,
促成此书面世的作家萧也牧一直心存感激,后来曾一再提
起。至于他的第三本书,十九年后,才得以出版。这恐怕
又是汪曾祺始料未及的。世事难料。
本书虽小,意义不同寻常。印制也颇为精致:书名,
系汪曾祺自己用毛笔书写;封面,四分之三是深蓝色,天
地浑然,弯月当空,下面是低矮的羊舍,窗户透出灯光和
暖色;内页,还有几幅精美的插图——封面和插图,都是
木刻,出自黄永玉手笔。汪文黄画,珠联璧合。两位年轻
时的好友、不世出的天才,不经意间,留给了人间一份珍
稀难得的共同作品。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这本小书,稿费给得很高:“
一千字二十二元。最高标准。和郭沫若、老舍一样。”怎
么会这样呢?作者本人,不解之余,不无得意。
这将近八百元稿费,从该书出版直到1980年代初期,
差不多整整二十年,成为汪家唯一一笔大额存款,一直不
曾动用,以备不时之需。动荡之时,惶惑之际,汪曾祺和
施松卿每想到这笔钱,心里顿时踏实许多。
新版据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1月版印制。
2018年12月5日,戊戌大雪前两日,记于深圳天海楼

内容推荐
这本书里有三个短篇故事。
《羊舍的夜晚》和《看水》写了小吕、老九、留孩、丁贵甲四个人,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爱好,但是他们都是乐观、向上、热爱自己工作的年轻人。《王全》写的则是一个爽朗、憨厚的热爱集体的老伯伯。看起来他们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仔仔细细地看一看他们的那些表现,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许多很可贵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