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经济--盛世下的阴影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杨国英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对于中国经济,似乎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值得细细研究,以便总结出有效的经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在貌似繁荣的表象背后存在着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乃至致命的影响。前一种观点往往为官方人士(政府及主流经济学家)所持有;后一种观点往往为民间人士(独立学者及评论者)所持有。当然,有趣的是,很多外国官员及学者也大多认可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那么,中国经济到底如何呢?

杨国英专著的《中国经济--盛世下的阴影》对中国经济是持批判态度的。当然,这种批判并非鞭挞,而是客观理性的分析,尤其注重问题分析。因此,想对中国经济目前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有所了解的读者大可拿起本书,相信您将会从中有所收获。

内容推荐

经济衰退之势已经萌发,我们意识到没有?衰退由众多因素纠结而成,我们洞察到没有?面对已经到来的经济衰退,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

认识现实才能理性应对,《中国经济--盛世下的阴影》并不是大部头的理论著作,并不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怪论,而是旨在透过当下中国经济的不同截面,进行全景式、立体式的扫描,以期证实我国经济衰退已经到来,撕开仍被盛世光环笼罩的经济疮疤。

通过杨国英专著的《中国经济--盛世下的阴影》,您能迅速了解中国经济现状!

目录

第1章 解构宏观经济

“钱紧”不能成为货币政策转松理由  

“克强指数”更切合我国经济特征 

统计部门应诚意回应基尼系数质疑 

我国外储投资应进入战略性转换 

外汇占款突增无须大惊小怪 

解通缩之忧唯有经济改革  

行政审批改革应“破立并举”  

对出口反弹不宜过于乐观 

货币政策的稳定与发展之辩  

“稳增长”须打破制度约束 

改革“发改委”迫在眉睫 

“促进消费”应先理顺三大内部机理 

谨防“越胀越控,越控越胀”负循环 

第2章 论辩财税政策

财经新高官能否引领转型 

地方举债难控的四大原因 

抑制真实失业率上升至关重要 

“扩大赤字”应注意技术性平衡 

小微企业税收优惠不能“悬空”操作 

“结构性减税”不要演变成“结构性增税” 

增值税改革应向地方倾斜 

“新资源税”难破分税制之困 

结构性减税应防“权力干预” 

“增收挖潜”绝非平衡收支的良方 

第3章 反思投资刺激

“光伏制裁”给刺激式投资敲响警钟 

“张维迎之问”刺到发改委痛处 

“跃进式投资”与地价寻租  

地方政府的“融资饥渴症”何来 

投资刺激亟须处理好三大技术环节 

公共投资亟须真正的硬约束 

“微调”切勿变“大调” 

多重矛盾压出公路还贷“免息”呼声 

处理地方债必须量化统筹 

地方债切勿简单滚转了事 

须防“公共投资”成“公共危险” 

第4章 呼吁国资再改革

谨防央企“业绩达标”后遗症 

中国远洋应“知耻而后言勇” 

亏损央企产业重组比财务重组更重要 

再改革可助国企遏止利润下滑 

中国对外投资不应是一笔糊涂账 

电网公司账面非暴利让人纠结 

提高国企分红上缴比例应区别对待 

四川中石化“另类投资”折射金融资源错配 

两桶油应进行“业务瘦身” 

承认垄断是释放受抑生产力前提 

第5章 忧虑民资生存

“私企利润超国企”真伪辩 

必须明确民间资本的市场应有地位  

应怎样向以色列学习创新  

“支持民企”应口惠实至 

“杀鸡取卵”并非电商竞争捷径  

中小企业“应急扶持”可休矣 

煤老板为何“炫富”难 

民资应谨慎参与铁路改制 

华为如何突破第三次“围剿” 

民企接班人为何痴迷虚拟经济 

“丁书苗寻租”折射民企寻利之难 

“裸商”背后的“赌徒心态” 

万向成功并购A 的启示 

制造企业不宜过度使用金融工具 

代工企业切勿仓促转型 

第6章 “困兽"房地产

房企凭什么拿财政“红包” 

地方版“新国五条”为何如此勉强 

“房产税扩围”应强化立法思维 

外资投资楼市降温预示着什么 

应落实房地产央企与民企的制度公平 

“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需要更有针对性 

收支失衡倒逼地方“松绑”楼市 

公租房建设应告别“样板思维” 

“事后默认”变相鼓励小产权房 

保障房贷款必须减速慢行 

国有房企逆势扩张有悖调控初衷 

不必担心房地产会“崩盘” 

第7章 能源瓶颈待解

减少重复计税须以强化油企内控为前提 

中石油海外并购折射我国能源失衡 

重启核电,勿忘安全 

海外资源投资应助力民资当主角  

成立能源部仅是能源改革的必要条件 

原油期货仅是争夺定价权的必要条件  

中国能源战略步入十字路口  

稀土保护的“钾肥猜想”

 

第8章 “三农”之患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的“主次之辩” 

经济增长切莫以牺牲耕地为代价 

以“城镇化”引领全面变革 

谨防新建农产品市场出现变相垄断 

农补过万亿,粮价仍是问题 

乳业品牌切勿在过度保护中沦陷 

“确权赋能”切勿为变相圈地背书 

粮价的逻辑 

提高容忍度难解“农户贷款”困境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需要深度破题 

驳斥“江漂死猪”的外交辞令

第9章 市场公平与法治

“天价招待费”阻碍经济转型 

铁路行政职能转变应纳入社会监督体系  

P×:官方告别傲慢,民意驱散“偏见” 

天然气涨价不能搞半吊子市场化 

应淡化对微信的收费思维 

“水价涨十倍”的理由太荒诞 

对“三公支出”应形成闭环式监管机制 

检测标;隹不能成为监管失责的替罪羊 

反思茅台“商标争议”背后的情与法  

反垄断应远离“选择性执法” 

财政补贴应“一碗水端平” 

重提“事后追认”的改革逻辑 

第10章 杂评经济乱象

简单比拼广东江苏GDP毫无意义 

双汇71亿美元收购SFD究竟所欲何为  

经济学家为什么如此不靠谱 

地方保护导致物流费用居高不下 

反思“招工补贴”背后的招商逻辑 

“国际旅游岛”不能成为圈钱概念

试读章节

“促进消费”应先理顺三大内部机理

在经济增长受挫之年,通过“促进消费”维持经济增长的相对稳定,有其合理性和相对必要性。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在内部机理不协调的情况下,“促进消费”固然可取一时之效,但却可能是一股“虚火”。

面对2011年我国持续下滑的贸易顺差,加大“促进消费”和相对“扩大投资”已成为“稳增长”基调的必然选择。而在这两者之间,“促进消费”更将作为维持未来经济增长的长效政策之所在。这其实之前就已初见端倪:2011年10月25日,商务部、财政部和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十二五”时期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表明,“十二五”期间除加大财金政策“促进消费”外,还将从2012年起,每年确定一个月为“消费促进月”。

必须承认,在经济增长受挫之年,通过“促进消费”维持经济增长的相对稳定,有其合理性和相对必要性。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在内部机理不协调的情况下,“促进消费”固然可取一时之效,但却更有可能埋下长期隐患。

对于我国“促进消费”而言,其内部机理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其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过低;其二,民生保障相对滞后;其三,政府消费相对过大。

就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过低而言,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但人均收入仍排位百名之后。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DP年均增速近10%、财政收入年均增速逾20%相比,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仅略高于7%。与此同时,在按揭性住房支出以及散户亏损严重的股票市场的双重透支之下,我国居民储蓄率亦已由12000年的逾30%,急剧下降至当下的10%左右。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对过低以及储蓄率的急剧下降,必然为“促进消费”形成相对无米为炊的窘境。当然,理论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大消费补贴力度以及提高金融杠杆等方式,为“促进消费”提供辅助支撑。但这显然是难以持续的,因为,这样一会加大财政支出压力,二则逐渐形成金融杠杆风险。

就民生保障的相对滞后而言,虽然“十一五”以来我国民生保障支出已从2006年的不足1.3万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6万亿元,绝对数量增长逾一倍。但是,其与GDP占比的增幅并不明显,仅从2006年的6.2%上升到201O年的6.7%,与消费促进型经济体的占比15%以上差距明显。

民生保障的相对滞后,必然会使民众消费产生后顾之忧。在大多数民众仍对养老、教育、医疗等忧虑重重时,又岂会有余力进行“促进消费”。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我国社保资金缺口迄今仍高达10万亿元,人均110元的全民基础免费医疗至今亦不能完全到位。

再就政府消费的相对过大而言,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会发现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占总消费比例基本呈倒挂态势,尤以1988年后为甚。亦即是说,在社会总消费力相对恒定的状况下,政府消费力的过大必然会对居民消费力形成挤压,因为政府过强的消费力最终必以税收、通胀等形式转嫁给民众,从而相对弱化居民的消费力。以1988年至今为例,与政府消费占比总消费从20%上升至近30%相对应,我国居民消费占比总消费却从64%急速下降至48%左右。

政府消费的相对过大,就中长期而言,必然以居民消费的挤出为代价。当然,短期内可以通过种种手段,人为创造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双重增加,但其结果必然是以政府的巨额债务或高额通胀为代价。当下仍在持续的欧债危机,就是这种人为创造消费造成政府巨额债务的例子,而2008年越南一度高达25%的通胀率即是人为创造消费造成高额通胀的例子。

在上述三大内部机理未能理顺之下,持续“促进消费”不仅难收预期之成效,更可能形成经济增长的虚火,从而灼伤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就中长期而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结构性的命题。历年来,我国经……

P28-29

序言

对于中国经济,似乎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值得细细研究,以便总结出有效的经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在貌似繁荣的表象背后存在着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乃至致命的影响。前一种观点往往为官方人士(政府及主流经济学家)所持有;后一种观点往往为民间人士(独立学者及评论者)所持有。当然,有趣的是,很多外国官员及学者也大多认可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那么,中国经济到底如何呢?

细分析,其实持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人皆认可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经济确实一度高速增长。只是双方对于导致高速增长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分析,前者认为由特有的政治制度和多元的经济制度所构成的“中国模式”是根本原因;后者则认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不断改革和中国压抑已久的经济潜力是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前者认为若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模式”;而后者则认为若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深化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尤其要改革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政治制度。

作为出版人,我们没有能力亦没有必要对两种观点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做出或对或错、或好或坏的判断,其实做上述简单分类已经蕴含着巨大的“危险性”,因为在观点日益多元的社会中,简单贴标签的“两分法”往往是可笑的、失效的(如肯定“中国模式”的人们对中国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亦不乏清醒认识)。在我们看来,本书对中国经济是持批判态度的。当然,这种批判并非鞭挞,而是客观理性的分析,尤其注重问题分析。因此,想对中国经济目前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有所了解的读者大可拿起本书,相信您将会从中有所收获。但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内容是作者一段时间以来对中国经济的思考,其中时间痕迹较为明显,换句话说,有些内容站在今天来看可能略显陈旧,尤其对于某些事件的分析,譬如“吴英案”。但我们认为过时事件做折射出的经济问题(如中小企业融资)并未随着事件的结束而被完善解决,书中所涉及的问题乃是中长期问题,作者所做的分析至今仍具启迪性,正因此,我们认为本书目前是具有出版价值的。

如您读过本书,想做进一步的交流,可随时联系我们。如我们认为您的研究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亦愿意帮您以图书的形式与更多的人进行分享。最后.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