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蔬菜月令(我的耕读笔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斌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徐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语言学会会员,和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迄今已发表散文千余篇,小说、评论多篇。著有评论集《行走文字问》、散文集《蔬菜物语》。 书评(媒体评论) 当蔬菜被优美的文字抚摸时,就远离了卑微,轻 贱,和孤寂,忽然间,变得明媚,可人,光彩夺目。 这方菜地,安放的不仅是作者的心,也是我们的心。 ——郭翠华(马鞍山市作协主席,《作家天地》 主编,中国作协会员) 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并不是消极的“遁世 ”,而是一种更为主动的发现和寻找,寻找生活的诗 意,让自己的生活更纯净、内心更丰盈。 ——魏振强(安庆市作协副主席、《安庆晚报》 副刊部主任) 种菜与读书,是美学的生活,也是生活的美学。 如果没有美的参与,种菜只是种菜,读书只是读书; 有了美,则种菜不只是种菜,读书也不只是读书了。 ——周华诚(作家、出版人) 别样的村庄别样的湖,别样的麦地别样的海。晴 天种菜,雨天读书,红尘有爱,灵魂飞舞。 ——许冬林(青年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在作者眼里,菜园是美的,种菜是美的,生活更 是美的。整部散文集处处散发出这样美的意趣,令读 者置身一个美的世界。 ——王永兵(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 究生导师) 诗意地栖居在田间地头,在汗水里耕耘,收获了 内心的宁静,也收获了《蔬菜月令》,恬淡且快乐! ——俞仁凤(安徽省特级教师) 后记 亲爱的读者朋友,感谢您的阅读。这是我的第二本种 菜散文集。市面上也有关于蔬菜的书。与它们不同的是, 我不是写如何烧菜,不是分析蔬菜的营养价值,也不是由 蔬菜发微,阐述人生要义,我写的是种菜过程以及体会。 打个比方说,其他的作者,可能是美食家、营养师、心灵 导师,而我,只是一名虔诚的菜农。 话说2014年秋,我的朋友老余把他家院门的钥匙交给 我,说可以把里面已经荒芜的菜地清理出来,重新种菜。 ——其时他和太太、孩子,在北京工作、生活已有一段时 间,菜地自然没人打理,结果长满了草,成了荒园。他们 偶尔回来,打开院门,看到蛇在草间游动,看到松鼠在庭 院里乱跑,心里空落,若有所失。他又知道我喜爱种菜。 老余的院子在城里,呈矩形,南北宽16米,东西长60 米。最东面盖了楼房,中间盖了三间平房,坐北朝南,阳 光极好。——冬天里,我和妻子时常在走廊上垫了纸板, 或坐或躺地晒太阳。平房山墙两端,是两块菜地,都是方 形,合起来有200平方米。在城里,拥有这么大的地,用以 种菜,可以说是奢侈的。 我脚穿一双旧皮鞋,手拿一把旧镰刀,进了大院。连 续几天,我挥舞着旧镰刀,砍那些高过人头的茅草、商陆 、葎草,浅色的裤子满是草木的绿汁,手心磨出了一排水 泡。杂草砍倒以后,露出半畦韭菜,菜叶碧绿,菜花素净 ,还有一棵万年青。那时天气尚热,汗流浃背,但是心里 熨帖,仿佛头顶一片荫凉。 之后,就是翻地,用二指镐翻,用旧铁锹挖,一遍遍 地弯腰捡拾砖块瓦砾和废旧的塑料皮。接着种了青菜、萝 卜、生菜、菠菜、芫荽、茼蒿等,浇水、施肥,拔草、锄 地,汗水流淌成河,手指染得碧绿,然而,一想到有有机 蔬菜吃,就忘却了劳累,晚上睡觉也香。 妻子是我最好的合作伙伴,每寸泥土,每畦蔬菜,都 有她劳作的印记。记得有天黄昏,我用铁锹挖地,她用锄 头捣平,我均匀地撒种,她以细碎的土粒覆盖,我拎了水 来,她洒在地上。其时阳光斜照过来,给菜地镀上一道玫 瑰色的花边。此情此景,就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后来,老余夫妇带着孙女可可从北回来居住,也加入 种菜的行列。老余的太太极贤惠,又是种菜的好手,以后 菜是越种越好。时日流转,万物生长,老余的孙女会走路 了,会说话了。她用手指拈着草莓的茎,或用手心托着红 红的番茄,喜笑盈盈,天真可爱。 劳动之余,我会把种菜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我本来 就热爱阅读、写作,从那时开始,我的笔墨就集中在种菜 上面了。迄今为止,已有两百余篇,约三十万字。2016年 底,我把前期写的种菜散文,辑成《蔬菜物语》,已经出 版;现在,我把2017年的种菜散文辑成《蔬菜月令》,准 备出版。 在种菜与写作的过程中,菜园成为我的乐园,也成为 我的精神家园。沉醉在蔬菜的乐园里,凝望露水在菜叶上 凝结或者滑动,倾听黄瓜的花朵沿着竹竿攀缘,一路歌唱 ,又有茼蒿、芹菜、芜荽、韭菜之香扑鼻而来,时常自行 迷失,不知身在何方。我有时把蔬菜当孩子,有时当爱人 ,更多的情况下,是当作师友。我记得鲁迅写给瞿秋白的 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也 可以用在我与蔬菜之间。 我的那些含有蔬菜气息的文字,每每经由尊敬的编辑 之手,便能通过散发着纸墨芳香的报刊,或者精美的图书 ,以更好的形式进入读者的视野。我知道,这不是由于我 的文笔婉转流畅,而是由于蔬菜实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 要,种菜则传达出人们对土地的感激与依恋之情。我也因 此结识了很多编辑老师,得到他们的厚爱。 在这部书稿签订出版协议之初,我拟的书名是《蔬菜 月令》,想把每月种菜情景如实记录下来,类似一部生态 蔬菜志。周华诚先生将其改为《蔬菜月令:春夏秋冬又一 春》,建议按季节编成四辑,且突出文艺性。我觉得他的 想法很好。后来写后记时,无意中看到一部韩国电影,片 名叫作《春夏秋冬又一春》。电影以寺庙为背景,通过一 个童僧的成长故事,表现人类的救赎主题。我觉得,从某 种意义上说,菜园就是寺庙,种菜就是修行,在这里,或 可找到真正的自己、快乐的自己。 2018年11月底,书稿转到编辑郭春艳手上,她根据书 稿内容,建议把书名改为《蔬菜月令:我的耕读笔记》。 我也觉得贴切,躬身种菜,不辍读书,就是耕读,且合“ 晴耕雨读”的古道。现在,经过半年多的修改、校对,此 书即将出版。在此,我要真诚地对春艳以及促成此书出版 的所有朋友说声谢谢! 感谢老余夫妇。感谢妻女给我理解与支持。感谢魏振 强先生给予我恒久的鼓励和关照,这次又拨冗为拙著撰写 序言。感谢周华诚先生在我写到四万字时,就跟我签订了 出版代理协议,他的信任给我以坚持的底气与勇气。感谢 马鞍山市作协主席、《作家天地》主编郭翠华女士,还有 为这部书创作了多幅精美插图的刘贺年女士……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目录 第一辑:春 每每邂逅 欣欣向荣 被春天吵醒 菜有百样绿 今日雨水 白菜之名 拍拍春天的脸 播种希望 拜访蔬菜 蔬菜月令 把土豆种到土里 我在挖地 豆豆出生记 我的阿兰若 紫菜花与萝卜花 顺理成章 读吴伯箫 种菜也是修行 莴笋冒薹 多劳少病 雨生百蔬 最美的遇见 人参菜 生菜与鹅 ——兼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苦菊 第二辑:夏 搭起豆架是立夏 一茎山药爬上来 洋辣子 小满 把老蒜编成辫子 芒种驿站 芒而不茫 绿瓠子 一抹胭脂 清丽如斯菊花脑 小白菜 冬瓜 瓜豆过夏 蔬菜的口哨 青青子衿 毛豆宴 霉干菜 忧伤的黄瓜 掏空菜瓜做笔筒 ——兼读海饼干《我知道所有 事物的尽头》 辣椒树 蔬菜的小暑 玉牙似的米 披星戴月 苦尽甘来 诗和远方 山药的蛋 腐草为萤 蔬菜的尊严 种菜与出汗 洋葱与西红柿 菱叶菜 南瓜花 一路歌唱 割草 第三辑:秋 秋日款款 一帘幽梦 时光的记忆 处暑不“惊 米豇豆 另类妩媚 蔬眠雨后畦 撒把菜籽便成景 不够用的秋天 空心菜 我的克罗菜园 蔬菜的村庄 ——兼读周凌云《屈 原的村庄》 豆子这辈子 铁棍山药 坚强的菜籽 我们的歌 秋天最后的驿站 怒放的生命 第四辑:冬 多么美好的世界 万物美好 把生活过成诗的模样 暖心萝卜 芫荽 初冬的慈姑 我的黄金时代 贴地飞行 芹菜自来香 一棵青菜就要起薹 在园子里想起米勒的画 蔬菜不冬眠 留得葫芦看 豌豆范儿 没有阳光不行 冰花菠菜 极简主义以及对蔬菜的情谊 后记 精彩页 每每邂逅 阳历新年已过,旧历的新年也要到了。四时花开,在二十四节气里穿行,种菜又一年。 读到吾乡诗人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自知清静好,不要问时豪。……身外无余事,唯应笔砚劳。”我想到的是“身外无余事,唯觉种菜忙”。由春而夏,而秋,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确实忙碌;然而,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冬天呢,清闲许多,每至园中,多是采摘,多是索取。菜不用浇(过冬的蔬菜,特别是青菜,地要干些,不易冻坏),不用施肥(雨水里带着肥料呢),不用捉虫,偶尔薅薅杂草,让太阳晒晒后背,晒晒屁股,晒晒寒腿。有时坐在太阳下读些闲书,也像张籍说的,“贫贱易为适……端坐无余思”。 晚上,靠在床头,跟妻子闲聊,就聊到菜园。由一天聊起,接着一月、一季、一年,像是菜园盘点。 今年,萝卜、山芋、山药蛋、赤小豆长得不好。萝卜体小,像乒乓球似的,还有糠心、空心的,像老葫芦瓢。山芋满田跑藤,涉沟过坎,像小狗撒欢,块根皆为袖珍版。山药蛋是朋友从北京带回的种,是第一次种,细藤有米把长,触须像卷毛狗似的,可惜没结果实。赤小豆枝繁叶茂,后来叶片染霜,患了白霉病,颗粒无收。不过,这些都不要紧,不影响心情。而且,我知道了山药蛋的种植,是要挖深沟、填虚土的,增长了知识,也开心。 青菜、苦瓜、丝瓜、芹菜、洋葱、番茄样样都好,像少年日见其高,精神饱满。初次栽植的圆白菜、人参菜,长势旺盛,喜煞人也。 你看圆白菜呀,只是铅笔似的小苗,长啊长啊,长成盛开的莲叶,再渐渐盘成圆形,像新娘的盘发,像新妇隆起的肚皮;你看人参菜呀,夏时整畦碧绿,如凝脂,如翡翠,不染纤尘,清秀脱俗,秋来细茎摇曳,无数调皮的米粒大的碎红花,像玩顶竿的杂技演员,沿着细茎往上攀爬,且不时伸伸胳膊踢踢腿,展示她们的娇美与可爱。 特别是秋茄子啊,割了老菱发新叶,紫花朵朵如蝴蝶,果实硕大如棒槌,吃到嘴里细密密。少年时,曾听说老茄子可以结二茬,总是半信半疑。多少个寒暑过去,多少次春花秋月,在紫叶、紫花、紫果实的接力中,梦想变成了现实。不过个中甘苦也多,几乎天天浇水,隔三岔五浇粪。秋季天气干燥,地力也尽,秋茄子像耗尽元气的女人,没有足够的营养补充,哪能恢复身体,继续怀孕生养呢? 至于冬日里的青菜,像极了戏剧中的青衣,素雅、端庄,安详、稳重。不同的是,戏曲中的人物,多经坎坷,命途多舛,有的遭受遗弃,有的生活困苦,故有“抱肚子旦…‘苦条子旦”之说;而青菜们则是开朗沉稳,乐观知命。路边有些健身器材,有种叫作太空漫步机的,我有时站在上面晃悠,虽有上天的感觉,韧带却拉得生疼,头也发晕;到得园里,跟青菜私语,低到尘埃,遂觉着踏实。 蔬菜低调、谦逊。多次读《论语·侍坐》,最近才懂了一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都是畅谈从政理想,也都是要实现孔子教学的目标。子路“率尔”,“夫子哂之”,因为在孔子看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世间能人多了去了,做人还是不要张扬,如果真有能力,默默奉献就好。 各种蔬菜,一如人生际遇,有的成为老友,时有往来,像经典老歌,天天在唱;有的成为过客,只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如黑芝麻、油麦菜,但是,我很怀念她们。园里还有草莓、萎蒿,茎叶几片,瑟瑟的,但我知道,数九之时,她们是在积聚能量,春天一到,就要结出绯红的果,拔出嫩绿的茎。 菜园是蔬菜的家。有的蔬菜来自古代,如豌豆,《诗经》里就有,“采薇”的“薇”就是野豌豆;有的来自他国,漂洋过海,如西红柿。有的蔬菜本身就是故事,就是传奇,就是诗,就是画,每一棵菜,茎叶花果,还有缠绵的藤,都入得画啊,而且四时不同,晨昏有异。有的画家,把她们作为案头清供,日日赏玩,与她们对话,终成了莫逆。 深秋采摘的桂花、菊花脑花,都烤干了,变成了茶。桂花有金桂、丹桂、银桂,泡出的茶颜色有别,香味或浓或淡。菊花脑花呢,有绿萼托着,像一粒粒猫眼石,而在玻璃杯里泡开的时候,像春晚开场舞中的女孩子们,歌唱,飞舞;清冽的气息,像春天的鸟儿,跃上枝头,飞向长空。这特别的花茶,沁人肺腑,使蔬菜们都沾了花香,像女孩子在衣衫上喷了香水。 读书时,时常走进文字的菜园,与可人的蔬菜相遇。就想,如果离了菜园,所有的文字,其味道,可能会减去大半。甚至想,有一天,编一本书,书名就叫“名著中的菜园”,让所有热爱蔬菜和文字的朋友一饱眼福,享受盛宴。P3-5 导语 从网络种菜热,到现实种菜热,这股持久的热潮,反映的是处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对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在作者笔下,这小小的一方菜园,是体验生活的乐园,也是安放心灵的家园。捧起这样一本书,读者也仿佛拥有了一方菜园,可以肆意行走、随处停留,是一份难得的精神滋养。 这是一本种菜散文集。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挖地、搭架、间菜、排蒜,……这是真正用心种菜的人才能细数出来的生活细节;菜有百样绿,把土豆种进土里,一茎山药爬上来,玉牙似的米,撒把菜籽便成景,清丽如斯菊花脑……这是真正醉心于与蔬菜相处的人才能写出来的诗意文字。 这也是一部生态蔬菜志。蔬菜有多少种绿?为什么有的蔬菜经冬更甜?山药和山药蛋是什么关系?……作者的种菜不只是种菜,他在与蔬菜近距离接触之余,也研读了很多与蔬菜相关的书籍,或许关于蔬菜的很多疑问,你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这还是一本私人阅读史。作为一名高级语文教师,作者涉猎广泛,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所以即便是写蔬菜,作者也能写得不落俗套,恰到好处的古诗词引用,种菜之余的阅读体会,都为这本蔬菜散文集增添了内蕴与深度,值得一读再读。 序言 我和徐斌相识十几年了。这要感谢文字的缘分。十多 年前,我初次读到徐斌的文字,就被它的平实、素雅和安 静打动。文字是一个人的影子,徐斌的文字背后也该立着 一个可爱的人。 这十多年来与徐斌交往的经验让我有些得意——我当 初的判断是对的。 徐斌和我是老乡,我们都是1960年代生于乡下,童年 和少年时代喂过猪、养过牛、砍过柴、割过稻子,也都饿 过肚子挨过冻,而后通过高考的严酷考验,摆脱了世代为 农的命运。有些意思的是,我离开当初任教的学校不久, 徐斌被调进了那所学校。在那里,我们虽然并无交集,但 在学校的史册中,我们的职务都是“教职工”。 我们的家乡和县地处长江下游,与芜湖、南京等地交 界,曾为古和州所辖。因为地处要冲,历代兵家曾厮杀于 此。境内的乌江系长江的一条支流,原本寂寂无名,后因 楚霸王在此拔剑自刎而广为人知。徐斌的老家就在离乌江 不远处的一个村庄。在农村长大的徐斌,年幼时历经诸多 艰辛,这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他的艰辛其实也是那个年 代乡下人共同的艰辛。所不同的是,徐斌在人生的初始即 遭遇了生活的严寒冰霜——失去了疼他爱他的母亲。幼时 失恃,乃人生至痛。漫漫长夜中,年少的徐斌一定有过仰 望天空、暗自垂泪的经历。泪水柔软,也坚硬,被泪水淘 洗过的眼睛,更清澈;被伤痛侵害过的心会更慈悲,也更 坚忍。我读过徐斌的很多叙述少时生活的文字,很少看到 对苦难的描述;他偶尔叙述少时的窘迫,也多半是为了烘 托和感激别人的恩惠,即使写到他早逝的母亲,也仅是三 言两语,像是独自在风中的小声叹息。这样的姿态,总会 让我动容——只有对苦难感受深切的人,才不会轻言伤痛 ,不会“炫耀”苦难。这样的人,更有体恤和悲悯之心, 更容易对他人的苦痛感同身受,对他人的幸福和幸运报以 真诚的祝贺和祝福;同样,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会更练 达,更柔润,更迷人。 我用“迷人”来形容徐斌,并非溢美之举。我和徐斌 有着频繁的交流和交往,在我的印象中,徐斌为人热情, 但这种热情却不是夏日般的那么炽烈,而是如冬阳一样悄 然散发热量,让人有一种妥妥的熨帖;他在众人欢聚的场 合,总是安静地坐着,笑眯眯地听,小声地说,纵然偶尔 率性,喝得有点高,也不会妄言乱语;倘若有朋友失态、 失言,他还会巧妙地帮着圆场,免于让人陷入尴尬、窘迫 。这些都是琐事,但透过琐事最能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 徐斌在“琐事”中表现出的沉静、温润和周到,让我常有 在发黄书页中邂逅古君子的感觉。这种难得一见的“老派 ”风格,与乡村曾经的淳朴有关,与他父母的血脉有关, 与他年少时遭遇的艰辛和伤痛有关,也与他朴素的知识分 子的自觉意识息息相关。 徐斌爱读书,涉猎极广,特别是文学、哲学和自然之 类的书籍,他更是痴迷有加;他又是极爱观察和思考的人 ,他从鲁迅如刀似剑的文字中读出脉脉温情,从魏晋文人 的豪放不羁中读出雅人深致,从前辈教育家的闲谈、逸事 中读出责任和职业尊严。这种读书姿态,不仅是为了获取 知识的养分,更是为了检点内心,涵养自我。徐斌深爱自 然,他喜欢静坐水边垂钓,不是为一鱼之乐,只是为了享 受面对微波的安宁和惬意;他喜欢独自在荒野、河边骑行 ,晨露初起时悄然出发,夕阳西下时方归,虽满身疲惫, 却又是满心欢喜。徐斌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并不是消极 的“遁世”,而是一种更为主动的发现和寻找,寻找生活 的诗意,让自己的生活更纯净、内心更丰盈,让自己更懂 得体恤、悲悯和感恩。正是这种自觉自省的意识和主动寻 找生活诗意的姿态,才成就了徐斌身上可贵的“老派”风 格。徐斌的体恤、悲悯和感恩,在这本著作中也得以完整 呈现。 三年前,徐斌幸运地与一块城市菜园相遇;那块菜园 也是有幸地,遇到了一位最懂它、最会善待它的人。春去 冬来,日升日落,菜园中的徐斌不是一个矫情的体验者, 他脱去衣衫,弯腰屈膝,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掐尖 、除草,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谨严而虔诚。他小心翼翼地 侍弄、呵护每一棵弱小的幼苗,像是在课堂上小心地呵护 他的那些敏感而自尊的学生,生怕伤到它们、“弄疼”它 们、委屈它们;面对泥土下的一条蠕动的蚯蚓,面对土垄 上一朵悄然绽开的萝卜花,或是一个含羞待放的番茄花苞 ,徐斌总是满怀诚敬,满心怜爱。在徐斌的眼中,每一粒 种子,每一棵蔬菜,每一只路过的蝴蝶、蜜蜂,都是可亲 可爱的小生灵。他笑意融融地打量它们、抚摸它们,又面 带几分得意,描述它们的模样,讲述它们的故事。 徐斌这几年为他的那块菜园写下了三十万字的散文。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如此大体量地为平凡的蔬菜写下 这么多文字的人,确实少见。徐斌不厌其烦地书写、讲述 他的每一种蔬菜、每一次种菜经历,是因为他的内心洋溢 着对生活的深情。因了这份深情,他对泥土的热爱,对植 物、动物的体恤和悲悯,对每一缕及时赶来的阳光、每一 阵如约而至的雨水的感恩,总是让人怦然心动。同样,因 为披着真挚 内容推荐 本书是“雅活书系”之一,它是一部种菜散文集,也是一部生态蔬菜志,还是一部私人阅读史,更是一部生活美学指南。全书分为春、夏、秋、冬四辑,这个四季既是蔬菜的四季,也是指人生的四季,耐人寻味。作者以一颗敏感的心,感受着一年四季中蔬菜的生长变化,观察着社会万象与生活百态,以时而感性时而犀利的笔触,记录种菜点滴、描摹蔬菜百态,同时佐以广泛的阅读体会、独特的生命体悟,引导读者认识蔬菜、体味生活、感悟人生。文字清新隽永、灵动而不失深度,笔到意随,就像作者的这一方菜园,带给人自然清新的阅读享受。 晴耕雨读固然令人向往,随遇而安才是生活的真谛:无论身处何方,一双善于发现诗意的眼睛、一颗乐于感知美好的心灵,总会带我们找到那独一份的“三分自留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