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奕住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德馨//马长伟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黄奕住1868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1920年返回福建厦门市鼓浪屿定居,积极从事厦门、鼓浪屿的房屋及市政建设,积极支持资助并直接从事祖国及家乡各项建设事业。全书分17章,记述一个贫穷农民创业到卓有成就“经济人”的历程。
目录
第一章 艰苦备尝人也
一、余来自田间
二、串乡的理发匠
三、漂向南洋
四、四年漂泊
五、愤沉剃头刀
第二章 从货郎担到糖王
一、挑起货郎担
二、摆咖啡摊与落地生根
三、从零售到批发
四、从境内贸易到国际贸易
五、跻身糖王之列
六、“太平洋地区的犹太人”
第三章 风险年代拾金豆
一、拥资千万
二、濒临破产
三、又遇风险
四、千载难逢的时机
第四章 三宝垄的华侨领袖
一、三宝垄中华会馆的财务董事
二、三宝垄中华商会的副会长
三、爪哇华人学务总会的执行委员兼出纳委员
四、三宝垄华英中学的财务董事
五、给印尼和新加坡华侨学校捐赠巨款
六、关心华侨的切身利益
七、增强华侨与祖国的联系
八、接待孙中山,支持同盟会和祖国建设
九、组织华商糖局
第五章 乘风长谣归故国
一、国籍重如山
二、大丈夫之言行
三、祖国在召唤
四、收缩在印尼的商业
五、携资回国最多的华侨
六、正确的选择
第六章 新的起点
一、卜居厦门
二、回国初期的三件大事
三、为母做寿,光宗耀祖
四、兴建住宅
五、酝酿新的实业计划
第七章 筹办中南银行
一、经营重心的转向
二、黄炎培建议投资银行并推荐史量才
三、史量才推荐徐静仁,徐静仁推荐胡笔江
四、黄奕住聘用胡笔江
第八章 中南银行的成立及黄奕住签发的钞票
一、在成立会上的荣耀与尴尬
二、行名“中南”的含义与行址的选择
三、开业的盛况
四、黄奕住的侨商身份与中南银行钞票发行权的获得
五、黄奕住签字发行的中南银行钞票
六、“黄奕住”及其签名
第九章 中南银行与四行联营
一、四行联营事务所
二、四行准备库的成立与中南银行钞票发行
三、四行储蓄会
第十章 黄奕住的用人之道与中南银行绑架案
一、黄家资金胡家将兵
二、黄奕住对中南银行两次绑架案的处理
三、黄奕住管理思想的发展与中南银行管理制度的变化
第十一章 黄奕住的金融网络与投资业绩
一、以中南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网络
二、黄奕住出任太平保险公司董事长
三、中南银行的存款与投资
四、给股东带来的利益和银行本身的资本积累
第十二章 投资闽粤铁路与开发闽南矿产
一、沟通闽省内外的铁路计划
二、投资潮汕铁路
三、续办漳厦铁路
四、开采闽南矿产的努力
五、虎山行
第十三章 厦门城市现代化的推动者
一、参与市政工作改善“垃圾城市”
二、在市内兴修马路、改造街道与发展交通
三、首屈一指的房地产投资者
四、四大公用事业与厦门、鼓浪屿两地的电灯公司
五、远东第一水厂
六、不以谋利为目的的厦门电话公司
七、新式金融机构
第十四章 敬教劝学急公好义
一、一生之憾事
二、创办南安斗南学校
三、接办厦门慈勤女子中学
四、厦门大学群贤楼
五、同文中学奕住楼与资助英华中学
六、复旦大学奕住楼
七、暨南大学校董
八、投资上海商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九、捐助北大、南开与岭南大学
十、医院与慈善事业
十一、图书馆与文化事业
十二、修缮古迹
十三、归侨的文化心态与遗志
第十五章 民族的实业家
一、两个时期不同的社会关系
二、从期望到失望一一与北京民国政府的关系
三、从支持到厌恶——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系
四、私交活动
五、争回利权
六、反对日本侵略战争
第十六章 家庭制度与家庭生活
一、两头家制度与跨国家庭
二、一夫多妻制与婢女收房制度
三、养子制度与多子多孙
四、黄奕住的公证遗嘱
五、黄奕住的遗嘱信托
六、黄奕住的家族财产管理机构:黄聚德堂
第十七章 经营模式
一、一种模式,两个阶段
二、产业结构:以商业、金融为主的多种产业
三、地区布局:向境内境外两个市场辐射
四、管理班子:家族管理与专家管理相结合
五、白成一式:特色与比较
结语:身后事与精神遗产
一、遗愿
二、初葬与再葬
三、尸暴于野
四、重建坟墓与第三次安葬
五、名垂史册
六、精神遗产感召世人
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序言
这是一本华侨的传记,记载一位贫穷农民创业的历程

这是一位经济史学工作者,为了学科的建设,为了使
人们对中国近代的资本家有一种具体的认识,而写的学术
著作。

1956年以后,我开始对中国近现代工商企业(其中的
主体是资本主义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其中的主体是资本
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感兴趣。中国兴办现代企业的主要
是三种人:官员、绅士和商人。我想在这三种人中各挑选
一个典型人物来研究,解剖一个麻雀,总结出一种模式。
因为在湖北工作,在官员方面,我很自然地选择了张之洞
。围绕他搜集资料,几十年的积累,所得甚丰,得以编成
新版的《张之洞全集》(2008年);围绕他做了点研究,
有点心得,将它们写入了一些相关的论文、著作和教材中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与周秀鸾教授合著的《张之洞的湖北
模式》(刊于《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3年)。在绅士方面,最早选择的是张謇。
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收集他的资料,注意力集中在绅士是
怎样转化为现代商人(企业家)的。1987年南京大学举办
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要我在开幕式上发言,我讲的题目
是《张謇与近代绅商关系的变化》。通过会议我发现中外
不少学者在研究张謇,有的人掌握的资料比较多,且有就
近收集资料的优势;有的人研究的比我系统、深入,提出
了张謇的“南通模式”等概念,自我感觉难以超越,于是
见势就收。在商人方面,最初选择的是荣德生、荣宗敬兄
弟。1958年,为整理湖北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史料到上海
去取经,了解到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张仲
礼、丁日初、姜铎等先生对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及其企业
的史料在做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我就只好另找对象了。在
此后的20年间,选择的对象多次换人,均不理想。到了
1979年我才选定黄奕住。在收集黄奕住资料的过程中,
1982年我发现全国历史学研究规划中有黄奕住传项目,负
责人是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陈诗启先生。选题碰车了。我
想,黄奕住长期住在厦门,陈先生也是长期在厦门,自有
他的优势,只好将工作停了下来。1987年,我到厦门,前
去拜访陈先生,谈及他写黄奕住传事。他说,他还没有动
手,因研究海关史,工作量大,看来近期也没有力量去研
究黄奕住了。你若研究他,那就太好了。这个人值得研究
一番。
我之所以选择黄奕住,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他是一个华侨。在中国现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中,华侨起着重要作用,这是中国现代化特色之一。
第二,他是一个创业者,因创业从山区贫农转变成为
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富裕的人之一,这种情况具有重要的
理论意义。
第三,他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商业和金融领域,而
其他一些被研究的企业家主要经济活动集中在工业和交通
领域,对商业和金融领域涉足较少。
第四,他爱国爱乡,重视中国的国籍,重视国家利益
,他崇信重义,将信义置于利之上,难能可贵。
第五,他回国后社会活动的参与面比较广泛,为公益
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会赚钱,也会用钱,在聚财和
散财上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开创了现代企业家的先声,可
供后来者借鉴。
他的一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传奇色彩。

在动手写这本书时,我为自己立了三条规则:第一,
所写必有所据。无据之事,宁缺待补。证据不足之事,不
做定论。纷纭诸说,予以并列,以供进一步讨论。第二,
力争写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有成有败、
有长有短、有生有死、有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人物来。
第三,通过这个人看出他活动的那个年代,那个地区的社
会环境;通过这种社会环境,使读者了解到那时那地为什
么会出现这样一个人物。
为什么要立这样的规则?这与作者对传记的认识有关
。我认为,文学传记重在生动,历史传记的特点与生命力
在于真实可信。因此,应该事有出处,语有来历,不允许
任意虚构伪作。传记要能吸引读者,关键在于传主的经历
,他的性格与言行,他活动的社会环境。写传记的作者,
如果以文心写史,笔头富有文采,能传传主之神,使传记
兼备真实性与艺术性,将读者引入佳境,自然更好。如果
作者在艺术性方面达不到要求,也应保持它的真实性,而
绝不应该为了艺术性而虚构事实。如果虚构地描述一个人
,或者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进行虚构,这种书或许具有文
学价值,能吸引某些读者,但它们绝不是传记。它们既不
能称为传记,也不应该称为传记。它们的确切称谓,应该
是“传闻”“传说”“戏说”“传奇”等等。现在一些虚
构情节的书也堂而皇之标上“传”或“传记”字样,只不
过是某些小说家采取的鱼目混珠的手段,目的是多博眼球
,赢得市场。这种书破坏了传记的严肃性,败坏了传记的
名声,实不可取。为了使传记真实可信,必须征引资料,
分析数据。某些读者可能对这些资料和数据感到枯燥。但
传主经历的传奇色彩,爱国爱乡的热忱之心,创业者的坚
韧性格,致富与散财的经验,会使他们深感兴趣的。初版
的销售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导语
这是一本华侨的传记,记载一位贫穷农民创业的历程。
这是一位经济史学工作者,为了学科的建设,为了使人们对中国近代的资本家有一种具体的认识,而写的学术著作。
传主经历的传奇色彩,爱国爱乡的热忱之心,创业者的坚韧性格,致富与散财的经验,都在本书之中一一呈现。
后记
在书的开篇,我已向读者简单地交代了为什么要写黄
奕住传以及对写传记的主张。在书稿完成之后,我感到对
这两个问题还有许多话要说,其内容也不是这篇后记所能
容纳的。这里只想说一点。实现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现阶段
的中心任务,也是今后至少一百年内的中心任务。我们必
须总结现代化的经验。其中核心的一条,是要明确哪些人
是现代化的推动者。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看,推动者首
先是那些具有现代思想的人们(包括企业家、科学家、政
治家等等)。黄奕住之所以会,之所以能对中国现代化做
出一份贡献,在于他在国外三十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已从
一个传统社会的农民,转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
家。所以他回国办的事,绝大多数是现代化事业。如果他
仍然固守传统农民的意识,那么他无论赚了多少钱,也还
是会走传统农民发财后的老路:买地,出租,旧式经商,
放高利贷。传统农民种田劳动,生产出许许多多供人们衣
食住行的物质产品。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赖他们存在,历史
由他们创造。传统农民存在了至少两千年了,他们只能不
断地再生着传统社会,而不可能使中国现代化。实际上,
传统的工人、商人、士人、官吏,都是如此。只有当他们
接受现代意识后,即由传统的农民变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农
民,传统的工人变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工人,传统的商人变
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商人,传统的士人变成具有现代意识的
士人,传统的官吏变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官吏,才能成为现
代化事业的推动者、创造者。他们的行为才会创造出一个
现代社会来。以传统农民、官吏的意识来指挥社会建设而
求现代化,乃缘木求鱼,不可得也。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
化进程中的最大教训,就在于向人们灌输现代化意识、把
各种人都变成具有现代意识的人的工作做得很不够。相反
,向人们灌输有碍现代化的意识或无助于现代化的意识,
则太多了。
本书的写作,从开始收集资料算起,到今天已是12个
年头。为了搜集资料我四到厦门。1987年暑假,1989暑假
,1990年寒假,1996年的暑假,我都在厦门搜集资料,调
查访问。在工作过程中,得到30多人的帮助。其中出力最
多的是,历史学者黄萱先生、我的妻子周秀鸾教授和我的
姨妹、鼓浪屿区政协周菡副主席。厦门大学华侨回国投资
史专家林金枝教授,副校长郑学檬教授,南洋研究所所长
廖少廉教授,历史系原主任陈诗启教授;华侨博物馆陈毅
明馆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黄清根教授;江苏省社
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唐文起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沈祖
玮研究员;复旦大学叶世昌教授;湖北供销学校吴仲雄副
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历史教师陈渝仙女士;厦门市政
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张镇世主任,江菱菱主任,许国仁
先生和已逝的厦门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叶更新老先
生以及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市档案馆的同志,他们给我
提供资料或照片。住在台湾、美国、马来西亚的黄乾、周
寿显、黄浴沂等先生,应作者之请,或撰写回忆录和黄奕
住传记,或提供有关资料。原中南财经大学、现青岛海洋
大学的班耀波副教授。利用暑假时间到北京图书馆帮我查
找资料。我的姨妹、北京大学周萼副教授帮助整理、翻印
照片。我的大女儿赵虹,我的姨侄、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
限公司的杨帆,帮助打印书稿,有时工作通宵达旦。我的
小女儿赵立复印资料。为了这本书,我把全家和许多亲戚
朋友都动员起来了。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书是写不成的
。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初稿至第四稿,1987年至1993年,武昌大东门。
第五稿至第七稿,1989年暑假,1990年寒假,1996年
暑假鼓浪屿东山顶。
定稿,1998年2月23日,深圳市福民新村。
精彩页
一、余来自田问
1921年6月5日下午,在上海市汉口路3号,北洋政府特许发行钞票,私人资本最雄厚的银行——中南银行成立大会召开。筹备会主席黄奕住发表演说时,激动地说:“奕住久客炎荒,历时三十余载,亦华侨中艰苦备尝人也。”
确实,黄奕住在走向富豪的道路上,备尝了人间的艰苦。
成立中南银行,是黄奕住一生中最大的喜事。在这样的喜庆日子里,在高朋满座、记者云集的大会上,他没有忘记艰苦备尝的经历。
他对于青少年时期的穷生活、苦日子,从事被人视为低贱的职业——剃头匠,在海外投靠乡亲,肩挑货郎担赖以谋生等等经历,毫不隐讳。他希望人们知道他创业维艰的历程,并以此垂教后代。这就是他的性格。无论是在成为拥有千万资金的富翁之后,还是多次获得大总统奖励的匾额、勋章之后;无论是在各个方面给予他各种职务、头衔之后,还是面对家人、亲戚朋友,莫不如此。正因为这样,他的生平与创业过程为不少人知晓并流传下来,使我们能够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将他的传记写出来。
19世纪60年代,清代咸丰、同治年问福建省南安县十四都楼霞图石笋村(现为金淘镇楼下南丰村)有一个村民叫黄则华。其祖先黄守恭在唐代自湖北江夏,移居福建泉州紫云(今开元寺)。后被称为紫云黄氏始祖。其113世孙黄经定居南安。后裔称为紫云黄氏南安房。黄经被称为南安房始祖。自此,其世系才有族谱可查。明永乐四年(1406年)黄仙农迁至十四都许岩庄(俗称普庵庄)玳头(今金淘南丰)。
黄则华的曾祖父(147世)黄人草,务农,家贫。祖父黄贻褒,务农,家贫。父亲黄礼上,务农,家贫。黄则华,原名赏,照旧是务农,家贫,可谓“世袭了祖业”,几代的贫苦农民。
黄则华在务农的同时,兼做手工业,为人修理农具。他为人忠厚,乐于助人,人们称他“赏哥”。娶妻萧氏,名娇娘(死后私谥慈勤),是一个贤惠勤劳的女子。婚后不久,1868年12月7日,即同治七年(戊辰)农历十月二十四日,他们生了一个男孩。19世纪60年代,在南安这个偏僻的山区,农民本来就穷,生活条件很差,加上清军与太平军以及当地反清起义群众连年打仗,人祸天灾相连,婴儿死亡率极高。按照当时当地的说法,人死叫“走了”,死了小孩,说是父母留不住他。黄则华渴望能留住刚出世的、可以传宗接代的长子,给他取了个单名叫“住”,乳名阿住。在《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上,他已是第15l世了。
农家的传统,父亲寄厚望于长子,盼他能早日支撑家业,扶持弟妹,光宗耀祖。阿住长到六岁时,黄则华家里虽穷,还是送他去私塾读书。在黄姓族氏中,阿住属“奕”字辈,故学名为奕住。黄奕住后来成了大富翁,有了社会地位,常与官绅文人雅士往来,这些人以自称或互称字号为雅,黄奕住也曾起过字(景周)号(留轩)。但是,黄奕住却未曾公开使用字、号,连子女都不知道他的字号。黄奕住一辈子以本名和小名行于世。
在上学的2年中,黄奕住学习很用功,老师很喜欢他,“塾师常谓聪慧过常儿”,希望他能继续读下去,走中举、当官之路。然而,当黄奕住长到8岁时,他已有了3个弟妹,黄则华在祖传的几丘田和租种的5亩公田上辛勤劳动,一年的收获物,在缴纳租税后,所剩无几。萧氏有织布技能,因无力购置织布机,只好为人纺纱,挣得微薄工钱。她抚育儿女,承担全部家务,纺纱挣钱得靠起早摸黑,辛苦无以复加。即使如此,夫妻所获仍无法满足家中人最低限度的需要,平时多以甘薯为食,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有一年的春荒季节,家中不仅无粮,连甘薯菜蔬等替代食品也没有。无下锅之物,且又告贷无门,出现断顿。萧氏好强,怕邻里知其窘困,便在锅里放一瓢水,燃柴煮水,让邻里见其家炊烟袅袅,以为仍在做饭。实际上大人小孩肚子饿得咕咕叫,望锅兴叹,喝水充饥。在这种生活状况下,黄则华夫妇在第2个儿子降生后,便送给顶楼乡下一个远房亲戚做儿子。接着又生了个女儿,因为实在养不起这么多小孩,便把长女送给西头柯一户农家做童养媳。家境一贫如洗,黄则华只得忍痛让奕住辍学。因穷而辍学,这件事在黄奕住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创痛,终生难忘。他后来常常谈到,幼时失学是一生中最大的憾事。他发家后大力捐资办学,就是想让后来的青年学子少一些这类憾事。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6:50:41